生活如一张白纸,而作为手上拿着七彩画笔的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装点这张白纸。而这七彩的画,就是语文。我们可以用如太阳般鲜艳热情的红色绘出快乐的喜悦,用温暖亲切的橙色点下心中的感动,用温馨灿烂的黄色装点青春的快乐,用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绿色勾勒旷达的胸怀,用深沉的青色擦拭忧郁的困惑,用清澈透明的蓝色描绘淡定的心境,用梦幻般绚烂的紫色渲染浪漫的气息……这就是语文。她可以使白茫茫的一片挥洒得五彩斑斓。语文,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懂得语文的人,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喜欢它的变幻莫测,喜欢它的神秘诱人。对语文,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向往。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星期六,星期日,泡上一杯淡茶,坐在椅子上,捧着书,那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让我体验人生哲理,畅游语文词海,走向华丽殿堂。伴着清茶,慢慢咀嚼,果然唇齿留芳。语文是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翻开语文书,我总会被那动人的情节那美丽的词藻所吸引,一口气读完文章后,慢慢品味,发现它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令人神往。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我们沟通的桥梁,还为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有诵读的清晨,有诗意的午后,有故事的夜晚……从最原始的绳结记事,再从甲骨文到秦国统一隶书。直到我们如今的小孩子牙牙学语,有一种稚嫩可爱、爹声爹气的“鹅鹅鹅”,再到学校教室里每天都按时传出的朗朗书声,还有领导滔滔不绝地会议,教育家们绘声绘色地演讲,话剧演员娓娓道来的讲述,这些,都离不开奇妙的语文。
二次函数y=ax2+bx+c是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或有一个或两个,如果把二次函数看成是一个关于未知数为X的等于0二次方程就是ax2+bx+c=0,即y为0。当方程有两个解时,二次函数就与X轴有2个交点,有一个解时,就有1个交点,二次函数与X轴没有交点即方程没有实数解。而c就是与y轴交点。一元二次不定式的解是要根据实际而定,要找到对应的y轴的点,最后解出X时要确定好符号,如X2大于4,那x就是大于3或小于-3.
你不是要论文么~ 函数与方程是初中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们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是相互连接的,有密切关系。如: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我们知道形如ax2+bx+c=0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形式为y= ax2+bx+c(a、b、c为常数,a≠0)是二次函数。它们在形式上几乎相同,差别只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表达式等于0,而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等于y。这种形式上的类似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很多题型都是以此来命题。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当二次函数中的变量y取0时,二次函数就变成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可见,方程中的很多知识点可以运用在函数中。下面,我们就它们间的具体运用详细的了解一下。一、 配方法解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应用关系在解方程的四种方法就有一种用配方法来解方程的。而在二次函数中,我们经常要将一般形式 转化成 的样式,这个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其进行配方,与方程配方相同。例1:用配方法解方程 解: (1) (2) (3) (4) ……例2:指出函数 的顶点坐标。解: (5) (6) (7) (8) ∴顶点为(-2,-17)方程中的(1)、(2)、(3)、(4)四个步骤与函数中的(5)、(6)、(7)、(8)四个步骤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可见,方程与函数密切相关。我们通过课本的学习可知;二次函数y= ax2+bx+c(a≠0)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横坐标的值就是方程ax2+bx+c=0(a≠0)的根。二、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二次函数的结合应用在二次函数中,当函数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和无交点时,该函数所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分别是:△>0、△=0和△<0。而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以下结论: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 例3:判断二次函数y= x2-4x+3与x轴的交点个数 分析:因为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个数可由对应方程根的判别式△来确定。若△>0,则有两个交点;若△=0,则有一个交点;若△<0,则无交点。该题中△=4>0,所以有两个交点。 例4:试说明函数y= x2-4x+5,无论x取何值,y>0。 分析:第一种方法:用配方法将其化成y= (x-2)2 +1的形式来说明。(但如果系数取值不好,该方法就比较麻烦) 第二种方法:用△来说明,因为△=-4<0,所以函数与x轴无交点,又因为该函数的二次项系数a=1>0,所以图象开口向上。于是,图象在x轴上方,因此无论x取何值,y>0。 例5:求证:不论m取什么实数,方程x2-(m2+m)x+m-2=0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分析:这道题如果用常规做法,就是证明一元二次方程的△>0的问题。然而本题的判别式△是一个关于m的一元四次多项式,符号不易判断,这就给证明带来了麻烦,若用函数思想分析题意,设f(x)=x2-(m2+m)x+m-2,由于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只要找到一个实数x0,使得f(x0)<0,就说明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注意观察,容易发现当x=1时,f(1)=1-(m2+m)+m-2=-m2-1<0,故这个图象必与x轴有两个交点。 这就说明要证明的结论是成立的。证明 略。三、 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在函数中的应用例6:二次函数图象过点(-1,0)、(3,0),且与y轴交于(0,3),求函数解析式。分析:此类题型的常规解法是待定系数法。然而在这里可以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因为(-1,0)、(3,0)实际在x轴上,所以-1和3是函数所对应方程的两个根。解:设函数形式为 ∵函数过点(0,3) ∴ c=3 ∴ 又∵函数过点(-1,0)、(3,0) 即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和3 ∴ 解得 a=-1,b=2∴函数形式为y= -x2+29x+3 很明显,此方法要比待定系数法简单。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有很多巧妙的用处。在这里,我们只探讨这么多,更多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去慢慢体会。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每一门科目的教师都在不断寻找最简便有用的授课方法。方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因此教师要利用教学课堂把方程这一知识点详细地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运用好这一解题方法。在数学的具体授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题、列方程、解方程、验证方程等各个环节进行讲解,学生要熟练掌握方程这一知识点,运用这一知识点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通过教师方程的课堂讲解,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学会亲自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开拓自己的学习潜能。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能更快地明白解题思路,同时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与技能。本文对初中数学中方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方法应用
初中数学中方程知识的教学占据着一定的比重,这一知识点可以贯穿到很多的学习内容中,并成为初中数学题目中解题的基础方法。对于方程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程规律特点的讲解,还要对实践操作中的审题环节、作业反馈出现的问题重点关注。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对于方程更高效的学习,更透彻更全方位地掌握方程知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好教学主题,明确授课目的,做好知识点的衔接贯通、技巧讲解、教学逻辑性等方面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制定,激发学生对于方程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该学科成绩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与思维
初中方程授课主要集中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不一样的形式在解题的运用方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好每个方程的定义以及解题方法,加减法的运用在方程中是非常广泛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理论性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讲解方程的不同定义以及意义,让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讲述分清方程的用法,尤其在选择填空题的解题方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题的方法,可以运用画图的方式直接作题。在常见的题型中,如果题面上几何与方程没有太多联系,教师就要通过教学引导,引导学生运用代入方式来构建方程的形式来答题。学生刚接触方程就去解答问题往往还不熟练,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回答问题,使学生形成习惯,建立高效的方程运用思想。要让学生了解到,题目中给了很多的数量关系,学生就要采取构建式子的形式去解答问题,从而利用方程去解答问题。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答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从而教师也达到了制定的教学计划。
二、一题多变式教学方式应用于方程授课
在初中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要有大概的了解,在把题意读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解答,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道习题进行改编,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例如:一个生产队有玉米400亩,收玉米340000斤,平均每亩产多少斤?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又可以发现:如果没有告诉我们总量,那么我们可以先求出总产量。这道题又可以改变成另外一种形式:一个生产队有玉米400亩,分两组收割,第一组收割180000斤,第二组收割160000斤,那么平均每亩产多少斤玉米?因为方程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在这道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再变成另外一道方程习题。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做题的动力,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同时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能改编的题目最多、最新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新的东西,从而学生的动脑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一题多解式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方程授课
在初中数学中,应用题是学生拿分数的一项题型,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分析,用多种方式去解决应用题。学生想出的解决方法越多,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思考简单的解决步骤,这样就不会束缚自己的思想,从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例如:小红和小明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已知小红的速度是8米每秒,小明的速度是10米每秒。那么请问小红跑了几圈以后,小明就可以超过小红一圈?这道题有很多的解答方式,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运用普通的解答方式解答问题,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利用方程去解答问题,从中让学生对比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差异或相同之处。从各种角度去寻找不同的解决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解法中获得启发。教师用鼓励的形式去激励学生的动脑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解题的思路有很多种,在答案正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到简单的解题方式中,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解题的兴趣。通过初中数学中方程的授课,学生对方程有了大概的认识。通过习题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动脑思考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用方程的形式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种解题方式很高效,这种新形式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也许不能立即看出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长久的训练以及培养,让学生熟记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了推理判断的习惯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要随时进行新的授课方法的引进,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总结与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达到授课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6(31):90-90.
[2]刘廷超.刍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5(51):130-130.
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写下来。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一、直接开平方法
形如(x+a)^2=b,当b大于或等于0时,x+a=正负根号b,x=-a加减根号b;当b小于0时。方程无实数根。
二、配方法
1、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3、配方,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化成(x=a)^2=b的形式。
4、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
三、公式法
现将方程整理成:ax^2+bx+c=0的一般形式。再将abc代入公式x=(-b±√(b^2-4ac))/2a,(b^2-4ac大于或等于0)即可。
四、因式分解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容易分解,那么优先选用因式分解法。
判别式
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它,即Δ=b^2-4ac。
1、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无实数根。
我依然不明白他是如何想出它的。
——理查德·费曼
一对数学精灵
一八二六年秋天,二十四岁的挪威青年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来到巴黎,此时的他已经取得非凡的数学成就,包括证明五次和五次以上方程没有一般根式解,正在等待法兰西科学院大咖们的赏识和肯定。在离阿贝尔住处几公里远的路易学校,十五岁的法国少年埃瓦里斯特·伽罗瓦(Évariste Galois)却遇到麻烦,在进入该校的第四个年头,他的修辞课大大退步(可能没过及格线),他留级了。
阿贝尔和伽罗瓦
因为留级,伽罗瓦遇到了见习数学老师维纳。维纳向同学们推荐了勒让德的《几何原理》,比起赫赫有名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这本一七九四年版的数学著作更容易读懂。据说如饥似渴的伽罗瓦只用两天就读完此书,而它原本是足足两年课程的教材。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数学天才黎曼恰好在那年出生,他在中学期间也只用六天时间读完了勒让德的另一部巨著《数论》。
伽罗瓦被数学迷住了,他贪婪地阅读原始著作和文献,就像如今的小朋友痴迷于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伽罗瓦完全沉浸于不久以前逝去的数学家拉格朗日的著作。面对此情此景,修辞老师无奈地说,“在伽罗瓦的作业里除了奇怪的幻想和粗心大意以外一无是处”,“他已经沉迷于数学的激动中……对其他事物视若无睹……如果他的父母只允许他研究数学,我认为那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两年以后,伽罗瓦参加了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入学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自然是因为“在某个领域知识太多,而其他领域知识太少”。他只好在路易学校再读一年,幸运的是,他进了理查德的数学专门班。理查德发现这位学生的数学天赋远超其他同学,就给了他一等奖学金。老师保留了他所有课堂笔记本,正如母亲和姐姐保留了他少年时代所有画作,他们都认定伽罗瓦是天才。
无独有偶。当阿贝尔十三岁那年离开故乡,进入挪威首都奥斯陆(当时叫克里斯蒂安尼亚)一所教会学校时,也曾遭遇一些挫折。可是不久,他遇到一位叫霍尔姆伯的数学老师。霍尔姆伯非常欣赏阿贝尔,成了阿贝尔的启蒙老师和第一个伯乐。霍尔姆伯教如饥似渴的阿贝尔学习高等数学,鼓励他阅读瑞士数学家欧拉、德国数学家高斯、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和泊松的著作。
一八二一年,十九岁的阿贝尔幸运地进入新成立的挪威第一所大学—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后易名奥斯陆大学)。更幸运的是,有三位教授愿意为聪明好学、家境贫困的阿贝尔解囊相助,其中一位教授允许阿贝尔随意出入自己的家。另一位教授则资助他第一次离开挪威,去哥本哈根旅行。五年以后,阿贝尔又获得挪威政府的旅行奖学金,经过柏林来到了巴黎。
三次和四次方程
说到五次方程求解的意义,我们要从古希腊说起。在古希腊,几何学曾是数学的代名词。柏拉图学园的入口处写着,“不懂几何学的请勿入内”。而数学就像毕达哥拉斯定义的单词词根,指一切可以学到的知识,那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含义。究其原因,几何学可以通过图像,而不怎么需要文字和符号来推理表达,因此更容易自由发展,这也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得以率先诞生的原因。
对于一次和二次方程,因为比较简单,在没有方便的符号体系下,包括“四大文明”在内的古老文明都能自己找到解答,甚至知道利用根式给出的表达方法。只不过,有的民族只取正值解,有的民族(二次方程)只取一个解或实数解。而要说到一般的代数方程和它的求解,首先要提到丢番图,他是古希腊最后一位数学大家,生活在公元三世纪的亚历山大。
丢番图最重要的著作是《算术》,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数学名著。共有十三卷,但很长时间人们只见到其中的六卷希腊文本。直到一九七三年,才在伊朗马什哈德发现四卷阿拉伯文译本。这十卷书中共有二百九十个数学问题,大多数是数论问题,其中希腊文本中的第二卷第八题是有关毕达哥拉斯数组。十七世纪《算术》拉丁文译本出版以后,引起了法国数学家费马的兴趣,演变成赫赫有名的费马大定理。除数论问题以外,《算术》还涉及一些代数问题和思想。但它不像之前的代数问题那样披着几何的外衣,而是还原代数本身的模样。对于一次方程,丢番图采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等技巧,这与我们现在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对于二次方程,虽说丢番图已懂得负数的运算法则,但只满足于寻找正有理数解,且如果有两个正根时,他只取较大的那个。
更有价值的是,丢番图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代数符号概念。例如,他用希腊字母的前几个α、β、γ表示数字1、2、3,而用其他字母表示未知数不同的幂次。他采用速记的形式来表达高次方程,这样的表达可以称之为速记代数。十六世纪以前的欧洲,用一套符号使得书写更为方便、简洁的只有丢番图一人。可以说,丢番图使得代数从几何形式中解脱出来,成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尤其是宋元时期的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南宋秦九韶发明了用迭代法求高次方程近似解(正根)的“正负开方术”,被现代人称为秦九韶算法。元代李冶发明“天元术”,用特定汉字表示未知数,打破了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文辞代数”。稍后朱世杰发明“四元术”,将其推广到四个未知数的情形。他们的工作堪称“半符号代数”。
在印度,七世纪的数学家婆罗摩笈多首先得到了0的运算法则,他给出了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允许系数可正可负,他还用数上方加点的方式来表示负数,用不同的颜色首字母表示不同的未知数,效果与字母表达的方程十分接近。到了十二世纪,婆什伽罗给出的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与现代的如出一辙,他还讨论了个别的三次方程和双二次方程。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生活在九世纪,他对二次方程做了全面系统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他的著作《代数学》在一一四〇年被译成拉丁文出版后,在欧洲被用作标准的教科书长达数个世纪,代数学(Algebra)因此书而得名,他本人的名字则称为“算法”(Algorithm)。与丢番图一样,花拉子密也享有“代数学之父”的美名。
时光到了十六世纪,在亚平宁半岛,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求解即将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在此之前,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两年之后的一四九四年,他的意大利同胞数学家帕乔利在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数学巨著最后以悲观的语调写道,“对于三次和四次方程,直到现在还不可能形成一般规则”。他还认定,那无疑与古希腊遗留下来的化圆为方问题一样困难。
或许,正是为了挑战帕乔利的悲观论调,他的同胞数学家们接连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先是欧洲最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数学教授费罗解出了缺项的三次方程x3+mx=n(系数为正),接着,自学成才的塔尔塔利亚(意思是口吃者,起因于入侵法国士兵的砍刀)不仅也能解上述三次方程,同时他还会解方程x3+mx2=n(要求系数为正)。
一五三五年,在费罗去世九年后,他的徒弟菲尔奥与塔尔塔利亚有过一场公开的数学竞赛。这是那个时代数学家的传统,他们相互出同样数量的题目(方程),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结果当然塔尔塔利亚大获全胜。借这个东风,塔尔塔利亚后来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求解问题,即与二次方程的求解一样,通过根式来表达。
这场竞赛引起了米兰医生卡尔达诺的注意,他本是医术高超的名医,却嗜赌成性,家庭也遭遇不幸,妻子早逝,长子杀妻被处绞刑,幼子偷窃进了牢房。数学是卡尔达诺最大的安慰,他写过一本研究概率的书,后来被解方程问题给迷住了。卡尔达诺邀请塔尔塔利亚去米兰,好酒好肉招待三天之后,在保证不外传情况下,后者以诗歌的形式向他透露解三次方程的秘籍。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也是以诗歌的语言叙述的。塔尔塔利亚告知的解法是费罗已掌握的那类三次方程。卡尔达诺经过钻研,把其他形式的三次方程也解了出来。协助卡尔达诺的是他的助理费拉里。费拉里十分聪明,紧接着他把四次方程的解也求出来了,即对一般的四次方程,他都可以通过转化变为三次方程,从而给出根式的一般解答。
一五四五年,卡尔达诺到博洛尼亚造访了费罗的学生兼女婿纳夫,看到费罗手稿上早就有塔尔塔利亚透露给他的解法之后,便在当年出版了《大术》一书,将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解法公之于众,其中提到了费罗、塔尔塔利亚和费拉里等人的工作。这部书轰动了欧洲数学界,卡尔达诺也成为响当当的人物。虽然书中提及塔尔塔利亚的贡献,但后者对于卡尔达诺的背信弃义仍十分恼火。
塔尔塔利亚不仅公开指责卡尔达诺,而且要求与他直接竞赛较量,仿佛为名誉或爱情而战的一场决斗。对此正处于丧妻之痛的卡尔达诺保持了沉默,起身迎战的是年轻的费拉里。结果在米兰客场作战的塔尔塔利亚因不太会解四次方程,未等裁决结果出来便离开了,后来郁郁寡欢抱恨而终。名声大振并出任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的费拉里也乐极生悲,据说他最后是被贪财的姐姐用砒霜毒死的。
阿贝尔定理
三次和四次方程求解问题解决以后,五次方程自然摆在所有数学家面前。而自从一五四五年卡尔达诺出版《大术》,到阿贝尔上大学,时光已流逝了近三个世纪,这个棘手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期间,法国人韦达早已在一五九一年研究出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这个定理后来被荷兰数学家吉拉德推广到一般n次方程的情形。
不仅如此,韦达还把代数问题符号化,他用辅音字母表示已知数,元音字母表示未知数。遗憾的是,这种方法不容易区分已知数和未知数。后来,韦达的同胞笛卡儿建议,用最前面的字母a、b、c等表示已知数,用最后面的字母x、y、z等表示未知数。这样的表示法一目了然,逐渐地被推广到全世界并沿用至今。
代数方程的理论问题则要等到十八世纪末,由德国数学王子高斯来完成。一七九九年,二十二岁的高斯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严格证明了:任何实系数的n次方程至少有一个复根。由此人们不难推出,n次方程有n个复根。一八四九年,在庆祝取得博士学位五十周年之际,高斯给出了上述定理的第四个证明,他证明了:任何复系数的n次方程都至少有一个复根。这个定理被称为代数基本定理。
现在,我们要说说阿贝尔的工作了。在中学最后一年,他雄心勃勃地试图解决一般五次方程的根式求解问题。不久他找到了求解公式,他的老师霍尔姆伯看不出证明的破绽。于是,这篇文章便寄给了一位丹麦数学家,那位数学家也没看出毛病,却谨慎地建议他再举例说明。斟酌之下,阿贝尔终于发现论证本身存在漏洞。
其实,拉格朗日在五次方程求解问题上也栽过跟头。他后来认识到,用类似三次和四次方程求解的方法去导出五次方程的解是不可能的。比拉格朗日晚一辈的意大利数学家鲁菲尼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一番努力,他写成了一篇五百多页的论文,证明一般五次方程不能通过一个公式求解。然而,他的证明既冗长又有漏洞,并未被人们接受,同时也鲜为人知。
上大学以后,阿贝尔也开始往相反方向使力。终于在一八二四年,他成功地证明了五次或五次以上的方程不存在一般根式解。可是,依然没有人可以验证他的证明。翌年,在教授们的帮助下,他获得挪威政府的旅行奖学金,准备去拜访西欧国家一些知名数学家。可是,阿贝尔只是在柏林遇到一位业余数学爱好者兼出版家克莱尔,他是继霍尔姆伯之后第二个对他的事业有较大帮助的人。
克莱尔与霍尔姆伯都相信,阿贝尔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克莱尔在一八二六年创办了一本叫《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的期刊,首卷即发表了阿贝尔的七篇论文,其中包括《四次以上方程的不可解证明》。在前三卷里,居然连续发表了阿贝尔的二十二篇论文,内容涉及面很广,包含方程论、无穷级数、椭圆函数论等。可是,这本如今德国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在巴黎,那时和现在一样,每到夏天大多数人都到海滨避暑去了。阿贝尔潜心于数学问题,完成了一篇关于超越函数的论文,递交给法国数学界的元老勒让德和权威柯西审阅,却被忽视了。椭圆函数是复分析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双周期亚纯函数,由阿贝尔首先定义,他把它看作椭圆积分的反函数。如今椭圆函数在数论和物理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椭圆曲线和模形式也有着深刻的联系。
后来,比阿贝尔小两岁的德国数学家雅可比称赞阿贝尔的这篇论文“也许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发现”。多年以后,年轻一代的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仍然赞叹,这篇论文里“留下来的东西足够让数学家们忙碌五百年”。一八三〇年,为了弥补以往的过失,法国科学院同时授予阿贝尔和雅可比数学大奖。遗憾的是,前一年阿贝尔已经病逝。
《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
高斯在哥廷根自然也收到一份,但他恐怕不会相信,这么一个世界性难题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来自偏远地区的年轻人用这么几页纸给解决了。高斯并没有把它扔进废纸篓,而是夹在一叠纸或某两本书之间。高斯去世以后,有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内置阿贝尔论文的信封并没有被裁开。在这一不幸事件中,蒙受损失的不仅是阿贝尔,也包括整个数学学科。
阿贝尔证明了高于四次的方程没有一般的根式解的关键在于,他修正了鲁菲尼证明中的一个缺陷,尽管他并不知晓后者的工作。阿贝尔证明的是如今被称为阿贝尔定理的命题:如果一个方程能用根式求解,那么出现在根的表达式中的每个根式,一定可以表示成该方程的根和某些单位根的有理函数。正是利用这个定理,阿贝尔证明了五次或五次以上的方程没有一般的根式解。
另一方面,阿贝尔并未否定对某些特殊的高次方程来说存在根式解的可能性。事实上,早在一八〇一年出版的《算术研究》里,高斯已经证明,分圆方程xp-1=0(p为素数)可以根式求解。阿贝尔也考虑了一类能用根式求解的特殊方程,现在这类方程被称为阿贝尔方程。尤其是,他引进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域”和“不可约多项式”。遗憾的是,因为早逝,他没有完全解决方程的求解问题,这项工作要留待伽罗瓦来完成。
一八二七年,阿贝尔万分无奈地返回祖国。之后他的生活变得更为艰难,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只能以私人授课维持生计。翌年,他在一所大学找到代课教师职位,可是不久,他的身体却垮了,他得了肺结核(一说他在巴黎时已患上),这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黎曼患的也是同一种疾病)。一八二九年四月六日,不满二十七周岁的阿贝尔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
令人欣慰的是,阿贝尔生前体验过爱的滋味。一八二三年,即阿贝尔证明高于四次的方程不可解的头一个夏天,他在一位教授的资助下,去哥本哈根过暑假,在那里见到了几位著名数学家。在哥本哈根,他遇见了同胞克里斯汀,那是在她叔叔家的舞会上。当乐队演奏起华尔兹时,两人尴尬地站在那里,他们对这一新舞曲不甚了解,于是一起悄悄地离开。
克里斯汀
就在阿贝尔去世后的第三天,克莱尔的一封信到达挪威。原来克莱尔一直在柏林为阿贝尔找工作,最终成功地让他获得柏林大学的教授职位。但是,这个好消息来得太晚了。此外,四位法国科学院院士也曾联袂给瑞典-挪威国王写信,希望他重视阿贝尔这位天才。除了证明高于四次的方程不存在根式解以外,阿贝尔还是椭圆函数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无穷级数理论奠定了严密的基础,同时求解出了第一个积分方程。
伽罗瓦理论
一八二七年春天,就在阿贝尔去世前五天,还是中学生的伽罗瓦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那是一篇有关连分数的论文,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与阿贝尔一样,伽罗瓦起初也把目标对准五次和五次以上方程的可解性问题,他着力于寻找这类方程的一般根式解,以求一鸣惊人。可是后来,他也转移了目标。
为了研究方程的可解性问题,伽罗瓦发明了“群”的概念,进而他建立起一门新的数学分支,现在人们称这套方法为伽罗瓦理论。所谓群,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记为G(group)。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一种运算×,它满足四条性质:封闭性,a和b属于G,则a×b也属于G;结合律,a、b、c属于G,则(a×b)×c=a×(b×c);存在单位元1属于G,即对任意a属于G,满足1×a=a×1=a;对任何a属于G,存在逆元素b,a×b=b×a=1。
如同高斯所证明的,每个n次复系数方程有n个复根。依照排列组合原理,n个根有n阶乘(n!)个置换,它们在乘法意义上构成置换群Sn。例如,三次方程的三个根x1、x2、x3组成的置换群S3共有6个元素,如果用下标表示的话便是(1),(12),(13),(23),(123)和(132),其中(1)表示恒等置换,(12)表示x1和x2互换,而(123)表示x1、x2、x3轮换。
按照拉格朗日定理,对有限群来说,子群的阶数(元素个数)必整除群的阶数,两者相除所得的整数叫指数。伽罗瓦定义了正规子群,它是一种性质较好的子群。例如,(1)(123)(132)组成的子群H是正规子群,阶数最高的正规子群称为最大正规子群。对于方程的可解性判断来说,伽罗瓦理论的精妙之处在于:n次方程根式可解当且仅当它的置换群Sn的最大正规子群系列之间的指数均为素数。
例如,S3的最大正规子群系列为S3、H、单位元群,其指数6/3=2,3/1=3,均为素数,故根式可解。而对于S4来说,它有24个元素,其最大正规子群G4有12个元素,G4的最大正规子群G3有4个元素,G3的最大正规子群G2有2个元素,最大正规子群系列的指数分别为24/12=2,12/4=3,4/2=2,2/1=2,均为素数,故也根式可解。
当n>4时,Sn的最大正规子群An共有n!/2个元素,而An的正规子群只有单位元群,因此其最大正规子群系列的指数为2和n!/2,后者当n>4是必不为素数。依据伽罗瓦理论,方程没有一般根式解。多么美妙简洁的判断和证明!这是十八岁的伽罗瓦的独立发现。它先是由理查德带给柯西,尔后又以《一个方程可以通过开方解出的条件》为题,递交给法兰西科学院,参与那年的数学大奖赛。
遗憾的是,法国数学的执牛耳者柯西忽视了伽罗瓦的论文(此时勒让德已老态龙钟),科学院秘书傅里叶又突然逝去,遗失了伽罗瓦的论文。如前所说,最后大奖颁给了德国数学家雅可比和已经去世的阿贝尔。说到柯西,他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之一,以他名字命名的定理遍布高等数学教程,而傅里叶发明的三角级数理论是应用数学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说到伽罗瓦理论,那是一种更一般的理论形式,这要依赖阿贝尔首先提出的“域”的概念。域是至少有两个元素的数集,它对应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运算是封闭的,记为F(field)。正如群有子群,数域也有子域,若K是F的子域,则F是K的扩域。显而易见,有理数、实数和复数都是域。有理数域是最小的域,实数域和复数域都是它的扩域。此外,形如a+b(a和b是有理数)的全体也是域。
伽罗瓦定义了“方程的群”(伽罗瓦群),它是由一部分置换组成的子群,这些置换保持根的代数关系不变,即具有对称性。伽罗瓦证明了,对任意n,总能找到一些方程,其伽罗瓦群为整个Sn。而伽罗瓦扩域基本定理是说,方程的系数域与根域之间的所有域与伽罗瓦群的所有子群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是伽罗瓦理论的核心,它帮助我们通过研究较为简单的置换群来解决复杂的域的问题。
报考综合理工学校失利和成果两次错失被承认的机会,远不是伽罗瓦最背运的遭遇。十八岁那年,他又一次报考综合理工学校,其结果是“一个较高智商的考生在一个较低智商的考官面前失败了”。从此,这所大学对他永远关闭了大门,因为只允许每个考生报考两次。据说,一道口试题他明明答对却被判错。离开考场前,愤怒的伽罗瓦把黑板擦掷到考官脸上。
伽罗瓦就读的巴黎路易学校
进不了综合理工学校,伽罗瓦只得去投考师范预科学校,即如今赫赫有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它的声望并不高。尽管遇到麻烦,偏科严重的伽罗瓦还是被录取了。一八三〇年,伽罗瓦发表了两篇方程论文和一篇数论论文,后者首次提出了有限域的概念。然而,革命的枪声响起,义无反顾参与其中的伽罗瓦不久被学校开除。第二年,他又两次作为政治犯被捕,最后一次判了六个月徒刑,关押在巴黎的圣佩拉杰监狱。
一八三二年春天,巴黎霍乱流行,每天有上百人死亡。伽罗瓦得以被假释,从监狱转移到“康复之家”。在那里,他经历了一生唯一的恋爱。可是,这次恋爱既短暂又不幸。不满十七岁的少女斯蒂芬妮是“康复之家”主人的女儿,她在激起伽罗瓦对其产生兴趣后又冷淡了他。他随后写信给一位朋友,“我对一切的幻想已破灭,甚至对爱情和名声的幻想也已破灭”。
迟来的荣誉
阿贝尔数学奖每年在奥斯陆大学法学院颁发
在阿贝尔之前,挪威从未产生过一位世界级的科学或文化巨人,但在阿贝尔之后,却在不同领域接连出现彪炳史册的人物:戏剧家易卜生、作曲家格里格、艺术家蒙克、探险家阿蒙森。这其中,写作了《玩偶之家》和《皮尔·金特》的易卜生是在阿贝尔去世前一年出生的,而蒙克频频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条表现暗淡的人生,又常让人想起阿贝尔的悲惨命运。
在数学领域,挪威也是人才辈出。例如索菲斯·李(Sophus Lie,1842-1899),二十一世纪两个十分重要的数学分支——李群和李代数均得名于他。一八七二年,德国数学家克莱因发表了《埃尔兰根纲领》,试图用群论的观点统一几何学乃至整个数学,他所依赖的正是李的工作。二〇〇七年过世的美国数学家赛尔伯格也是挪威人,曾因给出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荣获菲尔茨奖。
在阿贝尔去世三年以后,伽罗瓦面临一场决斗,地点在巴黎郊区一个小湖附近。至于决斗的对手,在相隔近两个世纪后仍然扑朔迷离。政敌、学弟,抑或女孩的父亲?反正最后的结局是,伽罗瓦被对手射中了腹部,并不是他的枪法不准,而是两把手枪里只有一把有子弹。后来,他被一个农夫送到医院,于次日去世。只有弟弟被通知赶到医院,伽罗瓦安慰他说,“不要哭,我需要我的全部勇气在二十岁时死去”。
在决斗前夜,伽罗瓦预感到自己的结局不妙,他写下了三封绝笔信。两封是给他的政党同道,希望他们不要责怪杀死他的人,另一封是科学遗嘱,几乎完整地表述了深奥的伽罗瓦理论。伽罗瓦去世两天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具体地点无人知晓。而在他故乡小镇拉赖因堡的公墓里,在他的亲人们安葬的墓旁边,后来竖立起一座伽罗瓦纪念碑。
伽罗瓦的工作开启了近世代数的研究,不仅解决了方程可解性这一难题,更重要的是,群概念的引进导致代数学在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的深刻变革。实际上,环、域和向量空间等代数结构也可看作是具有附加运算和公理的群。群作为“数学抽象的最高艺术”,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晶体结构到基本粒子,从量子力学到材料科学,群论也是公钥密码术的核心。正是由于阿贝尔和伽罗瓦的工作,数学家们得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数学内部的发展和革新。
伽罗瓦纪念碑
无论如何,阿贝尔和伽罗瓦这对数学精灵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世所罕见。尽管他们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一个在贫穷落后的挪威荒岛,一个在科学发达的法国首都,命运却十分相似。虽说他们念中学时都遇到一位好老师,但他们的伟大成就生前都被忽视了。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死于疾病,一个死于决斗。而在他们身后,都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乃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104 浏览 7 回答
340 浏览 4 回答
93 浏览 3 回答
298 浏览 2 回答
359 浏览 10 回答
87 浏览 9 回答
308 浏览 5 回答
243 浏览 5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215 浏览 3 回答
108 浏览 6 回答
91 浏览 6 回答
300 浏览 5 回答
133 浏览 2 回答
242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