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思想上帝是个爱开玩笑的老头,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了使之区别于其他动物,便赋予人类最伟大的宝物——思考。思考让人类文明的车轮飞速前进,成就了如今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正是由于有了思考,人类的思维方式才会与众不同,但又是由于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与思考角度,才会造就各种哲学流派。因而对于不同的思想,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否定,而应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看待问题。中国历史上有一场重大的历史浩劫——焚书坑儒,为了追求所谓的思想统一,用武力让知识分子屈服,在暴力的统治下妄图使文明低头,焚毁了众多文化典籍。对于这场浩劫,我们只能用管中窥豹来略见一斑,或许社会的前进伴随了挫折,正如婴孩的出生伴随着母亲的痛苦一样,但历史的悲剧让中国与当时西欧的差距由二十年变成了一百年,这种饱含泱泱大国血泪的历史悲剧绝不能重演,这种用暴力方式来寻求思想统一的事只能用“可悲”二字来形容。了解这段历史的外国人都会扼腕叹息,人类对他人思想的驾驭欲望是恐怖的,文化思想领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待事物,我们不应轻易下结论,而该用一种冷静思考的方式去对待。法国大革命期间也兴起了一场著名的运动,即伏尔泰领导的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自由创造了人文领域的繁荣,平等与博爱造就了充满爱意的世界。人世间的关爱会像春日的阳光那样融化冷冻在人们心头上的坚冰,会像烈火那样焚烧横隔在心与心之间的藩篱。当然,我们说的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并非指允许暴力的、非正义的思想存在。像封建思想,自私自利的思想应该为人类所摒弃。希特勒所宣扬的种族主义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这种思想应该被博爱的思想所取代。思想的取代并不能用人为的方式进行,而应遵循一个客观规律,先进文化终究会代替腐朽文化,又何必用人力去改变呢?篇二:用思想包装灵魂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边的人”大江东去,不尽滚滚流,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文人墨客让我们铭记,为什么?对,是包装,他们用思想包装了自己世俗的心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代奸雄,曹操,你奸诈,为此你失去了很多。陈宫弃你而去,徐庶不愿为你效忠;你自负,乌植边,赤壁旁,多少无名将士因你而去,白骨遍野,哭声响彻天边;你猖狂,挟天子以令诸侯,华佗死于你手,你宁可负天下人、、、、、可是谁敢说你不是英雄,你有思想,你包装了自己,他成就了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留唱千古。“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没有李清照的婉约,却集豪迈惆怅于一体。你时而狂妄,时而惆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你有远大的抱负,却又为酒所困,以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随酒飘逝,你藐视权贵,不摧眉折腰,你更喜欢去做“谪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千古。你就是你,愁也要那样诗意。君不见,高唐明竟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用思想包装自己,人生才有价值”你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余晖脉脉,水悠悠,秋风撩起了你的头发,摸不平你满面的愁容。花自凋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面对国恨家仇,你一介女流,虽无力狂澜,但你还有诗词,还有思想。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到海棠依旧。历史怎能不留下你的大名---李清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这是思想漫出的无尽哀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思想谱写的壮志豪情。用思想包装自己,不要只做匆匆过客。篇三:思想的升华 早就觉得这个世界是疯狂的,今夜无眠实在让人难耐,心像是被绑架一般的恐惧;我边写稿子,边欣赏电影《金刚》,眼看它就要死去,不停的呐喊、呼唤着它的名字,可就是无法挽回这命运对它开的这一次玩笑,玩笑好开,但结局难收;我好久都没这么伤心过,但今天并不只为了伤感,只为这无法让人解读的长篇大论,让我明白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与无奈,天大的谜底是永远都会残留在心底,那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因为它是我们生活中的“鬼”,只为灵魂而叹息,为那夕阳的灿烂而微笑,可能是可笑的,也可能是强大的。父亲就很相信命运的存在,但那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理解罢了,因为我们都是在为自己打着准备,不得不去操守一些言行上的准则,所以才会有困难重重的感觉,就像我对我这一生的理解,它是自然的一种火焰,无时不刻在燃烧着你的身体,在侵蚀我们的血肉与思想,因此,对思想的升华,我是具有一定体会的,眼前所知道的只不过是能够抵达命运深渊之处的思想通道,蓦然间会突然冒出对情感二字的想法,对于它我仍然是没有办法能收敛自我的独特的办法。老谋深算的人们认为他们是最聪智的,但他们却从来也没有想到过真正的“活”的含义,我也是不以为然,因为面对它实在太庞大了,他那强大的雄厚的实力是常人所看不到的,有时只在梦里见过某些恐怖的身影,那是完全不能触摸的幽灵,来聆取人世中的精华,我们对自己的思想的看法太狭窄,甚至根本就不懂得怎样去对付它,根源在于自己,因为有了生命才有了人的思维变化,如果操之过急反而事倍功半,那是谁也想象不到的结局,像童话一样的激烈斗争与厮杀,残忍的手段与内心活动,对着我们拿起生命做赌注,这也正是我们所不希望的。一瓶酒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进行麻醉式的催眠,喝醉了就等于是与命运做了一场圆满的梦,那儿很甜,且又很酸;可以充分的想象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人给予的,那人是它,乃是人类内心眼神的余光,我们有时可以通过这道余光看到思想升华的整个过程,它是真实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思想的升华,是我们人类进一步成功的步伐,能认识到自己的一点点不足和承受一定的挫折,并且,若干年后,我们会自省的。篇四:论思想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课后,总会听到一些令我厌恶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谁说话,不管谁说的,老师说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罢。但凡读音关于意思关于“性”的正常讲课的时候,就会引起全班,几乎全班的学生窃窃私语,并浮想联翩,然后成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再就是想入非非,讲完以后的课堂的纪律要维持好一阵子才得以继续进行。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景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是在于家长。在平时言谈中不注意口头语言和行为,导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错误的思想,从而使孩子进一步想象,最后不堪入耳。二是在于老师。比如上述情景,有觉悟的老师会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明白事理,最后感悟。但那些对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的老师,会难以启齿,最会使学生也在思想上有了错误,并继续传播下去。最可气的是那些自己也是一个“思想病人”的老师,会视而不见,甚至与学生一起来误入歧途,使学生思想中的那颗毒瘤越来越大,最后走上犯罪之路。这并不是夸大事实。三是在于同学之间。上课老师灌输的良药,到了下课,会被思想肮脏的学生全部翻盘。而没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学生,也会被他们拖下水,把低俗平庸当成正道,这样一来,恶性循环,结果不言而喻。处在儿童期的孩子,接触到这些东西,必然有好奇心,但如此扭曲事物的本质,实在是毁灭自己的前途啊。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小学,想想曾经身边的同学和现在就耳目濡染的言行,我不由的担忧他们的未来。篇五:思想人生“他们在想什么?”“做事情的时候,他们想的又是什么?”近来,我在看旁人甚至看电视里的人物时都在内心里不动声色地想着这些问题,想知道在人们形形色色表面之后的思想到底是怎样的。我认为,思想是人禽之辨的最大标志,是人生价值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思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其本乱,则末治者否矣”。所以,一个人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丧失了思想。痴人空洞的眼神,疯子狂舞的肢体,他们只是用一具没有灵魂的肉身参与了这纷繁复杂、百味杂陈的人生盛宴,他们终究无法用自己独特的思想去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思想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有贵于生命。所以,推己及人,不能去伤害他人的思想就成为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旦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人生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价值可言。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撮人好像未脱离动物攻击的本性,不时地就会侵入他人的思想领地。这些人轻则挖苦嘲讽以扰乱他人的思想,重则压迫驱使以控制他人的思想,更有甚者发动人身攻击,直接毁灭了他人的思想。如果说这一撮人如此明目张胆地去伤害他人的思想是一种蓄意“明杀”,那么,其他间接伤害他人思想的就是一种阴谋“暗杀”。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看那些“民困不知救,盗起不知御”的“昂昂乎庙堂之器者”,鲜衣怒马却不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每天乐在其中的是琢磨着如何让一己之私获得更大的满足。这样的厚黑行为表面上也只是职业道德沦丧,但深究其后却是严重违背了纳税群体供养他们的初衷,亵渎甚至抹杀了黎民百姓希望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人处心积虑地想以伤害他人的思想来成就自己的思想,却不知在思想上也存在着力的反作用。除了因为伤害了他人的思想会反弹回程度不一的反作用力外,其最大的致命反作用力,就是自作孽地搅浑了自己那个受之于天地原本也是自然纯洁的思想世界。浑浊不堪的思想使他们只知与人争斗唯利是图,一生的忧乐都只是囿于动物本能的习性;他们忽视了人生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错过了享受思想境界上升华的机会。他们的人生志趣南辕北辙,错把妖艳的罂粟花看成了天山上洁白的雪莲,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此,对此只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唉,其实我也不想去伤害他人呀!可是没办法。”对于别人的指责,有人声声长叹,满腹冤屈,“做这些东西一点意思都没有,可是不做又不行。”“那人实在无法理喻,但没办法,不听他不行呀。”“要是有钱,我肯定辞职不干了!”……与那些伤害了他人的思想不以为耻还自以为得了便宜而沾沾自喜的人不同,这类人其实知道自己思想的问题,只是“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其思想与行动最终相背离了,人生最无奈的莫过于此。无奈的背后其实是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在发生着激烈冲突。对此,有些人抱着难得糊涂的态度,想着“反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渐渐地接受 了他人的思想,这样的一生倒也过得庸庸多厚福;有些人则是无休止地掂量着鱼和熊掌,难以取舍间心为形役痛苦不堪,这不仅影响了他人,更使得自己思想扭曲郁郁一生;而有些人徘徊歧路时思想冲突豁然解决,认为“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于是毅然决然地与一滩浑水划清界限,泾渭分明地回到了自然纯洁的思想世界中。泉水叮咚,流水淙淙。自己的思想源泉终于可以自由流动了。于是,不用为生计发愁的人可以坐茂树濯清泉,流水曲觞,赋咏自适;也可携竹杖穿芒鞋,游历名山,遍访高士,日子过得飘飘乎遗世独立,思想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放松。其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之人,为了生活可以去当个负责任的“执鞭之士”,不害人守本分,心安理得地过着平静生活;或者干脆就躬耕南山陲,“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农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在思想的自由中尽享这情真意切的人伦世情。可是,活得自由自在的时候,有些人仍然会不时地仰天长叹,壮怀激烈。淙淙流水终是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来得酣畅淋漓,鱼翔浅底到底比不上鹰击长空来得气贯长虹,何况浩瀚的大海上还有那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鸟在水激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又是何等的自由境界!农夫与英雄虽然在思想价值上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在思想境界上却有大小之别!我们不必强求要成为一个英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以过上平静自由的生活为目标毕竟是“举秋毫不为多力”,大部分无用武之地的思想力量,就只好耗在了漫步杨柳岸闲谈风月,指望苍天空言着凌云壮志。“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在这浮华充斥却也机遇遍地的时代里,我们可以挥舞思想重剑精确地为自己劈开一条路,树立一个切实的人生目标,让思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日日新,又日新”,逐渐地切身体会到思想力量的“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剑指目标让思想力量聚集于一点,一马平川时尽可欢快奔驰,遇到障碍可以轻松绕过,身处绝境也有魄力背水一战,一生的痛苦与欢乐都是真实地产生在前行的道路上,思想境界也由此逐渐展开。所谓“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我们无法保证一定会达到目标,过上一个成功人生,但我们绝对可以做到先让自己的思想不可战胜,可以拿出毫不逊色的勇气坚守思想阵地。于是,政治人生者,忧民所忧,乐民所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师道人生者,甘当人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科技人生者,废寝忘食,深入钻研,不知老之将至;乡间闾里真正的手工艺人,尽职尽责,捧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件件精品,也是一个艺术人生者……君子百行,殊途同归,过得都是一个思想人生。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思想的极大自由,灵魂汪洋恣肆,行动放任自如。人生最欣慰的莫过于发现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不仅没有伤害到他人,而且还有助于他人获得思想上的自由。不过,这一切归根结底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因为利己利人,善之善者也。篇六:冲破思想的束缚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用刀横向切苹果,他的爸爸大喊切错了,而小孩子一刀下去,却意外地发现苹果核的部分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一角星。看完后,我不禁反思,为什么这个孩子能有这意外地发现,而大人却没有?答案似乎很明显。大人的思想已经被“要竖着切苹果”所禁锢,他从未想过去试试其他办法,而孩子还小,他并未被输入这种思想。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冲破固定思维的束缚,拥有不断创新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的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问题会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并且勇于探索,不断进取,这样最终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甚至会给生活帯来许多影响;而那些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只会遵守旧的套路,只能反复咀嚼别人嚼过的东西,这样应该是食之无味的吧!而他们最终也只是跟在别人的身后,碌碌无为而终其一生。因此,拥有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袁隆平是我国的农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解决了几十亿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他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毋庸置疑还是因为他的创新精神,因为他不灌于现状,积极思考;因为他能够冲破思想的束缚,努力探寻;因为他不被困难所吓倒,勇攀高峰,因此才会有如今的成就。让我们反过不想一想,倘若他并没有这种创新精神,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在耕作的农民而已,而世界几亿人口都会面临没饭吃而饿死的危机。由此可见具有创新精神有多么重要。冲破思想的束缚,才能化蛹为蝶,为这世界增添一份美好,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拥有创新精神的意识,并不断创新,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明天!仅供参考
肩负着父母的期盼,担任着国家建设发展的使命,但在这个压抑而忙碌的季节里,偶然也会遇到的茫然使我不知所措。教室里赫然立着的倒计时牌鲜明的亮着那几个大数字。时间在一天天减少,距离20xx年的高考也剩的不多了。一年的时间说快也不快,说慢就一瞬转逝。在茫然中,或许应该及时走出困境,去迎接属于你的黎明。这一刻,一切都在鞭策你。
纵观历史的长廊,无数人都在痛苦的风雨中锻炼后始成功。透过历史的画面,你是否看见司马迁书桌上倚叠如山的竹简,一部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他曾生活安乐,可在经受宫刑后,毅然矢志不渝,继续笔耕,于是《史记》在风雨中永存。望着沧桑的古战场,你是否可以看见孙膑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战役,一部传世《兵法》,让我们不得不对他赞叹。他曾是朝气青年,可在经受酷刑后,毅然拾起自信,不畏暴敌,于是他的神话故事永远为人称道。穿过香园小径,你是否看见那消瘦的伊人,独自守着窗儿,泣涕涟涟,愁绪不堪解。每当读那宋词,就让我们想起了她的名字----李清照。她在饱经家仇国恨后,变得更加坚强,晚年的创作成就更令无数文人墨客惊讶歆羡。
历史的风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真正的美好,中国如此,世界亦如此。你一定记得那美丽动人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她在丈夫辞世后毅然坚定对科学家的信念,坚定走完科学之路,最终成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巨人。你一定记得那疾病缠身的史蒂芬·霍金,疾病使他越挫越勇,最终成为科学界中的巨人。
你也一定记得曾经穷困潦倒的梵高,在荆棘密布的丛林里高声歌唱,最终登上了美术的高峰。而现在,我们毅然记得千手观音中的倩影,我们毅然为洪战辉的风雨人生历程而感动,我们依然为女排的愈挫愈勇的精神所折服。温室里花香难吐,如果要实现心愿,必须披荆斩棘;安乐窝里的雨燕无法展翅,如果要翱翔蓝天,必须要减肥锻炼。任何人如果要走向成功的彼岸,必须走出安乐,勇敢的迎接风雨,甚至雷电,在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上一路高声歌唱。
贺舒婷的一篇《你凭什么上北大》震撼人心,一个在高一被时光磨成绣的不能再绣的废铁,经过思想的挣扎与洗礼,终于开始鲤鱼跃龙门,生活在那个小山村,生活在一个只有三个能考上二本的山村学校,更可笑的是那三天全是复读生。压力与阻碍可想而知是有多大。就是凭借着要冲破这层阻碍的信念,于是,她开始奋斗,经历了与泪的斗争,与血的抗拒。最终,她,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做到。古前,当下。
一个个的真实故事展现在眼前,自己现在受的这点小心酸算的了什么:你还在为今天没有迟到好吃的而不舒服么?你还在为今天遇到一些小事而计较的要死么?那你真的是还未长大。时间的痕迹已在高考倒计时牌上体现,我们的时间不多了,面对那场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你是否已经准备开始奋斗了?因为我们也生活在小县城,没有大城市的繁花似锦,没有大世界的红灯绿酒。因此,唯有直面困难,克服高考这重大关,走出搭讪去,你品味外界生活的美好,去开阔自己内心的视野,去体验文化交集的文学......号角已经响起,我们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学习李云龙的毅力,哪怕倒下,也要化成一座山,一座岭。将来,你可以回顾自己所遗留下来的美好,随手著作一片《你凭什么走出大山》而闻名天下。
及时当磨练,振翅始高飞。千古于今,永当牢记。
致正在高三的你,美好的大学在向你摇摆着双手。感叹时光流年,今夏,我们高三了。
肩负着父母的期盼,担任着国家建设发展的使命,但在这个压抑而忙碌的季节里,偶然也会遇到的茫然使我不知所措。教室里赫然立着的倒计时牌鲜明的亮着那几个大数字。时间在一天天减少,距离20xx年的高考也剩的不多了。一年的时间说快也不快,说慢就一瞬转逝。在茫然中,或许应该及时走出困境,去迎接属于你的黎明。这一刻,一切都在鞭策你。
纵观历史的长廊,无数人都在痛苦的风雨中锻炼后始成功。透过历史的画面,你是否看见司马迁书桌上倚叠如山的竹简,一部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他曾生活安乐,可在经受宫刑后,毅然矢志不渝,继续笔耕,于是《史记》在风雨中永存。望着沧桑的古战场,你是否可以看见孙膑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战役,一部传世《兵法》,让我们不得不对他赞叹。他曾是朝气青年,可在经受酷刑后,毅然拾起自信,不畏暴敌,于是他的神话故事永远为人称道。穿过香园小径,你是否看见那消瘦的伊人,独自守着窗儿,泣涕涟涟,愁绪不堪解。每当读那宋词,就让我们想起了她的名字----李清照。她在饱经家仇国恨后,变得更加坚强,晚年的创作成就更令无数文人墨客惊讶歆羡。
历史的风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真正的美好,中国如此,世界亦如此。你一定记得那美丽动人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她在丈夫辞世后毅然坚定对科学家的信念,坚定走完科学之路,最终成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巨人。你一定记得那疾病缠身的史蒂芬·霍金,疾病使他越挫越勇,最终成为科学界中的巨人。
你也一定记得曾经穷困潦倒的梵高,在荆棘密布的丛林里高声歌唱,最终登上了美术的高峰。而现在,我们毅然记得千手观音中的倩影,我们毅然为洪战辉的风雨人生历程而感动,我们依然为女排的愈挫愈勇的精神所折服。温室里花香难吐,如果要实现心愿,必须披荆斩棘;安乐窝里的雨燕无法展翅,如果要翱翔蓝天,必须要减肥锻炼。任何人如果要走向成功的`彼岸,必须走出安乐,勇敢的迎接风雨,甚至雷电,在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上一路高声歌唱。
贺舒婷的一篇《你凭什么上北大》震撼人心,一个在高一被时光磨成绣的不能再绣的废铁,经过思想的挣扎与洗礼,终于开始鲤鱼跃龙门,生活在那个小山村,生活在一个只有三个能考上二本的山村学校,更可笑的是那三天全是复读生。压力与阻碍可想而知是有多大。就是凭借着要冲破这层阻碍的信念,于是,她开始奋斗,经历了与泪的斗争,与血的抗拒。最终,她,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做到。古前,当下。
一个个的真实故事展现在眼前,自己现在受的这点小心酸算的了什么:你还在为今天没有迟到好吃的而不舒服么?你还在为今天遇到一些小事而计较的要死么?那你真的是还未长大。时间的痕迹已在高考倒计时牌上体现,我们的时间不多了,面对那场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你是否已经准备开始奋斗了?因为我们也生活在小县城,没有大城市的繁花似锦,没有大世界的红灯绿酒。因此,唯有直面困难,克服高考这重大关,走出搭讪去,你品味外界生活的美好,去开阔自己内心的视野,去体验文化交集的文学......号角已经响起,我们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学习李云龙的毅力,哪怕倒下,也要化成一座山,一座岭。将来,你可以回顾自己所遗留下来的美好,随手著作一片《你凭什么走出大山》而闻名天下。
及时当磨练,振翅始高飞。千古于今,永当牢记。
《史记·信陵君列传第十七》记载: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后,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分工日趋细密的今日,人很容易被职业定型,讲究专业之下,古代淹通博知的“通儒”,或中古西方兼擅不同领域的“文艺复兴人”,都极难见诸今日。“专精”当然没什么不好,对社会来说,每一份子的专精,就是整体进步的基础;但单就一个“人”来说,心力、知识太过集中在一个地方,往往会让眼光随之狭隘,心灵日渐局蔽,造成与他人、社会,乃至天地的隔阂。周志文当然有工作上的专业,但却不易以某个职称范围之,他任教上庠多年,无疑是个学人;又常在报端媒体发表作品,小说、评论、散文等结集成书者各有数种,当然也拥有文人的资格;对音乐、绘画也有甚深见解,极早就为报纸写艺评。但周志文作为一个学者,却不在乎各种奖助的业绩,不立山头,不争地盘;身为作家,他鲜少谈论自己的作品,更别说“打书”了,文稿一经出版,便完全放手,让作品与读者自行接触,绝不饶舌介绍。这些行为,都与当下一般的学者、作家不同。所以要定立他的身份,倒不如用传统的“士”来说明。今天习惯用“知识分子”来格义传统“士”这个观念,但两者毕竟是不太相同的,除了深厚的知识外,传统的士人,总得能写一笔好字,对音乐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文学上要有拿得出来的表现。才艺学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士”必须是一个有理想与原则的人,也就是孟子所谓的“尚志”。然而有理想,免不了惄如疢如地忧时怀民;坚持原则,免不了磕头碰脑地遇到许多挫折;高尚其志的结果,当然是满肚子不合时宜……这些现象,周志文大概都有。“忧时”大概是中国士人最常见的情感了,他们对世间有无比的热情,以国家的休戚、百姓的苦乐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安危治乱上。他们目光敏锐,看到许多危乱的病根与潜伏的祸患,免不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但手上又没有权力势位可以解患矫弊;纵使揽辔登车想要澄清天下,但易退难进的性格,使他们不能也不愿参与权力斗争,而有权力的人也未必想听,或根本听不懂他们的话,所以只能将这些忧患转为文字著述,期待有一天能被注意。从作《易》者的忧患,到黄宗羲处明夷之时而“待访”于将来,莫不是这个道理。周志文文如其人,冲澹恬静,从不用贾谊“天下大事可堪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那样耸动的言词,但仍然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时事世情的忧虑。但忧时向来不能发挥什么实质上的作用,滔滔天下,不能家喻而户晓,即使焦唇弊舌,依然是没多少人理睬的。如此一来,焉能不寂寞?周志文的散文,从笔调到内容,几乎时时可以感受到寂寞,这种寂寞,大多来自周志文的不与俗同,倒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品味太过精致高华,饮茶、音乐、思考,莫不如是。认真品味,原本是文化提升的必然现象,但在一个粗糙的时代,讲究品味是违俗逆时的事儿,我们习惯将价值信托给价格,把美感交付给流行,至于是非善恶,则选择一个群体投靠,一如投身庄园的中古农民,放弃身为人的自由,以换取心理上的安全感。习惯KTV的耳朵,怎能分辨演奏家指下的表情?嗜好声光影像的眼睛,如何判断画中简单的线条?政商广告过度刺激后的情绪,焉得察觉幽微细腻的情思?流行以外的精致,我们既没能力,更没兴趣。在举世齐唱下里巴人的时代,周志文仍旧不愿随俗地讲些大家听不太懂的话,所以他的书从未登过畅销书排行榜,他的意见,从未被多数人接受,大部分人甚至根本不在乎他说了什么,其孤寂自是难免。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世莫我知的寂寞,当然不自周志文开始,而是每一个时代的常态。《论语》中最能见圣门气象的“浴沂风雩”章,肇自孔子对着子路、曾晳等学生的一段问答,原文是这样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移为白话,大概是“别认为我年纪稍长于你们(而不敢放怀直言),你们平日常说‘没人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愿意用你,你们将有什么作为呢?”这里面“居则曰:‘不吾知也’!”很传神地描摹出了孔门弟子世莫我知的不甘。子路等人虽然不为世用,但并不寂寞;虽然心有不甘,但不至于悲怆,因为上面有孔子这样的老师,身边又有志同道合的友朋;然而后来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最为典型的是屈原,整本《屈赋》,几乎无处不在呐喊时乖俗逆,不为人理解的痛苦。因此,“求知音”便成了千古以来知识分子的共调,伯牙绝琴于子期的故事,被一遍遍地引用;但知音难逢,岂是努力寻求即可获得的?所以寂寥之士只能将目标放在渺不可知的其他空间,如屈原的“上下求索”;或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如司马迁的“以俟后圣君子”。这些求觅知音的背后,正藏着无数寂寞的心灵。照理来说,伴随世莫我知,知音难求的悲凉,自然极容易兴起另一种文学主题:怀乡。怀乡在传统的诗词歌赋中数不胜数。所谓的怀乡,自然是生长环境的家乡,但中国的怀乡之作,却远不止这个层次。怀乡,是因为人在异乡;而“异乡”,并不只是地理坐标上的意义,更是心灵上的存在感受。所谓的“异乡人”,表面上固然是指独居客地的人,但更多时候,“异乡”是由主观心态上形成的。无论身处故里或是异地,只要周围没有知音、没有了解我的人,那么这个环境对我而言就是一个陌生的“异乡”——一个理念不能被了解、感情没有交集,甚至连语言都无法沟通的异乡。既然是怀乡,免不了会在故乡与异乡间作些对比,通常将心目中的故乡写得祥和美好,而异乡则是幽冷阒黯,像王粲登楼所见的异乡荆州便是“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以景写情,对照出身在异乡的寂寞愁苦。周志文当然有心灵的故乡,笔下那些伟大的音乐艺术,以及精彩的人物事迹,无不展现作者故乡的生气勃然与丰盛多姿。但有趣的是,周志文作品中很少有“异乡”之感。即使在更为异乡的异乡布拉格,似乎也没见到周志文有什么异乡人的感觉。在布拉格的一年,不是没有沮丧,但主要的基调,却是徜徉在布拉格璀璨耀眼的建筑音乐人文历史之中,大有“此间乐,不思蜀矣”之感。所以,虽然周志文的散文时时有着寂寞,时时有着对故乡的向往,却看不太到他对异乡──现实环境的愤懑与怨怒。周志文对存在环境的感受,呈现了逐渐平和的趋势,《三个贝多芬》(1995)中,还不时可以看到周志文对时局、文化的不满,以后,就很难看到这类谴责性的口吻了。这不是说此后的文章开始“未央歌”化,周志文依然直视人性的幽暗面,但对社会与个人的种种不善,不再诟斥责难,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同情,乃至于衷心忏悔,甚至连造成大灾难的纳粹、文化大革命,都以向内的反省戒惕取代了向外的指责。有了美好的心灵故乡,仍能对现实环现不疏离,不怨怼,随遇而安,这是相当难能的。周志文之所以如此,大概因为他特别能欣赏或同情他人,不管是煊赫一时的大人物或是微不足道的小老百姓。他的同情,不是站在优势地位的滥施怜悯,而是“彼亦人子也”,那种以同为“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同其情。这种视角之下,无论是卑微鄙琐的小人物、巨奸大猾的坏蛋,都有身为人的一面,既有人的脆弱,也有人的善良。因为这种同情,所以使得周志文特别能看到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人物。钱宾四先生说我国历史,特别看重一些“无表现之人”。所谓“无表现之人”,是指那个人并未在所处当下的政治、社会有所作为,像是夷齐、颜渊,对殷周鼎革,春秋兴坏,绝无贡献,甚至关联性都极少,如果以记录历史大事为标准,原本是没资格进入史书的。但司马迁却将他们写入了《史记》。此例一开,以后的二十五史,也都为这些“无表现之人”另辟汇传。为什么史家特别重视这些人呢?原因无他,因为社会的治乱、百姓的苦乐,并不是只靠政治经济手段就可以解决的,政治经济军事,最多只能满足人类动物性的存活(而此一存活,又蕴涵了更多的不安定),而这些无表现的人,反而能指出向上的路,说明我们除了动物性存活外的更高可能。周志文的散文,也爱写“无表现之人”,像是平常我们不会注意的小人物,在庞大的交响乐团中,将注意力放在伴奏位置的长笛手(《长笛》);在舞台上,将目光转向巨星背后的伴舞者(《配角》);在社会上,不讨论政商名流,而写小巷里的算命师、公园中的老人、地下道的小贩、出租车司机,甚至对草木鸟兽,也撇开松柏竹菊等传统诗词的千年主角,或潮流当红的玫瑰、兰花,而写一些随处可见的相思树、野姜花,乃至过猫、马齿苋等野菜。即使写到了富贵的牡丹、营销全球的郁金香,也一定要黜落人工精心培育后的国色,别有寓意地强调土生野长的美。倒不是因为受“五四”影响,带着知识分子赎罪的心态去写小人物,而是真从小人物身上看到了些什么。像是在理发妇人身上可以看到天使(《皮匠与理发师》),从乞讨者的姿势看到了赎罪(《布施》)。《配角》中说:“我愈来愈注意在主轴之外可能发生的故事,在其间,原本是配角的人常常扮演主角的角色。”这与年鉴学派的看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年鉴学派认为历史不应该将焦点放在英雄人物身上,而该注意长时间的一些东西,像是社会制度与时代心态,乃至气候地理,因为真正决定历史事件的,正是这自然环境、制度文化与庶民思想。周志文当然不是年鉴学派,但他笔下这些无表现的人所展现或美或丑,或同或异,种种平实凡庸的表现,反而是许多历史事件的源头。但周志文也不是全然悲观,另一篇《警语》,记载了与光头党的邂逅。光头党源自德国,可算是纳粹种族意识的余裔,因为经济因素或某些情绪,总以仇视或攻击外国人来宣泄无名的愤怒。在布拉格时,朋友警告他小心当地这些“民族主义分子”,结果周志文遇到的光头党,却是晒着太阳,拿香蕉逗小孩玩儿,周志文的结论是:“一个在和暖的太阳底下吃甜甜的香蕉的人,一个爱逗小孩的‘民族主义分子’,绝不至于对其他族类做出什么仇恨或暴力的动作吧!”周志文笔下的一般人,虽然有愚昧、冷漠等各种缺点,但只要一点美的感召,人性中温情善良的一面,依旧会出现的。王尔德说:“在惠斯特勒的画出现前,伦敦没有雾。”天地万物,虽然有着物理性的存在,但我们不一定能看得到,必须透过某些观念,才能看到种种现象,了解它们的意义。换句话说,得要先有那些心思敏锐的聪明人,为我们架构出一个观念,我们才能看到某些价值。《易·乾·文言》说“圣人作而万物睹”,就是这个道理。文学的功用之一,正是让我们多看到一些东西。读周志文的散文,就经常可以获得这方面的惊喜。也正因这种敏锐的同情心,使得周志文对逝去的过往,有着特殊的掌握。周志文的散文,经常有种沧桑感。东海变为桑田当然是可能的,只要给地球足够的时间;但生活在都市,却根本用不着地理时间,只要数年工夫,人文景观便能给我们足够的沧桑之感,这便经常成为周志文书中的底色,比如学校的图书馆、巷口的海产店,无不在写生活周遭的沧桑。这种今昔的比勘,呈现出来的不止是景观的变化,更多的是某种东西的失落。周志文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消逝,是极为敏感与重视的,但沧桑本是世间常态,变化更是时光推移的必然,《新天堂乐园》说:“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任谁也没有办法挽回。附属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东西,也一个个地被带走,终于一个也不剩。对于这件事,只有如安东尼奥尼说的:‘我们只有调整自己去适应它。’面对变异世界的一切事,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但周志文的散文似乎并不甘心只是被动地适应,反而努力地“记录”,想要透过翰墨,替已然逝去的东西留下泥爪,让后死者与于斯文。人世的一切美丑善恶,文化的各种意义,都必须依附事实方能显现,而事实则有待被人意识之后才算存在,而意识则靠我们的记忆保存。如果记忆消失,历史不复记载,那么对人而言,事实等于从未存在,意义也就跟着丧失;意义的丧失即是文化的死亡。对此,周志文显然是极端关切的。“记忆有点像漫漶的石碑,上面龙飞凤舞的字迹都慢慢不见了,到后来,石碑的模样也整个变了,只成了一块普通的石头,横放在地上,让人家当垫脚用。”对记忆与历史,周志文是充满焦虑的,反映在散文中,便是好写过往,经常是当下有所见闻,便拏着过往的经验知识相互比勘,从而产生各种情思感触。稍有年纪的人,大概都喜欢追忆过往,何况是有着三千年记忆的周志文。但他记录过往,不是好汉吹嘘当年之勇,也不是白头宫女指点昔日繁华,更不是《洛阳伽蓝记》的铜驼荆棘;周志文笔下所有过往的起点与终点,是在当下。人不能失去记忆,但记得就一定好吗?有道是:“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有些东西,忘却了反而好,时过境迁后,倒也了无挂碍;但周志文记得,所以饱尝了几十年的折磨。所以他说:“还好人的记忆有限,一些伤痛的事,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深藏在内心的事,久不提起,也就淡了、忘了,最后终于消失……再严重的悲伤,包括国恨家仇,在时间的淘洗下都会消失无踪的。”(《像风一样》)我们之所以痛苦,除了生物性的压力外,很重要的另一来源,便是记忆,减少一些记忆,就减轻一些负担,日子将过得更逍遥自在。证据在另一篇《蒲公英的族裔》:吉普赛人因为没有记录,没有历史,所以无法团结振作,千百年来受尽欺压;但也正因没有历史,不记录苦难,使得吉普赛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每天都能快乐而轻盈地过着日子。人毕竟不能真的没有记忆,我们靠着记忆才能定位当下,解释现象,建构未来,了解存在的价值。但记忆却又是不太可靠的,个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与心理因素模糊、消失、纠缠、偏颇;至于集体的记忆,也就是历史,未必比脑神经的传导与储存可靠,更可能因为时空的转变、情感的作用与人为的操作,而遗忘、误植,乃至于扭曲。记忆与历史决定我们的存在感受,因此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但人又善于选择性地记忆与遗忘,有意无意地扭曲过往。如果所记得的都是丑陋、痛苦与仇恨,那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呢?借用章学诚的书名《文史通义》,不但六经皆史,文士翰墨、词人篇什,莫非史录。前人说“《诗》亡而《春秋》作”,在拥有历史发言权者陷入意识形态或零碎化的今天,周志文以散文点出这个时代我们所忽略的一面,其用心,或可说是“《春秋》亡而《诗》作”了。
189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7 回答
89 浏览 3 回答
163 浏览 6 回答
352 浏览 4 回答
315 浏览 3 回答
202 浏览 4 回答
338 浏览 6 回答
186 浏览 4 回答
94 浏览 2 回答
320 浏览 5 回答
178 浏览 5 回答
285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