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为(1940- )导演,山东潍坊人,生于重庆。幼时随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的父母在成都、西安、长春等地读书,在北京师大女附中担任过校话剧团演员、导演、团长等,并曾在影片《哈尔滨之夜》中出演儿童演员。195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过《杨乃武与小白菜》、《草原雄鹰》、《龙马精神》、《海霞》等片的导演助理和副导演。1979年独立执导了《瞧这一家子》,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其后执导了《潜网》、《夕照街》、《北国红豆》、《迷人的乐队》、《失信的村庄》、《村路带我回家》、《金匾背后》、《哦,香雪》、《离婚》等影片,并因《哦,香雪》获得第41届柏林电影节儿童中心学会奖与成人评委奖。王好为: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复审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二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女,1940年生于重庆。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助理、副导演、导演至今。1987年获一级电影导演职称。1985年、1998年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1995年被聘为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1996年被聘为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复审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聘为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复审委员会委员。多次任电影金鸡奖、华表奖评委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答辩组组长。1974年与钱江、陈怀皑联合导演《海霞》。1975年与林扬联合导演《海上明珠》。1979年导演《瞧这一家子》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她本人获青年优秀创作奖。1981年导演《潜网》获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82年导演《夕照街》参加83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85年东京国际电影节女性电影周 、93年日本北方圈国际电影节。1984年导演《北国红豆》。1985年导演《迷人的乐队》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及金鸡奖特别奖。1986年导演《失信的村庄》。1987年导演《村路带我回家》获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同年导演《金匾背后》。1988年导演70毫米宽银幕立体声影片《寻找魔鬼》。1989年导演《哦,香雪》获9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少年影片大奖、童牛奖艺术成就特 别奖、金鸡奖最佳影片提名。此外还参加90年环太平洋国际电影节、92年汉堡国际电 影节、93年北方圈国际电影节。1992年导演《离婚》(任改编之一)受到老舍国际研讨会中外专家一致好评。1993年导演《赚它一千万》。1999年导演《能人于四》。导演的电视片有:1991年导演十集电视连续剧《武生泰斗》获各电影厂拍摄的电视剧奖。1993年导演二集电视剧《寻梅》。1994-95年应日本老舍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之约编导四小时长篇专题片《老舍》, 得到日本及中国老舍研究专家很高评价。1995-96年导演十二集电视连续剧《第三军团》获北京市春燕杯奖、飞天奖儿童剧奖。1998年导演十二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红旗漫卷西风》表现新疆和平解放 。历年来所著艺术论文发表于《电影艺术》、《文艺研究》、《电影通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携所导演的影片出访过法国、苏联、日本、德国、埃及、威尼斯。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她喜欢的人生格言是:每事问。——论语对电影学院在新世纪的希望是孟子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宗璞 代表作品《野葫芦引》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获得矛盾文学奖。2、王安忆 代表作品《长恨歌》她是著名作家茹志鹃的女儿,但青出于兰胜于兰,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王安忆小说对人情和人性的表现达到了一个高度,她的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当代汉语文学的纯正功不可灭。3、铁凝 代表作品《笨花》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从《哦,香雪》一鸣惊人她就写出了几乎篇篇有反响的作品。《笨花》是多年文学积累的力作,凭借其出色的文学内蕴获得五个一工程最佳作品。铁凝魅力来自文学也来自出色个人才华,她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者依靠的是自己的才华。4、杨绛 代表作品《洗澡》她是学者型作家,是翻译家也是文学家,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杨绛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6个年头她依然在书写生命,在朴素的《我们仨》中,我们看到那样一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杨绛先生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5、霍达代表作品《穆斯林葬礼》《穆斯林葬礼》整整流传了20年不衰落,霍达的经典大作感动我们的文学的品格和力量。 自幼喜爱文 学艺术.并曾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历史。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 1976年之后从事专业文艺创作,迄 今已发表、出版小说、报告文学、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300万字。作品沉雄深厚、凝练典雅, 兼备阳刚阴柔之差,独具亦史文之风。6、凌力 代表作品《少年天子》女性写帝王系列笔触大气磅礴,她于197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开始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至今。现任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6届全委。主要获奖作品: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获第3届茅盾文学奖;《暮鼓晨钟——少年康熙》获1995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北京市庆祝国庆45周年征文佳作奖;《梦断关河》获第二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和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其它作品《星星草》《倾城倾国》等。7、张洁 代表作品《无字》她的作品两度摘取矛盾文学奖是个奇迹,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8、张抗抗代表作品《隐形伴侣》她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因素却又敢于直面现实。她1950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外,还有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9、残雪代表作品《白云苍狗谣》 她是新的文学笔法的实践者,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含量。原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小学毕业。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她的“先锋小说”《山上的小屋》《饲养毒蛇的小孩》《阿娥》《苍老的浮云》《长发的遭遇》《五香街》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近年来残雪写了不少关于西方经典文学的评论,她以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创作观念和体会,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博尔赫斯、歌德、莎士比亚、但丁等经典作家做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10、迟子建 代表作品《晨钟响彻黄昏》迟子建作品具有历史和时代深度和厚度,文学天赋出众。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其作品带有某种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萧红有些相似,许多读者也许正是因此而喜欢她独特的语言风格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近四百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11、范小青 代表作品《女同志》范小青作品对人情世态描写成为一绝。主要文学艺术成就: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百日阳光》、《城市表情》、《女同志》等16部,中短篇小说《瑞云》、《顾氏传人》、《杨湾故事》等200余篇,中短篇小说集8部,散文随笔集6部,长篇报告文学1部,电视剧《费家有女》、《干部》等百余集,共计1000多万字。作品曾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全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冰心奖、飞天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池莉 代表作品《小姐你早》池莉是能写进你的最隐私生活的作家,对日常生活有逼真的展示,是含泪中的微笑。她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烦恼人生》,此作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池莉现为武汉市专业作家,她因不久前的一部中篇小说《来来往往》被改编为电视剧而红遍国内,并紧接着创作了另一部中篇《小姐你好》。
代表了香雪对城市的向往;那个时代的乡下人都有这样一种情感。
铅笔盒在文中具有引申意义。主要代表的是一种文明。外面世界的文明。表现出了台儿沟的人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向往。
出处:铁凝的代表作《哦,香雪》
《哦,香雪》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扩展资料
《哦,香雪》写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铁凝(1957一),河北赵县人,生于北京。父亲是美术工作者,母亲是声乐教师。自幼酷爱文艺,十六岁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劳动之余写出《夜路》、《丧事》、《不受欢迎的礼物》等小说。
以旧换新。追求新鲜感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朱自清简介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逝世后,魏巍灵堂设北京军区大院里,2008年8月26日起接受公众吊唁.遗体告别仪式于2008年8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刘心武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即萧复兴),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沧县,1947年生于河南信阳,在北京长大,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居北京.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
他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又名《中学生梦幻曲---一个女生的日记》》,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 、《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纸的生命》、《遥远的含蓄》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小溪巴赫》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到天堂的距离》.较近的作品还有长篇回忆录式的纪实文学《黑白记忆》和散文集《蓝调城南》.散文《拥你入睡》被选入北京版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宽容是一种爱》人选2006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生命的平衡》入选2007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代表作:
线上作品阅读 报告文学 《啊,老三届》《当金山的母亲》
中短篇小说 《面的司机》《今冬无雪》《远在天边》《影壁》
肖复兴,北京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1982年赴北大荒插队务农,大学毕业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新体育》编辑.1978开始发表作品.《人民文学》副主编.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我叫儿子写作文》上有大量的他的作文.
还著有《一幅画像》(现被选为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
铁凝简介
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陈忠实简介
陈忠实,一个厚积薄发的作者,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自然情况: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陈世旭简介
陈世旭,男,汉族.1948年1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4年9月初中毕业往赣北农场务农.1970年由九江县委宣传部借调从事新闻报道.
1977年12月调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1979年创作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由《十月》杂志推荐入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1981年调江西省文艺研究所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及研究.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1987年毕业,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任江西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1991年转为文学创作二级职称,1993年晋升为文学创作一级.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2000年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现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
创作作品 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梦洲》、《裸体问题》、《将军镇》、《世纪神话》、《边唱边晃》、《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白色》等以及《风花雪月》、《都市牧歌》、《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陈世旭卷》等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多部.发表有关先秦诸子文论、中国小说史及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数十篇并有多篇被转载.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
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惊涛》获全国第四届优秀短篇小说奖,《马车》获全国1987年-1988年优秀小说奖,《镇长之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等.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 》,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转眼间就过了十年,香雪早已从台儿沟里那个不知世俗的地方的小姑娘变成了商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一个深秋的午后,她再次坐上了那列驶往台儿沟的火车。往事逐一浮现在她脑海里。但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这列熟悉的火车。因为它,她跨出了改变命运的一步。她庆幸当初车门关上的一刹那,正是因为那一瞬间,她才下定了决心。从那一刻起,她就立下了目标:一定要走出台儿沟!十年的时光,如流水般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她取得的成就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一路上车轮轧钢轨的声音好像还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声音还是那个声音,但是却让她感慨万分;同一个声音听起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因为这次她是从大山外回来了,她成了车上的旅客。渐渐地台儿沟那熟悉的轮廓变得清晰了。村口那熟悉的寺庙,铁路旁缓缓流淌的小溪和那老旧的站台。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哦,香雪》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铁凝(1957一),河北赵县人,生于北京。父亲是美术工作者,母亲是声乐教师。自幼酷爱文艺,十六岁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劳动之余写出《夜路》、《丧事》、《不受欢迎的礼物》等小说。1979年调河北保定地区文联从事创作和编辑工作,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任作协河北分会理事。
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而且常常能发人所束发之蕴,道人所未道之意。《哦,香雪》、《六月的话题》分别获1982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没有钮扣的红衬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集《夜路》、《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51 浏览 4 回答
190 浏览 8 回答
96 浏览 5 回答
85 浏览 5 回答
81 浏览 7 回答
336 浏览 3 回答
80 浏览 3 回答
181 浏览 4 回答
273 浏览 3 回答
137 浏览 5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178 浏览 6 回答
335 浏览 6 回答
193 浏览 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