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资料显示:在1962年至1963年间,全国共动员上山下乡人员30万人,直接插队落户的就有9000余人。1964年间,全国共动员下乡、回乡人员68万余人,其中知识青年32万余人。1965年,仅到8月份,下乡的知青就有25万余人……这样,至“文革”开始前,不仅将2000余万在“大跃进”中从农村招来的人员全部动员返回到了农村,而且还动员了近200万城镇知识青年和其他人员上山下乡。《人民日报》曾为此发表文章《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成为新型农民》,称:到农村去,已在我国城市青年中逐步形成了一个革命高潮,“它是推行党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大事;它为我国知识青年开创了一条最广阔的革命化道路。从城乡传播互动的角度,通过采访大约10个历史当事人(可以是城市人,也可以是农村人;可以是直接当事人,也可以是间接当事人),描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于乡村社会的促进作用。要求:记录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内容等。并将采访记录附在调查报告后。二、请根据你所在地区的城镇、农村的情形,应用相关的人口统计数字,根据乡村传播的信息传播类型,描述当地外出人口流动的状况。要求:注明统计数字来源,结合数字和个人感受进行分析。三、以你的工作经历或个人经历为背景,谈谈如何利用乡村传播的理念促进当地文化发展。四、调查报告采用访谈法,记录你所在的城镇、乡村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并将你的调查结果做一篇论文。要求:采访10人,记录: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内容等。并将采访记录附在调查报告后。五、文献综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人与外来人口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已经积累了很多,这些资料包括著作和论文,请将这些资料加以综述,对于主要观点和研究进行总结,形成论文。六、介绍一个你所在地区的农民组织,简述这一组织的负责人、主要成员、如何进行工作,如何进行对外和对内交流,费用来源等。
论文的基本要素你要先了解清楚,了解之后再去参考下(新闻传播科学)吧,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一步步慢慢 来总能写好的
一枝一叶一世界 话题作文: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出墙来。
“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题材诗歌除外。
李智勇 小时看通俗小说,得道之士比如吕洞宾之流出场,常吟两句定场诗曰: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后来知道,他的诗中便有“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的句子。
若是佛门的高僧,则常吟: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气魄大得紧。
小时懵懂,理解为高僧仙长法力高强,能把世界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或者一粒沙子上。好比《西游记》里的小妖,真的认为孙行者那只葫芦能装天,心里羡慕煞。
这是我所作出的最原始的解读。 后来学唯物主义,有过念头:是不是说,世界这棵大树,是数不清的枝叶构成的?一枝一叶虽然渺小,但共同构成了大千世界。
——这话虽不错,但这是另一个道理。一枝一叶一世界,和“一粒粟中藏世界”,是异曲同工,是谈“藏”,而不是构建。
“藏”字当做蕴藏解,隐着“容纳”的意思。庄子说,蜗牛角上有两个国家争斗不休;胡司令唱: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俩国家之于蜗角,胡传奎之于水缸,才叫作藏。
佛说的更明确:纳大千于一芥子。一个米粒大的地方,能够容纳一个完整的世界。
要从物质角度去理解,很简单:这不可能。要容纳整个世界,就得一个地球。
一片树叶就只是一片树叶,顶多藏些细菌和尘土。 幸好,我们还有个博大的精神世界。
从传播学的角度,一片树叶可就不是一片树叶了。它是丰富的信息的载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它的飘落,能够推断季节的变换;它如果被压在地下,成为化石,便成了至宝,可以推断地球的运动、当时的气候、植物的进化;如果,它被夹在一本借来的书中一起还给书的主人,那么,它本身可能就是一首隐晦的情诗。 我们使用010101的二进位编码,可以把整个大英博物馆的内容放进一个小小的磁盘中,那么,从理论上说,把整个世界的信息承载上一片叶子上,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它承载的是一个蕴藏丰富信息的世界。
这并不是唯一的解释。这片叶子,如果是出现在审美领域内,它有多大的魔力呢? 苏曼殊有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莽鞋踏破垄头云。
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而 在钱钟书眼中,一座老座钟“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在诗眼看来,一朵小花之中,便蕴藏了整个春天。一座钟表,便容纳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李香君的桃花扇,宝二爷的通灵玉,也是这样的小花和座钟,兴亡世变、悲欢离合、尽在其中。别小瞧了一沙一石,诗人投射上情感和美,放在诗腹中酝酿、烹煮,绣口一张——沙不是沙,石也不是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它容纳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情感,它是半个盛唐,它是整个世界——如S·H·E所唱:手不是手,它是温柔的宇宙。 这片树叶,如果出现在哲学和思辩的层面呢?回过头来看,那些高僧和仙长,可是研究传播学,或者搞艺术的么?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埂古的问题始终高悬在人类的头顶,我们无从解答,却没有放弃过探寻。
一开始的探索,是从具像中发现抽象。如禅宗所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人们以为,道在虚无飘渺间,在高远幽冥处。深山藏古寺,绝处有高人。
但这个见解,层次是低的。高人不见得必须在深山,平地亦可得道。
更高的层次似乎是,见山仍是山,见水还是水。 佛在灵山说法,说是说法,却不说话。
只拈起一只花,示诸众人。众弟子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他悟了道,传了佛的衣钵。 宇宙间的奥秘,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杨朱说,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遂千载万年,背上小气鬼的骂名。
然而,他毕竟不是葛朗台。但他想表达的是,对为了整体而可以损伤个体的警惕。
一根汗毛,代表着一个个的人。 据说,持戒森严的僧人即便喝水时,也要持咒: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如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一碗水虽浅,但里边有芸芸众生。 道在何处?在一举一动,在一颦一笑,在日常琐务上,在寻常事物中。
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修道。庄子甚至说,道在矢溺。
可到厕所中寻。 见秋毫之生,格致流年暗转,察一叶之茂,体味生机涌动,观一花之开,印证无上菩提。
世界在何处?且于一枝一叶上观。
例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迅猛增长,传媒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数字电视、互连网和手机平台的飞速发展为我们今天的大众传媒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相比国内的传媒专业教育,国外的传媒教育具有历史悠久、专业设置齐全、研发实力雄厚、国际化氛围浓厚等诸多优势。但我们还需要在国内本科阶段学习传媒专业相关的理论,提高自己对于国内传媒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领悟国外高校传媒教育的精髓。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具有极强的国内外交流性质,因此拥有世界知名大学研究学位、一流英语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备受业界青睐。近几年,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国内新闻、影视、广告等传播与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大众传媒类专业各级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市场需求成倍增长。
国外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特别注重通过传媒业在社会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国家甚至世界的电视、电影、广播、新闻通讯等传媒载体的逆向思维能力。尽管此类专业比较强调理论学习,但是越来越多的欧美大学也在强调学生在传媒业中的实习,提供了很多机会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在传媒业中的应用。
此类专业申请难度往往和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读的高校或者相关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奖学金的获取也取决于个人能力,奖学金数量多,申请相对容易。
祝你好运哈。
新闻传播学主要就业方向就是电视台、电台、报社、杂志社、广告公司等新闻采编人员、记者、编辑等。
传播学的发展,对传统新闻学既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扩大了新闻学的研究领域,充实了新闻学的学科内容,完善了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
一、联系
新闻学的产生早于传播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传播学是由新闻学等相关学科孕育、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应该说新闻是传播现象的一种,更确切的说,属于大众传播。传播的范围更广,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等。新闻学研究的是新闻本体,而传播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所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要比新闻广很多,而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新闻学的有些内容是涵括在传播学之中的,但也有很多内容是传播学所涵括不了的,所以,传播学不可能完全取代新闻学。
二、区别
1、定义上的差别: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学科。从狭义来说,指的是新闻理论;从广义来说,指的是整个新闻科学,包括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主要研究人类传播史、人类传播形态、人类传播结构与过程等。简言之,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与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差别。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实践。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概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即借助符号进行的意义象征活动。实际上是要研究被表征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的关系。
传统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逻辑推论,属于直观式研究。而传播学除了批判学派的思辨式方法,主导方法则是美国学派的实证性的定量研究方法。
3、理论基础的不同
西方新闻学主要居于自由主义理论的相关论述,而我国的新闻学主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论述和党报理论。这使得新闻学理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较浓。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不仅受到这些传统理论范式的影响,还更为广泛,诸如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等等
4、研究旨趣的不同
新闻学强调实践性,这是它的突出特征。而传播学理论性较强,它不是直接为传播实践提供策略性和技巧的文本,而是学理性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传播学研究所有的信息传播现象;新闻学则主要关心新闻传播,范围稳定而且狭窄.在研究传播信息这一点上,传播学与新闻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的关系.二者之间得以联系的纽带是信息,二者的交叉之处为新闻传播学.
三、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促进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共同发展
1、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有其特点和科学内涵,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新闻学与传播学不应该相互排斥,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新闻学要开阔思路,不断创新,冲破传统束缚,转变陈旧观念,在借鉴传播学及其他学科只是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自己。
4、传播学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巩固自身的学科地位。
5、传播学研究要加大本土化步伐。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 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 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层次要清楚。
5.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6.论据要充分
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厘米;左:厘米;右:厘米;装订线: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厘米;页脚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北京大学外语学院2003级俄语专业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11、使用软件:Microsoft Word 2000以上版本
为什么要学习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一起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人类的特权和标志,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提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斯蒂芬·李特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中写到:“传播学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因此,一切有关人类生活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这门学科。”
传播学在欧洲最早出现,在美国蓬勃发展,成千上万的学者投入到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其实,无论是欧洲最早开始研究传播的孔德、塔尔德、涂尔干和齐缪尔,还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四位鼻祖”杜威、库利、帕克和米德,都并没有以传播学者自居;甚至连后来的传播学“四位创始人”——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都只把传播研究看作是沙漠探险中的一片绿洲,修整之后又匆匆离去。直到传播学“完善者”——施拉姆的出现。施拉姆将传播学研究领域看作是永久居留地,致力于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辛勤耕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传播学才得以真正的确立和发展。
传播学一经产生与确立,便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前导性、先要性、实用性和学术特色跻身于当代丰富多彩的学科之林,让万众瞩目。可以说没有施拉姆的不懈努力,传播学就不可能达到它现有的地位,而传播学现今的发展又证明了施拉姆对专业领域选择的正确性。
选择传播学专业,对自身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数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在当今这样一个人际交往日趋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所以要想在这样一个社会立足,就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你才能有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的空间。我们可以将传播学知识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用于做出决定,用于说服别人。以我们微弱的声音加入社会舆论,进而形成更大的影响。
选择传播学专业,学习媒体知识,能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选择我们所需要的媒介,从而更好的利用媒介为我们服务,对于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大有裨益。学习了传播学,我们可以很客观的对媒介进行评价,知道什么是可信的,什么属于流言,是不可信的。不至于使我们得上媒体依赖症,能够更准确的掌握信息的真实性 可靠性。也能够使我们更有效的利用媒介对我们所要宣传的信息做出最好的传播,是我们的传播效果达到更好。
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并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展开。当下我国传播学界盛行的传播理论体系、应用理论大多来自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它一开始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扩张,特别是美国干预世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要直接相关的。是一种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服务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需要,鼓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在内的美国模式。”由此可见,传播学对于我们进行社会改革也具有指导意义,美国经济之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很大程度上与这个国家优良的传播秩序有关。美国之所以能在国际传播领域称雄一时,除了依仗其综合国力之外,又不能不说同其传播理论的发达和普及有关。
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将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无论是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研究都任重道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选择传播学专业,无疑是选择肩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同时,传播学的发展有着日益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分支化、本土化的趋势,也在想选择传播学专业的我们预示了它的光辉前景。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
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
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我们知道:社会学是以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等为研究对象,范围较广泛;而传播学着重研究传播过程、传播行为、传播意识和传播关系等现象,对象较集中。
社会学诞生于前,而传播学产生在后。传播学在形成中吸取、借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如调查方法、统计方法),但也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中吸取养料。
如今,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也开始用传播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这种研究范围的部分重迭、交叉和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它们终究是具有各自特性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2、传播学与心理学 在传播学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学曾经助一臂之力。作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是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的内容的,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得到取长补短,显得更具活力。
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也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而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守门人、中介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也是人们想了解的,这也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传播心理。
3、传播学与人类学 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本媒介。
以往,人们过多地注视这两门学科的不同,而很少注意两者的互动互补。传播是人类的特权和标志,是文化载体和“社会水泥”,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人类学中的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理论可以给传播学者许多启示,而传播学中的符号理论、接受理论、功能理论也可以让人类学家大开眼界。总之,我们既要了解传播学与人类学的区别,又要设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这样才能科学解释和揭示人类传播的现象和规律。
4、传播学与宣传学 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
但是,这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劝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5、传播学与新闻学 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其演进过程中,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解决得方法:
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越多,社会经济状况好得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得人更快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者之间得知识鸿沟是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尽管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在现存的资本经济制度下,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导致了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它揭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这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缩小社会的“信息沟”采取具体的对策:
1.增加媒介得接触机会
2.支持贫困地区的硬件建设
3.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
4.采取教育的倾斜政策
5.激发成就动机,坚定成才意志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t properly expla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therefore a new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st be founded.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word: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三、什么是网络传播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那么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1.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2.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1.国外的研究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2.国内著作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3.网络传播研究状况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4.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参考文献:①匡文波.论网络出版物〔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5.②闵大洪.电子传媒的数字化浪潮〔J〕.国际新闻界,1997,(4).③闵大洪.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及前瞻〔Z〕.“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0月15日.④明安香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96 浏览 5 回答
95 浏览 7 回答
330 浏览 5 回答
200 浏览 4 回答
298 浏览 5 回答
247 浏览 6 回答
87 浏览 7 回答
242 浏览 7 回答
240 浏览 4 回答
226 浏览 7 回答
161 浏览 5 回答
164 浏览 6 回答
340 浏览 3 回答
225 浏览 7 回答
231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