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鉴别诊断
认知障碍鉴别诊断,产生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大多精神疾患所致,会导致记忆力和学习功能全部丧失,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下面我整理了认知障碍鉴别诊断,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
原因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器质性疾病原因外,大多精神疾患所致。如神经衰弱、癔症、疑症、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强迫症、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型精神病、躁狂症、躁郁症等等。
认知障碍主要包括:
(1)感知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不适、感觉变质、感觉剥夺、病理性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2)记忆障碍,如记忆过强、记忆缺损、记忆错误;
(3)思维障碍,如抽象概括过程障碍、联想过程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妄想等。
检查
人脑所涉及的认知功能范畴极其广泛,包括学习、记忆,语言、运动,思维、创造,精神、情感,等等,因此,认知障碍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表现可单独存在,但多相伴出现。
(一)学习、记忆障碍
学习、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对学习、记忆基本机制的了解得益于对一种低等无脊椎动物海兔(aplysia)的简单的神经系统的研究。记忆是处理、贮存和回忆讯息的能力,与学习和知觉相关。记忆过程包括感觉输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贮存讯息的回忆等过程。短时记忆涉及特定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平衡,而长时记忆除特定蛋白质的磷酸化改变外,还涉及新蛋白质的合成。在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受损伤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记忆障碍,如颞叶海马区受损主要引起空间记忆障碍,蓝斑、杏仁核区受损主要引起情感记忆障碍等。
(二)失语
失语是由于脑损害所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患者在意识清晰、无精神障碍及严重智能障碍的前提下,无视觉及听觉缺损,亦无口、咽、喉等发音器官肌肉瘫痪及共济运动障碍,却听不懂别人及自己的讲话,说不出要表达的意思,不理解亦写不出病前会读、会写的字句等。传统观念认为,失语只能是由大脑皮层语言区损害引起。CT问世后证实,位于优势侧皮层下结构(如丘脑及基底节)病变也可引起失语。
(三)失认
失认是指脑损害时患者并无视觉、听觉、触觉、智能及意识障碍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某一种感觉辨认以往熟悉的物体,但能通过其他感觉通道进行认识。例如,患者看到手表而不知为何物,通过触摸手表的外形或听表走动的声音,便可知其为手表。
(四)失用
要完成一个复杂的随意运动,不仅需要上、下运动神经元和锥体外系及小脑系统的整合,还须有运动的意念,这是联络区皮层的功能。失用是指脑部疾患时患者并无任何运动麻痹、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和感觉障碍,也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的情况下,不能在全身动作的配合下,正确地使用一部分肢体功能去完成那些本来已经形成习惯的动作,如不能按要求做伸舌、吞咽、洗脸、刷牙、划火柴和开锁等简单动作,但病人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却能自发地做这些动作。一般认为,左侧缘上回是运用功能的皮层代表区,由该处发出的纤维至同侧中央前回,再经胼胝体而到达右侧中央前回。因此左侧顶叶缘上回病变可产生双侧失用症,从左侧缘上回至同侧中央前回间的病变可引起右侧肢体失用,胼胝体前部或右侧皮层下白质受损时引起左侧肢体失用。
(五)其他精神、神经活动的改变
患者常常表现出语多唠叨、情绪多变,焦虑、抑郁、激越(agitation)、欣快等精神、神经活动方面的异常改变。
(六)痴呆
痴呆(dementia)是认知障碍的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是慢性脑功能不全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智能损害包括不同程度的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障碍、人格异常及其他认知(概括、计算、判断、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降低,患者常常伴有行为和情感的异常,这些功能障碍导致病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的明显减退。
鉴别诊断
常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型精神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病因未明,多青壮年发病,隐匿起病,临床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主要影响的心智功能包含思考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并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产生变形。
缓解方法
认知功能的康复。临床上把认知损害进行分类,如执行功能障碍、记忆障碍、视空间障碍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反复的训练,在训练中注意目的性和趣味性,使病人较为容易接受。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
①改善脑血流的治疗,包括二氢麦角碱制剂,如喜得镇、活血素、依舒佳林、凯尔等;
②改善脑部供氧的治疗,如高压氧舱、都可喜等;
③改善学习和记忆的药物,如脑复康(吡拉西坦)、三乐喜(阿尼西坦)等;
④神经营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活素、爱维治、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等。上述药物虽然在临床上常用,但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尼膜同(尼莫地平)是钙离子拮抗剂,可对抗钙内流到细胞内,其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为:
①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
②消除细胞内钙超载,免除细胞死亡;
③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
问题一:如何判断老人是否有患认知障碍的风险?
遗忘是部分认知障碍患者的表现之一,但这与正常的生理老化导致的健忘存在一定差异。正常的健忘一般表现为忘记部分事项,不会过度恶化,老人一般能保持定向能力,没有精神行为问题,通常不会妨碍正常生活。
但是,认知障碍老人常常会忘记整个过程,且遗忘程度随着病情发展而不断恶化,生活中,老人还会失去对时间、人物、场所等的定向力,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即使身在熟悉的地方,也会突然不认识,并且会出现一定的精神行为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以较为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为例,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警示征兆,例如个性急剧改变,出现摔东西等异常极端行为与情绪,有时也会丧失活动力,对生活事务失去兴趣,平时身边的物品摆放错乱,找寻起来极为困难。有的老人也会表现为抽象思考能力降低,甚至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无法说出确切的名词,也很难完成原本熟悉的家庭事务。
问题二:认知障碍的患病原因究竟是什么?
和大多数病症一样,认知障碍的成因复杂,甚至部分认知障碍及其相关联疾病的成因和联系依然不明。部分认知障碍可能由于神经退行病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例如血管性痴呆通常多见于脑中风患者,路易体痴呆则通常与注意力缺陷以及幻觉有关。
一般来说,老人的年龄越大,患有认知障碍的风险越高,有研究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习惯不良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等老人,以及头部有过外伤、过量吸烟饮酒或者遭受过重大打击的老人更易患认知障碍。
当然,认知障碍的诊断专业性很强,需交由专业医生来判断和明确,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病史、评估、血液检查与头颅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与鉴别。
问题三:如果爸(妈)有认知障碍,我也会和他(她)一样患病吗?
这是老年科医生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但该问题并没有可以一概而论的答案,而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比如爸妈患认知障碍的年龄。如果是60岁左右患病,子女遗传的概率大一些,如果是在85岁以后患病,遗传子女的概率就小一些,但是,由于85岁的老年人患认知障碍的概率本来就有15%-20%,是否遗传很难说。
从类型上看,不同认知障碍的遗传度都不一样。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额颞痴呆和路易体痴呆等同属一个大类,医学上称为“退行性病变”,这些类型越早起病,遗传子女的概率就越大。其他类型的认知障碍如神经梅毒、血管性痴呆或一些获得性、免疫性的痴呆,则很难说有遗传相关性。
大多数情况下,爸妈患有认知障碍,子女罹患的可能性相对高些,但风险到底有多高,则要做相关的遗传检测,但也只是大致确定其风险性。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科学的发展并没有明确所有认知障碍的保护基因和风险基因,因此,即使做了检测也只是得到了相对风险的结果,而不是必定或绝不会患病的结论。
问题四:如果患有认知障碍,如何寻求专业治疗?
早期诊断并发现疾病,会给老人和家属带来很多益处,而诊断的第一步,是找到能够提供全面、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服务的医院和医生。目前在上海,很多大医院都开设了记忆门诊,病人和家属可以找到富有经验,能够进行认知症鉴别诊断的医生。
需要说明的是,医院对住院患者重点关注的是其疾病的'控制与安全,并不适合老人社会功能的恢复,因此,协助认知障碍患者维持自主性与独立性,不仅可以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也让老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尽量保持患者的独立性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治疗工作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问题五:除了专业治疗,家属还可以做些什么?
认知障碍的病程约8-15年,患者如果得到早期干预和恰当的照顾,从确诊到去世,病程甚至可以超过20年。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认知能力往往逐步恶化,但保持患者的安宁与尊严,是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和家属共同努力实现的。在医生看来,家人是这个疾病最好的药,医疗不能让疾病逆转,但家人配合医生,可以让老人开开心心地带着疾病生活。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不少患者合并了脑血管问题,这类患者的情绪更易波动,除了药物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找到合适患者的认知训练和非药物干预方案也非常重要。刚开始,患者可能会对康复或认知训练拒绝,但在恰当评估基础上,采用针对性、个性化的方案,并给予积极鼓励,坚持一段时间,不仅可以在认知能力上帮助患者,对稳定其情绪、改进生活规律、减轻照护压力上也有助益。
问题六:作为公众,我们能为身边的认知障碍老人和家庭做些什么?
对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疾病,而是错误的偏见。社会应当形成共识:认知障碍老人的存在,并不是社会的负担,即使年老,在生活上有不自由的地方,不管是谁,都可以堂堂正正地生活。创建一个认知障碍友好化的社区,让社区里的认知障碍老人和家庭享有生命的愉悦和尊严,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作为公众,可以学习认知障碍知识,并把正确的理念尽量正确传播给其他人,消除对认知障碍老人的歧视和误解,让他们被尊重对待,如果家中或邻居亲人出现认知障碍的迹象,应鼓励其及时就医。如果家里已有确诊的认知障碍老人,可以学习相关知识,更好地陪伴、照顾他们。此外,看到身边的认知障碍老人,应给予他们举手之劳的点滴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