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研究与诺贝尔奖病源微生物领域:共12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发现白喉抗毒素(1901年,德国人贝林);2)发现疟疾病原菌由蚊子传播(1902年,英国人罗斯);3)发现结核杆菌,发明结核菌素(1905年,德国人科赫);4)合成治疗梅毒的化学治疗剂606(1908年,德国人埃利希和俄国人梅契尼科夫);5)确定班疹伤寒的病原体及传播媒介(1928年,法国人尼科尔);6)发现青霉素及形成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工艺(1945年,英国人弗莱明,钱恩和澳大利亚人弗洛里);7)发现黄热病及疫苗的研制(1951年,南非的蒂勒尔);8)发现链霉素(1952年,美国人瓦克斯曼);9)组织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1954年,美国人艾德尔);10)发现库鲁病病毒(1976年,美国人盖达塞克);11)发现朊病毒的生物学传播原理(1997年,美国人普鲁西内尔);12)发现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2005年, 澳大利亚人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免疫学领域:共9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提出细胞吞噬学说和“侧链说”(1908年,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和美国人埃利希);2)发现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为变态反应研究奠定了基础(1913年,法国人里谢特);3)发现补体,并创立了补体结合实验(1919年,比利时人包尔德特);4)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提出了克隆选择学说(1960年,澳大利亚人伯内特和英国人梅搭沃);5)测定了抗体蛋白分子的一级结构(1972年,美国人海德尔曼和英国人波特);6)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结构是由遗传决定的(1980年,美国人斯纳尔多塞、塞拉夫和法国人贝纳);7)提出抗体形成的天然选择学说,建立免疫系统“网”学说,研制出单克隆抗体(1984年,丹麦人杰尼、德国人克勒和英国人米尔斯坦);8)发现产生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机制(1987年,日本人利根川进);9)发现T细胞抗原体受体的结构及免疫机理(1996年,澳大利亚人多尔蒂和瑞士人金克纳格尔)。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模型的交叉学科领域:共10次获诺贝尔奖1)发明微生物影印培养法,研究链孢霉菌赖氨酸营养缺陷型,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1958年, 美国人莱德伯格、塔特姆和比德尔);2)研究病毒DNA,提出DNA双螺旋结构(1962年,.美国人沃森和克里克);3)研究大肠杆菌Lac 系统,提出了基因调节的操纵子模型(1965年,德国人雅各布和法国人莫诺、雷沃夫);4)研究大肠杆菌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及多聚尿苷酶,阐明了遗传密码及对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功能(1968年, 美国人霍利、克霍拉南和尼伦伯格);5)研究噬菌体,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69年,美国人德尔布鲁克、赫利希和卢里亚);6)研究RNA病毒感染细胞时的变化,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的交互作用(1975年,美国人特明、杜尔贝科和巴尔摩);7)从微生物中提取并提纯限制性内切酶,将其成功应用于分子遗传学研究(1978年,瑞士人阿尔伯和美国人史密斯、内森斯);8)发现转座因子,并在对大肠杆菌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和公认(1983年,美国人麦克林托克) ;9)发现原癌基因(1989年,美国人毕晓普和瓦慕斯);10)研究引发感冒的腺病毒, 发现断裂基因 (1993年,美国人夏普和英国人罗伯茨)。运用化学知识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1)美国人斯坦利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并获得其“蛋白质结晶”(1946年) ;2)英国人桑格发明测定DNA碱基排列的方法,首次对ФX174噬菌体DNA进行了全序列分析(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