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路线形设计存在问题时间:2010年09月10日摘要:介绍了国内外道路安全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我国道路线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道路安全设计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1国外道路安全研究现状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研发道路安全设计理念并加以实施,通过识别并消除事故黑点降低交通事故,并开展道路安全审计提高道路安全水平。(风险世界网 专业研究安全风险管理,安全员的门户网站!)目前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建立的微观数学模型有四种:用概率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单变量因素;用前后对比分析法研究交通安全改造措施的效果;采用相关分析法(包括常用的回归分析法)探索道路交通事故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经验分析和专家判断法建立交通事故分析模型。道路安全审计的概念产生于80年代的英国,由公正独立、有资质的人员对道路项目(已建或将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服务期阶段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计,揭示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安全性能,给出合适的安全改进对策,使安全隐患消除或降到最低。目前,澳大利亚AUSTROADS出版发行的《道路安全审计》和美国设计的交互式安全设计模型IHSDM代表了安全审计的发展方向。2国内道路安全研究现状我国正处在公路建设蓬勃发展期,同时也处于交通事故的易发期,道路因素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正逐步被人们认识。2004年交通部提出了重要的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视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加强公路交通安全性评价,以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目前,我国公路路线安全设计的研究主要从设计指标修正和路线设计安全评价两方面进行。在公路设计指标的研究方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在二十多年内修订了四次,一方面说明我国重视总结公路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另一方面说明标准的修订滞后于工程实践。目前的研究或是以传统的汽车动力学为基础,或是基于调查资料对个别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如北京工业大学刘小明教授等针对道路交通事故生成机理、驾驶员驾驶行为进行研究,建立了驾驶行为模型来分析道路设计方面的缺陷。同济大学郭忠印、方守恩等结合新疆路网黑点改造工程,研究了公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出事故多发位置的鉴别与改造方法等。但由于我国公路建设的安全研究起步较晚,道路安全事故统计数据量很少,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发现其规律性还有待时日。路线安全评价主要有专家评议和建立公路设计综合评价体系两方面。由于提供给专家的信息有限,且不同专家考虑问题的方法及侧重点不同等因素,专家评议很难做到全面客观。综合安全评价体系中利用多级综合模糊评价或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选优,但其某些技术指标缺乏科学论述,且对安全性考虑还不够完善。到2005年我国已实施过或参与道路安全审计的单位、人员仍较少,大部分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没有参加过道路安全审计的培训。如何确定定量审计指标是目前我国开展道路审计的难点。公路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完成的“西部地区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其成果预计将为相关的道路安全审计工作实践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3我国道路线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线形一致性差、设计要素不相容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中是根据设计车速确定线形。但这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根据规定的设计车速所做的设计不一定能保证线形标准一致。第二,根据规定的设计车速所做的设计不一定能保证设计要素之间的相容。第三,设计车速和运行车速之间存在差别。特别是山区公路设计中若未将纵面与平面线形要素结合考虑,同时使用最小值就可能不安全。我国标准中虽提出了一些运行车速的设计概念,如长直线尽头或大半径曲线连续延长之后不宜采用小半径曲线,连续曲线指标应均匀等,但技术指标还是以采用固定设计车速为前提。路线与构造物的适配性较差就是设计要素不相容的一个例子。《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01-94)指出“调查表明,因桥梁、隧道的设置导致线形不连续的路段,事故多发。”目前,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设计,如在进洞口洞外段设置较长、较大下坡,在洞口设置小半径曲线进、出洞,由于结构物会使生理心理变化较大而引发交通事故。为了突破目前平面、纵面线形分割设计的传统模式,使路线与其构造物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推荐使用线形一致性判定指数进行量化评价。目前已被证明具有相关性的一致性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半径,(区间内)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平均直线长度、竖曲线平均曲率系数进行评估。标准一限到底、呆板执行规范当前我国在公路标准及指标运用方面应多考虑地区间的差异,不应一限到底。此外,目前标准中路基宽度与车速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从功能上看两者虽相互联系但各有侧重,并不具有明确的依赖性,要求对应的规定可能限制了更合理的设计,易造成设计人员对规范的错误理解,难与地形协调。在规范的执行方面,目前有些设计人员不能也没有充分理解、探索指标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只要是规范中规定的就盲目地照搬照抄,造成了许多合法但不合理的设计。例如平纵组合中较为呆板的“平包竖”做法。实际中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必须满足平竖重合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此外,“平包竖”考虑了驾驶者的视觉和心理要求,但只给出定性的结果,且对平竖曲线组合路段上的视距仍沿用停车视距,而没有专门的规定,这些都是造成平纵组合不良路段事故多发的原因。国外常用的平、纵曲线组合设计的规定中比较流行的是AASHTO和TAC加拿大运输联台会所提倡的曲线前视距设计法PVSD(Previewsightdistance)。PVSD是指在汽车驶入曲线前必须的视距,它考虑实际行车速度和驾驶员心理、视觉的需要,因此更符合汽车在平纵组合曲线上行驶的实际情况,此法可以补充《公路线形设计规范》方法中的一些不足。安全研究与线形设计脱节目前我国公路安全问题的研究仍停留在“事后型”阶段,离防患于未然还相去甚远。为了避免事故多发路段的重复出现,应通过对公路历年交通事故统计资料的前/后对比分析,得出各种不同特征的主要线形的安全特性。此外,我国规范是通过规定指标下限值来确保行车安全,而国外则同时规定指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这样可更大程度地保证线形连续。为了优化线形设计,需明确各指标对功能性、安全性或舒适性的不同影响,对功能性、安全性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指标应强制执行,对舒适性有较大影响的次要指标可灵活掌握,而对某些超标指标经论证后也可采用。高规格的设计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某些路段线形指标不应太好,保证线形连续才是安全设计的根本,路线安全设计方案可按图1进行。4道路线形安全设计的发展趋势公路路线设计中采用运行车速进行设计,其明显的安全效益正逐渐被认同,如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波兰、瑞士和英国等国。国外线形设计也十分灵活,同一条公路的设计车速视地形、地貌分段变化,曲线直线衔接过渡自然,纵坡均匀很少有大填大挖,并设有醒目的限速标志。例如日本坡长、坡度的运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允许超过坡道限制,若超过限制坡长则增设爬坡车道,其纵坡在5%~7%的段落较多,坡长亦比我国标准规定大得多,对纵坡较大的段落,通过分别布设上下行坡度来节省工程量和提高行车速度。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已由平原区逐步转到山区,过去采取逢山披路、遇水架桥的粗放型设计已无法满足复杂地形、地理环境对线形设计的高要求。因此,在公路的设计之初,应依照现行标准、规范,以保证路线整体的可靠性为设计原则。为了能较好地满足道路使用者的要求,可采用运行车速和设计车速对路线进行检验。2004年《公路建设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已初步提出采用运行车速对我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进行安全评价,直线段与相邻曲线段的运行速度之差不宜超过20km/h,且设计车速与运行车速差值也不宜超过20km/h。我国路线设计的安全考虑从无到有并逐步规范化,通过线形安全评价能使路线更满足道路使用者的期望,以期为道路使用者构筑宽容型的安全道路。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0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00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3陈胜营,汪亚干,张剑飞.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杜.陈永胜,刘小明.道路安全设计理论体系回顾与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27(1):l一35梁夏,郭忠印,方守恩.道路线形与道路安全性关系的统计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2,30(2)---------------------------浅谈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安全关键词: 道路线形设计;驾驶员;道路安全作为道路的骨架支撑系统,道路线形设计对道路的各个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于道路路基及多种设施的规模和投资,还是对于车辆行驶过程的安全性,舒适性及其通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作用。道路一旦建成,线形设计将会长期存在。此时若因为道路线形不合理并进行整改损失会相当大,因此道路设计时必须慎之又慎。直线是道路平面设计中的主体线形,直线具有视野开阔,超车视距大等优点。但是,过长的直线线路段容易使驾驶员因景观单调而产生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此外在长直线路段,驾驶员容易开快车,致使车辆在进入 缓和曲线部分的速度仍比较高,往往会造成交通事故,就好比长时间盯某一事物,人们会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的动视力会下降,比静视力低大约10%-20%,特殊情况下动视力比静视力低30%-40%,同时随车行速度加大,驾驶员的有效视野范围会变窄。因此在道路两边做些变化的景观设计,可以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改善直线路段的单调,减少事故发生等。缓和曲线通常采用回旋线,即曲率随曲线长度成正比变化的曲线,驾驶员可以匀速转动方向盘,使汽车以一定的速度由直线驶入圆曲线,由圆曲线驶入直线或是由一曲线驶入另一曲线的轨迹,从而缓和人体感受到离心加速度的急剧变化。增进线形的连续和美感可适应车辆转向操作行驶轨迹及路线顺畅达到视线平顺视觉协调,驾驶员易于操作。作为超高变化的过渡段,缓和曲线的设计应注意有足够的长度和合理的形式。在影响行车安全的线形因素中,平曲线半径是关键因素。根据汽车行驶理论知识可知,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由于受到离心力作用容易向外侧侧滑和倾翻,降低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度。在实际设计中,半径值不小于极限最小半径,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最大不宜超过10000m的标准。根据调查统计平曲线半径太小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当车辆在山区公路行驶时,由于山体和挡土墙截断了司机的视距,使司机长时间在猜测和紧张中驾驶很容易使他们身体疲劳,心脏负荷过大,判断力下降,反应迟钝导致发生交通事故。而且对夜间行车也影响很大,如果曲径半径太小,外加上驾驶员对周围环境和路线不熟,那么对于长时间没休息过的驾驶员来说,其危险性会更高。竖曲线路段坡长,曲率和变坡点处的曲率都会影响交通安全。经过数据统计。同一条曲线在坡度大于3%时,交通事故率会急剧上升。当坡度变大时,汽车上坡由于坡度的阻力,使汽车速度降低。坡道越陡,车速下降越快,为了维护汽车爬坡能力,要不断增加动力,如果动力不足,制动不及时,操作失误,会造成车辆向下滑溜,从而引发交通事故。汽车下坡时,由于汽车自重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使车辆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一些驾驶员为了省油,采取下坡熄灭火滑行的操作方法,一旦失去控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我国的道路规范中规定坡度不得大于8%,5%~8%是事故的高发区,在设计中要格外小心,不要在易发生危险的坡度下再设立危险坡长。竖曲线还会影响驾驶员的视距,当凸曲线设置的曲线半径很小时,由于其两头都是下坡段,司机是在做爬坡运动,他的视野也是朝斜上方观察前方的汽车,当汽车快要到凸型曲线的坡顶时,司机的视距受到极大的限制,他的视野就会出现一小段的盲区,这时的视距只有几米,一旦对面出现逆道行驶的车辆,双方都处在措手不及的状态,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道路线型是平纵结合的有机整体,在设计中除了满足各种平纵指标的规定值外,更要注意平纵面的组合设计,平纵曲线组合的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司机的视线,甚至会错误诱导前方公路的方向。平竖曲线在结合时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宜稍长于竖曲线,避免竖曲线顶、底插入小半径曲线,一个平曲线之内应避免纵面线的反复凹凸,公路布线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利用最佳风景特征引人入胜,避免单调力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平、纵曲线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保持线型在视觉的连续性,平曲线与纵曲线对应时,变坡点对应于平曲线中点,这是最理想的组合。实际中考虑到土石方工程数量及构造物的标高要求时,想要做到这种关系十分困难,一般以一个长平曲线包3个竖曲线为宜,对这种情况须用透视图来检验线型是否合理。(2)保持线型在视觉上的均衡,平纵面线型的指标应大小均衡,如果两者不均衡,在整体上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失去在视觉上的均衡性。根据经验,平曲线内的竖曲线半径一般取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同时若一个平曲线内包了几个竖曲线,则几个竖曲线半径与竖曲线长度也要均衡。道路交通是由驾驶员、车辆及道路条件因素组成的系统,交通安全与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密切相关,道路作为道路交通的基础和载体,对于交通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道路的几何线形、技术指标、道路质量等对道路交通安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道路线形虽然受投资、设计与施工难易的制约,但它是一条路线的基础,是安全行驶的关键。要使道路线形连续,并与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以及横断面的组成协调,应从施工、维修管理、经济、交通运用等角度综合确定,唯此,才能确保交通安全。如今与环境污染问题一样,交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新的交通交通法颁布后,对司机的要求也更严格了加大了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尤其是酒驾问题。所以文明驾驶也对道路安全意义重大。参考文献[1]李劲松.《浅谈道路线形设计对行车安全的影响》[2]张雨,程雪峰,邓伟斌.《道路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3]曹春林.《道路纵断面设计中的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与分析》,[4]洪英 ,张晓岩.《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线形因素分析》.作者简介方姝(1992―),女,汉族,甘肃景泰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0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郑晓刚(1992―),男,汉族,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0级,水利水电工程。王姝(1991―),女,汉族,内蒙古扎兰屯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0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路线设计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时间:2016-08-18作为公路设计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路线设计对于我国公路的兴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公路路线设计可参考的设计指标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随机性,从而使得公路路线设计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降低了路线设计的科学性。所以,本文在分析公路路线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以可靠度理论为原则,探究路线设计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更具优势性的路线设计可靠度理论分析方法,以切实提高公路路线设计的实际可靠性。 【关键词】公路设计;路线设计;可靠度理论;重要性;影响因素;可靠度理论 公路建设中的路线设计是现代公路建设施工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路线设计不仅能够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引导驾驶人员的行驶视线,以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其对公路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公路路线设计实际可靠性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当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提高公路路线设计的实际可靠性刻不容缓。所以,本文在分析公路路线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以可靠度理论为探究前提,分析当前影响公路路线设计的因素,并提出更具优势性的分析方法,以切实提高公路路线设计的实际可靠度,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 一、公路路线设计的重要性 1、促进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当前,我国公路仍以传统的方式建设施工。但现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公路车辆的行车速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同时,交通流量的剧增,使得我国许多公路在交通高峰期常常会陷入瘫痪状态,导致公路基本使用功能的丧失。所以,科学可行的公路路线设计,能够基于我国交通发展的基本国情,以新的技术理论为基础,提高公路建设的使用性能,增强我国公路交通的运行效率,以促进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2、保障车辆的行车安全 合理、优质的公路路线设计能够为行驶车辆提供醒目的行车信息,同时,科学的公路路线线形又为车辆的安全行驶提供了保障。这些都对公路的安全性有着先决作用,从而保障了车辆的行车安全。 二、影响公路路线设计的关键因素 1、公路线形 公路线形是公路的主体,其对于公路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够科学、合理的公路线形设计是导致交通事故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公路路线设计的平面线形,我们应当考虑直线和曲线的相互配合情况以及路线总体与地形地物的协调情况,正常情况下,直线段的事故发生概率要低于曲线段,特别是在阴雨天气与路面积雪的情况下。而对于纵断面线形,我们则应当注重对坡度、坡长以及竖曲线半径等的考虑,从而切实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2、路线交叉 从行车安全的角度来说,交叉口是公路交通安全最为关键的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发生在交叉口的交通事故数量占每年事故总数的三成以上。同时,公路路线设计中,交叉口的影响因素也较多,例如相交道路数,交叉角度、视距等。 3、沿线设施 公路的主要沿线设施一般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以及安全防护设施等。交通标志、标线能够为驾驶人员提供重要的道路交通信息,辅助驾驶人员安全行车,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而安全防护设施,比如说护栏、减速设施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车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或降低事故后造成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但是,安全防护设施一般本身也能对车辆造成一定的损害,只有科学、合理的路线设计才能将这种损害降到最小,有效保护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 三、公路路线设计的可靠度理论分析方法 1、可靠度理论分析方法的概念 可靠度理论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其能够通过概率的研究来展现工程结构的可靠性问题。而对于公路路线设计的可靠度理论分析,尽管我国研究的时间很早,但其至今还未真正地在我国公路路线设计中全面应用。 2、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现今我国公路路线设计中所应用的可靠性理论,主要分析方式是利用路线设计极限状态下的功能函数来对公路路线设计的可靠指标β、失效概率Pf等进行计算。 在分析公路路线设计的功能函数时,我们分别用公路供给值与驾驶期望值来表示,其二者的设计参数随机变量分别为S、D,而公路路线设计的功能函数Z则可以表示为: 基于可靠度理论,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就是公路路线设计的功能函数各个极限状态:①当Z=0时,公路路线设计的设计参数处于极限状态;②当Z>0时,公路路线设计的设计参数则满足其各个功能的要求;③而当Z<0时,公路路线设计的设计参数将不能满足其功能需求,即为失效状态。 3、可靠度计算方法 现今,我国公路路线设计的可靠度理论分析方法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经过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法、直接积分法以及蒙特卡罗模拟法。对于公路路线设计可靠度理论的分析,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是一次二阶矩法。因为一次二阶矩法不用考虑公路路线设计中基本变量的分布情况,从而减小了变量很难确定所带来统计误差,降低了公路路线设计中可靠性指标的随机性,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公路路线设计的实际可靠性,以利于后期路线设计可靠度的准确求解。 4、实例分析 四、总结 公路路线设计是现代公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可行的公路路线设计不仅能够提升驾驶人员的行车稳定性与舒适性,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路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但是,对于公路路线设计,其所依据的某些指标却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以及随机性,从而降低了公路路线设计的科学性,导致路线设计的不合理。所以,我们在认识公路路线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逐步分析影响路线设计的因素,并对路线设计的可靠度理论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地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某些因素的统计误差,提升了影响因素的可靠性,从而为路线设计奠定了良好的科学设计基础,以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清涛.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可靠性分析及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3(22) [2]周官.试论公路路线设计可靠性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3(05) [3]汪靖.公路路线设计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 [4]单伟.试述公路工程路线设计常见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5) [5]朱兴琳,方守恩.公路路线设计可靠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10) [6]朱兴琳.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公路路线设计[J]长安大学学报,2010(07) [7]王雪力.可靠度理论在道路安全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24)
应对山体滑坡的山区公路施工措施论文
摘要: 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本文结合实际,重点阐述了应对山体滑坡的山区公路施工措施。
关键词: 滑坡;公路;措施
1 滑坡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2 滑坡机理分析
在地质构造上,坡体表层为全、强风化岩层,岩性较软弱,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路堑边坡开挖后,造成坡体岩层层面临空,使坡体上的岩土体失去平衡;
路堑的开挖和削坡,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同时坡体的卸荷,造成坡体节理裂隙张开,为坡体上水的入渗提供了通道,而灌溉水沟的存在又为坡体滑动提供了水源;
下渗的水软化强风化板岩和其中的泥质,为滑坡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滑动面参数取值
根据对该滑坡勘察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及目前滑坡的滑动状态,采用反演分析方法,选取典型的横断面反算滑面的力学参数,并将此反演值作为滑坡处理设计时的参数值。地下水是诱发滑坡的因素之一,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均考虑了地下水的场应力。
4 某山区公路应对滑坡的设计方案
按照“安全、环保、舒适、美观”的原则,在满足安全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根据场地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及本合同段现场实际情况,对滑坡体进行处理。
在某山区公路施工中,由于滑坡推力较大,故在2#滑坡西块滑体的上级滑坡布设一排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以抵抗滑坡的下滑力作用,桩中心距左线线路中线约18m。由于锚索孔与桥墩存在交叉,部分抗滑桩因锚索与桥墩无法避开而改为普通抗滑桩。共设抗滑桩15根,其中锚索抗滑桩12根,普通抗滑桩3根。
主要施工流程
先施工抗滑桩,滑坡稳定后施工桥梁墩台。
锚索抗滑桩施工顺序为:测放桩位→清理并稳固桩孔附近坡面→施工抗滑桩锁口→开挖→节桩孔→绑扎护壁钢筋→支模→浇注护壁砼→开挖下一节桩孔→重复上面四道工序直到设计标高→封底→绑扎桩身钢筋→浇灌桩身砼至距桩头2m处,预留锚索孔位→浇注剩余砼。锚索孔钻孔→下钢绞线→注浆→张拉→锁定。
锚索与桩身工程可分别进行,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应注意相互的配合与衔接。
抗滑桩施工
测量放桩
抗滑桩要按桩排方向及控制桩身的里程、坐标位置准确放线定位。
普通地质情况桩身开挖
a.抗滑桩施工前应先将桩位附近边坡或表层易滑塌部分清除,并做好桩位附近地表水的拦截工作。
b.抗滑桩跳桩分节开挖,做好锁口盘和每节护壁。每节开挖深度不超过1m,开挖一节,做好该节护壁,当护壁砼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开挖下一节,护壁各节纵向钢筋必须焊接,禁止简单绑扎。
c.浇筑护壁砼时,必须保证护壁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桩坑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校准其垂直度和净空尺寸。 特殊地质情况桩身开挖
2#滑坡西块滑体6#~15#地质为褐黄、褐灰、褐黑色亚黏土,顶部松散。滑坡地段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桩身开挖过程中渗水量大,土质流动性大,呈流塑状,桩身护壁四周坍塌严重,成孔困难。护壁后侧的部位空洞严重,已完成的护壁承受土压力极大,导致护壁变形、开裂,给工程施工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特殊地质抗滑桩护壁施工处治方案:
(1)已完成的护壁,由于变形、开裂严重,用φ108*6钢管做横撑做临时支撑,控制护壁变形。
(2)在已完成的护壁上开孔,由孔口处向护壁后空洞部分填充C25砼,直至护壁后空洞完全密实为止。护壁开孔由上往下,尺寸为30×30cm方孔,按2m间距梅花型布设,并在开孔处适当加设φ25Ⅱ级钢筋,使护壁、填充砼、桩周土体形成一体。
(3)护壁砼厚度由原设计的`20cm调整至40cm,护壁钢筋由原单层钢筋网调整为双层钢筋网。抗滑桩每节护壁长度控制60cm。
(4)为保证抗滑桩顺利施工,在滑动面地段布置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采用L=2mφ42*4花管,间距为50×50cm梅花型布置,外插角30度,小导管超前有效长度为,可以分二个至三个循环进行开挖。小导管采用双液注浆机注双液浆,双液浆配合比为C:S=1:水灰比为,注浆压力为。小导管不仅固结已开挖段护壁四周背后松散体,还起到超前支护的作用。
(5)护壁开挖严重无法进行,下步开挖时,回填透水性材料碎石土至开裂处进行二次开挖。
抗滑桩锚索施工
a.锚索孔位测放应准确,偏差不得超过±3口,倾角允许误差小于锚索长度的3%;考虑沉碴的影响,为确保锚索深度,实际钻孔深度再大于设计深度。
b.锚索钻孔时禁止开水钻进,以确保锚索深度施工不致于恶化滑坡工程地质条件。2#滑坡锚索施工时,锚索孔眼时常发生塌孔,不能正常施工。处治方法为注双液浆固结松散体,钻机二次钻孔。
c.锚索张拉分五级进行,每级荷载分别设计拉力的、、、、倍,最后一级需要稳定10~20分钟外,其余每级需要稳定5分钟,分别记录每一级钢绞线的伸长量。在每一级稳定时间内必须测读锚头位移三次。锚索张拉除考虑预张拉外还要交替分级张拉,交替张拉可保证各孔锚索受力均匀,张拉后若有明显的预应力损失,及时进行补张拉。
d.张拉到最后一级荷载且变形稳定后,卸荷至锁定锚索。锚索锁定后,按要求切除多余钢绞线,锚头及锚孔在桩身的锚孔部位补浆完成后,用C25砼及时封闭锚头。
5 结论
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我们的公路建设也会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隆威,郝宇.关于某高速公路滑坡原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2]施凤彬.浅谈滑坡群抗滑桩施工技术.
[3]肖庆丰,孙连军,王火明.浅谈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9.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135 浏览 2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153 浏览 3 回答
145 浏览 5 回答
146 浏览 3 回答
247 浏览 3 回答
288 浏览 3 回答
234 浏览 4 回答
113 浏览 2 回答
176 浏览 3 回答
152 浏览 3 回答
130 浏览 4 回答
213 浏览 3 回答
196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