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岳忠豪,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题目中的“一人”即指李鸿章,“一国”即指日本,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之力与日本整个国家作战,所以清朝的战败也可以就此溯源至清朝腐败,李鸿章壮志未酬,回天乏术。李鸿章生前亦有类似表述:称甲午战败,“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的完整说法最早出于梁启超之口,梁氏在《李鸿章传》中论及甲午战争:“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从此,这种说法喧腾众口,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表现和李鸿章苦心孤诣的裱糊匠形象,使这种说法更是越发流行。
甲午战争(资料图)
李鸿章晚年对甲午之役耿耿于怀,曾深刻剖析了这其中的种种无奈,也恰似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而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这种无奈的表述激起了大家对于中堂大人的体恤和崇敬,甚至有网友抖起了机灵,认为李鸿章外战日本强敌,内战国内牵涉力量,实在是“以一人敌两国”。但以梁氏在《李鸿章传》中的言论而言,其间充满着他的主观感情,开篇即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可以说为李鸿章树立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的企图显而易见。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意气之语。
有学者也考证,李鸿章苦心孤诣,尽力经营是真,但说甲午战争是其“一人敌一国”未免牵强,其时北洋各军并非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战争开始后,刘坤一麾下的南洋势力在兵力、装备、财政方面都给予北洋竭泽而渔式的援助,刘坤一曾长叹:“有来日大难之势,为之奈何!”李鸿章的心腹盛宣怀亦言,战局“舍湘军实无可望”。南洋的援助也使南北联系打通,日本入北京擒获清帝的意图也未实现。
资料图
事实证明,甲午战争并非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中国战败也并非“应以几人敌日本”的问题而已。问题在于洋务运动三十余年仍未奏效,中国当时是逊于日本的弱国,应作亟变以摆脱颓势。在“甲午之殇”的震动下,一场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戊戌变法也已暗流涌动。
参考文献:
1、陈力:《甲午时李鸿章“一人敌一国”之说辨析》,《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梁启超:《李鸿章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