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锰矿床是广西利用、研究最早的一种风化矿床。20世纪初(民国初年)防城大直、钦州黄屋屯、武宣三里、桂平木圭等锰矿就已发现和开采。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对来宾、宜山、柳州、荔浦、平乐、下雷等锰矿进行勘查、开发,同时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出版了茹廷锵等著的《广西锰矿地质》一书及一批在刊物上刊登的论文,以及一批专题研究报告。
风化铝土矿床。1958~1962年广西439队发现平果堆积铝土矿并和沉积矿床一起进行了勘查。1972年冶金270队专门勘查平果的堆积矿床,相继在桂西进行大规模的勘查开发;近年在横县、来宾、贵港等市、县发现红土堆积型三水铝石铝土矿(品位低于现行三水铝土矿指标,我们将其定为红土型堆积铝铁矿床),地勘单位在多处开展勘查。铝土矿风化矿床的论文在刊物上有所登载,也有几份专题研究报告。
风化壳型(或残余型)钛铁砂矿是1959年广西区调队进行1∶20万梧州幅地质测量时发现的。1960年梧州专区地质队勘查藤县塘村钛铁矿,证明矿床存在,认为远景很大。随后在藤县、苍梧、岑溪、陆川等县、市发现和探明一批大、中型矿床,后相继进行开发。风化壳钛铁矿床的专题研究工作较少,仅在杂志见过几篇论文。
离子吸附型金矿床在广西发现较晚,1986年首次在凤山金牙金矿的氧化带发现,随后于高龙、龙塘、埂土、南乡等整个右江地区广有发现。先叫“红土型”金矿,又叫“土型”金矿。本次研究我们定它为“离子吸附型金矿床”。这类矿床发现以后,地勘部门大力进行勘查,开采矿山也如雨后春笋般滋生。在短短的数年内,桂西金矿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和刊登的论文较多。
风化铁矿床。堆积型和铁帽型褐铁矿早有发现,但作为一个铁矿床看待在广西是1958年的事,当时及以后所勘查的都是小矿床,有些矿床经过开采,规模都不大。桂南崇左、扶绥一带勘查了几个红土堆积型铁矿,均属含铝高的贫铁矿石,尚未利用。
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床在广西早有发现和开采利用,如宾阳、北流、贺州等瓷厂的原料。但都未探明有达中型规模的矿床。1987年广西第三地质队在合浦十字路发现优质大型高岭土矿床后,又相继发现清水江、耀康等一大批大型高岭土矿床,并且开始建矿山开采。
风化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国内发现较早。1984年广西第一地质队根据湖南地质局在姑婆山湖南一侧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情报,在姑婆山广西一侧的岩体风化带中也找到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并探明钟山县花山大型矿床。1989年按地矿部安排,广西第一地质队完成了广西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调查,发现广西很多岩体中有离子吸附型稀土,并勘查了一些矿床,证明广西这类资源很丰富。探明的花山大型矿床还建厂生产出稀土混合氧化物。由于未取得国家稀土开采配额指标,矿山停采,地质勘查工作也停顿,至今尚未解冻。
欧业成
(广西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研究院,北海536000)
摘要:广西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丰富多样,这些资源具有三大属性: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属性进行分析,寻求环境调查工作与规划管理工作的共性和结合点,为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属性;结合点
广西海岸带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吸引着人们,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显现。为确保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地学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1]。因此,分析认识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的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这3大属性,寻找出环境调查工作与规划管理工作的共性和结合点,为海岸带综合规划管理提供信息与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1 广西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资源背景
广西海岸带地处我国南部,南濒北部湾。海岸带陆域范围约13000km2,大陆岸线总长1435km,滩涂面积约976km2,沿海0~20m等深线浅海面积6488km2。其特点是岸线迂回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布,资源丰富而复杂。重要的地质环境资源除土地资源外主要有港湾资源、旅游地质资源、油气和矿产资源等。
依托丰富的环境资源,沿海各地进行了风景旅游区、矿山、港口码头、养殖区等规划与开发,给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北海市南部海岸滩涂为例,该段海岸线总长约23km,潮间带宽度一般为300~1600m,天然坡度约为1‰~2‰。分布中-细粒石英砂,沙质洁白松软,天然白度达到80%,
SiO2含量在99%以上,形成“沙滩、海水、阳光”的优良环境。其开发利用现状主要为:
(1)1986年北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北海银滩”,并对中区(白虎头渔村一带)进行旅游开发。1989年国务院将北海银滩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海及北海银滩从此逐步扬名海内外。
(2)20世纪80年代初在其中部侨港镇建设了渔港,90年代中期增设国际客运码头。
(3)在西段先后建设了水产油库输油管海堤和南万渔港防浪堤等工程设施。
(4)近几年在滩涂及近岸陆地修建了大量高位虾塘。等。
而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有:北海银滩中区沙滩变窄、沙体发暗;在西段沙体移动形成新沙堤;在滩涂上的工程设施发生基座潜蚀等。总体上沙滩的景观价值有所降低。
出现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沙滩上修建了建(构)筑物导致潮流状态改变,以及进行海水养殖改变岸滩面貌并产生污染源等。即加载了不合理的功能(设施)而造成的。
但是现状有关规划对这些问题仍然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如在国际招标基础上形成的《北海银滩旅游区规划设计》(2001~2020)中仍然保留了输油管海堤和防浪堤等现有工程设施;新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海银滩”海岸带也规划了海域养殖、旅游、港口等功能区域(点)。这就意味着,对已开发的银滩旅游区自然景观造成不良影响的根本原因将长期存在。
老百姓的盲目开发情有可原,而专门的规划出现令人遗憾的方案,却不得不叫人深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何预测这些功能规划与实施对环境资源的友好、协调程度;如何对海岸带已出现或潜在的众多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海岸带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充分认识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的属性是其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2 地质环境资源属性分析
属性基本涵义
综合分析广西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特点及其在规划管理、开发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概括出3大属性: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灾变属性。其涵义初步归纳为:
自然属性
指符合一定地质地貌条件的环境资源所潜在的固有性质,强调资源的客观性,又可称客观属性。
(1)从种类看,有多样性和多重性等。
总体上地质环境资源存在多样性,即种类丰富多样;对单体来说地质环境资源又具有多重性、即某一环境资源属于多种地质环境资源类型,如砂质滩涂既属旅游地质资源,又是石英砂矿产资源等。
(2)从时空分布看,有重叠性、显露性、稳定性等。
重叠性:指在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空间内分布了两种及以上的环境资源,如大部分海湾既为港湾资源,又叠布了滩涂、海岛,属于旅游地质资源或矿产资源。
显露性:分显露的、隐埋的。广西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地表、显露性好,主要矿产除石膏外适合于露天开采。
稳定性: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地质资源(体)是否稳定的性质。可分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的。
功能属性
指某一客观的地质环境资源通过规划、实践等活动被人为地赋予一定功能后所表现或可能表现的性质。包括适宜性、稳定性、再生性。
(1)适宜性:指环境资源是否适宜于规划的功能或开发的要求,包括多宜、单宜、不宜等。
(2)稳定性:指在进行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时,在数量质量上所表现出的时空稳定能力。可分稳定的、不稳定的和灭失的。
(3)再生性:资源被利用后是否可以得到自然恢复再生成的性质。包括可再生、不可再生两方面。
这些功能属性强调人为性,是对应于人为干预(规划、开发利用等)时环境资源所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当赋予不同功能时,其表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沙质滩涂,在稳定性方面,作为旅游资源利用应是稳定的,作为石英砂矿开采显然是不稳定、会灭失的。
灾变属性
指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资源产生影响时,环境资源在产生环境地质问题(灾害)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包括敏感性、脆弱性、持久性和自复性。
(1)敏感性:是指地质环境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时灾变(出现问题)反应的快慢以及所需影响的程度的大小,即发生灾变的难易程度。分敏感的、不敏感的。
(2)脆弱性:是指灾变在地质环境资源体上反映出来的难易和大小、轻重程度。其区别于敏感性在于包含有灾变的严重程度。分脆弱的、不脆弱的。
(3)持久性:是指灾变发生后在地质环境资源体上持续影响的时间长短,分持久的,暂时的。暂时性则往往是可恢复的,因而持久性又可理解为可恢复性。
(4)自复性:对可恢复性来说,发生灾变以后若能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自我恢复的称具有自复性,若需靠人工来恢复则称非自复性或他复性。
另外,环境资源发生灾变时从空间规模上分还有区域性与局部性。
属性关系
(1)功能属性对自然属性有一定依存与因果关系,如功能的多宜性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多重性的基础上的。
(2)自然属性是客观存在,是固有的;功能属性是受人为影响的,既可被赋予与激发,也可被限制与剥夺,即功能属性也是可变的。
(3)对灾变的几个性质来说,自然属性是内因是基础,功能属性是外因是诱导条件,灾变属性是自然属性与功能属性的综合体现。
3 属性分析及其作用与意义
上述几点属性关系说明对环境资源利用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功能属性受人为影响是可控的。这为进行海岸带综合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也说明进行属性分析是必要的。
属性分析是对与地质环境资源有关的规划开发方案或项目,以地学为基础,从属性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评估意见和建议的一项专门性工作。由于此项工作是紧密建立在地学基础上的,因此属性分析主要是地质环境工作者(可称调查者)的职责。
对地质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规划管理者、开发利用者与调查者不仅各自职责不同,他们对属性分析的深度、角度也是不同的,体现在分析的路径方向也就不一样。规划管理与开发利用者往往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资源的基本特点来谋划、实施,亦即其在属性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路径一般为“自然属性-功能属性”。而地质环境工作者在进行属性分析时,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资源条件来分析灾变的可能结果,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其在属性关系分析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路径一般为“功能属性——自然属性——灾变属性——功能属性”。如图1所示。
图1 属性分析示意图
属性分析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为:
(1)为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提供思路与方向。在调查之前或调查过程中就要有属性概念,以获取必要的内容、信息,为调查对象贴上属性“标签”。
(2)为综合管理提供最真实客观的信息、依据。由图1可知,规划管理(开发)者与调查者在环境资源中的结合点主要落在功能环节上。笔者认为功能属性这一“标签”就是地质调查与社会(环境)管理者工作最主要的共性与结合点。规划管理者对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利用,注重的是资源的功能,但往往比较主观,而通过属性分析才能提高其与客观相吻合的程度。即调查者给予“标注”以后,规划、管理者就可以更好地综合分析利用调查成果,使规划开发与环境相协调。
(3)依据属性分析,在规划管理中,可以掌控一些原则。如在多宜性区域进行规划时要确保主导功能的发挥;在灾变敏感、脆弱的地方要进行论证,采取对策;对具有多重性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应优先地以保持其长期存在防止灭失为原则,这点尤为重要,如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北海市南岸进行了石英砂矿详查,若真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那么今天的“北海银滩”可能就不存在了。
(4)3大属性均带有时空的概念,提醒我们的工作要有前瞻性,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已有的认识与方案。
4结束语
地质环境资源属性分析,实质上是要对资源规划开发方案进行评估,核心强调主观功能开发要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协调,防止、减轻灾变的影响。但进行属性分析不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技术方法,尚需形成一定的工作机制(类似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工程。
本文仅以地质环境资源为例进行初步分析,试图抛砖引玉为海岸带综合治理找到合理有效的分析手段与方法。由于作者水平所限,谬误难免,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何起祥,刘守全,周永青等.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见:中国地质调查局编.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n Guangxi Coast Zone
Ou Yecheng
(Beiha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 Mineral Resouces Exploration, Beihai 536000)
Abstract: Guangxi coast zone is quite abundant in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Based on defining their three major properties of resources: a natural, a functional and a disaster properties, the relationship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are analyzed. The combination point of the resources survey is found ou and their planning is a basic premise for sythetical management and dur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 zone.
Key words: Coast zone; Ge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operty; Combination point
主要侧重于中国早期造山运动研究。
从大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一批区域地质矿产志撰成的基础上,对中国南方各省区区域构造、框架及其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特别对中国造山运动有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地质会志》3卷3-4期)本书已有专题论述,这里就不赘述。
1927年翁文灏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会志》4卷1期),文中论述了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激烈,造山作用和造山活动强烈,并与欧洲同时代地壳运动相对比,发现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特点,故命名为燕山运动,文中试图以燕山为标准区,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了不整合、火山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在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会志》8卷1期)时,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后为谢家荣所补充,并在1936年、1937年划为五期。
1929年丁文江在《地质会志》8卷2期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他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并倾向于施蒂勒造山运动同时性的观点,文中强调把燕山运动划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他在研究广西地质时,也曾提出过广西运动和越南运动的术语和概念。燕山运动虽为中国地质学家普遍应用,但各自都有不同划分原则。
1931年李四光发表《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会志》11卷2期),文中对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做了精辟的论述,由于他多年从事造山运动的研究,系统的划分出若干运动系列,并对所划分的运动均给以科学概念和命名,诸如:怀远运动(O1-O2),柳江运动(D3-C1),淮南运动(C-C2),昆明运动(C2-C3),东吴运动(D1-D3),金子运动,淮阳运动(T2-T3),南象运动(T3-T1),宁镇运动(T3-K1)等。
1936年谢家荣在《地质会志》15卷1期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后期造山运动》及《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会志》16卷)把中国造山运动划为五幕,即:前门夹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岭台组,前仕它里组,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张文佑1941年划分为三幕,三次地壳运动,1945年在黄汲清的《中国地质构造基本单位》中,划分为5期,等。
在笔者引述李四光教授所著《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地质力学方法》第119页),文中列有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特抄录之以供参考。
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丁文江的云南运动)(H?史蒂勒)青龙灰岩三叠系苏皖运动法尔琴运动山西系龙潭系蔡希斯坦(Zechstein)上罗廷根(Oberotliegend)第三幕东昊运动萨尔运动栖霞灰岩中罗廷根(Mitelrotliegend)太原系臭灰岩下罗廷根(Unterotliegend)船山灰岩沃特维尔系(OtwelSeries)
中国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
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间断)第二幕昆明运动阿斯突里运动本溪系黄龙灰岩萨尔布雷克系(SarbrückSeries)瓦尔敦堡系(WaldenburgSeries)(间断)淮南运动苏台德运动和州灰岩维宪第一幕高骊山系建康运动金陵灰岩七里台页岩㊣╭╰乌桐石英岩杜内艾特罗约江南运动布锐东运动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
燕山运动具有长期性,多幕性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和改造期。
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十分关注燕山运动,还是因为燕山运动不仅是我国地质结构的极为重要的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致对整个东部特提斯带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除上述几位以外,我国许多地质学家一直对整个中国造山运动(包括黄山运动)都做过系统的观测与研究。
1927年程裕祺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此文是程先生1938年在英国利物浦地质学会会报上发表的短文,文中阐述了中国之造山运动:
(1)前震旦纪运动之二幕;(2)古生代前期喀里多运动(广西运动);(3)古生代后期海西运动(天山运动);(4)中生代燕山运动之五幕;(5)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之二幕。
文中还指出毛理士()对中国造山运动的错误论点。
1932年朱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幕》。
1936年章鸿钊在《地质论评》创刊号上发表《中国中生代晚期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初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及《中国中生代初期之地壳与震旦运动之异点》,前一篇论文是综述性的,主要对翁文灏之燕山运动和丁文江造山运动的一些评述,同时探讨了震旦方向与地壳运动方向之关系,火成岩及其震旦运动的关系,最后还论及震旦向及震旦运动的成因、性质等;后一篇论文主要论及到地壳运动中的造山运动,认为运动方向与震旦向之间是直角相交的关系。
1937年谢家荣在《地质论评》2卷5期上评述黄汲清等的《江西萍乡煤田中生代造山运动》,同年陈国达发表《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的型相》(《论评》2卷1期),同年田奇隽发表《湖南造山运动》(《论评》2卷1期)。
1938年边兆祥在《地质论评》3卷6期上发表《安徽南部海西运动之末相》。
1942年叶连俊、关士聪在《地质会志》上发表《陇南龙山造山运动之性质》(22卷3-4)。
1942年郭文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滇北之造山运动》(7卷1-3)。
1944年刘国昌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湘西之造山运动及其地理》(24卷3-4)。
1945年米士(西南联大教授)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云南构造史》中,曾提出澄江运动和晋宁运动(《地质会志》25卷)。
1945年喻德渊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淮阳山脉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会志》25卷),淮阳运动原为李四光于1939年提出创用,指三叠纪末期的褶皱运动,后为马鞍山、安庆的黄马青组与青龙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有人认为与金子运动相当。
1947年李四光发表《关于震旦运动及华夏式构造线三个名词》(《评论》12卷5期)。
1948年李树勋在《地质会志》(38卷3-4)上发表《祁连山区地层及造山运动之几个问题》。
1947年黄汲清在《地质论评》(12卷1-2期)上发表《关于震旦运动》。
以上属于中国造山运动研究及其论文列举,显示出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发展历史中一段对中国造山运动理论的探讨与理论成就概括,个别论文虽与上文论述有些论题有重复举例之处,为集中反映中国造山运动系统理论研究之全面,仅此致歉!
正是由于中国早期地质基础雄厚,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以使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在资源保障上,从资源大国过渡到资源强国,在当代地质理论上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其中中国大地构造学现已是中国地质科学理论突破的亮点,这学科共同的特点是学说繁多,学派林立,学术气氛浓厚,可以说是繁花似锦、异彩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喜人的形势。
除上述中国造山运动理论性探讨外,其他带有综述性的成果,也有着不同广度和深度的反映:诸如:1924年葛利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地槽的迁移》(3卷3-4)。1936年高平在《地质论评》1卷4期发表《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文中认为中国东南部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繁多,其分布与东南部之地质构造格局密切相关,认为地壳活动常以地下岩浆之移动而起波动作用,基本论点正符合于曾流行的地壳波动论和地壳均衡理论,认为地壳运动完全与中生代末期之花岗岩侵入是同步同时,并作为其原动力,文中附一幅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图,颇有参考价值。
1936年赵金科在《地质论评》1卷4期上发表《震旦纪地层之分布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首先肯定了德国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并运用葛利普的地极控制论研究震旦纪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及古地理,在《震旦纪大地槽及联合古陆中之位置》一文中论及亚洲东部的古亚洲大地槽,北美西部考得兰瑞大地槽,与南美安底斯大地槽相互衔接、围绕北半球大陆周围的环形状大地槽:其论点即认为当时大地槽均在陆之边缘,而环绕分布与理念不同,而当时之大陆为一体,南北美、欧亚非澳各洲均属相连,即大家所熟悉的联合古陆(Paugoca)。
1937年谢家荣继叶良辅等之《北京西山地质志》后,在《地质论评》2卷上发表《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文中认为北京西山地质构造自西北向东南有两个背斜层,其间有清水尖庙安岭之向斜层为最高峰,北岭的向斜层及房山周口店背斜层等,都是这个区域的重要构造,文中也论及到陈凯所发现的逆掩断层。
1941年李四光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廓》(21卷1期)。
1944年刘国昌在《会志》上发表《贵州威宁水城之地质构造》,曾繁印在《会志》上发表《瓦山峨嵋山区之地质构造》(1940年)。
1944年张寿常在《地质会志》(24卷1-2)上发表《谈小型构造》及《岩石解理之生成及其在地质现象上之应用》(《会志》26卷,1946年)。
1944年张文佑发表《X及T式节理初记》(《会志》24卷3-4期),文中论及X型节理的生成,论述了大量模拟试验工作和数据,相继还发表《测量节理应注意的几点》(1948年)以及《劈理节理发育初步探讨》(《地质论评》15卷1-3期),反映出他在李四光老师指导下所取得地质力学方面的成果。
1945年黄汲清在《地质专报》第20号上发表名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On Major Teatonic Forms of China)。黄先生在多年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槽—地台单位的内涵,按历史分析和建立起的独道的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几个前寒武纪地块,特别中朝地块等。
地块概念系1922年阿尔岗()所创用,诸如:印度地块(Serindia)和震旦地块等;在阐述褶皱中论及到加里东褶皱、华力西褶皱、印支褶皱,燕山褶皱和喜马拉雅褶皱及其分布特征,论述中着重强调新中生代的基底褶皱的影响和作用,认为这是形成中国东部独特的多旋回构造,并创造性把亚洲划分为: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三个主要构造型式,以活动论观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编绘有《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该文后来以专著形式出版,是一部流传广远的中国地质构造名著,是国内外赋有盛名的论著,有英文版和俄文版,俄文版由著名大地构造学家沙茨基院士作“序”,做了高度评价。
1944年王超翔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云南东北地质构造及其与云南弧之关系》(9卷1-2)。
1948年徐铁良在《论评》上发表《“秦岭弧”构造之我见》(13卷1-2)。
1948年孙殿卿、徐煜坚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豫皖边境长山一带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向构造线之反接现象》(13卷1-2)。
1948年李春昱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褶皱现象和动力来源的关系问题》(14卷4-6)。
1949年梁文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祁连山西段之近代运动》(14卷4-6)。
1948年李四光发表《新华夏海之起源》(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的论文集,第53-62页,《地质论评》13卷5-6)。
1949年李四光发表《中国的造山历史和构造轮廓》(第7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录第2卷,26-44页,新西兰出版)。
总之,从以上所述,中国地质学家经过半个世纪以来对造山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倾注过大量精力的研究,取得新的认识。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义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文灏又将燕山运动划分为两幕,分别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丁文江(1929年)把燕山运动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谢家荣(1936年、1937年)将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分别以前门头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邻台组、前坨里组、前长辛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李四光(1939年)在燕山运动名下分为六个幕,它从中三叠世末,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张文佑等(1941年)将燕山运动包括宁镇、兴安、闽浙三次地壳运动。黄汲清(1945年)认为谢家荣的燕山运动第一幕应属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区的燕山运动分为前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三个幕。后来(1960年)黄汲清又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并认为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到中国西部。李春昱(1948—1951年)把燕山运动只作为侏罗纪晚期,或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的一个幕,后来(1964年)他又将其限定是侏罗纪—白垩纪间的地壳运动。赵宗溥(1959年、1963年)先后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划分为三个和六个造山幕,并认为此运动延续到始新世。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在不同的构造部位,燕山运动的强度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如就我国东部以至整个西滨太平洋带来说,燕山期的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有着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燕山期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点,与此相应,燕山期的岩浆喷发与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的特点。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目前看来,燕山运动不仅为我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这一时期地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及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说明】以上主要内容取录自《地质辞典》(一)392页,地质出版社,1983年。
根据最近,中国地质学院研究员董树文先生对“燕山运动”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发表《“燕山运动”新定义重塑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史》专题,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重塑了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历史,重新厘定了燕山运动的定义,是我国近年来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对东亚大陆力学过程的新认识。
“燕山运动”是翁文灏先生1927年在东京泛太平洋科学大会上最早命名的,作为陆内造山的典型记录,“燕山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家对世界地质科学理论贡献的经典。几十年来,燕山运动的概念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精细过程与定年和动力学起因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在学界也明显存在许多,甚至根本性的分歧。但董树文先生在文中表示:
“随着近年华北地块周边和中国东部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以及东亚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计划的实施,我们能更加全面审视侏罗纪构造演化及其区域动力学机理,从多层面诠释燕山运动的内涵及其动力学本质。”
根据董树文的研究,在亿年中—晚侏罗世前后,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内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据了解,燕山运动时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期,伴随着大规模构造运动导致岩浆侵入—火山爆发作用,约80%的大中型金属矿床在这一阶段形成。同时构造作用形成地质环境的巨变导致燕辽生物群的更替,“燕山期”也成为生物进化的激变期。因此“燕山运动”在我国甚至在东亚具有特殊的地质意义,是全球中生代构造演变的重大事件。
【致谢】有关上述引文,参考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网站。
89 浏览 4 回答
116 浏览 4 回答
216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5 回答
353 浏览 4 回答
137 浏览 5 回答
253 浏览 3 回答
148 浏览 3 回答
280 浏览 3 回答
158 浏览 4 回答
156 浏览 4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162 浏览 6 回答
342 浏览 3 回答
271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