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到底是什么鱼
长江白鲟到底是什么鱼,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大家都有了解到不少,我们中国的动物种类也是有很多的,但也有很多动物因为各种因素慢慢的走向了灭绝,以下长江白鲟到底是什么鱼。
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我国才有,也被称作“长江白鲟”。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属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鲟又称“象鱼”,是淡水鱼家族中的第一号“巨人”,身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700多公斤,其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鲟邮票。
白鲟有个明显的特征: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一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後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於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白鲟是长江中仅次于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长可达二三米以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白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物包括鱼类、虾蟹等。
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在17年前
科研人员抢救濒危物种白鲟。
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大年初一。当年1月23日,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了一尾白鲟。之后,专家们给白鲟装上超声波跟【踪】器放流长江,但是宜宾江段水流速太大,加上滩险,跟踪船触礁后信号丢失。等到跟踪船修复之后,信号再也没能找回来。
是什么导致了白鲟的灭绝?
白鲟的灭绝人为原因必定必不可少。作为曾经的水产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它一直被过度捕捞食用。然而白鲟的性【成熟】时间将近7到8年,人工饲养一直不成功,因此也未能留下细胞、受精卵、组织等结构。
长江各段水电站的建设将长江分割成为数段,上下游的白鲟不能够互通,将原本种群数量较小的它们分割得更小。
白鲟本是大型食肉动物,活动范围减小意味着它可供选择的捕食区域减小,无法遇到充足的食物。而相互分割的小的区域对于白鲟之间的繁殖也造成了一定阻碍。
长江流域还有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
长江鱼王:中华鲟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古老珍稀鱼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活化石”。据介绍,2013年、2015年、2017、2018年,研究机构都没有监测到长江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2019年仍在监测中,总体来说野生中华鲟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
白鳍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小型鲸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数量就急剧下降,1983年被列为保护动物,1986年估计数量还达到了300头,到2002年为止普查到的白鳍豚数量不超过50头,说它是水中大熊猫,但它比大熊猫更濒危,是全球极度濒危的12大动物之一!2007年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中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就在2018年4月18日,有社会组织宣称在长江芜湖段板子矶水域拍摄到疑似白鳍豚照片,再度引起关注。之后我国农业农村部立即组织淡水豚类研究专家进行了辨识,但因清晰度不够不能确认,又紧急组织有关专家人员并邀请志愿者代表一同前往发现水域进行应急考察,但是仍然一无所获。
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白鳍豚可能在野外仍然没有灭绝!
最小的鳄鱼之一:扬子鳄
扬子鳄是现存鳄类中体型最小,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和的鳄鱼,现存数量非常少,已经濒临灭绝,不过因为扬子鳄的'生活特性,安徽宣城建立了唯一的扬子鳄保护区——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在1980年产下了中国第一批幼鳄。扬子鳄在保护区中繁殖后代,在人类精心保护下,种群数量逐渐扩大!
微笑女神:长江江豚
江豚通常栖于淡水与海水交互海域,它也能在的淡水中生活,喜欢单独活动,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2013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017年5月9日,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通告明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率先实行全面禁捕;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一空前严格的禁渔措施,为长江流域摆脱“无鱼”困境带来了希望。
希望在人类的保护下,长江会越来越美,越来越清澈,这些濒临灭绝的精灵们有一天能重新畅游长江。
一、长江白鲟是什么?
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或中国剑鱼,是匙吻鲟科白鲟属鱼类。其体长梭形,上下颌均有尖细的齿,为吻长剑状,吻部则由前到后逐渐变宽。体无骨板状的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为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亦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
二、长江白鲟为什么宣告灭绝?
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的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已经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的指数在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已全面衰退。白公式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物种极度濒危。
由于环境变化,已经没有了白鲟生存的自然条件。自2003年至今,相关人员就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了,也没有其人工养殖的个体存留。
以上就是关于长江白鲟的介绍,白鲟原来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大的白鲟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白鲟灭绝了!
新年伊始,这则重磅消息便在社交网络上炸响。消息的来源是近日一篇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著名的鲟类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其弟子张辉博士。研究人员在论文中称,预计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便已灭绝。
这篇论文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江中的淡水鱼之王,或许已经永远告别了我们。噩耗来临得如此突然,许多人甚至未曾得见白鲟。初次听闻便已是永别。
巨鱼长吻似利剑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是一种生活在长江的大型肉食鱼类,分类学上属鲟形目长吻鲟科白鲟属,是这一家族硕果仅存的两种鱼类之一,也是我国的特有鱼类。
中国邮政发行的白鲟纪念邮票。
白鲟有着较长的头部和极为延长突出的吻部,头长整体可达体长的一半以上。过去长江沿岸生活的人们观察到了白鲟的这一特征,故而称其为象鱼(四川)、朝剑鱼(湖南)等。此外,白鲟体呈梭形且长,体表深灰色,裸露无鳞,仅在尾鳍上叶有一列约8枚左右的棘状硬鳞。
白鲟。很遗憾,我们甚至找不到几张白鲟的清晰照片。
利剑般的吻部对白鲟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江水底水流湍急光线昏暗,白鲟的眼睛变得很小,视力也很差,但在它长长的吻端和头部,长有一簇簇密密麻麻的、呈梅花状的皮肤感受器官——陷器和罗伦氏器。前者负责机械感受,如水流、水压等的变化,后者则负责电感受,如水中微弱的低电压等。如此一来白鲟就像带着一个长长的扫描仪,能够轻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
长吻鲟科的另一遗族——来自北美的匙吻鲟 Polyodon spathula 近些年来也逐渐频繁出现于大众视野中。由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形态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例如都有着长长的吻部,故而较为容易混淆。近日网络上不少缅怀白鲟的文章,也是配成了匙吻鲟的照片。
匙吻鲟。
白鲟和匙吻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白鲟的长吻呈剑状,吻部自前向后是逐渐变宽的;而匙吻鲟的吻部则是自前向后逐渐变窄,形似汤匙。
此外白鲟是凶猛的大型掠食性鱼类,以其他鱼类为食,口中有细密的小牙;而匙吻鲟的成体牙齿退化,主要以张开大口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
昔日王鲔,如今安在
在古代,体型庞大的白鲟曾经分布于中国各大河流中,在华北和近海亦有分布。《诗经》中的诗句“有鲔[wěi]有鱏[xún]”中的“鲔”,便是指的白鲟。《礼记》《周礼》等记载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的场景中,便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的描述,恰于白鲟集群洄游时间相仿,并将白鲟以体型分级:
“.……其特大者,谓之王鲔”。
四川渔民流传有一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腊子”指的是同样处在灭绝边缘的中华鲟,“黄排”胭脂鱼如今同样也是濒危鱼类,而“象”便是指白鲟了。这句俗语从侧面上反映出了白鲟庞大的体型——实际上,它们或许是人类见过的最大的淡水鱼类了。
被IUCN评为“极危”的中华鲟。市面上有商家售卖供食用的“中华鲟”,其实是杂交鲟。丨Wikimedia
过去人们捕到的白鲟体长大多在米左右,体重可达150千克;而据鱼类学家秉志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到一尾体长米长,体重达908千克的白鲟极大个体。庞大的身形使得白鲟甚至可以直接吞食四大家鱼等大型淡水鱼类的成体。成年的白鲟没有天敌,它们屹立于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里自上而下纵横驰骋,是当之无愧的长江鱼王。
作为一种大型洄游鱼类,白鲟们于每年清明节前后,顺着长江逆流而上,溯游至宜宾江段和四川省江安县江段产卵,幼鲟孵化后再集群往河流下游迁移。随着个体的不断生长,它们逐渐分散开来,进入长江流域的各支流、湖泊,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育肥。
长江及其沿岸孕育了很多独特的物种,这里也是它们最后的家。丨Andrew Hitchcock / Wikimedia
白鲟的怀卵量很大,体重35千克的个体怀卵量便可达到20万枚,因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白鲟的年捕获总量仍能稳定保持在25吨左右。捕捞压力并未对其种群数量产生严重打击。
然而,因为长江上出现的新事物——水坝,长江的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
1984年,危起伟博士第一次见到白鲟便是在葛洲坝:一尾大白鲟在坝下撞烂了脑袋被人们捞上岸。或许这条向来在长江上下横行无阻的白鲟,到死都想不明白是什么拦住了它。
大型水坝对于洄游鱼类的打击可谓是灾难性的。一方面,横亘江面的水坝们彻底挡住了白鲟、中华鲟、鲥鱼等鱼类的洄游产卵路线,将鱼群和产卵场分割成了坝上坝下两个互不相通的区域,将本就为数不多的白鲟群体进一步分散,而且大大缩减了产卵场的面积;另一方面,水坝蓄水等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如水温、水深等长江水文条件,进而对洄游鱼类的性腺发育等与产卵有关的体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紫星为采样点,深蓝色方块为大坝。1981年蓄水使用的葛洲坝,是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坝丨Extinction of one of worlds largest freshwater fishes
有时人们会在大坝上修建“鱼梯”(fish ladder),以方便洄游鱼类通过大坝。丨Qurren / Wikimedia
自大坝建成后,大量的白鲟和中华鲟等都聚集在水坝两侧试图通行,等待它们的却是人类无情的渔网。据渔业资料显示,那几年白鲟和中华鲟的捕捞量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然而,贪婪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白鲟面临着繁殖困境的同时,比以往更高的捕捞强度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之长江航运频繁,以及沿岸采砂作业、排污等一些列因素共同作用,白鲟同时面临着食物短缺、产卵场破坏、种群破碎、洄游无路等多重问题,可谓四面绝境,难觅生路。于是自1985年后,白鲟的种群数量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到1994年,这十年间危起伟博士先后救护过4尾被困的活体白鲟。最终,只有一尾成功救活,被放归长江。而白鲟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03年1月23日左右。这尾白鲟在安装了超声波【跟踪】器放归长江后,因追踪它的快艇触礁造成故障,信号丢失,白鲟最终不知所踪。
直至今日,科研人员再没有发现过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的个体。
来不及等到2020新年钟声的敲响,白鲟便在2019年最后的时光里,被研究了它一辈子的危起伟博士团队在论文中宣布了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