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犹如马拉松长跑的最后冲刺部分,稍有闪失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为我是第一年带高三,所以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邓老师等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复习备考逐渐熟悉起来,高考结果两个文科普通班均取得市平均分以上的较好成绩。
反思成绩的取得,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夯实“双基”,突出重点,堂堂落实。
在此,我理解的“双基”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考纲考查六种能力,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就基础知识而言,考察内容包含识记中古诗词默写,文言实词意义积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十八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几种句式用法,语言文字运用中需要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积累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意义,弄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几种类型病句的特点。掌握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此外,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选考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以及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诗歌常用表达技巧、常见题材、体裁特点、语言特色、古典意象等知识;作文常用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的特点与写法;谋篇布局的技巧等。当然,广义理解积累,还可以包括阅读量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积累,但我认为在高三备考阶段,能做到狭义积累就足够了。
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但它又高于基础知识,缺乏基础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就如散落沙子,是零碎不成系统的,是不能建构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故而,在备考阶段,教师应多些方法指导,也即概括总结然后让学生训练变成基础能力。
因为文本文体的特性,故而在考查能力上其措辞是有差异的。文学类文本是表现型的,是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内心主观心灵加工过的艺术生活,甚至优秀作品往往是时代与民族的缩影,人文性非常强,流传久远,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所以它具有多样阐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探究能力用词是“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体则比较客观,即时性强,主题较为单向,所以探究能力用词为“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疑点和难点”。
其次,针对不同,在培养能力上应区别对待。对实用文体,应该是在分析综合、理解鉴赏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认识文本叙述对象体现的精神与人生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而文学类文本,应该是在掌握常见表达技巧、塑造人物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联系作家写作风格,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其丰富的含义。
总之,“双基”是我们备考的根据,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把学生安全送抵高考考场。然而,因为备考时间的急迫,因而在具体备考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重点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就我所教学生说来,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古文阅读与作文上。
首先,我认为这两块是分数争夺高地,易得易失。就古文来说,因为考试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题型比较固定,变数小,知识点好把握,易于提高,而学生因为对古文兴趣不大,所以这个阵地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因而,我认为只要认真备考,这个分数比较容易提高。就作文来说,经过十年来写作积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迅速提高,毫无疑问,这半壁江山意义非同一般。
其次,相比较其它考查内容,这两块学生备考热情更为高涨。我留心过一个奇怪现象,每次我上完作文课,学生不等下课就会迫不及待围拢过来提问;来办公室问我问题的大部分是关于古文。在改卷中,我就留心一些学生的答卷,我发现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文学阅读却答得很有条理。这促使我去思考,语文是需要深厚积累的,在提出大语文概念后,这一点更加鲜明地体现。有些学生很用功,但他无论如何都不明白《家》中的鸣风为何要自杀。因为备考时间的紧张,所以,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容易快速提分的项目上,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在备考中,关键是落实,这是至今我仍在反思的一点。这种落实指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的重难点落实,指教师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的落实,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应该识记的应利用早读课、课外辅导落实,应该完成的作业要生生落实。在语文尴尬存于现今的情况下,落实更加重要。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习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习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习,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习课、作文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习,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习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习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习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习效率。
1、 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习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 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 “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习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非浅。
3、 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 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草长莺飞,烟花三月,正是农村里辛勤耕耘的季节,莆田八中高三年段的语文教师也开始了新学期“春耕”的工作。
本月初,迎来了省第一次质检,考试结果出来后,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叹惋,原来呀,我们考生的基础是这么的薄弱,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投机”意识。
比如:文言文阅读(选择题与主观题)都存在明显的基本功不扎实现象;文化名著考题出自《庄子》;文学名著出题较细;语用题得分明显不高;作文文体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教学的不足及急功近利,甚至是“投机”的行为。
鉴于此,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经过多层次的教研,决定在第二轮复习中,充分地补缺补漏,为此,我们让学生订购了《学海导航》作为第二轮的复纲。
近段时间,虽然正式的考纲尚未出来,但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了某些变化,如略去科技文客观选择题,转入“语言运用题”作为主观题。这些变化更体现了语文教改的注重实用的精神。综上所述,语文教改的方向,也是语文改革的方向,两者并不矛盾。
本月,高三语文备课组还进行了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尤其是复习教学的经验,此外为了弥补作文教学的不足,我们还特地邀请老校长祁明规老师作专题作文讲座,面向整个高三年段开放。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王国雄说,读书有三种境界,其实何尝不是教书的三个境界。如今,我们正进行在“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相信再过两三个月,我们莆田八中的师生必将迎来“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时刻!
春种夏收,一分钟耕耘必将一分收获!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一学期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挑战,从高一到高三,从暑假就开始工作,这些学生完全陌生而且据其他老师所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心里有压力是正常的。等我真正接手之后发现,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比我预想的要差了不少,我所面临的困难也要比预想的大了许多。
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分为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语文教学工作两个方面来做。
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就是得和这些不那么熟悉的学生好好地交流沟通,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学生,只有真正让这些学生接受我这个老师,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为此,我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告诉这些学生该如何面对自己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而且还着重指出:每个人只要从当下开始努力拼搏,一切都还来得及,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是否真的全力以赴,是否真的开始为自己负责任。这个环节不仅刚开始是这样做,而且是在这个学期的整个语文教学都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
其次,根据这些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语文学习习惯,给他们明确指出改正的方向,同时提供给他们适合每个人的方法。在生活方面,着重从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矫正,平时的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日常良好纪律的养成,以及待人接物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对自我的要求。在语文学习方面,着重从日常的听课习惯以及读写习惯入手,明确告诉学生如何养成较好的听课习惯,提高课堂的听课质量与听课效率,其中包括如何记笔记,如何分类整理材料;如何坚持读写的习惯,特别要求学生要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时养成写点文章的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
第三,注意与所有学生的一对一的谈话,保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关注;同时,老师还能够从生活与学习方面给予每个学生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与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工作方面:
1、语文教学注重从基础抓起,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开始,刚开始就发现这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很薄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学生慢慢有收获。
比如文言文语法方面,我就从学生最需要也最薄弱的语法知识入手,从简单的主谓宾定状补开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慢慢地讲解,并且跟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相关的语文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学习语法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用的事情。并且在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些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又更为深入地夯实基础,而且又不觉得浪费时间,更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是没有谱的。
2、 从学生的最害怕的文言文学习入手,逐渐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明确语文学习的方向。第一轮的文言文复习,既发现了学生过去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低,还发现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为此,我从必修一开始,每一篇重点的文言文,复习目标明确,复习重点突出,而且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篇篇过关。该背诵的文章一定要落实过关。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慢慢尝到学习的收获与些许的成就感,甚至慢慢找到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规律与方法,于是对语文学习也开始有了一定的信心。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鼓励学生加大阅读力度。根据新高考的要求,考试的阅读量明显增加,阅读的难度也提高了不少。为此,我开了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借阅书籍,保证这一节阅读课能够专注阅读,逐渐养成一种安静阅读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去积极搜集一些最新的阅读资料,保证学生能够对当下这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有足够的了解。
不足与困惑:
1、这些学生由于以前打下的基础不好,习惯不好,要学生提高成绩绝对易事;这是需要老师跟这些学生进行比较艰巨的“斗争”,既要靠脑力,还要靠体力,必须始终如一跟住这些人,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的习惯暂时难以改变,所以学生出现反复懈怠是经常事
2、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些学生长期养成了懒散不爱学习语文的习惯,是需要老师经常与之沟通交流,是需要老师不仅足够的耐心,还要有足够的沟通能力与交流能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改变是很难的,是需要老师锲而不舍地努力,再努力,才有可能。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要想彻底改变不太可能,只能靠我的努力一点一点底推着学生慢慢进步。至于结果如何,我还不敢肯定。
今年的高考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反思。下面谈一下今年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课本梳理。
引导学生对必修一至必修五等课本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尤其是文言文,有指导材料,有老师点拨,有学生整理、感悟。帮助了学生对课本素材进行有效复习、思考、整理和吸收。对课本专题有了一个初步的思考和材料积累。但是,在指导过程中没有能指导学生及时回顾复习,强化记忆,学生在第二学期基本上忘记了了先前复习的内容,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复习往往事倍功半,在二轮复习是师生往往觉得无事可做,分数难以保持。
二、加强早读晚读的指导与落实。
早晚有系统指导材料,有具体落实检查措施,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又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自主性。
三、专题素材积累。
(一)时事评论。利用午间新闻,要求同学边看边有选择地做记录,并且指导同学每周在读书笔记上写至少一篇时事评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养成观察、思考、动笔的好习惯,
学生在训练中接触了很多新鲜的时事及评论文章,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内容的选择和写作上老师并没有给以具体切实有力的指导,致使学生在记录整理上随意性较强,显得粗浅,写得水平仅让停留在较低水平。
(二)利用早晚读材料对个专题素材进行积累,特别是美文阅读。每次的材料上都精选一篇美文,让学生阅读评鉴。
(三)美文荐读。要求学生每周选自己喜欢的一篇作文,抄录在纸上,并向同学介绍自己选文的优点,学生浏览其他的文章并选出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作点评。但是往往坚持力度不够,选文随意性较强,有的同学应付了事,老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可以加强背诵和模仿训练,不断重复、跟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四、是坚持开展有针对性地训练。
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清晰规范;
2、审题明白准确;
3、答题科学合理;
4、时间利用得当。
五、是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和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六、是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
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踏实努力,在给学生的指导上要具体到位有力,尤其要重视检查落实,以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但对于作文批改究竟采用什么方式,人们莫衷一是。我校近十年来在语文组开展的'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认为学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把老师从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转变了写作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人格。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老师)而写。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种以成人(老师)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习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老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批改乃修正学生所作意义及字句也。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
一、生活实践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已成为众人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淫威下,学生们个个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
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习,学到知识,这也就告诉了学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实践中的。
二、阅读积累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我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针对学生书籍少的现状,我在班级搞了一个图书箱,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书。我还通过向学校图书室借等方式,把图书箱搞得小有规模,把读书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三、兴趣爱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兴趣的,才有话可说,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形容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诗,某一幅画等等,或是某一种体验就如体育项目给人的满足与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语言方面,只要不违背语法习惯,写自己的语言个性特点。
四、合作交流
“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的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期中考试刚过,语文成绩也有了。之前的复习重点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但是效果并不好,得分率还是很低。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进行反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难点,与作文和诗歌鉴赏一样,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就显得很重要,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在大量的练习题中总结归纳的能力。
1、留心文章标题。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题目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或者为全文线索,比如在我们所用资料的练习题中的《灯火》,文中围绕灯火展开了对儿时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忆,以及由此而阐发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内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岭》,这篇现代文就着重叙述了梅岭的贬官文化和梅文化,抒发了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注意文章题目,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关注文中特殊句段。总领句(或段)、过渡句(或段)、总结句(或段)、高频句,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及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结尾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这些特殊的句段,学生就比较容易读懂文章进而准确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词句。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是解题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类型的题,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组合就可以。这样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话来阐述要准确得多,自然得分就会高。比如《魂系“一线天”》一文中,有一题是“请用精炼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通过对文章的仔细琢磨后大多能答出四个特点:奇、险、幽、陡,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这两个特点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经过对文章相关段落的分析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在他们的回答声中,我知道他们又深刻地积累了一种解题方法和经验。
“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现代文的题多如牛毛,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让他们从每一道题中总结规律,悟出方法,规范答题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丢分”。
4、坚持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整理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看原题,毕竟碰到原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讲了现代文的阅读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学生的消化、巩固。而消化巩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读上,而应该是方法性的解读,包括:解读文章的方法、常见出题角度、同一问题的不同变式、答题模式的归纳整理。这样的整理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将所做进一步的归纳。
除了方法的讲解和常规的归纳整理外,我们还要强化审题训练。两个月的复习中,学生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审题错误,因审题错误而导致一些低级失分。比如明明是问“写景的特点”,而很多同学会看成“景的特点”;问“如何来表达情感”,答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错误;还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学生则忽略了。比如问“用了什么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达成的效果。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强化。
除了常规讲解之外,我们还可以把现代文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既完成了现代文的训练,又能使作文有可写的材料,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平时所做的大量练习中,现代文是我们可以使用的“重要资源”,因为文章少不了优美语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绚丽景物……每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我都提醒学生诵读或者摘抄,以便写作时可以当作自己作文中的“亮点”。现在的学生在课下是很少去积累的,大量的卷子和习题占据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所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文中优美语段是既替他们减轻了压力,又帮助他们积累了较好的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如:《胡杨树》一文,在现代文练习中我着重讲了文中的恶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顽强、死而不屈的胡杨林,在后来有一次写作中就有学生把“胡杨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还加上了独特的理解,这使我在批改卷子时突然眼前一亮,给了作文较高的分数,同时也顿生欣慰之情。“学以致用”,我想,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到领悟的升华过程。
当然高三的阅读教学和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不同。高三教学直接面向高考,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则是教学的中心,与高一高二的阅读相比,灵活性就有所减弱,相对地,应试的规范性就大大加强,答题的规范性需要重点强调。
高三的阅读教学是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花费的时间较长,可以在这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抓住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适时地对学生给以鼓励、启迪,可以增强他们在压力较大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有希望地面对每一天,面对每一次考试或练习。犹如高三学子经历漫长的高考备考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也经历了对教学更为深刻的“领悟”过程。其间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还不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探索,“领悟”更多的真谛!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七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也已经有三年。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复习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缺少联系,像一条条平行线永久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时间一长,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试就是这样,很多在考点复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考试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显现出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下面就结合今年高考,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从去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看,语音和成语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在教材中出现的资料,只是稍微作一点延伸,而从历年江苏高考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从字音、字形、成语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应对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改变,我们打出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我们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也是我们提高复习效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去年期末考试总体没有到达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得分都在50分以下,当然有试题的因素,但学生写作潜力不强,素材积累不多,语言不够生动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重,是天下第一题,大意不得。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超多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超多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我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在期末考试批阅学生的作文中,许多教师和我一样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我们的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一些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这样就能丰富自己的词汇,增加文章的文采,赢得老师的亲睐。
其次,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期末考试中就有不少同学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后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翻阅学生上次期末考试的作文,明显感觉到学生没什么资料写。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潜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70”分(“X”是该专题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好处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必须的句式、必须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潜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能够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就应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带给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透过对去年期末考试的总结和思考,我明确了一个认识,即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我们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关于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语文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正巧赶上教育局领导到校推门听课。我很荣幸的中标了。面对那几个教育专家,尽管头天晚上备课备到十二点才休息,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激动,情不自禁的紧张感突然袭击,我有点慌乱。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深吸几口气,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第一排做到李进与和月光依然在喧闹,等我要求做好上课准备时二人才安静下来。调整理顺了思绪,开始上课。我满怀激情的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们也许是看到教师后排坐的有听课的老师,每个人坐姿都很端正,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比以前上课的听课状态好的多。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安静,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生怕一发言就会丢掉人格似的。我本知道他们也有拘束感,怕回答错了还不如不回答。为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我先前也没少强调让他们放松大胆的发言,言者精神可佳,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表扬那些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哪一个老师不希望在上课时看到学生踊跃发言的精彩表现,尤其是在有听课专家的情况下。我心知这是急不得的,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启发、点拨学生沿着我引导的思路顺藤摸瓜,终于,我的激发使得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了。看到有学生主动发言,我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我找听课的专家交流并请他们提出批评和指正。张老师说,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我们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我们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实施高效课堂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那么教学反思该记什么呢?以下是高中语文期中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一、记教学中的体会。能够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引起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二、记教学中的失误。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关键要看如何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及时记录下来,并拿出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要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请同行提意见,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三、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课本剧等,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把如何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记录下来,这样做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记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学生的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教学再设计。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以便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教学反思是帮助老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办法,它能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不断提到。
高中语文期中教学反思:
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优势所在、存在问题等
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不是很多。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
二、具体改进措施
1、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应将学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始终如一地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仔仔细细审题,努力提高作业的准确性。逐步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作风。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强化语言积累
多读多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经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3、注意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要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方法。像如何理解重点词句,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都有一个方法的指导问题。要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同时要求学生在读中解疑,经过读书——质疑——再读书——解疑的过程,在读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发展思维,逐渐提高感悟理解能力。学生学得方法,能力得到发展,就会迁移到其它文章的阅读中,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4、加强习作指导,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习作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事物的感知是轮廓式的,反映在习作上是表达不具体,空洞。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要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选取习作素材,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取内容,凸现习作内容的多样化。
初为人师,感悟良多。叹今天学生之不易,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面对的是家长,老师,社会殷切的期望,同窗学友之间激烈的竞争,难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减负,越减越多。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作业也多,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学生能不累吗?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显下降了。这些能怪谁呢?基本的科学知识是不可不授的,关键是要向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实习期间大家明显的感觉到我们老师带着很高的期待视野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专心听讲,吃透所讲内容,然而结果并非如人所愿,学生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讲的内容缺乏兴趣,老师的辛勤劳动没有好的收效。是什么原因呢?是老师知识上不过硬吗?非也。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教学的内容都相差不远。那为什么有的班级的学生感到学习很轻松愉快,而有的班级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中负担,索然无味呢?关键是情趣的问题。教师必须通过情趣的吸引,感化学生,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何乐而不为。
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我们知道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单独的强调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应该明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唱独角戏,搞满堂灌。还得注意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而教,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开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就比较盲目,没有方向。怎样引导呢,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呢?我认为这即是一个方法技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知识上的问题。
因此,在情趣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里重在导上。而非主体上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带着兴趣来学。
拿语文老师来说,怎样发挥老师在情趣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呢?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下工夫。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当然,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进而读人生,读社会。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入到情景中去。如同庄周化蝶,孰蝶孰我,难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寻找情感因素外,就教学内容来讲,还有很多,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当然也不是对所有的知识都面面俱到,但是对一些生僻字,学生易错的字词是非常用的。
这样虽然没有情,但有趣在。就教学内容将还有很多,这就要有一个发现的眼光。就要多动脑,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应用情趣教学。特别是研讨型的课题,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然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不可高高在上,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言。不可因为不同的见解而固执己见,语气生硬,讥笑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抵制的情绪。而应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亲和力。敢于发言。教师授课的语气不能是平铺直叙的,而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讲授的语气是随教学的内容而变化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要问的问题有所准备,精心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例如在研讨性的学习中,可以精心地设计问题,做到一题多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可以提出了这样几个研讨型的题目。1、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2、刘兰芝起初为何没有答应嫁给太守儿子?3、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结果学生答案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很强。同时,对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有时唯一的答案有多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打开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对于较难一点的问题,教师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方式单一。可以给出学生答题的技巧,做出指导,循循善诱,降低问题的难度,不至于令学生摸不着边际,干脆放弃思考,把问题留给老师,这样老师就容易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课堂的气氛当然活跃不起来了。除此之外,对学生的思维如何打开呢?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创造情景,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不可事事包办,有些是代替不来的。有些课文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让学生组织演《雷雨》,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给学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如教学录音磁带,多媒体,投影仪来激发学生的趣味。
总之,只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引导,精心的组织,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情趣教学应该大力的提倡,既为老师解决了学生不配合老师导致教学氛围低沉的困惑,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而不需在课外花很大的精力来学习。
(一)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形式的反思
这一节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及师生问答式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觉得应该更好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使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多沟通与合作,相互质疑,能够自主阅读文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让学生产生兴趣,但是学生由于临时怯场,发挥并不是很好,没能将人物性格通过语言充分表现出来。
(二)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让学生概括拟订段落小标题时,如果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之后再拟订小标题则更好,兼顾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景物描写对人物烘托作用的梳理,让学生去找景物和人物和谐的地方——“白色”、“月夜下”将水生嫂纯洁柔美烘托得很到位,可以顺势深入探讨文本烘托人物形象的解读。另外,今后的教学应该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设计是我目前必须探讨的内容,或许走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三)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反思
这堂课往日活泼的学生由于教室后有许多老师听课,显得特别安静,不能够充分发挥6班学生活跃课堂氛围的优势,我的表现也比平时紧张。在时间把握上没有处理得当,拖了几分钟课。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我们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是可能就会过度依赖多媒体,束缚自身教法的发挥,所以这堂课总是关注着电脑的操作,在教学过渡上做得不是太好,以后对文本的探究与分析应该更深入些,细节过渡等问题设计应该更详细些。最后就是以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板书,很少在黑板板书,加上操作多媒体画面切换的时候稍微快了一些,学生大多没有记录下重点纲要,是这次公开课以至所有多媒体教学中容意被忽略的地方。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依据教学理论的指导去寻找、开发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和资料,尽量做到:
(一)明确这一节课的实施原因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45分钟内要达到以上目的去要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法,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学习运用对话、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工作,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生字新词的浪费教学时间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内容分成了三大段。课前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段情节。
(三)精心设置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 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我上网搜寻许多战争场景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诗化”小说的理解,同时截取荷花淀视频,帮助学生融入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感官多重享受。
(四)多次修改、试讲,及时调整思路和设置的问题,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和同组的老师的宝贵意见,共同商讨教学重点、难点,怎么导入,怎样引导,怎样深入等等,及时变更教学思路。
355 浏览 3 回答
80 浏览 3 回答
269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3 回答
158 浏览 4 回答
280 浏览 3 回答
146 浏览 3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328 浏览 3 回答
227 浏览 3 回答
222 浏览 3 回答
144 浏览 3 回答
264 浏览 3 回答
9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