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的发展去说这很正常再举例论证 同性恋的正常实例与普遍之处
欧洲同性恋史晓得这本书是在某日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看到一则该书得硬广告,广告语没主意,但是仅仅是书名就够耸动、够让我产生购买欲得了。这种购买需求自购买了福柯的《性经验史》后就一直有的,很久以前听说过福柯的《性史》,远以为会是以史的形式将性的发展演变从古希腊开始讲起,买到大陆简体字版后发现书名译成了《性经验史》,而翻开第一章的标题叫做《认知的意识》,才明白原来完全不是自己当初理解的那么会事儿,硬着头皮往下看,发现非常的深奥晦涩,不可否认的是福柯用性的来重新建构社会权利体系视角非常独到,但是对于我在这样不是学社会学专业出身的票友来说,这样的著作经常让自己陷入困惑中,没法读懂,有时候觉得论述的内容和篇章的论题有所偏离,有时候转了很大的圈子才发现原来是点题的,总之是属于只有多次看,才能逐渐明白部分篇章,并且逐步推荐对该书的理解。 而《欧洲同性恋史》给了我一个没能从《性经验史》中满足的对同性恋历史了解的愿望。但是买到书之后发现还是有点遗憾,因为虽然书名叫做《欧洲同性恋史》,但是实际上只是描述了20实际20—30年代欧洲同性恋史,当然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如果书名叫做《20世纪20—30年代欧洲同性恋状况》的话,该书激发我购买的欲望会下降很多。 但是不管怎么说,虽然该书对于同性恋史的描述只是阶段性的,该书作为一个严谨的学术著作,还是有着非常全面客观的视角和参阅价值的。该书史作者弗洛朗斯·塔马涅博士论文的缩略本,原名为《从运动成员、警察、司法、医疗和文学资料出发研究法国、英国、德国20年底处至30年代末的同性恋问题》。应该说这个论文标题把该书的主要内容都揭示出来了,全书系统的从20——30年代的同性恋成员、运动、警察、司法态度、医学研究和文学资料等领域,对那个时代的欧洲同性恋状况进行了描写,列举的大量人物案例和组织机构构成、发展、主要主张和兴衰等都非常的细致,而众多同性恋作家的自我认同矛盾和作品主要内容、倾向性及影响都让我深深佩服弗洛朗斯·塔马涅治学的严谨。 我看过的其他同性恋研究书籍与之相比相比,《李银河说性》太浅了,更像一本向公众普及性学启蒙的读本;《酷儿理论》太深涩了,由于该书是李银河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会期间搜集到的众多专家的论文和演讲,因此缺乏连贯性,虽然有些篇章如“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让人看来豪气汹涌,但是其他有些文章则较为深奥,尤其因为各篇章是不同人的不同著述,所以相对松散,缺乏系统感;福柯的《性经验史》如上所述,对于我这样的票友来说实在是太难推进阅读进程了,所以很难读进去。所以目前为止《欧洲同性恋史》是我所读到的关于同性恋的最系统、最客观也是最容易让人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作品。 虽然该书我现在只看到一半,但是还是忍不住将目前的感受拿来分享,希望该书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熟悉和热爱。
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 大学 校区
一 . 前言
同性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陌生了,随着高校同性恋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性恋大学生这一问题已渐渐被重视起来。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成因的认识及态度,本文就以在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我们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贵州大学南北校区内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能够从主观动机、 负面经历和环境影响等 7 个方面对同性恋进行归因;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 ,主要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 ,态度就越宽容,反之就越反感。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很不相同,被采访对象的观点各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但在婚恋观念上仍有需要重塑的一面.
二 . 主体
1.社会背景
同性恋,虽然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了。它在人类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病态、反常、罪恶与犯罪,受到社会和教会的谴责、驱逐、唾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对同性恋采取的是歧视和压制的态度。而“同性恋”的定义在1973年就已翻新,其已不再是“精神病患者”、“神经出错者”的代名词。然而对待属于普通人一种的“同性恋者”每个国家、每个个人保持的态度千差万别,其所导致的行为也是千差万别的。网络上曾经有很火的一对男同性恋——夏河和洛洛。而在现实生活,有时也会看见打扮男生化的女生跟另一个女生很亲昵时,她们就会被怀疑是同性恋。随着时代发展,而且它作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包容,但是我们似乎并不是特别的喜欢这样的恋人,而且似乎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对同性恋并不怎么认同,虽然有的国家承认同性恋,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保护措施,如英国,加拿大。但是有的国家却仍在政治、经济、法律等等方面上为难同性恋者,如中国,美国。同性恋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对目前日趋多元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和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研究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同性恋现状、成因、影响及其对策,建构全方位人文关怀型的高校校园文化,无疑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就在我们身边的同学们,你们对待同性恋者是褒多还是贬多?为此,我们做出了深相关得调查。
2.主要目的
思想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良好的思想更是对其发展起促进作用。那么何为良好思想呢?在不同领域上有不同评价标准。在对待同性恋者问题上,个人认为正确对待予以理解为良好。
一来,同性恋者本来就是合理的存在,若我们仍在思想上多加排斥,会显得我们思想程度低,不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二来,思想往往影响人的行径,若一个人长期对同性恋者不满,碰上,难免自持,就像如今仍有美国青年当街追杀同性恋者的事情发生,这已不单单是思想上的问题,而是触犯法律的问题;已不单单是个人素质问题,而是直接升华到社会道德的问题!一个人冲动是自毁前途,多个人冲动引起的,将会是社会的动荡,国家的不稳,到时候何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更何况冲动往往是青壮年的代言人。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我们的出发点是了解我们这一代对待同性恋的理解、态度以及行为倾向等相关问题的看法,我们的研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正确了解同性恋者,更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警醒冲动一代,避免不必要意外发生。这是我们这堆普通人应深思的问题。让更多人了解同性恋者,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将会带来个人和社会怎样的影响,让更多人深思,重新端正态度是我们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3.调查对象的选择及其简况
贵州大学花溪南北校区的本科大学生,还有部分老师。
4.调查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我们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在第九周到十三周之间,把网上问卷和纸质版问卷发放到贵州大学南北校区内不同的学院,班级,宿舍以及老师,叫同学帮忙一起发问卷,同时向他们了解他们自身的详细情况,必要时会有访谈。还有,我们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以及分析,并且进行资料搜集及研究资料。我们试图对在校大学生就同性恋的认识、态度以及行为倾向三方面进行调查;并就调查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进行讨论,以及一个调查对象在对同性恋一问题上个人所持的一些独特观点作出分析,以及其个人态度对其行为倾向的影响等问题做一讨论。
5.调查获得的主要资料和数据
关于同性恋
何谓“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相关称谓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含蓄称谓:“龙阳之好”;“分桃之恋”;“断袖之癖”;现在,女同性恋称呼为:拉拉,LES,LESBIAN,百合,蕾丝,其中又分T,P,H); 男同性恋称呼为:同志,GAY,QUEER,断背,断袖(其中又分1,0,等)。
历史回顾
同性恋文化在欧洲的发展以古希腊时期为最高峰,许多著名学者如希罗多德、柏拉图、色诺芬与阿特纳奥斯等都曾在著作与论述中提及或探讨古希腊社会上盛行的同性恋文化。
而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在他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
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在此基础上,同性恋文化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理解
关于同性恋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
(1)这种观点比较模糊,刚开始认为是不正常而又正常的现象,同时认为其是一种进化的需求;
(2)认为同性恋就是两个同性之间比较亲密又有一定依恋的一种关系。
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 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 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
关于同性恋的接触
与同性恋这一概念接触的时间
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间段: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研究生时期,其中初学接触的有?人(包括?个女生,?个男生);高中有?人(包括?个男生,?个女生);大学?人(包括?个女生,?个男生);研究生时候才接触到的有?个女生。
了解同性恋的途径
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类:朋友,书本,电视、电影、广播 ,网络以及学校。
其中?在调查中出现的次数是?次,说明?是所调查对象的主要了解途径,从而也在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同时影响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行为趋向;
其次,?在调查中的出现次数为?次,仅次于媒体,是访谈对象了解同性恋的第二大途径;
同样,?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以及其行为趋向;
再次是?(出现次数为?次),这说明?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是?,出现次数仅为?次。这说明现在大学生身边的同性恋还是很少的,很多人都是通过网络电视媒体来了解同性恋的,如通过一些论坛、新闻以及其它类型的报道或节目。
对同性恋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三个程度:知道同性恋是两个相同性别的人互相喜欢、爱暮,并产生身体上的亲热,还有一种是认为同性恋是指姓氏相同的一男一女两个人结婚 最后一种是:不太清楚,其中不太清楚的人占?人,认为同性恋是指姓氏相同的一男一女两个人结婚的占?人,知道同性恋是两个相同性别的人互相喜欢、爱暮,并产生身体上的亲热的占?人。 从该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对同性恋的了解程度普遍不够高,有几个人的回答很模糊,总的来说了解多的人很少,并没我们预期中的那么多,也许是不同专 业间有差异,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在自己专业学习中接触到了这样的课题或是相关的知识,因而对这方面的了解也就多余其它专业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农村和城市产生了异......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
对该问题,我们划分了三种种主要成因:先天形成,即同性恋是天生就存在的一种恋爱倾向,是由遗传学基础所决定的;感情挫折,即受到某次或者多次的失恋,觉得同性之间的恋情才能给予安全感;环境影响,即有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教养以及身边同班的影响、童年环境等是造成同性恋倾向。
而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的家庭状况,这一问题我们设置了6个选项,分别是: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单亲家庭,家里常发生家庭暴力,家长喜好赌博,父母在外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
其中内部原因在访谈中出现18次,外部原因出现20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访谈对象是指定一种原因所说的,很多人都指出同性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影响的产物,一种简单的原因是不至于将其性取向改变的。其中有人提到,有的男孩从小就在女孩子的群体中长大,在她的意识层面中自己是个女孩并不是男孩,跟所有接触的女孩子一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男生来保护自己、做自己的另一半,从而也就产生了同性恋倾向。而有的被访谈者认为有些同性恋是自己体内激素分泌的结果,一个男性体内雌性激素分泌过多就会追求男性,而女性依然。同样,在访谈的过程中,也有人提出了折中的想法,认为同性恋是自身内部变化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诞生的产物,是跟异性恋一样的一种恋爱关系。其次,也有人认为,同性恋跟异性恋是一样的,只不过所占比例不多而已,也是一种自由的恋爱方式,是不容受到歧视的。
对同性恋的态度
对该问题,我们分为三类:完全不会有异样的眼光;有一点介意 ;非常介意。
其中持积极态度出现的频次为15次,无所谓出现的频次为8次,消极态出现的频次为9次。在访谈过程中,有几位在被问及这一问题时,并未马上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与自己关系亲密程度分析其对同性恋的态度,其中一位被访谈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慢慢地接受同性恋的,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同性恋的看法也会发生改变。具体分析见.
对同性恋的行为倾向(自己或者家人有同性恋倾向)
对该问题的回答也分为远离、接触和无行动三类,其中远离在访谈中出现的频次为8次,接触为14次,而无行动出现3次。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人都是基于中的态度做出反应的。有一位被访谈者提到如果是自己不认识的同性恋,那他无所谓,不疏远也不接触,那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痛无痒,而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是同性 恋的话,他则认为自己会去劝说朋友不要做同性恋,而规劝自己的朋友发展为异性恋;有人则认为如果自己身边有同性恋,那他会支持他们,而不会去歧视或是“棒打鸳鸯”;有人只能理解同性恋而无法接受同性恋的恋情,更无法肯定他们的恋情;也有人认为自己能接受女同性恋而不能接受男同性恋,或是可以接受男同性恋而 无法接受女同性恋者;还有人认为如果自己身边的朋友是同性恋那么他会改变自己对同性恋的看法而去接受同性恋,认可同性恋,认可自己的朋友,让自己的朋友受到正常人的对待。
6.研究的主要方法、过程和结论
在资料分析和大学生调查的基础上 ,。。。。。。
7.调查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
随着现代科学和医学的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抱着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同性恋现象.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也应该理性看待同性恋。不能一味地歧视,排斥这一群体。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个隐秘和世界,从而导致了误解乃至憎恶,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要消除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主要靠普及的教育,其中既要有感性的关怀,也要有理性的判断。
总之,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由此引起争议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而产生的。单一地从个人权利,或社会伦理,或心理学,或自然法则都无法准确定义同性恋行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同性恋者,同时,也应该准确调整自己的心理以及心态,让自己的人生朝着健康的发展走下去。
三.结束语
通过这次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我们看到,大学生对同性恋多数是持一种理解态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很少看到抨击同性恋的言论出现,很多同学提到了他们可能不提倡同性恋,因为这毕竟关系到一个种族延续的问题,但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社会当中拥有真正感情的同性恋人他们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对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我们同样应该给予他们尊重与关爱。
其实,我们学校大多数大学生只对同性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只是片面的内容,但是同学们对同性恋人们并不是有歧视心理,这让我们感觉到总体同学们的方向是好的;
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异;
在态度上,认为没有必要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会占比较大的比例,同时在对接受朋友是同性恋与接受家人是同性恋的态度上,会有较显著的差异;会更接受朋友而不接受家人。
在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中,由于传统的观念导致社会可能会存在歧视心理,和家人的因素导致同性恋不被接受。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仍很缺乏,需要进一步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基本上对同性恋态度比较宽容。
四.后记
而我们通过这次调查以及数据分析,给出相关的建议,如下:
1.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拓宽视野;提高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不人云亦云,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2.对同性恋的形式、生活等有适量的公开,国家要把握这个程度。
3.完善相关法律条约。
4.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请专业的讲师开讲座以提供正确的评价与说法。
本次调查所得及其不足:
本次调查准备得不是很充足,因而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就所调查的人数来说,总共150人, 这样的人数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反应大多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所以这次调查也只能说是对一部分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及其行为倾向的调查;其次,在派发问卷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派发到我们自己的学院,所以相当一部分的受调查人员是女同学。
当然,在这次访谈研究中,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主要是掌握了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研究学习之余我们也找到了小组合作的乐趣,大家各抒己的乐趣,然后有付以行动,最后一起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五.附录(引用资料的出处;问卷或量表;计算公式和统计表;调查的主要数据;参考文献;照片等)
附录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古希腊同性恋》
2.百度百科 《同性恋》
3.《访冯双白:理性科学对待同性恋》
4.陈秀元.中国同性恋研究_回顾与展望_对1986_2006年间178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3]中国性科学,2008,11;17 -11.
5.罗曼.同性恋_研究文献综述[2]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07,04;04,04.
6.万兴亚、周昌和:感情挫折成大学生同性恋最大原因[N].《中国青年报》
7.王蛟洋: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B0307班,舒伶俐: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B0304班 :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
问卷:
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问卷——贵州大学南北校区
一.选择题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2、您的年龄为: 岁以下 岁 岁 岁 岁 岁以上3、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同性恋”这个词的: A.朋友 B.书本 C.电视、电影、广播
D.网络 E.学校 F.其他_________。4、您认为“同性恋”的含义是指: A.两个相同性别的人互相喜欢、爱暮,并产生身体上的亲热 B.姓氏相同的一男一女两个人结婚 C.不太清楚5、当您看到同性恋时,会不会有异样眼光: A.完全不会 B.有一点 C.会,非常介意6、如果您的家人是同性恋,您是否会接受? A.可以,绝对尊重他们的选择 B.有一点痛心,但尽量尊重他们的选择 C.极度难过,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他们 D.十分伤心,无法接受7、您认为导致同性恋的因素是: A.先天形成 B.感情挫折 C.环境影响8、您心目中的同性恋是什么样子的: A.男不男女不女,一望而知 B.长相猥琐,不健康 C.他们和常人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D.其他
9、你是否认为同性恋是不道德的
A.是 B.不是 C.说不准
10、你身边是否有同性恋的朋友
A.是 B.不是
11、你是否认同某些国家同性恋可以结婚的法律
A.是 B.不是 C.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法律
12、你认为或认识的同性恋的家庭状况(可多选)
A.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B.单亲家庭 C.家里常发生家庭暴力
D.家长喜好赌博 E.父母在外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 F.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
13、你的同性恋朋友的受教育程度
A.初中 B.高中 C.大学 D.硕士或以上
14、你是否能够接受同性的朋友对你有爱慕之情
A.是 B,可以理解但不接受 C.绝对不能接受,朋友都不能做\
15、如果有天你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同性,你会怎么样做?
A.继续喜欢下去,觉得没什么不正常的 B.努力克制自己,不再与他有任何来往
C.觉得自己不正常,需要找心理医生
16、你认为同性恋应该受到什么样得社会待遇?
A.受到法律的保护 B.受到道德的谴责 C.受到排挤和歧视 D.应该阻止 E.其他
17、关于同性恋,你认为以下最合适的描述的是(可多选):
A.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 B.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C. 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D. 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
18、在你认为同性恋中一下哪个群体较多
A.男同性恋者 B.女同性恋者 C.两者持衡
19、你认为同性恋的情感能够和异性恋一样会有真爱吗?
A.会 B.有的会,有的不会 C.不会 D.不知道
20、你觉得同性恋人群对你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吗?
A.有很大影响 B.轻微影响 C.没有
21、以下几种恋情,你能接受哪几种?(可多选)
A.男男恋情 B.女女恋情 C.双性恋 D.都还可以
E.都不能接受
22、您认为同性恋的数量日益增多
A.是一种社会责任 B.是本来就无法改变的人们解放性取向的趋势
23、您怎么认为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同性恋小说?
A.耽美小说也是一种文学形式 B.受不了,太恶心了
C.只要没有出格的内容,还是可以接受 D.喜欢看关于自己喜欢的偶像的这类小说
E.不排斥
二.开放题型
1、您认为一些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和书籍是否应该在国内传播?请举例你知道的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和书籍?
2、您认为同性恋对某些疾病的传播有什么样影响?请举例说明。
非常感谢您对这次调查的积极参与与配合!
计算方法:某题某一个选项的得票数/某题所有选项的得票数的总和=某题某一个选项的概率
摘要:本研究以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面谈心理辅导及回访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首先,对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三,总结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第四,中学生同性恋的性心理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心理状况 辅导策略镜头一:校园里,一对女中学生手挽手、肩并肩有说有笑,亲密无间。镜头二:食堂里,一对男生在一起吃饭,给对方夹菜,偶尔还互相喂食。镜头三:寝室里,某男中学生泪流满面,痛不欲生,只因自己无法取悦“好朋友”,情绪暴躁,用刀片划伤自己……这不是影视作品中的一幕幕,而是在当今一些中学校园里真实事件,这些事件客观地存在于某些中学生人群中。我们面对镜头一,一定会坦然视之,认为很正常;但是面对镜头二、镜头三,一定会十分惊诧:现在的中学生怎么了?之前 “早恋”问题、过早性行为、网瘾等问题人们还在心力交瘁,为何有些会演变成异常的“同性恋”倾向或行为?这一现象称为: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是指针对于中学校园这一特定情境,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这些事件仅仅只是浮出水面,以前、现在、今后都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这一代孩子独有的。只是现在的孩子更懂得如果表达,如何求得援助,如何更健康的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需要面对很多困境,而目前对于中学生早恋,性行为等教育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状,对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进行了个案研究。1. 研究目的与方法在我国同性恋虽然早已不再被划分为病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非病态的观念,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但我国同性恋者大多还处于秘密或半秘密状态。更不要说中学生了(虽然目前,还不能简单的用“同性恋”定义他们,也就是说,在性取向方面,他们还没有定型,大多数还处在同性恋与双性恋的过渡地带),除了他们的个别好友知道这种情况外,知者甚少。本文的个案,由于自身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且有强烈的治疗愿望,由班主任以及好友陪伴来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本研究目的在于:(1)借心理辅导对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2)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成因进行分析。(3)分析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辅导以及性教育策略。本研究对象:前来心理辅导求助的中学生,二例个案,其中男生1名,女生1名。求助者年龄男17岁、女18岁,重点高中学生。本研究程序:通过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方法进行个案的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言语交流、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法。2.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1) 自责、愧疚心理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情况,多是自责和愧疚,本文所涉及的个案男生(以下称小B)从品德、学习、才艺等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学生,一想到自己是同性恋,无法面对自己的家人、老师、同学,而且由于同学给他取的绰号“娘娘腔”讽刺他,导致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感。女生(以下称小Z)与同学相处比较好,身边的同学对她都体贴入微,自己很喜欢***,她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因此心里产生很大的罪恶感,面对同学的帮助、理解发而使她更无法原谅自己。(2) 不合理认知中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还不全面,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一旦自己的某一种行为和书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同性恋”对上了,就很容易把自己贴上某个标签。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熏陶下的孩子,很容易把“同性恋”与肮脏、丑恶、艾滋病等负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认为“我是一个异常的人”、 “我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以后还有什么前途”等。他们无法认同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得辨证的看待“同性恋”这个问题。老师和亲人对小B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总是觉得如果别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那么一切都完了。小Z常常会对好友的一些帮助特别伤心、难过,她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人,不值得他们这样付出。有的时候又会认为别人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要让自己知道“我是同性恋”、“我是个有病的人”。(3) 自虐行为、自杀倾向情景式“同性恋”中学生对某些敏感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困扰摆脱不掉的时候,总会产生要了结自己生命的念头,比如小B从初中开始,就有自残的习惯,一遇到这种心理困扰就用刀片在自己上臂上划,在今年的6月有一次在自己手臂上连续划了45道,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及“你为什么对***这么好”,“你是不是?”等一些敏感问题,他会想通过杀人以及自杀来结束种种的困扰。小Z主要通过不吃饭、不睡觉、封闭自我等方式来惩罚自己。3.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成因的分析分析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从中学生所处的身心发育阶段、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达到的思想认识水平去分析、去探究。(1)生理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性早熟”现象普遍存在,朦朦胧胧的性意识促使他们想通过各种途径来尝试和体验,然而过多的信息特别是头脑中所接触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往往会使他们通过不健康手段去寻求性满足。如中学生会积极模仿恋爱,一旦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性取向变化,转移到同性间关系亲密的伙伴,自然很容易成为彼此体验性感觉的对象。(2)家庭因素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时间有限,对于性教育,一般家长都不会和子女正面的交流,更多家长认为孩子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学习学好,其他的以后再说。本个案小Z的父母就是把学习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坚决反对孩子与男生交友、学习、玩耍,因此她的圈子里也从来没有男生的影子,终日和女生在一起。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小B的父母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关系不和,主要原因是父亲有婚外情,他很恨父亲,更讨厌那个阿姨,后来也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认为父亲之所以有外遇,和母亲没有能力和魄力有关,久而久之导致小B对女人就怀有“敌意”,渐渐就泛化到所有的女性身上。(3)社会因素随着中学生与校园外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社会上出现同性恋、暴力倾向,特别是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学生。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长期接受阳光式正面教育的他们,更容易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4.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有效心理辅导策略(1) 顺其自然,避免善意的建议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大多是非常隐蔽的,他们的生活看似非常平静,和大家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压抑。他们是典型的“两面人”:一方面,要掩饰,通过这种掩饰让自己能“安全”、“正常”地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偷偷的进行冒险,在可能的条件下向自己喜欢的同伴“表白”或做出一些“示爱”的行动。这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本案例中小Z的好友知道了她的情况,用自己的言语以及方式去努力改变她的性取向,如“不要经常和女生在一起”、“多和男生交流交流”等,小Z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这些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你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努力去尝试吧”好友的善意或者经验式的帮助,反而让小Z感觉到自己是被拒绝的,因此自责、愧疚的心理就不断困扰着她。顺其自然就是:如果有同性恋性取向困扰的时候,努力让其做到顺其自然,不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证明到底“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如果有已经对同性发生了爱恋和依赖也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的面对这个事实,不要去憎恨自己或憎恨对方;面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不管他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这类学生心理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同学、老师、家长能否认同他们。作为家长、同学、老师不要侮辱、讽刺他们,做到包容与平等、无条件接他们。如果作为同伴或朋友能够无条件接纳,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本个案学生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同学们知道了,我怎么面对他们”、“老师还会要看我么?”他们的内心特别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总害怕同学会嘲笑自己、老师看不起自己。其实这个时候的学生很有可能回归到常态性取向,如果得不到认同,他们就是孤独的,得不到归属感,痛苦、茫然、困惑,无法接我解脱,进一步开始尝试同性恋行为。青少年时期是确定性取向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同性恋的活跃期,此时,学生正处于第二心理断乳期,很叛逆,因此,我们所要做就是尽量减少善意的建议和经验式的说教,帮助对方顺气自然的面对性取向。(2) 认知调节,防止问题反复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比较浅薄,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认知模式也比较单一,他们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特别对中学生同性恋求助者来说,他们的很多心理困扰多半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而导致的情绪困扰,所以通过心理辅导改变他们的认知非常重要。第一步:协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模式。指出他们的糟糕情绪以及行为模式应由自己负责,并指出他们糟糕情绪产生的最终根源是由他们本人的非理性信念所致。第二步:自我调节,在让学生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础上去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辨认理性与非理性的想法,反驳非理性想法,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比如,班主任老师如果知道这件事情,就会看不起我了?不,班主任平时就不是一个武断的人,不会因为学生犯错而胡乱的批评,“同性恋”社会上都已经得到了认同,而且我现在也没有做出特别出格的事情,平时的表现班主任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相信他不会因为这件事而看不起我,不重视我……(3) 情绪宣泄,注意方式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与普通人相比,同性恋者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助。因为尽管外界对同性恋现象给予越来越多的包容,但来自传统社会的种种压力对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还是施加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小B在体育课上,突然在篮球场上大声说:我要杀了***,使得整个班级的同学后到惊吓,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小B的情况,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他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应对措施,可以进行如下积极应对方法:第一种,合理宣泄。以前,他遇到烦恼总是憋着,或者等到一定的时候爆发出来,不是当着别人面骂,就是恐吓别人,对同学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合理发泄,就是说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适当的发泄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自己的痛苦表达出来。心理学上研究,压抑情绪是非常有害健康的。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对像去述说一下,和自己的信赖的人说一说,除倾诉之外,必要时也可以痛哭一场。痛哭作为一种感情爆发,是一种防御方法,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呐喊。我实在太压抑,太憋闷了(当然你别在公共场所喊叫,别人会以为你是疯子),在没人的地方对着大山,自己在家里面,喊一喊也能够使自己痛快痛快,舒服一下。第二种:转移。当不开心的时候,把注意力指向其他方面,去做其他的事情,去注意其他的事物,注意或做一些有益至少无害的事情。只要一做别的事情,你注意力一定就会转移到别处。第三种:音乐疗法。利用音乐促进健康,特别是作为消除心身障碍的辅助手段。小B对音乐比较感兴趣,通过听音乐来帮助他走出困境效果会比较好。根据他的情况,可以选择:舒心减压理气的乐曲:<<春风得意>>、<<江南好>>还有抒情戏曲等;镇静安神的乐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苏武牧羊>>、<<小桃红>>,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5.中学生同性恋的性心理教育(1) 重视性心理教育目前,老师对初中生的性心理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较为保守,家长与子女在性心理方面的沟通意识更为薄弱。同性恋的成因说普遍提到了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同性恋形成的活跃期 , 而本文两个案也是在初中的时候有这个倾向,所以 , 必须高度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2]。(2) 贯彻关爱、尊重的教育原则作为同性恋学生最渴望的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学校的认可和肯定,而且中学生同性恋者大部分还没有定性,都有较强烈的求治欲望,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时做好辅导工作。(3) 开设生理心理学类讲座或课程在继续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中小学校需要加强生理心理学类教育,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讲座。如针对中学生可以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与角色期待; 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常交往的方法; 性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教育。努力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素质。还可以对家长进行相应的讲座,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学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观察,要认识到某些看似正常的同性交往背后所潜伏的种种危机,一旦发现孩子有过分依恋同性的倾向,要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并有意识创造机会,引导他(她)多交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大家在一切共同学习、娱乐,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帮助孩子一起走过这个阶段。同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多接触同性恋中学生个案,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心理辅导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参考文献[1] 陈尽染,袁誉宁 关注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现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17.[2] 杨凤池. 难解之结 , 同性恋 [J ]. 中国青年科技 , 1994 , 1 (1) : 42 - 44.
欧洲同性恋史——所有同性恋研究著作中目前我认为最好的一部同志论、后殖民同志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注重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个分支,它以人性及其差异作为其核心,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1 浅谈人格心理学对于设计团队合作的影响 摘要: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同时在设计行业,团队合作更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意以及不同理念相碰撞所产生出的火花往往是让整个设计升华的过程,然而设计行业的团队又有别于其他团队,因为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着相对比常人更加突出突出的人格特征,那么所产生的差异化也会更加明显,但如果一旦能够达到完美合作并且让每个人的思维都保持相对独立,团队将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关键词:人格 ;心理学; 团队; 合作 人格心理学与团队合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而在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种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一定符合这个集群所在的所有特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道的的具有双重人格,因此本文将借由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来将人格进行大致分类,对于人格的分类不是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某种或多重人格当中无法自拔,相对来说每一种人格都包含着缺陷,所以不断的去根据不同人格的缺陷完善自己是团队合作当中的重要部分。 九型人格所归纳的九种人格:完美型完美主义者,全爱型给予者,成就型实干者,艺术型浪漫者,智慧型观察者,忠诚型怀疑论者,活跃型享乐者,领袖型能力者,和平型调停者。不论哪一种人格都有其图特的行为准则以及处事特点,在所追求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都有着自己特别的一份准则,所以,如何将不同的合作对象进行相对正确的人格分类并将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别加以总结归纳,明智的向他们安排在一起进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个设计团队当中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合理的分工,一个成功的设计团队往往有以下四种人的存在,领导者,组织者,技术者,狂想者,那么,这四种人在设计团队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起作用也不尽相同。 首先在一个设计团队当中,领导者的地位至关重要,一个领导者除了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之外,同事需要兼顾大局,看清眼前局面,能够清晰地做出最有利于团队长远利益的正确决策,那么在九型人格当中,适合于做领导者的莫过于领袖型,能力者,其处事特点是:追求权力,有正义感。喜欢做大事;是绝对的行动派,一碰到问题便马上采取行动去解决。具攻击性、自我中心、轻视懦弱、尊重强人。而本文说过任何一种人格都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与这类人合作时,保护其强烈的自尊心以及沟通特点都是合作者需要注意的,而其本身需要注意的则是对于自身虚荣心的膨胀加以控制以及避免冲动以伤害到他人。 团队的第二个部分,组织者的人选则应该是多样的,具有以下几种人格的人都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这也就意味着,组织者的工作对外的涉及面是相对较广阔的,这个团队位置需要对整个团队的思维进行一个大的整合,将所有零散的创作灵感以及想法都通过完整的策划运用到现实当中去,而适合这种团队位置的人分别是他们分别是:智慧型,观察者,和平型,调停者,这两种人都饱含的丰富的人格特征,其中,观察者的特征为冷眼看世界,抽离情感,喜欢思考分析,要知很多,但缺乏行动,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喜欢精神生活。而调停者则属于须花长时间作决定,难于拒绝他人,不懂宣泄愤怒;在跟这两种性格的合作对象相处时需要注意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他们始终对团队保持如一的热情至关重要,长时间的冷淡会使他们趋于平淡,安于现状。 设计团队的第三个部分,技术者,技术者需要将整个团队零散的各种灵感与理念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实现,是整个团队的技术支柱,被重视的成就感几乎是他全部的动力,那么是个这个团队位置的则是成就型,实干者,他有着强烈好胜心,喜欢认威,常与别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着重形象,工作狂,惧怕表达内心感受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当与这类人合作时除了同样需要兼顾到他强烈的自尊心之外,还要注意其野心的膨胀等不安定因素,过分的赞扬以及支撑团队技术工作的重要工作特质会让其展现出更突出于常人的自我肯定与自我价值,而其自身也需要注意不能过分要强,需要与领导者的性格达成共识,同时组织者需要从中调停以及整个所有不理因素并排开。 设计团队最后一个部分,狂想者,狂想者需要的是异于常人的感性思维,以及敏锐的感受力与观察力,需要能够将源源不断迸发出的灵感整合并完整的表达出来,能够为整个设计团队源源不断的提供自己最大胆的设想以及最具创新意识的理念,那么毋庸置疑适合于这个部分的则是艺术型,浪漫者,易受情绪影响、倾向追求不寻常、艺术性而富有意义的事物,对美感的敏锐可见于独特的衣着,及对布置环境的品味显出他的独特性、极具创造力。当与这类人合作时需要时刻细心注意其言行,其敏锐的感受力也许会造成团队之间的误会,同事其自身需要加强正确的心态,易悲观消沉的心里特质有时候会将整个团队的气氛带入谷底。 在设计团队中当中,这四种人的存在必不可少,而在当今这个社会,团队合作是发挥团队最大作用的根本所在,将人格心理学与设计团队合作黄金法则相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一个团队真正应有的实力。而当所有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并将力量最大化。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2 浅析人格心理学范畴的性 【摘要】 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性与人格是互相影响的。文章介绍了心理学家对性与人格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对同性恋及性变态者的人格研究、影响个体性态度的人格变量、男女两性对待性态度的异同。文章最后提出应探求性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性; 人格; 同性恋; 性变态; 性态度 几千年来,有关性的描述频频出现在文学、绘画等作品中,但真正系统地研究性却只是近一百年的事,人们对性的研究已涉及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目前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性心理异常与人格的关系,另一个是对性态度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两个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试图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1性心理异常与人格 同性恋 一些学者认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有生理上的差异,也有人认为二者在生理上并无差异,只是对性伴侣的选择有所不同而已。大多数研究发现,就约会次数而言,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并无不同,只在性态度上有显著差异,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加放纵;在关系卷入和对伴侣的性行为两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但同性恋的排他性较异性恋低[1]。总之,研究未发现同性恋者具有某种共同的人格特质。 性变态 性变态者通常由非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去寻求性满足,有关性变态者的人格研究较多,一般认为,性心理异常者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如有人对男性性变态与男性强迫症进行MMPI对照分析,发现二者在人格上有共同的特征:退缩、敏感、拘谨,表明性变态是一种强迫行为,性变态者更加柔弱、缺乏自信[2]。 目前有关性侵犯者的人格特征研究较多,研究结果暗示:性侵犯者更可能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精神异常的结果。例如:性侵犯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较高,而在外倾性、尽责性上的得分较低;强奸犯有较高的自尊和强烈的男性优越感,对自我的优越感也很强[3]。因性侵犯而入狱的罪犯比因其它罪行入狱的罪犯表现出更多的强迫性和回避性[4]。 性功能障碍 与性有关的另外一个领域是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与人格(心理)问题互为因果。研究已经证实:有勃起、射精困难的男性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惩罚、对抗性、愧疚感、对拒绝的敏感性,更高的外控水平,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害怕承诺、担心失去对关系的控制、有较高的性愧疚感[5]。 在当代,提到性就不能不提艾滋病。艾滋病与人格并无直接的联系,但一些人格特征如感觉寻求,却可能增大性行为的危险性,高的外控水平也可能与此相关。较高的神经质、较低的尽责性、较低的宜人性得分与高风险行为有关,同时高风险组在自我效能、自我约束、成就动机上得分较低[6]。 2对性态度的研究 性态度量表可同时对性态度的几个维度进行测试:性的放纵度――个体认为可以和许多人保持性关系而无需承诺;性实践――性行为同时有控制生育的义务,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性的理想――性是爱的表达方式;性的工具性倾向――性不过是追求身体愉悦的工具。 人格变量对性态度的影响 如前所述,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是人格与性的关系。五大人格因素与性态度、三种性行为之间彼此相关。男性在性兴奋与性好奇两项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性满足上的得分高于男性。另外,神经质与外倾性两种特质对个体性态度的预测力最高,其次是尽责性和经验开放型,个体的性行为则与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三种特质有关[7]。目前常被心理学家关注的人格变量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尊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与其外表吸引力、成败经验、以及在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有关,因此个体对性的态度受到所属群体性规范的影响,如果群体性态度开放,则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对性放纵、性实践和性理想的认同均较高,当一个社会团体的性态度较保守,或一半开放、一半保守时,成员的自尊水平与其性放纵的程度并无相关。也有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无论是男性被试还是女性被试,自尊与性态度均无显著相关,但自尊水平与对性的工具性态度有微弱的负相关,低自尊者更倾向于把性当作是满足身体需要的工具。 女性自尊水平会影响避孕行为[8],高自尊的女性在避孕行为中感觉到的风险性较低,即她们认为自己意外怀孕的可能性较低。当性行为中怀孕的风险性增大时,高自尊的女性却常常会低估了这种可能性。 内倾和外倾内、外倾是人们描述人格的常用维度。外倾的人在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上得分较高,内倾的人则正好相反。我们可以假设外倾者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更早、频率更高、有更多的性伴侣。研究支持了以上假设,而且外倾者比内倾者更早获得有关性的知识,对性的态度感到更加愉快,更喜欢寻求新鲜感,对性活动的兴趣范围更广(同性恋除外)。 自我监控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高度自我监控的人会随时根据社会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监控水平较低者则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情绪和看法行事。高自我监控者更加愿意与除伴侣之外的其他异性约会,他们更愿意与并不熟悉的异性发生性关系,有更多的性伴侣,参予了更多不同的性活动[9]。为什么高自我监控者有更加放纵、自由的性态度和范围更广的性倾向呢?研究发现,高自我监控者更多地将自己描述为“具有诱惑力的”、“善于调情的”,更多地将自己的约会伴侣描述为“善良的”、“真诚的”、“礼貌的”、“温暖的”,也许是这种对自我和异性积极的知觉方式,使得高自我监控者有更多的机会与异性建立性关系[10]。 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显示“真我”的内心活动,自我表露是人际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Miller等人曾用自我报告法测试个体对恋人的自我表露水平,以及激发他人进行自我表露的能力,发现性放纵、对性的工具性倾向与自我表露无关,但性实践和性理想与自我表露呈正相关[11]。 男子气和女子气男子气与女子气与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同有关,指一个人所具备的社会普遍承认的、分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如男性威猛、果断,女性温柔、细腻。研究表明男子气的特征与性放纵呈正相关,相反,女子气的特征与之呈负相关;男子气与性的工具性倾向无相关,女子气则与之成呈负相关。 另外,一些人研究了人格特质对已婚夫妇性关系的影响,发现影响性满意度的是伴侣之间的关系,不是人格特质[12]。在评价伴侣关系的四个维度:亲密性、一致性、独立性和性关系中,亲密性对伴侣间关系的满意度贡献最大,性关系所起的作用最小[13] 。由此看来,人格变量对性的影响更多地发生在未婚者身上,他们尚未建立长期、稳定的婚姻关系;对已婚夫妇而言,长期的亲密关系已使人格特质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本身。 性态度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性别的不同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在性的态度上有不同的表达,对性态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性的态度上,男性和女性既有共性,也存在性别差异。 婚前性行为在对婚前性行为和手淫的态度上,男女两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男性大多表示赞同,女性则相反。在第一次性交的年龄上男性和女性是相似的,但在“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原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女性因为感情因素而发生性行为的数量是男性的两倍,而男性由于好奇的原因发生性关系的数量是女性的两倍。对随意的性关系赞同与否,男性的回答更多是肯定的;对特殊性行为的态度,男性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女性则更多地是由于爱或被需要。而对于情感因素是否是发生性关系的必要条件,女性更多作肯定回答[14]。另外,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比女性早,性伴侣比女性多。 性吸引力的来源男性和女性都同意外表的吸引力是引发性愿望的最重要的原因。有趣的是,男性常认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使男性更有魅力,女性多认为温柔、无助、脆弱会使女性更具吸引力。而事实上,女性并不是如此看重男性的社会地位,同样,男性也并没有对女性的温柔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对性关系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在性的态度上,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都比男性更加严厉、苛刻。例如在中国古代,男性可以三房四妾,而女性即便是丈夫死后也终身不得改嫁。那么,男性和女性自身对性的评价标准是否有差异呢?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两性都对有感情的性关系评价更高,表明在性关系的评价标准上并无性别差异。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认为性背后的关系背景更加重要[15]。 总而言之,就性态度而言,男性和女性确有差异。在性态度量表的102个项目中,有73个项目是有性别差异的,其中包括测试放纵度的全部29个项目,几乎每一项有关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放纵,同时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显示,男性的性态度有更多的工具性倾向。不过,在性行为的实践和对性理想的认同上男性和女性的得分是相似的。在性的自由度和工具性倾向上,也并不是说男性就持十分赞同的态度,只是他们不赞同的程度比女性小而已。与差异相比,两性之间的共性仍然是主要的。 3性与爱的整合 尽管性和爱并不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时候,爱是性关系的动机,而性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二者有着共同的人格背景。正是因为有了爱,才使得人类的性与动物区分开来。为了用科学的方法寻求性与爱的关系,研究者还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其中包括六个分量表:浪漫式、游戏式、伴侣式、现实式、占有式、奉献式的爱情。将这六个分量表和性态度的四个分量表混在一起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得到三个因素:游戏式的爱情态度与性放纵和性的工具性倾向彼此呈正相关,属因素Ⅰ,而奉献式的爱情态度与此呈负相关;浪漫式、占有式、奉献式的爱情态度,性的实践、性理想都注重伴侣间的情感与承诺,同属因素Ⅱ。现实式的、伴侣式的爱情态度最看重的是关系的长期稳固性,属因素Ⅲ,并与占有式的爱情态度呈微弱的正相关,与性放纵呈微弱的负相关。 4小结 从性与人格的研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性对于人格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一百多年前,Freud就曾经以性心理的发展来解释人格,但Freud显然夸大了性的作用,并因其泛性论而广受批评,于是在他之后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再也没有了性的位置。性与人格关系的研究提醒我们:在性与人格的关系上,我们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呢?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性心理异常者同时也是人格异常者,而人格障碍在性行为上常有极端表现。临床上对心理障碍的研究也表明,人格障碍与童年期性心理发展受阻有关,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性心理的发展对人格发展可能有极其重要的、但被我们长期忽视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有关性与人格的关系主要集中于对性心理异常者的研究,对性态度的研究尚属空白,这说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谈性色变”,但性似乎还没能登上心理学研究的“大雅之堂”。另外我们也看到,对性与人格的研究成果尚未能纳入到已有的人格理论体系之中,笔者认为,这正表明我们对于性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知之甚少。我们想要知道的决不仅仅是性变态者有哪些人格共性,而是性心理在人格发展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因此,我们对性与人格的研究重点在于把性心理的发展放在人格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性之于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R. G. Sexual jealousy in the relationships of homosexual and heterosexual men: 1980 and 1992.[J].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2: 313-325. 2.魏立莹.男性性变态与强迫症的MMPI对照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6,9(1):10. , R. F., Smart, L.,& Boden, J. M.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103:5-33. , S., Hope, T., O Donnell, I., Jacoby, R. Psychiatric, demographic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sex offender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2, 132: 219-226. , R. C.,& Leiblum, S. R.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evaluation of sexual desire disorders[J].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7, 23: 141-162. , K. K., Herbst, J. H., Masters, H. L. Personality pathways to unsafe sex: Personality, condom use and HIV risk behavior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2, 36: 117-133. . P. C. L.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ex: Preliminary finding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 28: 1133-1141. , G. E., Gerrard, M., & Gibbons, F. X. Self-esteem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of vulnerability to unplanned pregnancy in college women[J].Health Psychology, 1997, 16: 137-1146. , M., Simpson, J. A.,& Gangestad, S. Personality and sexual rel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81-190. , R. J., Abbey, A.,& DeBono, K. G.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ex game”: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self-monitoring on perceptions of sexuality and likability in initial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20: 1333-1334. , L. C., Berg, J. H.,& Archer, R. L. Openers: Individuals who elicit intimate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50: 428-438. , J., Pfrang, H., & Rausche, A. Personality traits versus the quality of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as the determinant of marital sexuality[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3, 12: 31-42. , M.,& Fehr B. Dimension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2, 19: 253-270 , J. L., Velk, K. D., & Hyde, J. S. Differences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motives for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5, 14: 131-139. , L.,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Gender and sexual standards in dating relationships[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2: 359-369.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2. 大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3. 关于人格心理学的论文 4. 人格心理学论文参考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相关论文1500字
350 浏览 2 回答
157 浏览 4 回答
249 浏览 2 回答
167 浏览 4 回答
193 浏览 3 回答
130 浏览 6 回答
137 浏览 6 回答
350 浏览 3 回答
165 浏览 3 回答
268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2 回答
303 浏览 3 回答
154 浏览 3 回答
102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