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创作背景:香港从六十年代开始进入工商业,七十年代经济蓬勃发展,文学作品本土化、多元化发展。通俗小说作家开始一个接一个崛起,为了吸引读者,亦舒在书名和人物名字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亦舒最喜欢的小说是鲁迅的《伤逝》。小说《我的前半生》延续了鲁迅以女性自由,和解放为主题的《伤逝》,亦舒着重塑造了离婚后子君的形象,即现代女性面临的婚姻变化。
她的小说《我的前半生》的主人公是子君和涓生,也是与《伤逝》有关,小说的构思来源于鲁迅的《伤逝》,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放到了在香港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
小说的赏析:在《我的前半生》中,亦舒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认同贤妻良母的观念,强调女性要独立。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取得经济独立,以其他方式获得自由。作家吧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子君身上,表达了作者对职业女性的期待,子君是一个勇敢的与小资产阶级斗争的女人,唤醒了她沉睡的人格意识。作品的主题是讴歌职业女性自尊的奋斗意识,字里行间呼应着当代女性奔腾向前的时代精神。
从婚姻和爱情的角度来看,亦舒认为“婚姻是与爱情无关的”,对爱情持有的是怀疑态度。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和精神的和谐,子君也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亦舒认为爱情是理想的,可遇不可求,体现了一种更加自由的婚恋观,女性在婚恋观上也应该是非常自由的。子君她终于成功了,变得坚强和自信,她的美丽中有一些沧桑,子君成功地摆脱了涓生,摆脱了过去,她不用仰息他人,但她依然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