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蒸 阿小悲秋》(以下简称《阿小悲秋》)写于1944年9月,1960年代初,张爱玲应聂华苓之邀,把《阿小悲秋》翻译成英文,收入台北THE HERITAGE PRESS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EIGHT STORIES BY CHINESE WOMEN一书中。
张爱玲在她当时身处美国的特定语境中,改变整个故事的叙述基调和价值取向,也改变了阿小的婚姻状态,以符合美国东方主义的殖民话语。
这个译本对于理解1960年代的张爱玲生存状态颇有帮助,也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原作的不很强烈却明确存在的消解殖民话语的特征,但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不大。
《阿小悲秋》的象征性意旨是:通过一个处于现代性进程中的上海洋场世界却来自宗法乡村的下层娘姨丁阿小的琐事、感受、体验、品性及其与主人、丈夫、儿子、同伴关系的细致叙写,消解殖民话语、宗法伦理的权威,也展示在沉重的现代都市生活压力下女性生存的卑微与琐屑,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扩展资料
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详细记叙了女佣丁阿小一天的生活琐事,包括早上挤电车,爬楼上公寓,给主人做早餐与晚餐,买菜,洗衣,熨衣服,铺床,跟几个朋友拉家常,与丈夫见面,接不同女人的电话并帮主人搪塞,照顾孩子,冒雨回家,夜宿公寓、听楼上夫妻吵架等等。
小说就这样拉拉杂杂下来,间或有些关于阿小心绪的淡淡描写,也穿插记录了她的主人周旋于不同女人之间的糜烂日子。总之,小说缺乏连贯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读起来甚至很乏味,但细细一品,别有况味。
拿《阿小悲秋》来说,阿小是给外国人做家务的女佣。外国人是殖民者、上等人了。我们有机会透过她的不卑不亢的眼光,看到了另外一种光鲜生活状态背后的败絮。难怪有人解读说,这部小说实现了对殖民话语及其高贵性的解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桂花蒸阿小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