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戏仿( Parody) 多被定义为一种后现代式的修辞格,指游戏式调侃式的模仿读者和听众所熟悉的作者与作品中的词句、 态度 、 语气和思想等 , 构造一种表面类似,却大异其趣 , 从而达到幽默和讽刺的效果的符号实践。 但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学与理论的漫长发展演变中,其内涵多有变化。古希腊时期 , 戏仿就指代一些仿史诗、戏剧的作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在积极意义上,是对原作的尊敬,其含义与当今的“向经典致敬”的效仿类同。不过,在亚里士多德《诗学》那里,已经指出对史诗的滑稽模仿和改造,可见,作为后现代式的修辞格早有渊源。不唯如此,当时的口语已经出现对人们熟知作品的戏仿,戏仿不仅是文学中的修辞,也是普遍的生活现象,甚至是一种语言现象,并延续至今,可以说,戏仿自其诞生其就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概念。 到文艺复兴时期 ,戏仿成为明确带有滑稽的意味的词,在《神曲》《堂吉诃德》这类经典文本中,戏仿作为一种批判式的修辞广泛使用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戏仿作品。首先,塞万提斯戏仿了骑士浪漫小说的情节和风格,旧有的骑士浪漫小说都是骑士战胜恶魔,抱得美人归。但塞万提斯的意图讽刺骑士浪漫小说的陈旧和过时,力图颠覆这种小说,同时颠覆旧时代精神。因此,他将人物和情节进行荒诞化,英俊潇洒勇猛的骑士变成一个破落疯癫的地主,精明能干的仆人变成油滑世故的农民,美丽的公主变成粗俗的村姑。而战恶魔的情节变成不可理喻的斗风车,灭怪兽变成杀绵羊,荒诞成为主要特征。这部作品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戏仿的层次和理论特征,为后世作品提供了一个典范,也为后世理论家对戏仿不断进行的理论探讨和挖掘提供了基础。不过,因为起初常被用于模仿某类作者的思想和语言特色来体现一些荒谬的主题,而被认为是一种不严肃的低劣文学形式。 直到20世纪,当代西方文论家开始使用现代的或后现代的术语来界定 parody,弱化了其低级的滑稽性一面,而强调它的互文性意义、经典的延续性,方使其成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形式 ,“戏” 即滑稽义 , “仿” 则为模仿之意 。什克洛夫斯基首先为其正名。戏仿作为陌生化的手段之一,它是通过模仿小说的一般规范和惯例从而使小说技法本身得以裸露的修辞手法。不过,什克洛夫斯基仅仅将喜剧与戏仿相联系,理解较为狭隘。巴赫金将戏仿拔高到哲学层面,他认为戏仿经由文学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本质,戏仿也是世界诸多话语之一,文学作品通过戏仿,反映了世界的本质。此外,在巴赫金早期著作中,戏仿具有“双声语”特性,其包含着戏仿文本与源文本的对抗性和间离性。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意义上,以互文性解释戏仿,宽泛的说,戏仿是 “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 到了热奈特那里,互文性的手法被分为两种分类:一种是共存关系,即甲文出现在乙文中,第二种是派生关系,甲文在乙文中被重复和置换,热奈特又将这种关系称为超文性。热奈特将派生又分为仿作和戏拟。戏拟是对原文进行转换和改变,要么以漫画形式反映原文,要么挪用原文。上述理论家不仅将戏仿的意义拓宽了,并且真正在文化领域中使用了戏仿概念,此后,理论家愈发关注戏仿的互文性,并将之扩大到历史、政治和文化、社会,喜剧性因素只是其中边角,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角。 现代主义作家用戏仿来批评世界、寻求生活意义。现代主义诗人 .艾略特的《荒原》中对戏仿的运用就是一个明例。全诗旁征博引,借鉴了 35部不同作品,涉及 6种语言,大量引用或借用了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以鲜明的形象进行象征、暗示和联想,通过互文性戏仿的方式展露了当时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戏仿运用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 JamesJoyce创作的 Ulysses。该小说是对希腊史诗 Odyssey的一种颠覆式戏仿 。小说的每一章节都采用史诗中的人物与事件做标题,甚至主人公的姓名也是采用古希腊史诗中英雄的拉丁名字 。但小说 Ulysses的内容却是反英雄的。主人公是空虚 、懦弱的小人物,他的经历、心理与行为处处与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互文式的处理旨在批判当时西方社会的精神生活。此时,戏仿手法的运用还是为了寻求一个有序的世界。然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那里,戏仿成为其颠覆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手段之一。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对格林童话的戏仿,约翰·巴思的《烟草代理人》用古语体对传统的历史小说进行了戏仿 , 而托马斯·品饮的《万有引力之虹》则是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戏仿不仅把矛头指向原型,更指向语言本身和传统的中心主义价值标准本身,游戏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戏仿的最显著特征。 尽管戏仿在不同时代,其要素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其基本解构很清楚。首先,戏仿是文本间的事件;其次,戏仿试图通过“不严肃”达致“严肃”,通过游戏精神到达崇高议题,通过“惯例”达到“不寻常”;第三,戏仿不局限于文学,其在电影、绘画等各门艺术中均有体现,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第四,戏仿作者又称戏仿者在进行戏仿时的态度,预示着戏仿的目的:或是对被戏仿的文本致以敬意;或是还是保持中立,传达另外的价值观,或是批判颠覆前代文本或价值取向。当然,又或者几种态度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