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就两人初遇的场景详细描写,再写到两人的后来故事:
《圣经》里记载:“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
仿佛说的就是钱钟书和杨绛。此时,钱钟书是誉满清华甚至京城的才子,杨绛是正在燕京大学读书。杨绛陪同学去清华大学,同学找表兄即钱钟书,她找同学。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两人一见如故,彼此芳心暗许。
便再约,钱钟书澄清道:“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若爱,便勇敢告白,不畏不惧。
之后两人彼此告白,“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杨绛,才子佳人,且志同道合。新婚之后便比翼双飞,一起读书,一起闯世界。
钱钟书经过两年的准备考取牛津大学公费留学生,杨绛从清华办理休学陪读,虽然自费,生活清苦。
两人在国外,除了学位必读之书外,都全身心投入图书馆,在牛津时,杨绛的余暇几乎全部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度过,钱钟书毕业后后,杨绛在巴黎大学读书,钱钟书在法国一本接一本的读,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包括英文书、德文书、意大利文书、中文书。
读书的闲暇,夫妻在异国他乡“探险”,博物馆、展览馆、出租房附近的公园,他们携手“探险”。
余生便是如此循环,一人一个书桌,一起读一本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起写作,杨绛的戏剧搬上舞台,钱钟书的《围城》也登上荧幕。
在爱情里,愿意陪你到天涯海角,携手追梦,你所追求的,我也热烈的欢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