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 对于一只蚌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珍珠.失去了珍珠,蚌活着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气节.失去气节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失去气节的人,往往被人们痛斥为“软骨头”和“汉奸”、“卖国贼”.气节是一个灵魂的外在表现.许多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就是为保持自己冰雪般的节操.古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有啮雪吞毡、牧羊北海的苏武;有文天祥列举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等人.他们表现出的“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都永垂青史,成为后世的楷模.更有无数平民百姓,深知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渴不饮盗泉水,饿不吃嗟来食.这与那些奴颜卑膝、卖国求荣的叛徒相比,真是判若云泥! 古人的气节深深感染了近、现代的人们.革命先烈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摇、慨然赴死,因为他们懂得气节比生命更宝贵.普法战争期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退还了柏林大学寄来的学位证书,因为他知道“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因为他明白,浩然正气比什么都重要,生死又安足论!前两年珠海经济特区的韩国女老板命令中国员工向她下跪时,不是也有几位热血青年昂首而立吗?有人想不就是一个“屈膝”的动作吗?值得因为不下跪而丢了饭碗吗!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面子”问题.在这几位热血青年身上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男儿膝下有黄金”,轻易下跪,就会在瞬间失去了自尊,失去了人格,失去了气节,失去了灵魂.这就好像蚌失去了最宝贵的珍珠一样.“取义成仁”体现了气节.“蓄须明志”和“决不下跪”也一样体现了气节. 人们常说“时穷节乃现”.“时穷”时一个人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往往是他平日思想锤炼的必然体现.其实,“时穷”乃是一种条件,它强调的是平日的思想基础.这是十分重要的.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平时能够刚直处事者,往往都能“清操厉冰雪”.气节是最宝贵的,我们不仅要保持它,还要培养它,小事做起,艰苦中磨炼.保养好蚌壳中那颗宝贵的珍珠! 气节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 这种精神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心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办到.因为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 人总不免有个人的生活欲望、生存欲望.情感是趋向欲望的,当财色炫耀在你的面前,刑刀架在你颈上,这时你的情感会变得脆弱无比,这时只有高度的理性,才能承担得起考验的重担. 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夕,罗马教皇把伽利略召到“宗教异端裁判所”严刑审讯,要伽利略承认“哥白尼的地动说是错误的.地球是如《圣经》所说,不动的.”然而伽利略忍受了刑笞和终身监禁,却始终坚持地说:“地球还动着呵!” 伽利略的倔强,并不由于他的性格使然.在他被审讯的时候,已是一位六十多岁、心意平和、气力微弱的老头儿了.他那坚强而执拗的意志,完全产生在高度理性的基础上的. 是什么高度的理性呢? ——那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正确、坚定而深彻的认识.不让自己的行为违悖自己这种认识,而且能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值得崇尚的、一种真正伟大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