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留学生在完成哲学类essay写作时都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经常觉得自己被莫名其妙的扣分。其实这类essay写作还是有很多注意事项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回答问题并且明确表明你正在问答问题。
如果教授认为你没在处理原有的问题,你将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当你觉得一个过度疲劳并且不是非常敏锐的教授可能没有跟上你的思路,没有理解为什么你在说这些,或者这些与问题是如何发生关联的,你应该重申你提出这些要点的理由。有时从问题中重复一些话可能很有用。这可能就能说服教授你依然在处理这个问题。
当然也会发生你的论文材料已经用完,但是你的论文依然很短的情况。然后你可能就想去提及一些你知道的,但它明显不是问题的好答案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增加任何东西。无论如何不要只增加一个段落,写些以“除此之外,人们必须注意”开头的内容。而是要尝试将附加的要点与你已经写了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你可以声称剩下的部分对一个之前论证的前提有影响。因此,虽然它与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对于问题的回答间接地依赖于这些附加的材料。在修订期间要关注这些关联。
不要解释其他人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应回答这个问题。
假设你处理这个问题“你是否有理由相信明天太阳将会照常升起?”通过阐述休谟或者其他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没有直接回答。如果你只是写“休谟主张没有理由相信太阳明天会升起”,读者最多了解休谟的观点可能是什么,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太阳会升起来。当然,你可以提到休谟。你甚至可以阐述休谟的观点;但是紧接着你需要说明休谟的观点是如何帮助回答这个问题的。你可以说,比如,你赞成休谟的观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重点应该放在这个主张或论证上而不是谁为这个观点做过辩护。在一篇史学论文中,比如早期现代哲学,你可能遇到”在什么意义上,休谟是一个因果怀疑论者”这个问题,此时你必须要阐述休谟的观点。然而,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仍存在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风险,如果你只是总结休谟专家关于休谟陈述的看法。
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抄袭别人的想法,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例如,以下句子告诉一些关于盖梯尔工作的内容:‘盖梯尔认为知识不能被定义为被证成的真信念,他考察了一个男人的例子……’。不要这样说,你可以通过赞同这个观点,去讨论关于“知识”的问题:‘知识不能被定义为被证成的真信念,就像盖梯尔用以下例子展示的那样……’
确保你的论文论证结构清晰。
不应该让读者怀疑你只是报告一个观点还是捍卫它,或是怀疑你为什么会提到它。
例如,只要不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明白,你要拥护这个观点,段落就不应该以“威廉姆森主张知识是不可定义的”这句话开头,而又不明确地说出你赞成威廉姆森。
如果你仅仅想要表明许多人并不相信一个论证的有效性或它的前提,那就说出来,而不要像下面一样写:对这一论证的有效性分析造成了大量的怀疑论。
这里尚不清楚是谁分析了这个论证,又是谁认可关于什么的怀疑论。
当然,你可以通过谈论“关于论证有效性的怀疑论”以及谁怀疑过论证的有效性来澄清你的意图。但那就过于冗长了。说很少有人相信该论证的有效性会好得多。更好的是不一直躲在他人的身后。如果你不想做一个社会学或者史学的断言,但又希望去表达论证并不有效或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并不有效,那就说出来。
避免像“某人可能认为……”或“可以认为……”之类的短语。
这可能会比报告一个特定哲学家的观点更糟糕。如果你真的想去阐述后面所述的观点,你应该直接这样做而不是先用这样的短语。如果你确实想给出一个史学的主张并想表明有人给出了某个论证或持有某个观点,你应该提到一个特定的作者并且——至少在课程论文中——添加一篇参考文献。
“有人认为融贯性意味着一致性”这句话并不能给融贯性意味着一致性的主张以任何支持。类似的,但也许更不明显的情况是,“普遍认为融贯性意味着一致性”这句话对于辩护融贯性意味着一致性这种观点也没有多大帮助。即使绝大多数或者全体哲学家都持有某个特定的观点,那也不意味它是对的——除非你支持一些关于真理的奇怪理论。诉诸权威在中世纪哲学中是常见的事情,并且中世纪的作家喜欢通过增加“哲人的教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去支持他们的观点,不管亚里士多德说过与否。那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如果你不打算在专门用途上使用它们,就避免使用专门术语。
比如“理念”,就是一个专门术语。如果你只想说贝克莱说过一些关于上帝的话,不要写成“贝克莱谈论上帝的理念”。因为贝克莱可能否认存在关于上帝的理念。如果你只想说“重要的”,不要使用“本质上”这个词。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多的哲学术语已经进入了日常用语;重新把它们引入哲学是危险的。
避免像“这一点也很重要……”这样的短语。
只在有非常好的理由时才使用它们。读者可能希望你写的一切都很重要。这些短语看起来并不是一个使论文更长的精明计策。它们也可能传递给评分者一个信号,那就是你不知道怎样把你将要说的东西与之前的段落联系起来或你究竟为什么要提到它。如果你知道,你就会用这个点和已经写过内容的联系作为一个段落的开头。
不要害怕重复一个术语。
一些老师会告诉你不要太过频繁地重复一个术语;但是最好去重复一个术语而不是让其边界模糊。例如,当洛克谈到“观念(idea)”这个词时,不要试图用“概念(concept)”、“概念(notion)”之类的词去代替它,“观念”是个术语,你应该一直使用这个词。
当你改变你的表达时,读者可能认为你故意做出这种改变。例如,如果你写一篇关于“人格”的人格同一性的论文,然后提及“主体”,后面甚至可能提及“人们”,读者就会猜想为什么你要用不同的术语,他们可能认为你混淆了不同的概念。
不要写成总结。
在阅读列表中你可以发现引用了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中或其他类似文集中的文章。这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印象,让你以为在那里找到的内容就是写作哲学论文的最佳方式。这些文章的作者通常会努力在文章中囊括给定领域所有主要的观点和论证。小编不希望你们在论文中这么做。事实上你甚至不应该这样去尝试。
以百科全书文章的部分内容为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基础撰写论文的想法很诱人。由此写成的论文可以是相当好的。但是有一个大的风险是你可能不理解一些问题的关键点。这些文章的作者努力打磨他们的文章让它们更加简洁。因为它们很密集,就很容易遗漏很微妙的点。而且,可能无法注意到你并没有理解它们,因为你是在没有确切理解重要问题到底是什么的情况下就从文章中复制出来的。然后,当你试图在笔记本或考试中再现你的论文或论文的一部分时,你将偏离文章中的表述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要点。此时你可能会遇到麻烦。你在课程辅导时展示出没有理解一个论证比在考试中展示出来要好得多。
不要去写一篇概述,而是聚焦于一个单一的论证(或多个简单的论证)并较为详细地讨论它。展示你完全理解一个论证比证明你浏览过该领域的一些综述要好得多。
不要承认你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你可能以为没有学生实际上在论文的某个特殊部分会说他或她没有回答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经常发生。比如,小编有很多次读到过这样的话:“在回答问题前必须……”。写下在回答问题前必须先做一些别的事会使教授想知道,除了要回答问题外,你在文中还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你可以说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是否做出一个特定的假设或者取决于怎样解读这个问题。
避免引战的言论。
不要把作者或者他(她)的理论或论证当作垃圾。如果一个论证是无效的,请说出来;但没必要去加上“该作者拥护的主张显然是荒谬的、有悖于常理”。
很多哲学家喜欢发表讽刺和引战的言论。如果你想去学习如何挑起论战,请阅读叔本华和尼采。但不适合在一篇本科论文里做这种事情。
没有充分理由不要使用隐喻。
人们经常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使用一些隐喻。“盖梯尔的论证攻击了柏拉图关于知识的定义”,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尴尬。狮子和足球运动员才攻击,但一个论证你能说它“攻击”吗?最好说盖梯尔用一个论证攻击了这个定义。小编也发现“外在论宣称……”或者“这些外在论者的理论本质上提出……”这也很尴尬。一个抽象的学说能宣称什么?它们能提出什么想法?宁可说“根据外在论,……”或者“外在主义者宣称……”。
关于论文结构的评论尽量简短。
在考试中你只有很少的时间,你不能像一本书或长篇文章的作者那样偏题。你写的一切都应该是要点。因此没必要以你的论文摘要作为论文的开头。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可接受的甚至是有用的,但是在论文开头写一个简明的概述看起来更像是想要不顾一切地拉长你的论文。
不要写不必要的规定。如果你总结一下你的论文结构,不要说没有其他可能的结构。比如,以下句子觉得规定太过:
在比较先验性和必然性之前,必须先定义必然性的概念。
真的吗?你将无法提供充分且内容丰富的必然性的定义。也许你可以稍微澄清一下必然性的概念。读者也可能想知道为什么必须先定义它。直截了当的用一些关于必然性的有用评价的比较开头也同样不错。当你写下“首先,必须得考虑……”等句子向读者发号施令的时候尤其要小心。真的必须那么做吗?或者当你说“我们”的时候你仅仅指自己?
奇怪的是,对读者的命令在英文散文中非常普遍。这让脾气暴躁的德国人觉得很无礼。意识到本文除了对读者的命令外,并没有包含更多的东西。
不要相信不可靠的消息来源。例如,维基百科是一个不可靠的来源。维基百科里包括了无数的对哲学家们的观点的曲解。哲学家被维基百科禁止纠正自己的观点。在维基百科里,你甚至不能相信传记的数据。甚至出生日期都可能是不正确的。
注意你的逻辑术语。
不仅是学究式的逻辑学家会反对一些说法例如“显然盖梯尔的论证是不一致的。”句子集和命题集可以是不一致的,但论证不是。
滥用术语会导致错误。请看下面这段话:
叔本华提出了说明人的性格不能改变的论证。但是很明显,人的性格不能改变的说法是荒谬的。因此叔本华的论证是无效的。
这真是太糟糕了。你从论证的结论为假得出论证是无效的。一个有效的论证可以有一个假的结论。在这里,情不自禁要推荐给你最喜欢的逻辑教材(Halbach 2010)。
不要把一个主张或命题叫做论证。
这有一个例子:法兰克福声称一个人能在道德上负责即使他并没有别的选择。这个论证是有缺陷的。
“这个论证”指的是什么呢?它并不指向法兰克福的说法。法兰克福确实对他的观点做过论证而第二个句子意味着那个论证有出错的地方。如果你想说这个观点有些地方出错了,你就需要这样说而不是去讨论这个论证。在写作中,不要试图避免使用逻辑术语,比如,“法兰克福反驳了它”,这时,代词“它”指的是什么完全不清楚。请说清楚你指的是论证还是主张。永远不要让代词的所指有歧义。不要让读者自己去设法弄清代词指的是一个论证,还是它的结论,抑或是它的前提或者其他东西。
在哲学中,定义有许多作用。他们可以仅仅作为规定,也可以像在数学中那样引入一个缩写。但它们也可以是概念性的分析。通常定义不能被叫做真的或假的。定义可以是适当的或正确的或不适当的、不正确的。例如,你可以说盖梯尔(1963)表明把知识定义为被证成的真信念是不适当的。你也可以说知识是被证成的真信念这个主张是错的。
反对或不接受一个哲学理论,可能存在不同的理由。明确你的立场是什么以及你站在这个立场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已经表明的是一个主张的论证是无效的,那么你就不能得出这个主张是错的。例如,你不应该因为笛卡尔的论证是无效,就断言他的主张思维和广延是完全不同的物质不是真的。你就需要论证来反驳他的实体二元论,才能够说它不是真的。
一个哲学主张可能就是假的;但是它也可能没有任何意义。说一个主张是没有意义或是荒谬的与说它是假的截然不同。当你仅仅想说一个主张不是真的或显然不是真的,不要说它没有意义。如果你想表明一个主张没有意义,你必须表明它没有语言意义或正在讨论的句子没有表达命题。
注意同一性和语义陈述。
以下句子的作者主张道德责任和一个特定的观念相同:“道德责任是这样的观念,你应该对你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都源于你。”严重怀疑道德责任与任何观念等同。如果某人有道德责任,这并不保证他有这个观念,即你应该对你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都源于你。怀疑这句话是为了表达以下几行的意思:“一个人P对一个行为A负有道德责任,当且仅当P应该对P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都源于P。”然而,不确定是否已经理解这个句子想要传达的意思。
为了避免直接的同一性主张,一些人希望用语义表达来代替。例如,不是写“道德责任是某种观念……”,他们说“道德责任指的是……观念”。这可能看起来更好,因为在英语口语中,动词“refer”有时在一个非常宽松的意义上使用,意思是“与……某种程度上相关”。首先,在哲学中(并且不仅仅是哲学中)“refer”经常在非常具体的意义上用来表达一种语义关系。其次,在任何更具体的意义上“道德责任指的是……观念”是假的:道德责任根本就没有指任何东西。一个专名能指称一个对象,一个人可以指着一个对象,但是道德责任不能。
如果你想断言一种同一性,那就直说,不要使用“refer”之类的含糊不清的表达。例如,不要写“决定论指的是……”,你应该写“决定论是……”
通常要避免过度抽象和复杂的句子。
用更抽象的方式表达一些东西会造成歧义并且让你的文章更难读。你可以用一些复杂的句子和抽象的概念来恐吓别人。哲学家们看得太多了,对此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考虑上面的例子:“一个人P对行为A具有道德责任当且仅当P应该对P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都源于P。”已经论证过,原始的和更抽象的版本“道德责任是……理念”是不正确的。然而,某人可能试图用更抽象的方式去表达这个主张。并不知道这个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认为以下抽象的版本接近于她想去表达的:“道德责任是一个人和一个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恰好在这个人应当为行为负责时成立,因为它源于这个人。”这句话更难理解,而且更愿意为本段开头的不那么抽象的版本辩护。对此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小编认为比较抽象的版本比不那么抽象的句子更容易让人理解错误。
这有另一个从一篇关于盖梯尔问题的论文摘录出来的例子:
被证成的真信念(以下称作JTB)理论形成了传统上对知识的分析框架,其采取了这种观点:S要知道p,p必须为真,S必须相信p并且S必须被证成地相信p。
如果用以下方式写会丢失什么呢?
根据JBT的说法,S知道当且仅当p是真的,S相信p,并且S被证成地相信p。
不要使用不完全理解的术语——并且不要在课程论文中无标记地使用它。
想象一下,你试着用你在一些文本中找到的术语使你的论文不那么无聊。例如,你用这个句子“命题式的知识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即使它不是最基本的问题。”作为你认识论论文的开头。形容词“命题式的”听起来不错,但你对它的意思可能只有模糊的认识。在课程论文中你可以这么做。但是请用旁注标记它,比如“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命题式的知识吗?”无论如何,不要用任何你不理解的术语。
避免在课程论文中使用较长的引文。
引用一位哲学家的话当然无可厚非。如果你直接从作者的文本中复制句子,与你用自己话改写他的句子相比,你更不可能歪曲作者说的话。因此,你会期待这次就没有理由抱怨,只要你同时加入一个确切的参考文献。然而,依然有担忧。
通过写论文并且讨论它们,你应该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复制粘贴对理解文本没有多大帮助。不要直接引用或遵循原文逐字逐句地间接引用,至少要转述文本。除非你记住它,不然你大概不能引用更长的文本段落。如果你发现你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思想,这为时已晚。
尤其在一篇关于特定文本解释的论文中,较短的引用会很有效。但不要让读者自行去解释这个文本。那是你的任务。如果引用了特殊的术语,你必须解释它。
个人意见要谨慎。“我认为”很容易被教授解释为“相信,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或证明。”你个人对这个话题的态度是不相干的,并且不应该被提及,除非你能用好的论证去支持它们:教授将很难对应试者不相信上帝这个事实感兴趣。当然,你可以说笛卡尔的关于“我思”的证明依赖于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并且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有问题的;但没必要补充说你是个无神论者。回答来源于Meeloun,原文链接
1.找问题:与他人或文本对话。 学习目标:分析论证。找问题(包括找问题之问题)。2.解问题(包括取消不是问题的问题): 学习目标:解问题、解问题之技术资源及其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料库、internet使用)3.找问题,解问题之实际演练:口头报告、小书面报告、论文提案、较大一点的论文。 学习目标:论说与批评。一般的学期论文的写法。论文提案的写法。
写哲学论文需要注意的方法:找问题,解问题1. 找问题:与他人或文本对话。学习目标:分析论证。找问题(包括找问题之问题)。2. 解问题(包括取消不是问题的问题):学习目标:解问题、解问题之技术资源及其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料库、internet使用)3. 找问题,解问题之实际演练:口头报告、小书面报告、论文提案、较大一点的论文。学习目标:论说与批评。一般的学期论文的写法。论文提案的写法。看看能否帮助你!下面网址是部分哲学论文!哲学论文范文: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规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研究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重要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质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最初表述。因为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决不是某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有的“秩序”、“结构”,而这种秩序和结构又服从数学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页)数学在古希腊以及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数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研究了天文学、声学和医学,并力图用这些科学成果来解释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古希腊第一个理性主义学派,而“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哲学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之间的对立。”(《哲学笔记》第276页)爱利亚学派的祖师巴门德尼把哲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意见的哲学,一类是关于真理的哲学。关于意见的哲学就是在感性事物中去寻找万物本源的认识道路,巴门尼德认为这条道路给人们提供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不真实的。所以他劝告人们要离开这条道路:“要使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不要遵循这条习惯的道路,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而是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古希腊罗马哲学》,第50-51页)而关于真理的哲学就是运用理智思索“存在”的理性哲学,这种哲学给人提供的知识是确定的、真实的,因而是存在的,而“非存在物的存在则不可能”(《同上书》第51页)。爱利亚学派可以说是古希腊早期比较彻底的理性主义学派,它们的重大特征是追求知识的理性确定性,反对感性事物的个别性、不确定性。但是应当指出,“理性”一词在原子论哲学先驱阿拉克萨戈拉那里是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使用的。按照阿拉克萨戈拉(种子论)的观点:理性(奴斯Nous,即心灵)是一种更精细的种子,由于它的作用,造成种子的旋涡运动,使一些种子结合,另一些种子分离,最后形成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理性”在阿拉克萨戈拉的哲学中是作为运动原理使用的,而“不是从外面安排世界的精神实体。”(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343页)这种原理被德谟克利继承并改造构建成了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论哲学。在原子论哲学中,“理性”采取了与感性对话的形式,触及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德漠克利特认为昧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只有真理性认识(即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确定了理性在认识论上的地位。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53页)这就是概念的确定性。苏格拉底所揭开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纵深发展,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柏拉图的理念论完成了对智者哲学的批判,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正如黑格尔所说:“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内容规定为理念。”(《哲学汉讲演录》第二卷,第195页)为了把握理念、结构理念,柏拉图制定了他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当然“不是把观念型混乱的那种智者派的辩证法,而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是逻辑理念的运动。”(《同上》,第199页)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理性的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柏拉图哲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而且也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认识论,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真、善、美与理性天然合壁成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但是柏拉图哲学并没有完成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科学建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始终是困惑柏拉图哲学的难题,尽管柏拉图艰苦求索,但毕竟未能步入真理的堂奥。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亚里斯多德以他开阔的哲学视野注意到宇宙中的全部事物和现象,然后把它焦结在“存在是什么”这个聚光点上,研究“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理性本体。亚里斯多德的本体论哲学牢笼万象,集古希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大成,然而在本质上它却是理性主义的,这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可以说,亚里斯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并且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但是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而把把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308页)而“亚里斯多德只谈理性而不是理性的一个特殊的性质。”(《同上书》,第301页)可以这样说,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在亚里斯多德的“主动理性”中臻于极至,在此以后古希腊理性就日渐衰颓,虽然其间也有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延续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然而那也只是微淡的落霞了。二、理性的异变和复归——中世纪的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亚里斯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到达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虽然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句话:型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质和奥秘所在。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基本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发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各种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利用和歪曲亚里多斯德哲学论证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类的理性被上帝褫夺异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忏悔录》卷1? ?节)随着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它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1页)理性神学把哲学变成了它的婢女,哲学成了经院哲学,成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而人,由于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被放在理性神学的祭坛上煎烤。“purgotorio”(在但丁《神曲》里译作‘净界’)是指人死后的涤罪之所。中世纪时代,所有的人死后都要在这里清洗,然后才能升入天堂。上帝挥着理性鞭子,抽打痛苦呻吟的人。著名学者房龙把中世纪称为“一座包罗万象的精神和智力的监狱”,马克思则称它为“精神动物的王国”。因为理性的异变在一方面使上帝拥有了全部理性,而人只配受非理性——“信仰”所支配。不管怎样荒谬的东西只要是上帝的旨意,人就不得不信仰,“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这是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格言。虽然在经院哲学内部也有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从某种角度反射出人类理性之光,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总体,它们仍然皈依宗教神学,是理性神学的分流。理性的异变造成了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但这种二元分裂绝不是永恒的命数,因为既然上帝的理性本来就是人的理性的产物,那么上帝的理性在本质上也不会高出人的理性。理性和信仰的分裂在人的思想情感中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因为真正信仰,坚定的信念必定立足于科学的理性之上),痛苦的折磨会促使本来具有理性的人深刻思索:世界究竟有没有上帝?上帝的理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否是万能的?既然上帝是至善的,它就不会造出有罪的人类;既然上帝是全能的,它也就会消灭人间的罪恶……一连串的思考和探寻必然会萌动人类理性的复苏,人类的理性决不会无条件向上帝永远臣服,克服理性的异变,重新树立人类理性权威,这里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十四、五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来属于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的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恩格斯对路德宗教改革的评价很高,称为欧洲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第一次决战。与路德宗教改革相呼应的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自然科学中引起的革命,哥白尼革命的本质仍然是理性对信仰的反击,因为在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是“亚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这种学说显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支持它的是人们的经验习惯和非理性的信仰,宗教哲学利用它为神学作论证。哥白尼的学说是对神学宇宙观的大胆挑战,是人类理性呼唤科学精神的呐喊。继哥白尼之后,伽利略进一步把观察、实验、假设、归纳、演绎等综合为系统的实验科学方法,为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反击构筑了强有力的科学阵地。如果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开了理性向信仰反击的序幕,那么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到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则把这幕理性反击信仰的斗争推到了高潮。如果说在人文主义者那里信仰开始败退,但毕竟还有它的阵地(因为许多人文主义者都主张“天启真理”和“理性真理”平分秋色),那么到了十八世纪启蒙学者那里信仰就遭到惨败。以狄德罗为首的一群“战半的无神论”者摧毁了信仰的最后一批阵地,使理性获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进军。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一书中说:“当十八世纪想用一词来表述这种力量的特征时就之为“理性”。“理性”成了十八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启蒙哲学》第3-4页)。在这个世纪中,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面前为自己存在辩护或者放弃自己存在的权利,我们把这个时代的理性称为启蒙时代的理性。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首先是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的主义,提倡科学,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微末斯说,人有“一个充满了智慧、精明、知识和理性的心灵,它足智多谋,单靠自己便创造出了许多不起的东西。”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我们的心灵生来就是为了进行思索,即为了理解事物的。但人类理性在长时期被宗教信仰剥夺了它的合法权利,现在根据启蒙学者的观点,既然理性是人类心灵的自然性质、必然性,因此人性有权恢复这种自然能力。法国人文主义者蒙台涅则以怀疑论为武器,号召人们大胆思索,反对一切教会权威,从宗教神学那里夺回人类的理性。其次,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认为客观世界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科学是发挥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学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发现会使人们在理性上获得真理,行动上获得自由。因此,启蒙思想家们企图在一切领域贯彻科学精神和方法,锻造人们支配自然的武器。第三,从道德伦理方面启蒙思想家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当做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因此,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理性在本质上又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在伦理上反对宗教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反对禁欲主义。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这就是第一,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时代理性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第二,启蒙思想家宏扬人的理性是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的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孕育着、产生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三、理性的内部分裂——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与启蒙理性形成的同时,理性在哲学世界观上又萌生和发展着一种内部分裂,这就是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的对立。经验理性是由经验论哲学揭橥的一种理性思潮,这种理性的生成和发展是与经验论哲学共命运的。而经验哲学又是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一支劲旅,它是西方古典理性又必然在经验的基础上发生。西方古典理性主义从柏拉图、亚里多德到中世纪的神学都着重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理性成分,因为那时哲学研究的重点构筑本体论的哲学大厦,哲学研究偏重于分析、抽象的逻辑思辨,对人类认识中的经验成分的探索虽然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所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相对地显得薄弱。随着生产力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对理性的来源和基础的研究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开辟了认识研究的新方向。于是随着关于认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和体系,这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主要产生于英国,这不仅因为英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样地,而且在哲学上它又有唯名论的历史传统。英国经验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理性,这就是说它企图用经验来界定理性的范围,把理性的涵蕴封闭在经验的范围之内,洛克有一句名言:“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一不是经验中”。洛克的这句话是经验主义的旗帜和口号。经验主义理性观在大卫·休谟那里发展到了顶峰。休漠以理性思维的轴心观念——因果观为突破口,否证原因观念源于理性演绎,从而全面地向唯理论发动攻击,证明因果性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联想,它的本质是人的心灵对前后相继事物的经验的习知。有的研究者认为经验是根本反对理性的思维的功能的,这并非是经验论的真正本质。事实上,英国经验论者也在大力张扬理性的能力。经验论的创始人培根就认定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劳作。它研究的是由感觉印象而来的抽象观念。但是培根更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理性对感觉经验的整理只是一种人人具有的从感觉经验中的知解能力;甚至休谟也不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只是否府理性的作用于高于感性,他的名言“理性是激情的奴隶”集中涵括了经验主义理性观的要义。英国经验论从培根、霍布斯经洛克、贝克莱到休谟的历史发展,深入地论证了感觉经验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从一个方面大大拓展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内涵。但是由于经验论固守经验的壁障,无法解决人类认识的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和逻辑确定性的问题,经验理性论又必然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论。经验理性论所遗留的理论空间由大陆唯理所填补。大陆唯理理论由笛卡尔揭开序幕,中经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慈等人,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系统,也曾经有一种哲学史观点认为大陆唯理论是完全否定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这同样乖离了大陆唯理论的理论实质。事实上,大陆唯理也承认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笛卡尔在论述观念的来源地指出有一种观念来自经验世界,斯宾莎则认为“真观念”必定与外物相符。莱布屁兹走得更远,他指出理性观念只有在感性经验的刺激下才能产生。问题的症结在于唯理论者认为感觉经验所提供的知识是个别的、只具有或然性,感觉经验无法提供普遍必然知识,无法确保知识的逻辑确定性,因此感性知识不能称为科学知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不能在感性中寻求,只能在理性中寻求,笛卡尔提出“普遍”的原则,发现“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其旨意也无非是说明必须以“理性”作为判断真伪的唯一尺度,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科学知识的逻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因为理性的功能是发现统一性,只有把人类的所有知识放在理性的尺度上重新校正才能形成真理的体系。但是理性如何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呢?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这种能力不能来自感觉经验,而只能是一种天赋能力。笛卡尔认为理性的这种天赋能力在观念系统中产生一种“天赋观念”,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观念。斯宾诺莎则认为理性的天赋能力自然获得与外部对象必然相结合的“真观念”;莱布尼兹则认为“天赋观念”早就潜藏于人的理性之中。所以我们可以把唯理论者所揭橥的与经验理理相对立的“理性”称为天赋理性。“天赋理性论”着重考察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逻辑成分,从另一个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特征。但是“天赋理性”论由于轻视感觉经验的作用,无法确保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拓展知识的新领域,它同样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观。无论是经验理性论,还是天赋理性论都同样重视方法论,把它们各自带有片面性。经验理性论着重归纳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感性经验上升到普遍原则;而天赋理性论则重视演绎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普遍原则出发下降到经验世界。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长期争斗角逐,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片面性,在历史上必然走到绝境。四、批判理性——康德的理性观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内部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的对垒,到了十八世纪末,双方都濒临绝境,无法再在自身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哲学运演的内在逻辑必然要求会合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的历史分流,寻求逃脱困境的出路。康德哲学这时应运而生。康德高举批判理性的大旗把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合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全面探索科学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的条件,他说“哲学的对象,乃是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的真正知识的种种原理。”(《康德哲学原著选读》第257页)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定从经验开始,但不能从经验中发生,形成科学知识还有赖于人类思维主体的先天条件,这就是构成一切知识的先天形式。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三部分全面细致地探索了人类认识的先天形式,在西方古典理性主义面临的绝境中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喊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进一步弘扬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功能。但是,康德哲学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的批判理性论在考察、研究,分析人类认识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综合了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关于人类认识探索的优秀成果,在人类认识史上建构了一座以理性为中心的主体论认识大厦。但另一方面又在这种分析、批判中发现了人类理性能力的限度,动摇了人类理性的权威,为信仰留出了地盘。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进到知性,再由知性进到理性的过程,感性和知性只能解决现象问题,至于在现象之后的本体则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因为理性的本性就是超越现象去探索更深的条件和根本,把握世界的绝对总体。但是理性自身是否具有这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 an'' the等。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354 浏览 4 回答
194 浏览 2 回答
342 浏览 2 回答
300 浏览 6 回答
132 浏览 2 回答
204 浏览 3 回答
116 浏览 2 回答
191 浏览 5 回答
281 浏览 4 回答
97 浏览 2 回答
334 浏览 3 回答
334 浏览 3 回答
240 浏览 3 回答
130 浏览 3 回答
16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