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作战1939年9月,日军在哈拉哈河地区进行武装挑衅,远东形势紧张。朱可夫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对日作战。他在短时间内成功地组织和实施了哈勒哈河战役,以伤亡9000人的较小代价,取得歼敌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在这一仗中,朱可夫初露锋芒,表现出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善于协调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行动,大胆实施迂回包围,出敌不意地歼灭敌军主力。他的集中使用坦克的理论也在实战中受到印证。朱可夫凯旋莫斯科,受到举国赞扬,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5月,他提前晋升为大将,不久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1941年1月11日,朱可夫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这时国际局势已趋紧张。朱可夫遵照苏共中央的指示,着手进行苏军的改编工作,改进军事训练,加强备战。基辅战役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50万军队入侵苏联。德军分三路进攻,北进列宁格勒,中进莫斯科,南进基辅。苏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未能挡住德军,丢城失地。德军3周内推进300—600公里。7月下旬,南进德军距基辅仅15至20公里。斯大林下令死守基辅。总参谋长朱可夫力主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保存实力,再图反攻。斯大林拒不接受总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解除了他的总参谋长的职务,降任他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两个月后,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于基辅地区,斯大林方认识到朱可夫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为时已晚,西南方面军70万众被围歼,基辅陷落(参见基辅战役)。重返前线朱可夫是在1941年7月31日接手指挥预备队方面军的。这时,中路德军已攻占斯摩棱斯克(参见斯摩棱斯克战役),切断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完成对苏军第16、第20和第19三个集团 战场上的朱可夫军共12个师的全部合围。苏军增调20个师,从罗斯拉夫利和别雷发动进攻,欲图夺回斯摩棱斯克,未获成功。苏第16、第20集团军突围也未成功。苏最高统帅部将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投入斯摩棱斯克会战,命令朱可夫夺回叶利尼亚突出部。朱可夫用第24集团军的10个师于8月30日发起进攻,9月8日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并向西推进了25公里。这是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苏军唯一取胜的一次战役。此役之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全部转入防御。斯摩棱斯克会战告一段落。 斯大林对朱可夫在叶利尼亚突出部取得的胜利十分满意。他召见朱可夫,问他有何打算。“重返前线!”朱可夫回答。斯大林命令他立即前往陷入德军重围的列宁格勒,接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全力保卫列宁格勒(参见列宁格勒战役)。9月10日,朱可夫飞往列宁格勒。一下飞机,他便径直赶往列宁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朱可夫的到来打断了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会议,人们正在讨论列宁格勒一旦失守将怎么办。朱可夫同原司令员伏罗希洛夫的指挥权交接没用上什么特别手续。朱可夫只是将斯大林的便条交给了伏罗希洛夫。便条写道:“把方面军司令部交给朱可夫,您本人马上飞回莫斯科。”朱可夫随即用专线电话向最高统帅部报告;“我已经接管了司令部。”守住列宁格勒朱可夫领导下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朱可夫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永远不要考虑列宁格勒一旦失守怎么办,列宁格勒不能失守!朱可夫迅速调整了部署,采取了种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他将高炮部队调到乌里茨克—普尔科沃等高地,用高炮打坦克。他还将包括舰炮在内的各种大炮集中在关键地区,统一使用。9月14日,朱可夫用专用电话向莫斯科报告:“截至今天傍晚,我军在敌人前进道路上构置了炮火系统,其中包括舰炮、高射炮和其他大炮。我们现在正把迫击炮也集中起来。我想明天早晨,我们可以在主要方向形成密集的炮火屏障以便与步兵协同。步兵已在今天部署在上述防线……” 此时德军认为列宁格勒已唾手可得。柏林的战报宜称:“列宁格勒的包围圈越缩越紧,该城的攻陷指日可待。”哈尔德在9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取得了巨大成功。敌人被削弱……”但是列宁格勒的英雄保卫者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著名政论家索尔兹伯里在其《九百天》一书中对朱可夫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的那一时期写道:“如果德国人被阻滞,那就达到了目的,为他们放了血。在那9月的日子里,他们有多少人被炸死,任何人任何时候也说不清。乌里茨克附近流着一条溪流,被德国兵的鲜血染红了数日”“是朱可夫的意志阻挡了德国人吗?”“在9月的日子里,他是可怕的,没有别的词汇,只能用‘可怕的’一词来形容他。”朱可夫和列宁格勒的保卫者们完成了最为艰巨的任务,他们守住了列宁格勒,城市面临的直接威胁消除了。 朱可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所有参加9月保卫列宁格勒战斗的人,都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日子。但我们的部队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计划。由于苏联士兵、水兵和基层军官史无前例的坚韧不屈和群众性的英雄主义,由于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的坚韧性和坚定性,敌人在攻打列宁格勒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到了9月底,我们方面军所有地段上的战斗激烈程度都明显减弱,整个战线稳定下来。” 10月6日晚,斯大林给朱可夫打电话,询问列宁格勒的情况。朱可夫报告说,德军的进攻已被遏止,因伤亡惨重而转入防御。朱可夫还报告说,德机械化部队和坦克部队正在由列宁格勒往南大规模运动,显然是被调往莫斯科。听完朱可夫的报告,斯大林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莫斯科方向,特别是西方面军正在出现严重局势。他对朱可夫说:“你将列宁格勒方面军交给参谋长霍津将军。然后乘飞机来莫斯科。”守卫莫斯科1941年10月7日黄昏,朱可夫飞抵莫斯科。他立即前往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他同朱可夫打过招呼后,便指着地图开门见山地说:“你瞧,这里的情况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朱可夫很严重,而我又无法得到西方面军的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我们不知道敌人进攻的地点和兵力,也不知道我军的状况,因此难以做出决定。你马上到西方面军司令部去,弄清战局,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等着。”此时局势确实十分严重。德军已开始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在9月底,德军北翼围困了列宁格勒,南翼占领了基辅,中央攻占了斯摩棱斯克,距莫斯科仅300—400公里,德军统帅部制定了“台风”作战计划。德军企图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分割围歼苏军主力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然后从南北两个方面向莫斯科迂回,入冬前攻下莫斯科。为此,德军集结了“中央”集团军群所辖3个集团军和3个坦克集群,以及第2航空队,共78个师,180万人。希特勒在给各部队的命令中说:“进行最后一次打击的条件终于成熟。这一打击应在冬季到来前致敌于死命。”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纵深300公里的三道防线。进行防御的是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所辖的15个集团军和1个战役集群共125万人。 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团军首先向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突击。10月2日,德军主力在维亚兹马方向发起进攻。在战斗开始后一星期内,德军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将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的3个集团军合围在布良斯克地区,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编成内的4个集团军合围在维亚兹马地区。苏军多次实施突围,但除一小部分突围成功外,大部被围歼。据德军称,两地区苏军损失65万人(参见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朱可夫奉斯大林之命于10月7日深夜到达西方面军司令部了解战况。他很快摸清情况。10月8日深夜2时半,他向斯大林报告,主要危险在防御薄弱的莫扎伊斯克一线,敌人的坦克可以突然冲往莫斯科,必须尽快往这一线调集部队。10月9日晚,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由朱可夫指挥。10月10日,朱可夫被任命为新整编的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清楚地认识到,“实际上,担负着保卫莫斯科的历史重任的是重新组建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将已被冲垮而各自为战的西方面军各部集结起来,据守呈弧形的图尔吉诺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罗霍夫—纳罗福明斯克—谢尔普霍夫一线,顽强抵抗德军的突击。德军的进攻速度急剧下降。11月1日,斯大林问朱可夫,形势是否允许莫斯科举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式。朱可夫作了肯定的回答。11月7日清晨,红场上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全副武装的红军威武地走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这次阅兵式向世界宣告,莫斯科是不可战胜的,苏军必将打败法西斯侵略者。朱可夫照片集(8张)粉碎德国野心11月中旬,德“中央”集团军群再次向莫斯科发起大规模进攻。德军两个快速集团军分别从北面的克林和南面的图拉对莫斯科采用深远的迂回突击,企图在莫斯科以东完成合围。同时,德军在正面继续实施强攻,以图在莫斯科以西歼灭西方方面军主力。北路德军于11月23日占领克林,12月初进抵距莫斯科西北郊不到30公里的亚赫罗马。11月底和12月初,苏军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多次进行反击,终于挫败北路德军的进攻,使之转入防御。南路德军于12月初进攻图拉,也被苏军击退。在西方方面军的正面,德军进攻受阻,被迫退至库宾卡以北、纳罗福明斯克以南一线。德军三路进攻均受挫折,已成强弩之末。由于补给线拉得太长,运力不足,人员和武器装备供应不上,且无严寒条件下的作战准备,部队大量减员,士气下降,德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苏军则越战越强,转入反攻的条件日益成熟。11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开始对北路德军实施突击;6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对南路德军实施突击。12月6日,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开始对正面之敌实施攻击。进攻发展顺利。德军遭受严重打击。12月8日,希特勒下令在包括莫斯科方向在内的整个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但是德军已无力坚守防线,被迫向西退却。12月13日,苏联宣布,红军粉碎了德军包围莫斯科的狂妄企图。苏联各报刊纷纷登载前线胜利的消息和指挥作战的苏军将领的照片。朱可夫的照片被排在报纸头版最显著的地方。1942年1月8日,苏军实施总攻。至4月20日,苏军向西推进了100至350公里,解放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全部和奥廖尔州一部分地区,歼敌50余万。此后苏军转入防御。莫斯科会战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天王星”作战莫斯科会战以后,希特勒被迫放弃全面进攻的计划。1942年夏集结重兵于苏德战场南部,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攫取石油、煤、粮食等重要经济资源,切断伏尔加河水运干线,进而北取莫斯科。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投入了“B”集团军群,共71个师。苏军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是新组建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内有9个集团军。 7月17日,德军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首先发起进攻。7月23日、26日,德军北、南路先后开始进攻,8月17日攻占顿河西岸全部地区,苏军退至斯大林格勒外围组织防御。8月18,保卢斯的部队已进抵该城接近地。斯大林格勒在危机中。8月27日,斯大林将在波哥烈洛耶·哥罗迪舍指挥作战的朱可夫召回莫斯科,告诉他南方形势很糟,德军有可能攻占断大林格勒。斯大林通知他,国防委员会已决定任命他为最高统帅部副统帅,并派他到斯大林格勒。8月29日中午,朱可夫到达小伊凡诺夫,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领导一起研究和制定了当前的防御和以后的反攻计划。9月12日,苏军全部退守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丧失殆尽,战线离市区只有2至10公里。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苏军与德军展开逐街逐房的战斗,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苏军浴血苦战,死不弃城。 这时,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大将基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一个反攻计划,主张将德军的进攻集团紧紧地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其两翼实施强大突击,建立起对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合围的对内正面,和保障消灭被围集团的对外正面。计划代号为“天王星”。此后的两个月,朱可夫极度紧张,亲自抓“天王星”作战的准备工作,同时参与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指挥工作。9月末,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为顿河方面军,朱可夫推荐罗科索夫斯基中将(1943年1月15日晋升为上将)接替戈尔多夫中将任司令员。 11月1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实施“天王星”反攻计划。11月19日和20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一线,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新组编)从萨尔平斯耶湖一带先后发起进攻,于11月23日在卡拉奇以东的苏维埃村会师,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坦克第4集团军部分兵力共22个师,约33万人。希特勒为解救被围德军,临时组成了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和托尔莫辛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西南方向打开一条通路,末获成功。1943年1月10日,苏军对被围德军发起总攻。1月25日,苏军进攻部队冲进市区,与坚守城区的苏军会师。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被歼。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库尔斯克战役此时,朱可夫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库尔斯克突出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将战线向西推进600公里,在库尔斯克附近形成一个突出部,其北翼的根部为奥廖尔,南翼根部为别尔哥罗德。希特勒企图夺取库尔斯克,重新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计划以第9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等部队分别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实施南北夹击,合围和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 1943年3月中旬,朱可夫来到库尔斯克城,迅速查明了德军的进攻企图。4月20日,他回莫斯科向最高统帅部建议,苏军暂不转入进攻,而以优势兵力进行防御,在阵地上疲惫和消耗敌人,然后再投入精锐预备队,转入反攻,最后歼灭德军主力。最高统帅部采纳了朱可夫的建议,下令按此迅速准备库尔斯克战役。 德军计划在5月初开始进攻,但因兵力不足,新式“虎式”和“豹式”重型坦克尚未装备到部队,因而几次推迟进攻时间,苏军得以有更充裕的时间组织这一战役。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大将请示朱可夫:据德军俘虏供称,德军再过一小时将发起进攻,是先报告最高统帅,还是立即实施炮火反准备。情况紧,不容迟疑,朱可夫当即立断,指示罗科索夫斯基立即下令开炮。20分钟后,苏军对已进入出发阵地的德军实施猛烈的炮火反准备。德军遭受严重的损失,进攻推迟3小时。德军进攻进展十分缓慢,很快便完全停了下来。面对苏军的打击,德军临时将计划改为强攻。德军投入560辆坦克,而苏军投入了850辆坦克。德军以每平方千米150辆坦克的密度冲锋。而朱可夫大量使用T-34出其不意地冲入德国坦克群,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进攻性的轻坦被击垮,主力的重坦由于长程火炮,被T-34这种“中型兵器”给打的措手不及。这一战中,德军又400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包括70~100辆“虎”式被击毁7月12日苏军转入反攻,8月5日收复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8月23日解放了哈尔科夫,胜利结束库尔斯克会战。战线向南和西南推进140公里。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规模宏大的战役,在普罗霍洛夫卡还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此役德军损失50万人,1500辆坦克,彻底丧失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全线转入防御。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6月23日,苏军发起白俄罗斯战役。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协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右翼发起进攻,于6月27日解放了维帖布斯克和奥尔沙。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左翼发起进攻,6月29日攻克了博布鲁伊斯克。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6月28日解放了莫吉廖夫。朱可夫指示这两个方面军高速向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进击,7月3日解放该城,随即在其东部围歼德军10万余人(参见明斯克战役)。至7月5日,苏军向西推进225—28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大部领土。苏军迅速扩大战果,13日解放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20日进入了波兰国境。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解放了卢布林,27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解放了交通枢纽比亚威斯托克。8月29日,苏军到达叶尔加瓦、多贝莱、奥古斯托夫,那累夫河和维斯瓦河,胜利结束了白俄罗斯战役,歼敌54万人,向西推进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和立陶宛部分领土,并解放了波兰东部,逼近东普鲁士的华沙。 在这次战役中,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协调4个方面军在宽大正面上同时突破敌军防御,围歼敌军重兵集团,并在宽大纵深高速进击退却之敌,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为此两人再次获得胜利勋章。 1944年底和1945年初,战争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斯大林决定让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攻柏林。部署在柏林方向上的共3个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朱可夫元帅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朱可夫居中,右方是罗科索夫斯基,左方是科涅夫。 从维斯瓦河至奥得河是苏军西进柏林的捷径。苏军最高统帅部将进攻柏林的战略主突方向定在这一线。1945年1月12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进展顺利。朱可夫于1月23日进抵德军东线最后一道防线奥得河,并夺取了西岸的全部登陆场,胜利结束此役,歼敌22万人,解放波兰大部分领土,打开了通向柏林的道路。 此时,进至奥得河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正在东普鲁士作战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之间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出现一个百余公里的空隙地带。德军统帅部紧急调来希姆莱的“雏斯瓦”集团军群,企图消灭进至奥得河的苏军,固守该地区,扭转柏林方向上的不利形势。苏军统帅部抽调白俄罗斯第2、第1方面军的部队围歼了“维斯瓦”集团军群,占领了东波美拉尼亚,消除了进攻柏林的苏军侧翼的威胁,为攻占柏林创造了有利条件(参见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1945年4月1日,斯大林召集苏军高级将领研究对德国的最后进攻。谈到进攻柏林的问题,科涅夫表示他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将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攻克柏林。朱可夫也请战说,他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离柏林最近,而且已作好充分准备,锋芒直指柏林。最后,斯大林要他们两人准备好各自的作战计划,两天后提交最高统帅部定夺。4月3日早晨,斯大林召开最高统帅部会议,听取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汇报。他站起来,用笔在墙上的挂图上,划了一条长线,作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分界线,线的终点是柏林东南60公里处的吕本。他对两位元帅说,如果敌人在柏林的东接近地上进行顽强抵抗,使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进攻受阻,乌克兰第1方面军则应准备以各自的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击柏林。这一决定,实际上是暗示两位元帅进行比赛。柏林战役在柏林受到苏军直接威胁的情况下,希特勒企图负隅顽抗,从2月份起,动用大批人力在柏林以东构筑了3道防御阵地,在城周围筑起了3层防御圈,将柏林市区划成9个防御区。壁垒森严,重兵防守。 为了打好攻克柏林这一历史性战役,朱可夫进行了异常周密的准备:航空侦察兵对柏林地区进行了6次空中拍照,制作了柏林地区的精确模型,绘制了极详细的作战要图,进行了协同动作演练,调动部队和运输作战物资采取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为了出奇制胜,朱可夫打破常规,决定不在黎明时分发动进攻,而是天亮前2小时实施夜间出击。 4月16日凌晨3时,柏林战役打响.朱可夫用18000门各式大炮实施炮火准备,20分钟内向敌阵倾泻了5万吨炮弹。同时,轰炸机对敌重要目标进行了猛烈轰炸。火力准备之后,天空中突然出现数千发彩色信号弹,地面上134部探照灯霎时间大放光明。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千多度电光照亮了战场,使人目眩眼花,将我军坦克和步兵冲击目标从黑暗中暴露无遗。这是一个给人留下异常强烈印象的场面,可以说,我一生从未有过类似的感觉……”随着信号弹的升起,在数百架飞机和密如织网的炮火支援下,朱可夫的突击集团向德军阵地迅猛地扑去,一小时后突破德军第一阵地,向纵深推进了至2公里,到中午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防御地带。德军退守以泽劳弗高地为依托的第二防御地带后,苏军进攻受阻。当日日终苏军只前进了6至3公里,几次强攻未能拿下泽劳弗高地火力枢纽。斯大林对朱可夫未能突破前进障碍极为不满。朱可夫向最高统帅保证次日日终前突破泽劳弗高地防御。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250门大炮猛轰泽劳弗高地30分钟。随后苏军奋不顾身地连续向高地冲去,终于在中午拿下泽劳弗高地,突破德军第二防御地带。19日,朱可夫突破德军第三防御地带。德军奥得河地区整个防线崩溃。此时,16日于尼斯河畔发起进攻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突破德军三道防御地带,逼近柏林防御圈。4月20日,朱可夫的部队在柏林接近地突破德军防线,炮兵开始对柏林市区轰击。4月21日,朱可夫的3个集团军从东、北面突入市郊,科涅夫的部队突进列距柏林南郊30公里处,两个方面军从4个方向冲向柏林,于24日在柏林东南会合,25日又在柏林以西会合,合围德军20万人,随即以多路向心突击战术,强攻市区。不断缩小包围圈。27日,苏军突入市中心,一天之内摧毁300个街头据点,逐街逐屋进行争夺战。4月29日,朱可夫的部队开始攻打处于其作战范围内的德国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当晚9时50分,第150师战士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将师军旗插上国会大厦圆顶。5月2日,德军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率部投降。德国投降5月8日,德军元帅凯特尔代表纳粹德国在柏林以东卡尔斯霍斯特镇的一所军事学校的会议厅里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代表苏军,英国空军上将泰勒、美国斯巴茨将军和法国塔西尼代表盟国远征军,接受了德军的投降。柏林战役结束,纳粹第三帝国就此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战结束。 因攻克柏林所建立的殊勋,朱可夫被授予第三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在那些胜利的日子里,《红星报》写道:“德寇投降后,我们在柏林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朱可夫元帅。他视察废墟,也观看具有浮夸的普鲁士风格的塑像,见到那些阿谀逢迎,服服贴贴的德国人时,元帅的目光流露出轻蔑……这天,元帅参加了柏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的葬礼,在墓前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为了祖国和自由与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他抓起一把泥土,撒进坟墓里,接着又朝军旗走去,吻了吻它的一角。”
1994年7月,米特尼克被《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媒体称其为无所不能,可以随时发动电脑战争的超人。此时他已被列入FBI十大通缉犯的行列。百度搜索的话关于他的词条上万,应该为真,逆天啊
吴佩孚 蒋介石 毛泽东 邓小平
给士兵擦皮鞋
二战著名人物:二战风云人物美国篇二战期间上《时代》周刊最多的就是这位麦克阿瑟了。虽然在日本攻占菲律宾前夕,麦克阿瑟以“试试鱼雷快艇能否通过日本人的水雷封锁”的借口离开了他的部队,留下可怜的温莱特做了日本人的俘虏。不过他日后以独创的蛙跳战术逐个收复了被日本人占领的太平洋诸岛,直到最后攻占日本本土,害的巴顿失去了再打一场仗的机会。虽然后来在朝鲜被打了给灰头土脸,似乎有些晚节不保,不过老麦最后确以一篇《老兵不死》的演说落了个满堂彩。而且他一贯摆酷的作派和字斟句酌的用词都吸引了媒体不少笔墨。紧随麦克阿瑟登上《时代》封面次数最多的是欧洲战场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而且还被评为1944年的风云人物。曾经担任马歇尔副官的艾森豪威尔日后也成为继马歇尔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位五星上将。他的功绩在诺曼第登陆和随后的欧洲战场的战役中达到了颠峰。他的老领导马歇尔对他的评价是:“艾森豪威尔和他手下的人冷静而自信,以非凡的效率完成了无比巨大和复杂的任务。”另一位在《时代》封面人物上和艾森豪威尔比肩的是“血胆将军”巴顿。作为潘兴手下的爱将,巴顿组建了美军第一只装甲部队,堪称美军的“装甲兵之父”。巴顿带兵的成就和他的坏脾气一样出名。他被媒体宠爱不仅是因为他的赫赫战功,更是由于他时不时的惹是生非和语出惊人。而他和蒙哥马利之间的暗中较量也为媒体津津乐道。他带领第三集团军在欧洲战场驰骋时的名言是:“以尽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进的地方前进!”被称为“大兵将军”的布莱德雷荣登《时代》封面两次。这位曾担任过西点军校和本宁堡执教的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五星上将具备敏锐的军事观察力和潜在的军事天赋,一直深受马歇尔的赏识和器重,他升为准将甚至比他在西点军校时的同学艾森豪威尔还要早,他也是同一届西点毕业生中第一个当师长的(82师)。在北非战场他虽然担任巴顿的副手(第2军副军长),但等到诺曼第登陆时,他却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巴顿的上司。他对朝鲜战争的那句著名的评论“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一直脍炙人口。有人这样评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挥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另一位二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美军将领是海军上将尼米兹。珍珠港事件后,尼米兹临危授命担任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他指挥的轰炸东京和突袭马绍尔群岛大大振奋了美国人的信心。之后的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更是让他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1945年9月2日尼米兹代表美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成为对他最好的褒奖。还有一位二上《时代》封面的美国海军上将哈尔西,曾任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司令、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和第3舰队司令。因作风勇猛而获绰号“蛮牛”,因为人随和又而被称为“水兵的海军上将”。躲过珍珠港一劫的哈里西在突袭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威克岛的战斗中为美军赢得了参战后的最早的一系列胜利。而杜立特的率领的16架B-25从他的大黄蜂号航母起飞空袭东京成功也使哈里西名声大振。但珊瑚海战役和中途岛战役,哈尔西却因病缺席。不过他指挥的瓜岛、所罗门群岛等一系列岛屿战的胜利是他为自己赢得了上将的军衔。山本五十六也是死在他的手里。日本投降仪式就是诠��鞯钠旖ⅰ懊芩绽锖拧闭搅薪⑸暇傩械摹9�镂鞯拿�允恰吧彼廊毡纠校∩彼栏�嗟娜毡纠校 ?还有一位二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兹(Carl Spaatz)中将。1943 末,美国战略航空军在欧洲成立,卡尔.斯帕兹中将任司令。斯帕兹负责组织了对德国和日本的大规模战略轰炸。荣获1943年《时代》风云人物的马歇尔,美军历史上第一为五星上将。马歇尔虽然从未担任过重要的战场指挥官,但他在二战期间任总参谋长,是罗斯福总统作为最高决策者所依傍的实际总指挥,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他的总部署获得了极大的军事声誉。马歇尔堪称美军的伯乐,除了他同辈的麦克阿瑟、史迪威少数几位以外,他担任美军参谋长后提升了许多军官,其中包括日后驰名于世的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巴顿、克拉克等都在战争中无愧重任。马歇尔和中国也很有缘分,早年曾在天津的任美军第15步兵旅旅长,二战胜利后又被任命为美国特使来华进行和平调停。发明了著名的“李梅火攻”战术的美国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李梅少将。他在担任第8航空队第3轰炸机师师长时,曾指挥部队在对德国战略轰炸中建立过显赫的战功。他是昼间精确轰炸战术的积极支持和倡议者,并在对德国空袭中将此理论付诸实战取得骄人的战绩。以李梅火攻为代表的美军战略轰炸,直接动摇了日本维持战争的根本基础。第101空降师首任师长威廉.C.李准将美第6 集团军司令克鲁格中将。艾森豪威尔曾在其手下任职,并被提升为准将。他指挥的第6集团军是麦克阿瑟指挥的太平洋岛屿战中的主力。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帕奇(Alexander Patch)时任美国空军第9军指挥官的范登堡准将,日后担任美国空军参谋长。今天位于加州的美军范登堡空军基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霉的温莱特中将,麦克阿瑟离开菲律宾后,任命他接任美军驻菲律宾的指挥官,并且嘱咐他不得投降。然而温莱特指挥的美菲联军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对手。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岛75000名美菲联军向日军投降,其中美军12000名。这是美军建军以来最不幸的日子,也是美国200多年里遭遇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温莱特后来被关押在位于吉林的战俘营里,直到1945年8月被苏军解放。9月2日温莱特在密苏里号上见证了日本的投降仪式。也许是作为安抚,麦克阿瑟把他在投降书上签字的那支笔送给了温莱特作为纪念。指挥瓜岛和冲绳战役的美海军上将特纳,朝鲜战争中任美远东舰队司令,负责指挥仁川登陆。后曾任美国中情局局长。海军五星上将威廉.李海(),曾担任美国海军参谋长和美国武装部队司令(即总统)的参谋长,同时主持参谋长联席会议,参与制定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计划。战后美国有一级巡洋舰以他的名字命名。负责陆军新兵训练的McNair将军第8集团军司令罗伯特.艾克尔伯格。第8集团军于1944年6月10日在太平洋组建,是麦克阿瑟手下的主力,参加的主要战役有南菲战役、莱特湾战役和吕宋战役等。日本战败后第8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成为美国驻日占领军。但艾克尔伯格日后确没有和麦克阿瑟搞好关系,以至于失去了出任陆军副参谋长的机会。在冲绳战役中阵亡的美第10集团军司令巴克纳中将,他是美国在二战中阵亡的军衔最高的指挥官。他是被日本炮弹炸碎的岩石碎片击中胸部阵亡的。第一联合空降军司令布里尔顿将军(Lewis Brereton),第一联合空降军包括美国第17、82、101空降师(这三个美军空降师组成第18军团),波兰第1伞兵旅(parachute brigade),英军第1、6空降师和第52 低地师。二战期间第一联合空降军参加的最著名的战役当属市场-花园行动了。指挥第5两栖军的霍兰.史密斯中将。第5两栖军由海军陆战队第三、四、五师组成,参加了著名的硫黄岛战役被称为美国现代空军之父的亨利•;阿诺德将军是美国空军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美陆军副参谋长、陆军航空队司令,在美国空军的组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太平洋战场展开对日本本土的进攻性战略轰炸,阿诺德将军于1944年组建美陆军航空队第20航空队,自任司令,20航空队的B-29超级堡垒远程战略轰炸机将战火直接烧到日本本土去,而且历史还证明它的组建对美国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命令是他负责下达的。美军陆军航空队的美空军George Kenney少将,他曾参与了太平洋战役,后任美军远东航空军司令。欧洲盟军占领区最高长官克雷将军(Lucius Clay),二战期间负责美国的军火供应,他曾在柏林封锁期间指挥了著名的“空中走廊”计划。美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中将,克拉克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斗中负过伤。战争结束后,一直在本宁堡步校和陆军参谋部任职。艾森豪威尔出任盟国欧洲战区司令后,克拉克作为他的助手,从伦敦到北非,参与了各种军事谋划和战役实施。克拉克出任第5集团军司令时47岁,是同级指挥官中最年轻者之一。他指挥的第5集团军在意大利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了萨勒诺湾登陆和卡西诺战役,也是第一支开进罗马的美国部队。这位相必大家都很熟悉,美国四星上将史迪威。史迪威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1935年7月,以上校衔出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任内曾实地考察并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8月离任回国,后被任命为第3军军长。1942年1月,晋升中将,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并根据中美协议兼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盟军抗击日军入侵缅甸;帮助改编、装备、训练中国军队;监督援华租借物资的使用;保证滇缅公路畅通。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总司令,在缅北反攻战役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1944年8月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后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于1944年奉调回国。同年晋升为陆军上将。史迪威被蒋介石排挤走后,魏德迈(Wedemeyer)在接替了他担任中国战区的美国司令。不过他和他的前任一样对蒋介石和国民党都没有多少好感。美陆军供应部长萨摩维尔中将,史迪威离开中国后,杜鲁门曾一度将其列为中国战区司令的后备人选。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1941年 8月,美国说什么按租借法案援助中国 100架P-40B歼击机。这批飞机由陈纳德接收,组建美国志愿航空队,帮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被称为“飞虎队”。仅 1941~1942年,即击毁日军飞机 286架,粉碎了日本空军不 可战胜的神话。 1942年,飞虎队撤销,改编为美国第 10航空队中国战区空军特遣队,陈纳德恢复军籍,任队长。1943年,特遣队再改编,成为美国陆军第 14航空队,陈纳德任司令,晋少将,直到战争结束。1946年,他在中国组织了“民用航空公司”。第9集团军司令辛普森中将负责美国海军妇女预备队McAfee上校,她也是第一位荣获杰出服务勋章的美国女性。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长Olveta Culp Hobby一战时候的铁锤将军”潘兴。虽然他没有参加二战,但作为美国人的英雄,他还是登上了《时代》的封面为美国人打气美国大兵的形象“Willie”苏联篇斯大林在二战期间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次数和希特勒一样多,但他却两次成为时代风云人物(1940/1942),比猿首多一次。斯大林大家也太熟悉了,我这儿就不多费笔墨了。二战期间荣登《时代》封面最多的苏联将帅不是劳苦功高的朱可夫,而是老牌的第一骑兵军三元帅之一的铁木辛哥,另二个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苏德战争开始时三个老元帅又担任方向总指挥。铁木辛哥担任西方向总指挥,但由于斯摩棱斯克失守使斯大林大为震怒,要撤了他,亏得朱可夫为他求情才作罢。但不久之后还是被改任西南方向总指挥,正赶上基辅会战,但铁木辛哥指挥部队稳住了战线。1941年冬,铁木辛哥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在罗斯托夫反击战中重创克莱斯特坦克集群,这是红军第一次大的胜利。但好景不长,1942年春,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却导致红军3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差点全军覆没,之后节节败退。斯大林从此再也不象以前那样信任铁木辛哥了。铁木辛哥被贬到西北方面军任司令员。虽然在那儿表现不错,但再也没有得到重用。但最终铁木辛哥还是获得了苏联最高军功勋章--胜利勋章。和许多其他的苏联元帅一样,朱可夫也是白俄军队出身,而且在一战中获乔治十字勋章2 枚。1918年参加了著名的红军第一骑兵军,从排长干起直到军长。值得一提的是朱可夫还曾担任过短暂的驻华军事顾问。1939年指挥苏军第 1集团军,在蒙古诺门坎地区狠狠教训了一顿小日本。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历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 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方面总司令等职。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时期,活跃在各个重要的战场上,出色地组 织和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就象一个消防队员,哪里情况紧张,战事危急,那 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在战略防御阶段,朱可夫指挥了莫斯科会战,同兄弟 方面军一道将德军击退 100~250千米。在战争转折关头,成功地协调了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突破封锁列宁格勒的作战、库尔斯克会战 和第聂伯河会战的各方面军的计划和行动,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战局, 夺回了战略主动权。1943年 1月,因功绩卓著晋升为苏联元帅。在战 略反攻阶段,又直接组织和协调实施了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一奥 得河战役和柏林战役,直到最后捣毁法西斯巢穴柏林,代表苏军最高 统帅部接受德军投降。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 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朱可夫曾 4次荣 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 6枚布琼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作战勇敢获4枚乔治十字勋章和4枚奖章。1917年夏被选为驻明斯克高加索骑兵师第5连士兵委员会主席、团士兵委员会主席和师士兵委员会副主席。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布琼尼加入红军,组建了著名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并任司令。第一骑兵军在与“白军”的国内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布琼尼也显示出了杰出才干。看过电影《第一骑兵军》的人一定对影片中布琼尼身披双肩高高翘起的斗蓬,骑着战马,挥舞军刀率队向敌人阵地充分的镜头记忆犹新。国内战争结束后,布琼尼曾担任红军总司令助理(主管骑兵)、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工农红军骑兵监、莫斯科军区司令等职。卫国战争时期,布琼尼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历任大本营预备队集团军集群司令、西南方向总司令、预备队方面军 司令、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1943年1月被任命为苏军骑兵司令和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战后布琼尼兼任苏联农业部副部长,主管养马业。布琼尼获列宁勋章8枚,红旗勋章6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也是从白俄军队干起的。苏德战争爆发时任苏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由于工作出色,斯大林任命他为代理总参谋长,并负责拟定莫斯科战役反攻计划。在他的谋划下,苏军在莫斯科实施了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迫使德军败退,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鉴于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贡献,华西列夫斯基于1942年4月被晋升为上将,并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告急,斯大林派他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朱可夫指挥战事。两位将领拟定的计划获得斯大林的批准。华西列夫斯基出任南部战线斯大林格勒地域作战的总指挥官,指挥三个方面军围歼了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万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华西列夫斯基荣获“苏沃洛夫一级勋章”,这是首次向高级将领颁发象征统率级别的奖章。不久他被授予元帅军衔。随后华西列夫斯基有参与指挥了库尔斯克会战和进攻德国本土的战役。1944年4月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并获得二枚“胜利勋章”。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只有斯大林和朱可夫元帅同样获得两枚“胜利勋章”。欧洲战场胜利后,华西列夫斯基出任远东苏军总司令,指挥远东三个方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强大攻击并迫使其投降。时年50岁的华西列夫斯基又一次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罗科索夫斯基一战时参加俄军龙骑兵,获得三枚乔治十字勋章。后加入红军,1929年作为独立骑兵旅旅长曾参加苏军同张学良部队在东北的冲突,并获他的第三枚红旗勋章。大清洗中由于是波兰出生,被诬陷为波兰间谍,投进监狱。后来由于铁木辛哥说情,加上苏芬战争爆发前线急需将领,斯大林将其释放。苏德战争爆发后,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第16集团军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他担任顿河方面军司令,率部包围了保卢斯的的第16集团军并最后迫使其投降。1943年2月,罗科索夫斯基调任中央方面军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了德军的反扑。战争后期,罗科索夫斯基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向华沙挺进。但是正当苏军兵临华沙城下,波兰地下抵抗组织举行起义之时,斯大林却下令让苏军停止行动的,对德军镇压起义坐视不管。作为波兰后裔的罗科索夫斯基因此倍受外界指责。1945年6月24日,是罗科索夫斯基一生中最为光辉的日子,这一天,他在莫斯科红场主持了胜利阅兵式,率领红军接受了斯大林的检阅。在这次阅兵式上,红军战士将在战场上缴获的数百面德军军旗掷到了列宁墓前,重演了历史上将缴获的拿破仑军旗掷到亚历山大一世沙皇脚下的光辉一幕,阅兵仪式达到了高潮。罗科索夫斯基生前曾两次荣获 “苏联英雄”称号,并获苏联“胜利”最高军功勋章。战后罗科索夫斯基曾任波兰国防部长和部长会议主席。沙波什尼科夫被称为“苏联红军的大脑”,这是因为他不仅是元帅、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教授。他写的《军队大脑》一书阐述总参谋部的作用,堪称经典。斯大林曾经说:如果没有沙波什尼科夫在我的周围,我真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在国内战争中,沙波什尼科夫参与了歼灭邓尼金的作战计划,并获得红旗勋章。30年代初他曾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在后来的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中,他曾被投入监狱并差一点被枪毙,直到1940年才被释放并被授予元帅。苏德战争爆发前他担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和苏军总参谋长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初期苏军一连串的战事失利,1943年斯大林把他调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他总共获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2枚。战后苏联的一级大型反潜舰以他的名字命名空军主帅诺维科夫元帅在卫国战争年代是苏军的空军司令,也是战争年代的杰出统帅之一。他是被授予空军主帅的第一人,他在使用航空兵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创新,对苏联空军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多次重大战役中,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成功地协调了数个方面军的航空兵的战斗行动。然而1946年因斯大林之子瓦西里的升迁问题开罪于斯大林,被捕入狱,判处6年徒刑,空军主帅军衔和各种奖励均被剥夺。1952年他得以恢复自由。斯大林逝世后,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取消了对他的判决,恢复党籍、名誉、元帅军衔和各种奖励。虽然他后来短暂地出任远程航空兵司令、空军副总司令,但监狱中的生活已彻底地摧垮了他的身体。而不得不于1956年退役。[被誉为“炮兵战神”的沃罗诺夫炮兵主帅是苏联炮兵战术和理论的创立者。1939年夏,沃罗诺夫参加哈拉哈河战役,计划和指挥集团军级集群规模的炮兵行动给予日军沉重打击。1943年一1950年任苏联武装力量炮兵司令。在研究炮兵进攻和反坦克作战的理论和实践,在创建大规模的炮兵兵团(炮兵师和军),在发展作为战役机动的基本手段——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等方面,建立了巨大功勋。卫国战争时期,曾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驻方面军的代表,直接参加了各个方面军的各次战役的计划、准备和领导工作,并共同领导了消灭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军集团。战后,沃罗诺夫对炮兵的发展也做出很大贡献。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3枚,红星勋章1枚。出身红军中国团的戈利科夫元帅。国内战争时期,戈利科夫先后在“红鹰”农民志愿兵共产主义步兵第l团等部队参加作战。战争爆发前任副总参谋长兼情报总部部长。卫国战争初期,率领苏联军事代表团去英国和美国进行关于向苏联提供军用物资的谈判。回国后参加了莫斯科、布良斯克、沃罗涅日、斯大林格勒等战役1943年4月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主管干部工作)。1943年5月起任总干部部长。战后任独立机械化集团军司令、装甲兵学院院长、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先后获列宁勋章4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l枚,红星勋章2枚,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1枚。英国篇相比美苏德三国,英国方面上榜的人物就少多了。上榜最多的是蒙哥马利元帅。二战爆发时,蒙哥马利率第3师横渡海峡,出征西欧大陆,但很快被德军从敦克尔克赶回了英国。1942年蒙哥马利被任命为驻中东军第8集团军司令,他的对手是“沙漠之狐”隆美尔。吸取了前任的教训,他以逸待劳,使用一次大战阵地战办法对付隆美尔,迫使隆美尔与他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是缺俨垢�穆∶蓝�娜砝摺?942年10月,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重创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彻底扭转了盟军在非洲战场的态势。蒙哥马利也因功被提升为上将。非洲之战结束后,蒙哥马利与巴顿一同在西西里岛登陆,进军意大利,并上演了一场攻城略地的竞赛。接着又指挥了沙纳姆战役和阿登战役。1944年蒙哥马利被室晋升为元帅。战后蒙哥马利升任英军总参谋长,积极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对蒙哥马利争议最大的是他在欧洲战场指挥和策划的那些不成功的战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市场-花园行动了。和蒙哥马利相比,邱吉尔只上了一次《时代》封面。对于邱吉尔也就不多说了。2002年10月,温斯顿·邱吉尔被英国人民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排在他身后的英国伟人,依次为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等。邱吉尔可谓名门之后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上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1953年,他以《二战回忆录》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邱吉尔以杰出的演讲口才而著称,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亚历山大元帅。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陆军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4年后任步兵旅旅长、第1步兵师师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赴法参战。1940年12月,任英格兰南部军区司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3月赴缅甸参加对日作战,指挥驻缅英军由仰光撤至印度。同年8月任驻中东英军总司令,为英国第8集团军取得阿莱曼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战区盟军副总司令兼第18集团军群司令,指挥盟军在北非的军事行动,取得突尼斯战役的胜利。1943年7月任意大利盟军总司令,参与指挥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进军意大利本土。1944年6月晋升为元帅。12月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1945年5月2日,亚历山大元帅代表盟军接受驻意德军投降。1946年任驻加拿大总督。1952年任英国国防大臣,受封伯爵。1954年10月退役。1969年6月去世。著有《亚历山大回忆录》。安德鲁·坎宁汉元帅,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在马塔潘角海战中重创意大利舰队。盟军发起北非战役时,任海军远征军总司令。在欧洲战役是被任命为盟军海军总司令,曾参与指挥了意大利战役中的“雪崩”计划。皇家空军元帅内维尔。内维尔出生于印度,一战期间加入皇家空军,1931-34指挥在中东地区的皇家空军。1937-40间担任皇家空军司令。1941-47年间担任驻新西兰总督。他担任空军司令期间大力发展英国空军力量,为日后的不列颠空战打下了坚实的Menɡbɑdun 蒙巴顿,L. Mountbatten, Louis, ~ 英国海军元帅。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外孙。生于英 格兰。1913年入英国海军军官候补学校。1916年起在战列巡洋舰和潜艇上服役。1921~1922年两次作为威尔士亲王副官随访印度等国。1947年受封伯爵,任印度总督,提出“蒙巴顿方案”,实现印、巴分治。1948~1954年先后任地中海舰队第1巡洋舰队司令、海军部第四次官、北约地中海舰队总司令。1979年在爱尔兰因所乘游艇被炸身亡。英国空军元帅亚瑟.泰德勋爵,泰德1929年加入皇家空军,曾任英国空军部训练部部长和皇家空军驻新加坡的指挥官。1939年提升为副元帅后任皇家空军驻中东地区的指挥官,参与了北非战场于隆美尔的战斗。1940年出任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副手,是诺曼第登陆战役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在空军的战术使用策略上,他于美战略空军司令斯帕兹将军之间有矛盾。1945年他出访莫斯科,于斯大林讨论欧洲战后的分治问题。战后泰德任皇家空军司令。德国篇德国方面上镜率最高的当然非“猿首”莫属,竟然上了5次封面,包括1938年被评为《时代》风云人物,比盟军方面最多的麦克阿瑟还多一次。当然包括一次宣布他死讯的封面。猿首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一个问题本人一直很感兴趣:如果当初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那个年轻的一心想投身美术的奥地利青年,日后的人类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仅次于猿首的是他的左帮右臂海因里希·希姆莱。这位养鸡场场主出身的纳粹党徒一生追随希特勒,很得希特勒的信任。29岁时,参与建立党卫队并充任党卫队首脑;34岁时,任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头子;36岁时,总揽法西斯特务组织,权力一度仅次于希特勒。他一手推行的种族灭绝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他如此执迷于所谓优秀人种论,以至于在欧洲各国建立所谓的“生育农场”,专门批量生产纯种的“雅利安婴儿”。1945年德国战败后落入英军手中,最后咬碎了镶在?/div>
《时代》杂志创刊至今八十余年,美国人从未停止过从大洋彼岸远眺中国,在他们笔下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和我们自己了解的中国人、中国社会总是有些不同之处,例如他们曾用拿着各式工具ant-people来形容中国人;例如在某个时期,他们在毛泽东称呼为“红色中国的老板”,又在其身后绘上了密密麻麻的蝗虫。本书作者从1924年美国人第一次用中国人——吴佩孚作为时代的封面人物开始,一直写到2005年——《时代》主刊用穿着“LV”的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用《时代》上的中国面孔,切入波澜起伏的中国近、现、当代史,让读者一睹:八十余年里《时代》是怎样描述中国,描述中国人物,而我们的历史又是怎么样。 时代》封面上的中国面孔 就像炸了锅一样,“超级女声”李宇春登上《时代(TIME)》周刊亚洲版封面的消息被迅速传播开来,报章杂志和门户网站迅速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评论热潮。在中国各大城市的涉外酒店里,那些将自己标榜为“玉米”的李宇春崇拜者们毫不吝啬地买下了当期的《时代》周刊亚洲版。 “从我个人看来,《时代》是美国最重要的主流读物之一,很多中国读者因此将其视作“来自美国的声音。”撰写该篇报道的《时代》周刊驻京记者翟淑珍(Susan Jakes)认为,“中国人很在意外部世界如何看待自己。”对於大洋彼岸这个“刚刚复苏并急於与世界接轨的国度”,《时代》的只言片语,往往意味著太多太多。 1898年4月3日,亨利.卢斯(Henry Luce)出生在中国山东省邓州市。他的父母,是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在卢斯25岁生日的前一个月,由他创办的《时代》周刊正式出版发行。创刊号的封面人物是约瑟夫.坎农(Joseph Cannon),一位退休的美国众议院议长。 在美国,《时代》周刊的“造词”能力令人津津乐道,每一条“意外”嫁接而成的单词,都能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打开那本搜罗了“《时代》新词”的专著《Timenglish: The Words of TIME》,数十年来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瞬间跃然纸上。而年轻的卢斯更难预见的是,大半个世纪后,《时代》周刊会在他出生的国度里成为一本“意见领袖”型的读物,时刻牵动著传媒业乃至普罗大众的关注焦点。《时代》的封面 亨利.卢斯的父母原本打算让孩子在中国长大。15岁那年,卢斯终於踏上美国的土地,并在数年后进入了与中国有深厚交往的耶鲁大学。 在校期间,卢斯结识了布里顿.哈登(Briton Hadden),前者任主编、后者任主席,共同效力於《耶鲁每日新闻》。1922年,他们同时退出了《巴尔的摩新闻报》,著手创办《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的风格在早期受到了布里顿.哈登的极大影响。哈登以不拘一格的管理风格著称,甚至经常在会议上拿卢斯开涮。在他看来,尽管《时代》是一本相当重要的刊物,但却并不一定要天天板著面孔说话。在当时的批评家看来,这样的语态对於严肃的时政报道来说未免太过轻佻,而似乎更适合於那些对社会名流和政治家的深度特写。顺理成章,通过人物说新闻成为《时代》周刊最擅长的报道技法。而在创刊后的数十年内,《时代》周刊的封面都是某个人物的头像。 无论外界的评判如何,这种制作手法无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三大美国主流新闻期刊——《时代》、《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以及其他繁若星海的专业纸媒中,没有哪家的“封面人物”可以拥有同《时代》周刊相抗衡的地位。 岁末年初《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评选,几乎可以被视为全世界媒体和读者在新年钟声敲响前最翘首以待的时刻。翟淑珍说:“很多年以来,‘年度人物’都会选择那些在当年的新闻事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新闻制造者’。”而从两年前开始的独立日“历史上的总统”封面和已经连办四届的“亚洲英雄”评选,无疑都是《时代》周刊秉承优势的翻新再造。 受到《时代》周刊人物版的启发,时代集团在1974年创立了《人物(People)》杂志。但读者看见《人物》花花绿绿的封面,却已经难以和风格鲜明的“母刊”建立联系。与《国家地理》杂志的黄框齐名,在1927年为封面加上了红色边框之后,这就成为《时代》周刊最为世人熟识的标志——除了在2001年那个举世震惊的恐怖事件后36小时,《时代》周刊为赶制的“9.11特刊”换上了黑色的边框。 与封面齐名的,还有《时代》周刊记者们特立独行的行文方式。以调侃见长的专栏作家沃尔科特.吉布斯(Wolcott Gibbs)在1938年的《纽约客》杂志上留下了那段著名的嘲讽:“文句不倒行,脑筋就打结”。这种以“倒著说话”为主要标志的文体,伴随了《时代》周刊很长一段时间。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一些国内媒体从业人员乐衷效仿的对象。《时代》与中国《时代》周刊与中国结缘,从1924年9月8日开始。那一天,军阀吴佩孚登上了《时代》封面。在那篇名为《战争?》的封面报道中,《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时局进行了现在看来略显简短的报道。 此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吸引并造就了众多的西方资深记者。根据美国战地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Harrison Salisbury)的说法,当时有“十多个顶尖的美国记者在日以继夜地报道”中国的战况。机缘使然,主编亨利.卢斯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也就决定了20世纪30到40年代间《时代》周刊对中国高度关注的风格。 由於亨利.卢斯是颇具影响力的共和党人,在那段混乱的岁月里,《时代》周刊利用手中的媒介资源力挺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为他们在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公众舆论中博取同情。 1945年日本投降时,《时代》周刊准备出版一期蒋介石的封面人物报道。资深记者白修德(Theodore White)不相信蒋介石是中国的希望。在发给亨利.卢斯的电文中,白修德说:“如果《时代》明确地、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的话,我们就没有对千百万美国读者尽到责任。”不久,白修德奉召回国,并提出辞职。然而,卢斯对外界声称,由於白修德是共产党,所以《时代》不得不予以解雇。 在此后将近30年的历史时期内,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用以代表中国新政权的,往往夸张的巨龙形象,带有强烈冷战色彩,直到1971年乒乓外交启动,喧然纸上的傲慢与偏见才得以逐步缓和。 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在那年3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用一个抽象的中国字“友”,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周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 “不少中国朋友在碰到我的时候,都会提起邓小平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事情。”《时代》周刊驻京记者翟淑珍说。自中美建交之后,邓小平开始频繁登陆《时代》封面,并两度成为“年度人物”。尽管美国记者依然用“亦敌亦友”作为封面标题,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带给世界的全新感受,依然可以从“崭新的中国”、“崭新的面孔”、“下一个中国”这些词条和许多颇具象征意味的视觉元素上窥见端倪。与《时代》俱进 如果说抗战胜利前的《时代》封面弥漫著“蓝色”,此后40年又迎来了一个“红色”泛滥的《时代》,那麼在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用“五彩缤纷”描绘这家境外媒体眼中的中国,则显得再恰当不过。 “首先这是一本新闻杂志,1923年创刊的时候就是这样定位的,只不过当时属於一本著眼地区新闻的新闻杂志,现在变成关注世界大事的新闻杂志。而我个人则更愿意把它看作一本很有意思的综合杂志,只不过这本杂志恰好每周出版罢了。”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时代》周刊执行主编詹姆斯.凯利(James Kelly)说。 过去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读者可以在刊名下方找到“新闻周刊(The Weekly Newsmagazine)”的字样。而现在,这行说明已经不复存在。伴随著冷战的结束,《时代》封面上的中国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政治领袖不再是舍我其谁的主角,王菲、舒淇、周杰伦、张惠妹、周星驰……文化名人开始成为封面报道的热点所在。 当春树以饱含朋克精神的颓废形象出现在《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之后,台湾地区的书商立刻将她的作品加印。“像我一样另类(Linglei Like Me)”,编辑为封面故事配上了“中为洋用”的标题。“我也不觉得我怎麼另类了,可能他们比较难找到其他人吧,就把我们凑一起了。”谈及这篇包含了韩寒等“80后”作家的封面报道,春树认为《时代》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解读。 “李宇春的胜利在很多其他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类似‘美国偶像’的‘超级女声’以一个民主的方式运作,800万短信投票划过决赛当晚的夜空。”在《时代》周刊题为《李宇春:因为追求自我而受宠》的报道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如此熟悉的思维定式。一夜之间,中文读者在论坛和blog上贴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和评论。 《时代》周刊记者翟淑珍认为:“我们始终在关注国内各方面对这个活动的反应,包括大众传媒、包括论坛、包括博客。我并不会有意地将其置於某些特殊的层面进行解读。从大陆电视观众、媒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学者在这段时间内为‘超级女声’所做的注释来看,我们并没有为这个比赛机制‘赋予了过多的含义’。” 各说各话的争执绵绵不休,但《时代》周刊的意见却依然在被持续地热炒和放大。读者终於不用再为那些沉闷的封面故事苦恼,新的困惑却又接踵而至。我们总在集体无意识的“东方主义”热潮中为这些放诸美国新闻语境的自我认知欢呼雀跃,却在与“时”俱进的康庄大道上不知不觉地为了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心理困境。 “从我个人看来,《时代》是美国最重要的主流读物之一,很多中国读者因此将其视作‘来自美国的声音’。中国人很在意外部世界如何看待自己。”翟淑珍的解读令人回味。 来源:经济观察报
297 浏览 5 回答
109 浏览 8 回答
307 浏览 11 回答
251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5 回答
331 浏览 7 回答
233 浏览 6 回答
222 浏览 5 回答
285 浏览 3 回答
259 浏览 8 回答
129 浏览 6 回答
349 浏览 8 回答
277 浏览 7 回答
204 浏览 6 回答
128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