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被长鼻子困扰的主人公内供试图寻求各种能使鼻子变短的方法,可变短后的他更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拙论试从鼻子意象、内供的心理变化,“内供”这一官职名以及他与弟子之间的地位逆转来剖析内供自主性的完全丧失,进一步分析芥川的意图与世纪末意识。
关键词:鼻子意象;主体性;心理变化;世纪末
《鼻子》于大正5(1916)年2月刊登在第4次创刊号《新思潮》上,大正6年5月被《罗生门》(阿兰陀书店)所收。这篇小说被刊登后受到夏目漱石的高度评价。芥川也由此登上文坛。
关于《鼻子》的先行研究,最初因为芥川曾说过本小说是“那时自己的事”,所以有人曾从他“不愉快纠结的恋爱问题”着为切入点。众所周知《鼻子》是以《今昔物语集》卷第28《池尾禅珍内供鼻语》第20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很多研究者从高德僧人的滑稽之谈来探讨其“自尊心的毁损”及“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也有人评论说《鼻子》是孕育近代人自我意识的悲喜剧等。吉田精一曾指出“自己不能把握自我始终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这种不能摆脱别人的眼光的长鼻子内供的姿态其实是人性本相的实质。”1
拙论从“鼻子”、“内供”这些鲜明的字眼着手,首先解明这些词的象征意义,并试图探究其包含着的自我、信仰、身份的主体性的丧失问题,进一步剖析其与芥川的“世纪末意识”之间的关系。
一、从“鼻子”意象来看其独立自主性的丧失
“长鼻子”这一内供的形象肯定也出自此处。但作品中也引用了“内供听说震旦罗汉刘玄德的耳朵很长”这一出自《通俗三国志》的逸话。面部有五官芥川为什么只选择鼻子作为描述对象呢。那么芥川为什么偏偏选择今昔说话中长鼻子这一话题呢,接下来想对此问题具体探讨一下。
1、1鼻子意象
我认为选择鼻子作为作品的中心意象是由鼻子的特性和作者对鼻子独特的理解决定的。根据《广辞苑》的解释鼻子主要有两个意思。其一是鼻子位于面部中央,是呼吸嗅觉并帮助发声的器官。其二鼻子是男子指称自己的用语。鼻子是人面部的主要部位,是人的自我主体性的象征。《鼻子》是围绕主人公禅智内供对其畸形鼻子的心理变化进行描述的。“50多岁的内供从最初出家到升为内寺僧人的今天始终为鼻子而痛苦”着。
1、2从让鼻子变短的方法来看其主体性的丧失
首先内供尝试消极的方法。 “面对镜子,不管从哪个角度使劲的看,鼻子的长度一次也没有让自己满意过”,因此他又尝试另一种方法。“不断留意别人的鼻子”, “不看人,只看鼻子”,但结果是“虽有鹰钩鼻,却没有发现一个像内供那样的长鼻子”。人的普遍心理是想通过别人印证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内供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始终没有消除自己的孤立感觉。内供孤独的心理基于他与现实及外界的疏远,正如石割透所说“对他来说的外界只有通过鼻子才存在,他没有与鼻子无关的所有的现实感觉,内供在现实生活中对存在感的淡薄决定了《鼻子》这篇作品的性质”2如此一来,不能证实自我存在价值导致对他有没有主体性的怀疑。
接下来时积极的方法。“试着煎土瓜喝”,“往鼻子上擦老鼠尿”,“向医生请教方法”等尝试了各种方法。内供之所以为长鼻子而烦恼与其说是因为不方便,不如说是因为鼻子使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顾自己实际生活方不方便,一味在意别人的眼光而使自己不能活出自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盲目的追随别人,被别人的眼光随意操纵,这恰好证明了内供的主体性的丧失。
1、3从鼻子短后内供的心理来看其主体性的丧失
鼻子变得和常人一样短的他,不管怎么说心情应该平静了。可他却陷入了“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有些不快”的状况中。因为存在着“人的内心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即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所以别人比以前更嘲笑他了。以中童子的恶作剧为转折点,内供开始后悔自己的鼻子变短的事实”由此可得知鼻子变短并非内供所真正期待的,他一直在意的是别人的目光,他也始终被别人的眼光所左右。
对于内供想恢复原来的长鼻子的心理有“谛观”和“明快”两种观点。关口安义的“从别人眼光中的解放”及清水孝次的“《鼻子》是描写有个怪诞的鼻子的男子从陷入自卑感的地狱中解放出来的物语”。但是另一方面,田村修一评论说“即使鼻子再恢复原来的长度,内供也仍然会继续装腔作势。内供没有认真思考过与外界加深交流的方法,所以也就放弃了他之前的努力。”3从目前内供处的状况及心理变化来看,即使再把鼻子变回原来的长度,“那种愉快明朗的心情是如何也找不到的”。所以《鼻子》的根底流露的是暗淡的谛观。找回自我挽回主体性是很难的。
二、 从“内供”这一官职名来看其信仰主体性的丧失
根据《广辞苑》的解释,内供是“内供奉”的略称。“内供奉”即日本古时服务于宫中内道场的学德兼备的高僧,定员10人。也就是说“内供”是宗教权威的象征,是人们尊崇的主要对象。当时的内供“有着应当专门渴仰来世净土的僧侣之身,内心却始终为长鼻子而苦恼”。内供不但是净土宗的信徒,而且担任内道场供奉一职,所以本应给别的弟子起率领作用,但实际上他比普通人都敏感。“在日常生活中,谈论什么话题都没有谈论鼻子令他恐慌”“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乎鼻子这一事实”而且“内供就连在读书吃饭时只要一有空就偷偷摸自己的鼻尖”。所以内供根本没有专心念经,比起念经他更关注的是自己鼻子的长短,内供对生活的热情只在于他努力要恢复这种受伤了的自尊心。因此内供的官职和信仰也都不得不让步于他的鼻子。
三、 从弟子,中童子及下级僧人来看内供身份主体性的丧失
鼻子被弟子们随意踩踏的内供,在这时不得已放弃了自尊心。弟子们“用双脚用力地开始踩还冒着热气的鼻子”,“弟子们的脚上下不断的挪动”,内供则“不满意似地鼓起脸颊,默不作声的任弟子们任意踩”。内供与弟子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这里发生了扭转。内供为使鼻子变短宁愿降低自己的身份,一切听从弟子们的安排。这一点充分证明内供独自自主性的丧失。鼻子变短后弟子和下级僧人还偷偷嘲笑他,就连治疗内供鼻子的那个弟子也说内供的坏话。具有内道场供奉这一高职位,同时象征权威的秃头却被弟子们瞧不起。从别人眼中来看,与其说内供是应该尊重的对象不如说是嘲笑的对象,内供的主体性已经彻底丧失了。
四、从《鼻子》作品来看芥川的世界
末思潮
世纪末指19世纪末叶在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丧失了以往的权威怀疑享乐之风盛行的时代,亦指这种倾向。仓智恒夫曾指出“世纪末不单单停留在年代的问题上,如果说它也能表现出一些终末意识的话,在英国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现象已非常明显。如果说终末意识是对作为我们个人的主体性人间性被剥夺的社会的否定和咒诅的话,那么那里面肯定也隐藏着如果哪里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的这种我们的排挤感虚无感,以及对自己自身的死亡的一种预感”。4
大正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具备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状况的日本,伴随着物质的繁荣和阶级对立的激化,而陷入了思想混乱的状态。当时日本的状况与19世纪末的法国不相上下。
芥川和他的初期作品都有世界终末的感觉,似乎从很早就潜在着他对主体性的丧失和对生的终焉的一种预感。其一,从他的出生成长背景来看,他的世界本身就是灰暗的。其次,从《鼻子》执笔时芥川的实际生活来看,当时与吉田弥生的悲恋给芥川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胜仓芳夫则指出“芥川指责不断表演悲哀的喜剧的内供的生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经营,但他的这种思想却没有直接贯穿到自己的意志当中”。5
五、结语
芥川在《鼻子》中塑造的主体性丧失的主人公内供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芥川有相似之处。芥川没能打破士族门第的束缚,而是一味的按照别人眼中映射出的自己的形象为基准痛苦的生活着。不过芥川的执笔动机并非仅限于他的实际生活,我认为他把近代性赋予到了古代说话中,并在他的笔触深处有一种世纪末意识。
参考文献:
[1]石割透.《鼻子》—形式与实质的背离[J].∥ 芥川龙之介—初期作品的展开—[M]. 有精堂, 1985年2月.
[2]田村修一.《鼻子》—交流的愿望—[J].∥ 芥川龙之介青春的轨迹[M]. 晃洋书房, 2003年10月.
[3]仓智恒夫. 世纪末的恶鬼—芥川龙之介终末的构造—[J].∥ 芥川龙之介·作家及其时代[M].有精堂, 1987年12月.
[4]吉田精一 .芥川龙之介[M]. 三省堂, 昭和17年12月.
[5]胜仓芳夫.《鼻子》—苦恼的告白—[J].∥ 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M]. 教育出版中心,昭和5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