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兔子,跑吧!》是美国现代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从厄普代克本人的经历、性格和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两个角度,对主人翁哈里的性格和行为进行解读,从而揭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美国中产阶级中青年男性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在精神上的困境。
关键词:个人;社会;困境
《兔子,跑吧!》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代表作品“兔子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60年。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吸引着众多读者和评论家,其思想内容对当时的美国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的主人公哈里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外号“兔子”本身有很强的暗示意味:弱小、敏感、遇到危险或威胁时以逃跑来保全自己,主人翁哈里敏感的性格和一次又一次的逃跑行为正是“兔子”形象最好的写照。
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一定程度上,《兔子,跑吧!》中的主人翁哈里身上有着作者厄普代克的影子。兔子哈里的某些性格特点不仅与厄普代克相同,同时厄普代克也通过兔子哈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厄普代克曾说,他通过兔子的眼睛来观看这个世界,他的周围有着很多这样的胆小懦弱的兔子,“兔子这个人物对我来说代表着身边的人理解美国的方式,我通过兔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常常要比我自己看到的更值得讲述。”[1]
小说中,兔子哈里性格敏感,面对“困境”直觉的选择逃跑。兔子性格中的这种敏感,其实是作厄普代克自己敏感性格的一种再现。从下面托比艾思·伍尔夫对厄普代克的回忆可以看出厄普代克性格很敏感。“我跟厄普代克并不相识。我们只见过两面,非常短促,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一直印在脑中。当时我们都去参加一场现场颁奖典礼——最后抱得奖杯归的是他——典礼开始之前,最终入围者都聚在附近一户人家喝些酒水饮料。厄普代克是其中最‘高’的一位,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如此,有他在,我们都觉着有点怯。于是站得离他稍远,讲话也只在互相之间,而且心里还颇紧张。后来我听见他跟女主人说:‘他们讨厌我。’我被他的误解吓了一跳,心里一触,觉得他好敏感,于是马上跟他攀谈起来,其他人也陆续围了过来。他好像终于安了心!不用说,他的态度非常和善,并且给了我们许多鼓励。”
厄普代克这种敏感的个性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他从6 岁起就深受牛皮癣的困扰,羞于见人,这种痼疾令他“感到有一种异物在侵蚀你的身体,把你从健康幸福的正常人群中分离出来”[2]。厄普代克曾自嘲“文艺阳光先生”,不光是指自己的好脾气,也指为了治疗牛皮癣而不停地晒太阳。他一直将这种病视为残疾,“有这种残疾,是很丢人的。”[3]厄普代克对外貌的自卑影响了他看女人的眼光。比起许多热衷于赞美女性的作家来说,厄普代克对女人并没有多少亲近感。他自称写作时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而帮老婆打理花园时则觉得度日如年。他对女性的这种感官也影响着他笔下女性的形象,一方面,他笔下的女性要么爱吃醋要么爱报复,要么幼稚要么极端,以至于有人说没人愿意与厄普代克笔下的任何一个女人共度一生;另一方面,他小说中的性描写不是嫖妓就是通奸甚至公媳乱伦,少有正常和谐的夫妻关系。例如他在1968 年发表的小说《夫妻们》(Couples),描写了小镇中产阶级家庭组织的换妻派对,这令他荣登当年4月2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大标题赫然印着“通奸社会”(The Adulterous Society)。在小说《兔子,跑吧!》中,主人翁哈里对妻子珍妮斯( Janice)强烈的不满,在他的眼里珍妮斯懒隋、禺蠢、嗜洒如命,缺乏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应有的品质。在小说中,珍妮斯的怀孕使日常生活一团糟。“酒杯里还有脏乎乎的残渍,堆成小山似的烟灰缸放在椅子扶手上,地毯皱巴巴的,旧报纸不成形地东一摊,西一摊,孩子的玩具四处都是,有破了的,有卡壳的,还可以看到玩具娃娃的断腿、贴有从早餐盒上剪下来的图案的折叠纸板、暖气片上裹成绒团的灰尘等,到处都是一片狼藉。”[4]而哈利趋在性格上追求完美主义。他想要的是一种整洁明净,秩序井然的生活。即便是在下班回家途中和路边的孩子打篮球时,他也不忘“脱下西服的上装,整齐地叠好,然后放在一只干净的垃圾筒盖上。”[5]然而就是如此简单的生活要求却难遂人愿。同时,哈里以前的高中生涯是辉煌而成功的,篮球上的成就使他登上了成功的顶峰,给予了他自信的源泉。而如今,哈利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平庸的“魔力削皮器”推销员,即使后来改行做起了汽车推销员,也不过是拜岳父的恩惠所赐。事业无成,家庭生活又不美满,使得哈利往日的成就感尽失。因而哈里将他婚后生活称为“二等生活”,“我的篮球水平是第一流的。真的。可是,只要干过点一流的事情,不管什么事儿,再要去干点第二流的事情,就会觉得没有劲头了”。[6]心理上的失衡,过去和现在的反差,使得哈利无法安于现状做一个平凡的中产阶级,驱使着他一次又一次地逃亡。
二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所造成的挫败感与失落感,婚姻生活的不满,这些绝不仅仅是哈利出逃的唯一原因。频繁的出逃除了源于哈利的内心因素外,还与当时的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密不可分。外在环境因素在小说中幻化成了无处不在的“网”,笼罩着哈利,使其深陷其中,并且激化了哈利原有的负面情绪,也是导致哈利不断出逃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利所处的美国社会被称为沉寂的五十年代,那是一个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摧毁,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的时代。当时的物质生产发展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人数激增;但是物质则富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解放与自由,反而逐渐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造成他们精神世界的日益贫乏、空虚。一方面,经济运行本身需要的传统的新教工作伦理和清教节制精神,另一方面,是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制本身导致的消费主义盛行,结果就是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面对“网”一般的社会,哈利没有直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并寻求解决之道,不仅仅是因为哈里本身胆小、懦弱、面对困境直觉逃走的“兔子”精神,也与当时美国社会传统价值观面被摧毁有关。
当哈里面对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而无法解脱之时,他曾向他牧师杰克·埃克里斯寻求救助。作为宗教精神力量的代言人,牧师杰克·埃克里斯没能
够给予哈利帮助。自来自欧洲的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这片新大陆之日,新教就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主要的精神力量,指导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久以来新教积累起的神圣性正逐渐地被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各种因素所削弱。为了迎合新的时代环境,新教逐渐世俗化,而在小说中,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埃克里斯身上。哈利第一次见
到埃里克斯时,他的违章停车行为就令哈里感到有趣,“真有趣,牧师们对一些小规章制度都置若周闻”Stanley Trachtenberg S.eds.New Essays on Rabbit Ru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