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全球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强大震撼带来了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主要可以看出,人口、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三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就是对人类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的深刻反思。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开放性和平衡性。然而对我们生态系统的破坏就是对我们生命系统不断的摧毁。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着重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离不开自然界的。然而人对自然界能动的作用同时也依赖与自然的承受能力。现代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贪欲,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了人类受动性的达到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第二,人改造自然是人内在尺度和自然外在尺度的统一。认得内在尺度就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创造力。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把握自然的客观规律的同时进行创造活动。人类的这种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即规律性的探索都是来自其内在的尺度。自然界的外在尺度指的是它本身具有的属性、规律,这种外在的表现需要人类的探求,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万物是人的尺度”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人对于自然界的多重身份。人是大自然链条中重要的一部分,与动物一样,需要消耗自然中的水、空气、阳光等生活资料。但是与之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的这些消费都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上的消费,并且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更高水平的消费。作为这种消费者,就不能避免的会出现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无限掠夺,从而使得大自然难以承受这种“消费”,出现一系列的“报复性”的自然灾害。作为大自然的调控者主要就是说人类进行的生活生产活动与自然界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状态,对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一种身份就是协助性的进化模式。通过相互的适应和制约,不断提高人类自身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也是自然的一种有利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中对大自然是十分尊重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协调性,人类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大自然,人类的生活生产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对人类文明会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人类进步的发展,甚至毁灭。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第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系统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重强调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军。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前提。没有生态文明的支撑,其他文明都会失去价值和意义。没有生态危机意识,人类就会陷入生存危机。
第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被加强,深入人心。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主要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从这句话中可以清楚的明白人与自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突出实现价值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生态全球化,国际共同加强生态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中间为追求经济利益所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也是十分严峻。马克思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直接指出全球性生态问题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但是他提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可以肯定,生态问题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因为无论我们是哪个地域的人民,地球都是我们共同的生存空间。因此,出于这种特殊性,必须加强全球性的生态交流,一起应对环境问题,一起对生态建设贡献力量。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安全等都是全球共同的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全世界一起携手交流合作,工件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以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唯理论依托,探求解决生态危机
第一,协调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把自然整体的各个要素有机的组织起来,从总体上协调综合治理。把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协调起来,到达“天人合一”、天地共存。合理分配自然和社会资源,在整体最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优化,采用高效的适用的生态技术,用科技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生产,培育生态景观。发展生态文化,用文化武装人类生态思想。要从生态的客观规律出发,遵守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生态圈的稳定和繁荣。
第二,环境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理论指导实践。人们生态的重视和保护离不开理论支撑。影响着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采取科学的自然观、生态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意识具有能动性。积极的意识对认识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的作用。我们要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生态方面的道德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进行积极的塑造。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人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即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根本上树立生态道德观。我国现阶段的生态问题很突出,雾霾、大地震、洪灾都是在向人类发出信号,警示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环境法制的建设,为环境保护保驾护航,加大环保监督力度。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现今中法律存在很多漏洞,需要进行严格的修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环境保护法应经不适用当前的需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和环境效益统一,从根本上适应市场
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乱排污水、化学物质的污染,野生动物的肆意捕杀,污染物的排放,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全部囊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势力的存在,使得环境法律法规不能依法贯彻,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必须健全协调环境执法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使环保部门等执法机关的工作做到实处。公共参与机制同环保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健全公共参与,调动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来。(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得林,自然辩证法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281-283)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俊骏,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中共郑州市党委校学报,2013,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