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哲学理论论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

2015-07-08 09: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此作了深刻论述,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正确领会和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自古以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直是先进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他们留下很多重要的议论和设想,给后人提供了启发思想极为宝贵的资料。但是,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由于所处时代条件的局限,其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都难免受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严重影响,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认识都是抽象的、片面的,因而不能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能把握人要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解放、发展与人民群众解放、发展的关系。所以,他们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都是素朴的,甚至只能是一种空想或幻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革命变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继承前人的合理思想,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未来社会的崇高理想。他们根据对社会客观规律和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束缚和压抑,深刻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使少数人得到了自由和发展的垄断权,而多数人则不得不为满足最迫切的生存需要而斗争,失去了自由和发展的可能性。wWw.133229.coM然而,在社会两极分化的条件下,少数人的自由和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他们公开宣告:“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6页)

只有解放和发展“新的革命的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旧的分工,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所有人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正平等,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的机会。在不朽的共产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批判资本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趋势时,又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到1894年,即《共产党宣言》发表46年之后,当《新纪元》杂志负责人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话能够概括地表达未来社会新纪元的基本思路时,恩格斯回信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下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恩格斯所说的就是上面所引的《共产党宣言》那段话。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内容和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自由王国”里,由于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交往的高度发展,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普遍提高,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人们将摆脱那种终身固定于某种职业分工、使人的才能受到束缚抑制的桎梏,每个人都可以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地选择和变换工作,全面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既为社会做出最佳的贡献,又使自己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新人。

所谓“全面”,主要是指人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养成和提高。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的活动、关系和需要将日益丰富和复杂,对人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页)这里所说的“为个人本身所驾驭”是指人在认识了人自身发展的必然性之后,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自己的自由自觉的行动。

立足当代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重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它显示了科学共产主义作为21世纪时代精神精华的光辉。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动都集中在当时面临的迫切的社会革命和建设任务——改变客观世界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改变作为主体的人自身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一方面,高科技和生产力迅速发展,财富大量涌现,展示了人类文明新的图景,正在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世界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两重性越来越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和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民族、宗教等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更加尖锐;战争、暴力、疾病及各种自然灾害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凭借经济军事优势公然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行强权政治……这些严峻的事实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和人类生存,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发生这些事情背后的根源是什么?人类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社会和人自己?怎样才能使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都能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从国内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无论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还是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党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党立足现实又放眼世界和人类前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其中包括重新提出人自身发展这样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向全世界显示了科学共产主义作为21世纪时代精神精华的光辉。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推动人类向光明的未来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大创新。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可以看到,它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坚持与时俱进,是在更高的实践和理论水平上提出的新论断,因而内容比过去更加丰富和深刻。

一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主张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了。既然“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那么,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仅体现在三个文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而且还要体现在人自身的发展上。这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重了人的发展任务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分量。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二是从理论上提出并阐明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个过程不是彼此脱离的,而是互为前提、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向前发展的。他强调说:“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就把人自身的发展提到了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并列的高度,认为这是两个同等重要、共同向前推进的历史过程。几十年来,西方一些敌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家经常指责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见物不见人”,“把人丢了”,“缺乏人文精神”等等。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是对这类谬论最有力的驳斥。那种只重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忽视人自身发展,那种以为只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度发达水平之后,才谈得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想法,也都是机械的、片面的。问题的实质是如何既唯物又辩证地认识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如何正确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人的本质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和各项社会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性的条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在解决了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即建立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后,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江泽民同志说:“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说到底,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是提出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并把它贯彻到人的发展问题上。党的纲领是党的旗帜。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宣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之后,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时,都强调要明确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区别和联系。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都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正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不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江泽民同志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辩证发展思想。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以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党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也是需要长期持续奋斗才能实现的最终目标。因而,全党同志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当前努力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发展三个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就是为未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创造条件。他指出:“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就从理论上同“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划清了界限,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深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

首先,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前进的能动的决定性的要素。党要做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全面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充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使社会先进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各种物质的精神的财富,才能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又是文化的享用主体。我们讲建设先进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目标是为了建成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建设先进文化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确保其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也就是说,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过来,只有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不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先进文化。再次,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就是要满足人民对发展的需要,为人民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从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经验来看,人才的状况是决定性的因素。普遍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能否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此,从全局的和长远的观点来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二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自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20年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党自觉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为满足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不仅使人人都有工作做,衣、食、住、行、医疗等基本生存权利得到切实保障,而且能持续地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都能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所有这些,都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现实的物质前提。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牢固确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就能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双百”方针,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我国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培养出亿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珍惜和利用,生态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人人都有工作,城乡和贫富差别明显缩小,社会公共福利和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民风良好,治安稳定,为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证。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中国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惠及整个中华民族、实现十几亿人根本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创造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互相促进的历史过程。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就为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全人类胜利迈向共产主义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