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影响
董仲舒在汉代经学史论文联盟http://上乃至整个中国经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他以儒学为基础,综合借鉴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把儒学改造成了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成为官方思想。而在这一借鉴改造过程中,道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董仲舒关于宇宙本原的思想、天人感应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等很多方面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因此,分析探讨道家思想对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大师,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是儒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重大转折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后期相互借鉴、吸收,趋向融合。到了汉代,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无论是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还是崇尚大一统的董仲舒思想都是如此。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取代了之前的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但这并不是对道家思想的否定,相反,董仲舒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在很多地方吸收了道家思想的内容。
早期儒家并不具备系统的宇宙模式理论,这使得儒家道德学说与礼乐制度的合理性缺少自然法则的支持。董仲舒正是通过吸收道家解释自然与历史的宇宙法则,来建立儒学形而上的支持系统。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先天地万物而生的,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存在,“道”产生万物之后仍然存在。WwW.133229.coM董仲舒认为“元”是宇宙的本原,“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始终”,“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可见董仲舒之“元”既“在乎天地之前”,即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又“随天地始终”,即在万物产生之后也存在于万物之中。与道家所讲的“道”十分相似。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吕氏春秋·十二纪》明确把五行配合到四时之中,让五行在四时中轮流作主。由于五行有五,
而四时只有四,于是加上“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以安顿五行中的土。董仲舒借用了道家对五行的安排来阐发儒家义理。在他看来,土居中央而金木水火分司四季正是君臣关系的体现。《春秋繁露·五行对》(下引此论文联盟http://书只注篇名)曰:“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而且五行又与人伦相通。这样五行既与“孝子忠臣之行”相通,人类的德行就自然可与五行相配了。天人感应也是董仲舒儒学的基本理论架构,道家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天人感应的论述:《淮南子·览冥训》:“今夫调瑟者,叩宫宫应,弹角角动,此同声相和者也”。《淮南子·天文训》:“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淮南子·泰族训》“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故国危亡而天文变,世惑乱而虹蜺见,万物有以相连,精祲有以相荡也”。董仲舒对这些散见于道家著作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加以综合整理,使之系统化就形成了他的天人感应思想。他认为同类相动而人又与天相类,天人便自然感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