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哲学理论论文

文化哲学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6-03-25 15: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化哲学与文化软实力的学理关联

          ()全球化文化景观中文化软实力问题的凸显随着全球化的席卷,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愈来愈短,全球日益浓缩为个地球村。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悄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除了传统的由经济发展、军事装备、科技进步、领土和地域扩张等所构成的冲突和争夺愈演愈烈之外,以前抽象化、符号化的文化也逐渐走上了遵循资本运行逻辑的扩张之路,日本动漫已经占到全球份额的62%,韩国文化产业占世界范围的5%,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摇滚乐、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电脑软件等也占据了全球很大的份额。而这些表面上看去似乎仅是形式与技巧的文化输出,实际上是各个国家的经济方式、政治体制、政治意识,还有宗教文化、审美文化等诸多文化内涵开拓海外市场的符号化表现。而各国正是利用其国际分工的机会,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加快本国文化资源的海外传播,不断输出文化资本,试图在全球文化市场上占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位置,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称为是不同于意识形态对抗、军事对垒的软实力竞争。他在1990年出版的雊与争锋》一书中提出了后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词语软实力概念。紧接着,2004年他又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包括文化的感染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威信与信誉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在内的能够影响他国意愿和行为的无形精神力都视为软实力。他在《软实力的挑战》一文中,强调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诱惑,认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逐渐影响到了国家优势地位的确立。

 

  在全球化文化景观中,国家软实力问题开始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结合我国当前现状而言,这无疑也是我国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尽管中国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层面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获得了不断提升,甚至开始跻身于继美国、欧盟、俄罗斯之后的世界强势力量,但其在文化竞争力方面却依然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借助经济全球化平台入侵的威胁。如何在全球化的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吸纳、改造、重构、重生的过程中,加强自身文化的建设,积极地对外输出我国的文化,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力量,重新塑造中国的文化身份并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开始曰益提升到我国的议程上来。20061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使用软实力概念,至2007年中共十七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明确确立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011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正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国家软实力议题的关注度有增无减。学者们从文化哲学、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军事学、历史、艺术等多学科视角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他们有的注重理论的探讨,也有的致力于对其可操作性的关注,对我国软实力的建设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从文化哲学角度切入对我国软实力建设的探讨也是其中较为活跃的_支,它以文化哲学研究所为中心,以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活动为推动力,从理论上深化研究、从实践上加快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发展战略,在整个软实力的建设中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QQ截图20160325150724.png


  ()文化哲学的历史重任:文化何为?

 

  文化哲学之所以会切入到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这与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是截然不可分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文化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的清理中,把握他的思路走向,厘清他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联因素。

 

  文化哲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最初是由1910年文德尔班所提出。1984年在罗马尼亚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世界各国的哲学家们_致认为当代世界哲学的研究重点已从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文化哲学遂逐渐成为走向21世纪的世界哲学主潮。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从90年代已经开展,这种哲学转向,有力地促使着我们的研究更多地远离长期占据着话语霸权的西方形而上思辨的探讨,从而与我们的生活世界更为贴近,有利于我们民族哲学以及我们的文化建设的建构,可谓给我国当前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尽管就当下我国文化哲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在诸如文化及文化哲学范畴内涵的界定以及文化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等基础理论的建构上还处于自我建设期间,很多概念、范畴、言说方式都还存在着诸多歧义,并未能形成清晰的界定,达成最后_致的协议。但很多有识之士都清醒地意识到了这是我国当前加大步伐发展自己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并将之视为我国当代文化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李鹏程就曾在其论文《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中坦然指出在当今世界谈论中国的文化哲学使命,有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在世界已经变为小小的地球村的情况下,必须谈论哲学的文化间性。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中国的哲学家应该为中国人一个半世纪以来为回应西方文化的威胁而建构中国新文化承担历史责任。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中国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是应对该历史使命的需要,20075月,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成立,它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推动了以高层次、小规模、自由论辩为特点的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活动的广泛展开。迄今为止已经推出了五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其议题分别是‘‘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困惑”‘‘论文化与相对主义”“文化哲学研究如何吸收中国资源文化与人化一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2009文化哲学论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之后,文化软实力一直成为了文化哲学论坛关注的重要话题。2010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文化哲学研究室、江苏省社科院《学海》编辑部、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符号一第六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暨《学海》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召开。2010‘‘第七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在大连召开,进_步关注到了文化软实力的方法问题。

 

  从前三届论坛的议题以及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来看,论者着力于探讨的核心话题主要集中在:中国文

 

  化哲学研究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时候,如何能够结合本民族的传统资源,进行当代文化的建设?在这种现实际遇下,关注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自然是文化哲学研究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因此,从第四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它的议题逐渐转向了对我国当前的现实热点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注,并将之视为当前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重任立足于当代世界发展视野来检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与现实困境,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化哲学建构的重要主题。

 

  第四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文化与人化一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议题的确立主要是文化哲学研究对现实积极参与性所决定的,他们急需回答文化何为的问题,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我国所面临的文化格局和文化困境中有效抵御强势文化的冲击,并作出自己的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的霍桂桓教授在其第四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上提交的以《简论‘‘文化与人化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来看的关系》为题的论文中,专门剖析了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此届文化哲学发展论坛的主标题文化与人化和副标题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来看之间的本质联系。霍桂桓认为就其共同点而言文化与人化文化软实力不仅都以研究者确切地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为基本前提,实质上也都包含着强烈的现实诉求,因而,探讨和研究这两者及其本质性关联,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推动今天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而且有助于我们担当文化哲学当前的重任。

 

  无论是从第五届论坛的议题还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如《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意义》《论作为恩惠软实力之载体的符号》《文化哲学维度上的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经验》,我们都可以明确地看出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开始着力于从理论上的建构、实践中的战略高度积极有效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其关注范围之广,已经从文化哲学领域逐渐拓展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跨学科对话。

 

  第六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以‘‘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符号为主要议题,进_步关注文化哲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文化哲学研究面对当代中国精神生活焦虑、意识形态建设等理论与现实问题与我国当前的文化软实力问题密切相关。第七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则是更为集中地围绕文化的本体性问题、展开对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的讨论。

 

  从以上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哲学与文化软实力有着天然的结合力,这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全球化进程中的实力上升中遇到的一系列急待解决问题的现实需要。在当今全球化大行其道、西方文化话语强势扩张的背景下,面对当代人类所共同关注的文明发展问题,立足于世界发展视野来检视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无疑是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重要主题。另_方面,这是以其批评立场,反思中建构为特点的文化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文化哲学通过对文化软实力问题的介入,也是其学术范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学科理论的极大拓展。正是这些原因推动着文化哲学不断地从自己的领域拓展到文化软实力这个当前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去,并将‘‘文化何为的现实关切点即提升‘‘文化软实力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在切入角度,价值取向,以及言说方式上都体现出了其鲜明的学科特点,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做出了独具特色的贡献。

 

  二、文化哲学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哲学维度上文化软实力的学理建构

 

  文化哲学进入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当前文化软实力进行学理上的建构。1方面文化软实力作为当前新兴的热点话题,急需理论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学术研究状况决定的。尽管自约瑟夫1990年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以来,文化软实力真正进入到中国学者研究视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就目前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状况来看,研究成果从学术专著到论文发表已是让人叹为观止了。笔者仅以‘‘软实力为关键词就可以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7201篇文献资料。从研究领域来说也是涵盖了文化哲学、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是就研究水平而言,整个研究状况明显体现出的是以低水平地重复建设居多,尤其是对‘‘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的建设明显不够,最为典型的就是术语混杂。尽管几乎所有相关文章一开始都会对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的内涵、本质、研究领域进行界定。但是这对于从文化哲学研究切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者看来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错误和混乱的。他们_致认为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文化软实力进行重新界定,以便进_步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从目前现有的成果来看,学者们一方面对‘‘文化进行了澄清,并深入到对其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另_方面,较为集中地探究了诸如软实力概念的起源、演变,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外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等问题。

 

  其对文化的澄清

 

  第四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要求澄清的首要问题是关于‘‘文化自身的涵义问题,随后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文化与人化视野下‘‘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笔谈专栏中刊发了以此为议题的数篇论文。他们认为只有厘清了文化,方可谈‘‘文化何为,方可对可为的现实关切点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探讨提供学理基础。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鹏程的论文《文化衍变:外化、物化、异化、人化和内化实体》,中国社会科学院霍桂桓教授的《简论‘‘文化与人化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来看的关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建群教授的《文化交往人化》,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张再林教授的论文《文化书写的另_种可能》。我们看到这些专题论文中,李鹏程对‘‘文化从哲学的学理依据进行了清理,霍桂桓从文化与人化之间的关系对文化进行界定,李建群从民族间交往入手探讨文化认为其可能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版图也改变着民族国家及其深层次心理构成,李再林从元哲学的角度对现代文化的发展进行反思,他们都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对‘‘文化做出了独到的见解。除此以外,在第四届全国文哲学论坛上,还有很多专家也都对该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辽宁大学陆杰荣教授在谈到文化与人化的关系的时候,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人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所有人化的内在性和外在性必须通过文化形式表现出来。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认为,所谓文化本身就是人创造的符号,它是一个围在人周围的符号系统,并不存在一个人化的问题。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认为,在总体文化概念里面,主要包涵了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其中有代表着文化当中否定性、批判性、感知性的方面哲学以及代表着文化当中创造性的、积极的或肯定的方面的艺术,对于这两个基本元素重点在于要达到一种协调性的控制,从而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

 

  其二,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学理构建

 

  我们看到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学术论文开始从文化哲学的内部开始建构文化软实力的相关概念和范畴。如在第五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上,李鹏程提交的论文《文化哲学维度上的‘‘文化软实力》从探讨的概念族群“force”“right”“power”着手,引出了对软力量的作用和效果的分析。霍桂桓的《论作为文化软实力之载体的符号》从严格界定文化软实力的实际载体入手,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学术定位和理论说明。在此之后《世界哲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发表的《谈谈‘‘软实力概念》从翻译的角度对文化软实力这个词的产生进行了清理。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洪晓楠教授的《文化软实力:语义分析与要素分析》中认为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内在包含着实方软实方文化方文化软实力五个递进的关系。他从语义分析与要素分析的角度指出文化软实力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暨南大学的贾海涛在《文化软实力一概念考辨与理论探源》从学术发展的线索对文化软实力概念进行了清理在概念上,文化软实力也基本上是文化力与软实力(中国人所理解的)两个概念的内涵的相加。

 

  其三,对文化软实力方法论的探讨

 

  随着对文化软实力讨论的进一步深入,话题逐渐深入到对文化软实力的方法论的谈论上。如在第七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上,_方面,认为对文化软实力方法论进行探讨的前提是文化本体性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涉及到文化传统、文化变迁或文化评价问题,张曙光教授、李鹏程研究员、霍桂桓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都就这些问题进一步展开了讨论。另_方面,从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如洪晓楠教授认为,文化软实力还是一个具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国际战略概念,文化战略概念。陆杰荣教授提出文化软实力和立场、知识、知识的本性、权力之间的关系。李鹏程研究员、《学海》胡传胜总编辑、《光明曰报》薄洁萍主编《学术研究》何蔚荣总编辑等也进一步展开了讨论。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不仅仅试图对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源泉进行清理,最重要的是试图进入到哲学话语体系上来建构分析,清理历史语境及内涵,追踪叙述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在研究内容上涉及到的有理论范畴的研究以及宏观体系的架构,在理论特征及其方法体系上致力于有效的建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文化哲学价值取向上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建设

 

  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被很多学者简化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_种经济实力的衍生物。在霍桂桓教授看来作为_种符号的文化是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实物消费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可以影响和塑造人的心灵的,因此他认为当前仅在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上谈文化软实力,而对于文化作为被开发的资源、作为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手段、工具,究竟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基本上没有进行哲学的反思,这将有碍我们对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深层探讨。因此这些文化哲学研究者在进入到对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域时,大多都不约而同地背离于当前对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对经济维度的偏重,而更多地孕育着文化哲学与生俱来的对‘‘生活世界关注的热情。在这种思路之下,他们更深层次地进入到对人的关注上,切实进入到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建设上,进入到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对国家的上层建筑的建设中。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当前现状的回顾、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传统资源的转化角度,以人为本地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了战略性的思考。

 

  其对中国当前现状的回顾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杨文华在《社会科学家》(20082)上发表了题为《论实践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经济的生成》论文,4指出当前,当代文化交往的全球化的历史现状中,促进了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一文化经济的形成。而文化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领域表现为_种硬实力,在文化领域表现为一种软实力。武汉大学何萍沿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历程,从哲学高度剖析了文化软实力的实质。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得以形成,它的提出本身就蕴含了世界意识形态霸权的内涵。这对建立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话语系统而言,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反思以及关于中国的世界关系问题的反思有着深远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提倡正确估计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社会科学报》许明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在向前极速发展的同时,以文化为标志的上层建筑,很长时间没有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对于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这样_个综合性的概念,应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鉴赏文化的能力、消费文化的能力和健康消费的能力为其要旨,把注意力放在人本身身上。苗遂奇的《文化建设30年一哲学路向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杨威在第五届全国文化哲学发展论坛上提交的题为《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经验》等文都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反思,提出了在实践中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殷切希望。

 

  其二,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邴正教授认为文化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种内在凝聚力,对外则表现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影响,去张扬_个国家的形象。这对中国当前来说,走少数路线,专家化路线的精英主义无法承载时代精神,而以商业价值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也难以建立起一个民族、国家的形象问题。因此中国文化当前最需要的是当代学者努力把精英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通过这个民族的精英文化以大众文化的方式去感染他者。无独有偶,西安交通大学李建群教授也充分意识到了当代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不能忽视大众文化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张再林教授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资本逻辑全球化的时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已是一个社会体制问题,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张帆教授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认为西方的单元个体式的思维定式和中国传统的生命整体式的思维定式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同作用,主张在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时候能够做到承续古今。陆杰荣教授指出在市场逻辑的冲击下,我们必须重视中国文化哲学的资源问题。张再林教授在对现代文化的发展进行反思时,提出,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需要引入另外_个维度或者一个视野,就是中国哲学这个视野,特别是中国哲学中关于身体的思考可以成为我们人类文化哲学思考的一个资源。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骆郁廷教授在2009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发表了题为饿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的长篇学术论文,该论文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客观环境、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战略,强调除了要处理好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还要处理好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文化发展的各种关系,全面阐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问题。

 

  三、反思与总结

 

  文化哲学切入到文化软实力研究中,既是推动文化哲学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现实需要。纵观迄今为止的整个研究状况,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哲学的介入以其学科特点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其它所致力于对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的建构,引起了学界对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视,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而空的研究现状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其二,他们对‘‘生活世界的介入,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开拓出_个新的关注点,在当前过热的经济影响下,有利于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慎重的战略建议,有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协调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因素做到平稳发展。其三,在整个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文化哲学的介入是相当活跃的,他们先后承办了两次以此为主题的学术活动,推动了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的跨学科对话,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多视角的交流途径,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的跨学科性、研究主题的多样性、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的统一性等特点的形成。但是,他们目前的研究状况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对很多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上自身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未能达成学理上的共识,另一方面,他们在对基础理论的探讨上又过于专业化。而这些对于文化软实力这样_个渗透在各个领域的现实话题而言,无论是其争无定论还是专业性过强,都不利于学术推广,对于推进整个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来说尚是缺乏普泛的可操作性。总而言之,文化哲学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做出了很多富有创建性的研究成果,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成果的出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