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6-10-19 17: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单纯的科学技术水平上的竞争,转移到科技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提高科技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科技文化气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科技文化软实力,向人民群众用科技沙龙、学术讲座、科技展览的方式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知识,带动和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传播科技文化思想,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有利于提高国家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力。本文先从科技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入手, 重点探究当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我国科技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发展中的不足。以便在今后更好地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提升我国以文化软实力发展为重要因素的综合国力。

 

  一、科技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随着国家之间展开的激烈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如何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任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软实力已经被赋予很多的竞争色彩。在全球大环境下,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文化综合国力的作用、地位和影响。对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和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研究,对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技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科技文化是一门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科技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在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反思。科学技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科技文化以科学技术为依据,引导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

 

  “文化软实力概念在中国最初来自于十七大报告,胡锦涛提出了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和作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此后学术界对文化软实力开始了大力的研究。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家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而言的,指一国或一地区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可以理解为: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先进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民族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团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中国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命力等。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协调配合,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实力,推动了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丰富了国家内部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内容,提高了国民的科技文化理解力和文化知识修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是通过引发思想共鸣、争取文化认同、激发创造活力、凝聚精神信念等手段来实现的。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我们要真正理解软实力,必须首先明确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硬实力作用的发挥需要依靠有形物质。而其作用的特点是快速、直接。大多时候硬实力是强制实现的。而软实力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无形的力量。其作用的特点是缓慢,且不可强制其产生作用。硬实力主要是使用强制性方式达到目的,例如经济,军事等。而软实力一般是使用非强制性方式例如文化教育,政策,制度等。当然现实中,国家实力一般是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相互配合、共同起作用的。文化软实力是一国所特有的,以引发思想共鸣、争取文化认同等非强制方式同该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互协调而进行的、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能力,是把一国的文化力量转变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2、科技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

 

  科技文化的广义含义,是通过变革科学技术来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狭义含义,一般是指科技文化的精神方面。在科技文化的构成要素中,科技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知识,是关于科学理论和经验的系统总结。科技文化的核心是科学气质,是我们在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形成发展的一种精神气质。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例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一些具体的科学方法,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通向科学世界,知识世界和解决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接触和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应采取包括学术沙龙、科技论坛、科教展览等所有可能手段来传授、普及科学知识。科技体制对科技文化起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引导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更好地发展。科技道德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能使科技活动更好更有序的进行。科技文化的诸要素是相互关联的。

 

  发展科技文化首先必须使科技文化本身具有本土化特征。其次软实力主要是依靠本国文化、政治观念及外交政策对他国的吸引力来实现的。任何国家要想增强本国的软实力必须首先从本国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创造力、国民素质等方面进行推进。如果想要用强制力来增强文化软实力肯定是行不通的。具体在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民族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决策力,文化影响力,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影响力和塑造力,国民素质形象和国家形象的亲和力。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在千百年的相互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化结构。衡量国家凝聚力多少的关键是民族凝聚力。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并不代表说中国的文化就优越于西方文化,也不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用汲取优秀先进的科技文化。虽然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先进,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科技成果寥寥无几。而文化创新是年轻的中国迫切需要的发展途径,对处于全球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而言更为重要。必须要发挥民族文化等影响力,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科技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研究


  二、我国科技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

 

  1、我国科技文化发展面临的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的消极的传统文化氛围极大地降低了科学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上级领导急于求成,于是科学界都充斥着一种浮躁的气氛,科研长时间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在中国科学界,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科技界充斥着弄虚造假,欺上瞒下的坏风气。但人们不仅不重视,然而还有更多理直气壮,明目张胆,无所顾忌造假的人,使我国的科技界乌烟瘴气。我国科技界缺乏科学精神和社会道德,批准精神,我们的学者面对自己的导师、同行、学术前辈和学术权威,往往总是碍于情面,不敢做出科学批判。但我们的科研项目往往总是获得好的成绩,取得巨大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根深蒂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存在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中,这种传统的观念使中国人缺乏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而在人才的选拔时存在种种传统问题,例如,走过场、人情、关系、任人唯亲等。再有现行体制、机制和政策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我国,封建文化、家族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仍然无时不刻影响着科技工作者的文化创新。常常人际关系高于一切,使学术标准成为一纸空谈。一些科研单位近亲繁殖,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知识面狭窄、嫉贤妒能,使得科研工作者中缺乏真正有效的思想交流和创造性思维;我国学术界闭塞现象相当严重,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缺乏学术交流,严重妨碍创新中互相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发扬。而且不少单位认为年轻人没资历,忽视年轻人的作用,使得年轻的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2、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不足与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创新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直接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标准。虽然我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的文化创新力极度薄弱,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持续能力,也影响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我国在公共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也远远不够,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虽然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但是发展层次低、面窄,在农村地区,文化设施极度欠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十分富足,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远远不够。我国文化产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都严重匮乏,体制、机制不科学合理,再加上报酬低下,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到国外。被称为文化赤字的现象较为严重,即在文化贸易交往中,境外文化产品例如书籍、音像资料等等大量地涌入我国文化市场,但我国对境外的文化输出却很少。有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外政策的不一样,我国的政策相对宽松,而国外的政策相对紧绷。导致了文化交流上的失衡,出现文化赤字。文化逆差的存在使我国常常处于被发达国家文化渗透、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的状态,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步提升,对科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视,另一方面,科技文化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时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仍然很多,我们要禁得起磨砺和考验。总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努力摆脱不良风气,创造让人与人之间思想碰撞的宽松环境,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力发展。

 

  加快建设科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当前我国首要的任务。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在全球大环境下,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文化综合国力的作用、地位和影响。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显示了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要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就要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巨大作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驾齐驱。在遇到难题和面临重大挑战时,我们要细致地找出相关的原因和对策,以便能更好地解决在科技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更好地促进科技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罗安诗雨(1992-),女,湖南长沙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