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也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2015-07-24 10: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以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关键词:鲁迅小说 《祝福》 悲剧成因
  关于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前人的分析文章中可以说大多认为是中国的四大权力: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压迫所致,这也许是出于一个时代的思维定势?因而祥林嫂的死,笔者认为未必完全就是四大权力迫害所致,根据小说文本提供我们的信息,笔者认为祥林嫂的死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她自己的不幸命运所致,其次是她上了封建迷信的当,其次是小说中“我”给于她的失望。
  一、 喝凉水也塞牙的不幸命运
  细细研读小说《祝福》,不得不让人想起一句俗话来,就是“人在倒霉时,
  喝凉水也塞牙”。祥林嫂好像就属于这种喝凉水也塞牙的命运。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当下社会尚且如此认为,何况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呢,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就不幸,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不说,男人后来还死了。婚后夫妻生活如何,男人对她好不好,小说没作交代,这说明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在于告诉人们祥林嫂的婚姻生活本身,只在于告诉人们祥林嫂年轻轻地死了丈夫是其不幸,加上有一个精明强干又严厉的婆婆更是不幸。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按理说人还是比较能干的,会瞒着婆婆偷偷跑到鲁四老爷家打工,而且能自己养活自己,可是那个精于算计又严厉的婆婆,为了给自己的小儿子娶媳妇,却将祥林嫂当作捞取资本的私有财产嫁(说的难听点就是买)到了深山里的贺老六家,婆婆知道,如果将祥林嫂许给本村人就不能获得很多财礼,而将祥林嫂嫁到深山野奥里去就能获得很多财礼,没有想到的是婆婆的精于算计,倒使祥林嫂交了好运了:“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后来还有了儿子,祥林嫂胖了,儿子也胖”,这是一桩歪打正着的婚姻,祥林嫂也算是享受到了婚姻的幸福,可是命运的不幸又一次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平日里“身体坚实的丈夫”就因为吃了一碗冷饭导致伤寒复发而死了,不久,儿子阿毛又被狼给吃了,最后大伯仗着祥林嫂死了丈夫又没了儿子,把房子也收了,本来挺幸福也拥有一切的祥林嫂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一无所所,好运就这样结束了。
  在对待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夫妻俩并不显得心肠歹毒,当卫老婆子第一次把祥林嫂介绍到鲁四老爷家时,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情况有些忌讳,因此皱了皱眉,意思是嫌祥林嫂是个寡妇,一个不吉利的女人,但是当他的夫人四婶决定留下祥林嫂打工时,鲁四老爷并没有反对,而且过年时家里的祝福活都还是让祥林嫂干的,当然一方面可以说因为祥林嫂的能干使鲁四老爷家省了开支,不要再雇佣别人,但是另一方面是否也可以说鲁四老爷虽然嫌祥林嫂是寡妇,但也只是嫌嫌而已,并没有当真。尤其是他太太四婶,对祥林嫂还是不错的,祥林嫂干活时不惜力气,低眉顺眼,多干活少说话的为人博得了四婶的喜欢,这时的祥林嫂虽然干得比较辛苦,但“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充分说明四婶对祥林嫂也不错,以致当祥林嫂突然走后,四婶还挺舍不得并惦记着她,到是还有那么一点正义感的女人,她满意祥林嫂,内心也希望祥林嫂能再回到她家来,所以她一直在打听祥林嫂,直到听说祥林嫂真是交了好运了的消息后才不再提起。没有想到的是二年后,祥林嫂第二次来到四婶面前,当四婶听完祥林嫂的遭遇后“眼圈就有些红了”,这里再次看出四婶心底还是善良的,所以她想了想还是不顾鲁四老爷的“照例皱了皱眉”,就又决定留下祥林嫂到自己家打工,可以说只要祥林嫂还能像第一次做工一样,手脚灵活,不惜气力,四婶也还是喜欢祥林嫂的,可是祥林嫂由于受刺激太大,以致不能理智的把握思念儿子和自己的生存关系,面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这里不能说四婶狠心,而是祥林嫂已经没有了生存能力,换了是现在,哪个雇主家遇到祥林嫂这样的佣人,照样会像四婶一样的想法,雇主当然希望被雇者能尽心尽力地劳动,这是作为雇主的权力。祥林嫂两次不幸婚姻后的又一种不幸就在于她缺少理智的控制能力,以致在她反复唠叨她那个日夜不忘的悲惨故事中,失去了所有人的同情,男人们敛起笑容,没趣地走开去,女人们鄙薄她,老女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来听她讲故事。
  二、本想改变命运反上当受骗
  祥林嫂的二次婚姻都很不幸,这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事情,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是谁都承受不起的,可是祥林嫂却是一个个性要强的女人,要不第一次不幸婚姻遭遇后她就不会一个人偷偷跑出来打工了,第二次婚姻开始因为是婆婆强迫的,所以她也作了反抗,当第二次婚姻又遭不测时,她还是想给自己找一个落脚之地,所以才又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可是当她发现四婶不让她碰任何祭祀的事情时,她觉得失去了做人的权力和尊严,所以在柳妈的建议下,她花尽打工的积蓄去土地庙捐门槛,希望自己能够堂堂正正地重新做人,和以前一样能够为鲁四老爷家祭祀出力。可是万万没有让祥林嫂想到的是当她捐完门槛坦然的为祭祀活动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缺还是没能让她碰祭祀的东西,这使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祥林嫂的眼睛凹陷下去了,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胆怯,这是封建迷信思想害了祥林嫂,她太把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她真以为让千人踩万人踏就能赎去自己的罪恶,她错了,其实这本来就不是她的错,赎什么罪呢?但是当一个人倒霉或走投无路时是会胡思乱想又特别相信迷信的,别说是解放前农村不识字的妇女,即使是科学发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当今社会,人不也还是这样的吗?生活不顺畅时就喜欢去算命,也特别相信迷信,所以祥林嫂上当也就不足为怪了,也就是这一次的上当受骗,使她的精神又一次地受到了重重的打击,人就怕对某种事情寄予过大的希望,真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柳妈这个封建迷信的代表人物,对祥林嫂的死应该负很大的责 任。
  三“我”的回答使祥林嫂彻底绝望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不仅在于她自身命运的不幸,还在于她在走投无路时的上当受骗,可是除了这两个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碰到了一个内心里最为崇拜却给了她最终判决的“我”。在祥林嫂心目中,“我不仅识字,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她满以为“我”可以给她一个确定且理想的答案,真是她对“我”的满怀信心,所以在见到我并向我提问时,本来已经“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看出祥林嫂对我的确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是“我”却不知道该怎样来回答她,以致祥林嫂问我人死后有无灵魂,我吞吞吐吐地说,也许有吧。祥林嫂接着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有吧,然而也未必。祥林嫂接着又问:“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我的回答是”唉唉,见面不见面呢?实在我也说不清。“我”之所以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地回答得如此不爽,是“我”主观上不想给末路人(祥林嫂)增加痛苦,又想想反正农村人是相信鬼的,所以不如索性说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地狱大概也是有的,至于人死后能否与死去的家人见面这个问题就说不清了,这里与其说是出于“我”的善良,不愿增加祥林嫂的痛苦才这么顺口打哈哈地作了回答,到不如说“我”确实也说不清,何况“我”对祥林嫂这个特例女性心理需求也是全然不知,可是祥林嫂却就此死了,而且是死在了问过“我”后的第二天夜里,也就是鲁镇人祝福之夜的雪地里,虽然这里作者可能有意将祥林嫂的死放在祝福之夜,目的是想让祥林嫂的死产生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效应,但是客观上看“我”在祥林嫂的死因中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难想象如果“我”不是“说不清”,能够真正站在祥林嫂的立场或心理去进行回答或劝导的话,说不定祥林嫂还能坚持活下去,因为她很害怕有灵魂和地狱,因为真有灵魂和地狱,就意味着她死后要承受柳妈所说的被阎罗王分尸的痛苦。可是“我”的回答并没有让祥林嫂感到轻松,反而更证实了柳妈说的会成为事实。“我”的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让祥林嫂真正彻底的陷入了精神的死亡,而精神的死亡必然导致肉体的死亡,“我”在祥林嫂的悲剧中实际上扮演了最后一个彻底击垮其精神的角色。尽管“我”自己一直在为自己辩护,甚至以讲述祥林嫂死因的全过程为自己开脱,但是笔者以为“我”对祥林嫂的死肯定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综上所述,祥林嫂的死,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祥林嫂本人的命运导致她一次再次地遭受打击,最终死在本是热闹喜气的祝福声中,从而看出旧中国普通人的生命如果遇到了不幸那么就一如尘芥难于得救;二是封建迷信思想剥夺了祥林嫂做人的尊严,说明人在走投无路时相信封建迷信将使人生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三是“我”的巧滑回答彻底击垮了祥林嫂的精神,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三点原因笔者以为真正体现了鲁迅先生写小说忠于生活忠于现实的写作态度,小说家的鲁迅不是根据概念写作的,而是根据生活实际写作的,也因此小说直至今日还能够经得起人们去细细地品读。
参考文献:
[1]史志瑾:《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版
[2]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