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汉武帝对乐府诗的影响

2015-07-24 10: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汉武帝为巩固政治,维护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正统地位,从礼乐上设立乐府,并在客观上对汉乐府诗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汉武帝立乐府也有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意义,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影响了乐府文人的创作思路,并乐府诗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关键词:乐府诗;汉武帝

  一、 关于汉武帝立乐府
  1. 关于“汉武帝立乐府”的考证
     “1977年陕西临潼县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秦编钟上的刻文有‘乐府’二字,是秦已设立乐府的明证。”1汉承秦制,汉代的乐府机构也从秦代沿袭了下来。汉高祖时创制的宗庙雅乐和朝廷燕乐还很不完善。建国初创制,故令叔孙通等人“大抵皆因秦人旧事”。文景之时,国力虽逐渐强盛,但“由礼官肄业而已”。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势必重新制礼作乐。武帝“立乐府”之说始于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两都斌序》说:“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宜之世,乃祟礼官,内设金马石集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后人沿袭了班固的说法,如刘拐《文心雕龙·乐府》中就说:“里武帝崇礼,始立乐府。”班固在《两都赋》中说“大汉初年,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说明刘彻这时才有立乐府需要和条件。
  2. “汉武帝立乐府”的目的
  第一,汉武帝为典礼仪式制作歌曲,同时风化民情,巩固政治,维护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正统地位。“汉武帝立乐府大约是在建元六年到元光二年这段时间,是他独立掌权的重要时期。当时乐府为事天礼神而制作的乐歌,就是为郊祀典礼而作,也巩固了汉武帝初期的统治地位。”2
  第二,从上文提到的“至武帝立乐府儿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以看出其目的还有配合郊祀作乐和观风知俗。
  第三,为朝会制酒助兴,以满足娱乐审美需要,同时融洽君臣关系。
  二、 汉武帝立乐府的意义
  1. 政治文化意义。
  汉武帝之所以重新制礼作乐,除了沿袭前代王者功成作乐的传统,还要借宗教礼乐来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确立“太一”这一至上神在国家祭祀中的核心地位,以达到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楚祭东皇太一,秦祭白、青、黄、焱帝,高祖祭黑帝,汉文雍郊祭五帝。”3汉武帝为配合郊祀之礼,汉武帝扩大乐府机关,派人采集各地歌诗。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实际也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大体说来,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是在汉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初立太一祠亲自郊祭是在元鼎三年(前114)。
  2. 文学艺术意义。
  第一,恢复、继承了对民歌的收集和整理。从孔子编《诗经》,整理周代收集的民歌国风后,历经战国、秦无人继承这一工作,汉武帝制定乐府“采诗夜诵”的制度。《汉书·艺文志》所录的260篇歌诗,就是西汉时期的国风。
  第二,乐府这一活动,后来延续到东汉、魏晋南北朝。之后的文人也有以乐府诗篇名作诗的,如曹操的《蒿里行》、李白的《蜀道难》等。促进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第三,乐府诗歌表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开创了五言体诗,而柏梁台诗又使用了七言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汉武帝对乐府诗的影响
  汉武帝对乐府诗的影响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他的喜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乐府诗的创作风格和方向,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特殊的作者。他曾创作过《朝陇首》、《天马》等作品。
  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这一政策使西汉文人自觉形成维护封建大一统礼教的思想。为了谋取武帝的赏识,诗人们主动把诗歌作为承载儒家经义的工具,以维护大一统的封建主义礼教为写作内容。“当时由乐府文人们集体创作的《郊祀歌》,其中的《帝临》、《青阳》、《朱阳》、《西颢》、《玄冥》用于祭祀的乐歌,颂五帝之功德,把国泰民安与神灵庇佑通过歌颂刘邦统一活得神灵嘉奖,对汉王朝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宣传。”4
  2. 汉武帝一改前朝对匈奴的“妥协”政策,反击匈奴,促进了以征战为主题的乐府诗的产生。
  建元三年起,汉武帝开始关注边疆战事,尤其是匈奴问题,并从元光二年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军事活动。如《霍将军歌》,是一一位出征将领的亲身感受,颂扬了在武帝军事领导下威仪四夷,使国家安宁的赫赫战功。讴歌了汉武帝的武功,配合了汉武帝军事策略的宣传。
  3. 汉武帝的文学观念和歌诗创作推动该时期乐府诗的艺术形式的变化。
  出于对乐府诗的艺术娱乐追求,武帝“好新声”亲创《李夫人歌》和《柏梁诗》这些杂言和七言新体诗,并令李延年为《郊祀诗》协律,推动了乐府诗形式的新变。
  李延年利用张骞带回的《摩诃兜勒》更作“新声二十八解”并自作新曲。西汉因异族音乐传入而促进汉乐府歌诗体式的新变,在学术界已成共识。如武帝宴乐群臣与日常娱乐的鼓吹乐,即西域传入的夷乐。5
  同时,我们如今的乐府学研究也开始发现乐府诗大多都已入乐,也就是说乐府诗是可以配乐演唱的。由于古代歌舞乐艺术形式的一体化,尤其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舞蹈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后学习乐府诗时,也应提一下与之相应的乐曲和舞蹈,是乐府的艺术形式完整化立体化。
  4. 在汉武帝推动汉乐府发展的同时,也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汉武帝立乐府的目的中提到他主要是出于对政治统治的需要,而不是单纯的文化追求,再加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也使得汉乐府在内容上趋于:文人主要是歌功颂德,为汉王朝的国运兴盛和武帝的长寿祈福;民歌也是为统治者“观风俗,知薄厚”服务,更是鲜有针砭时弊的歌诗出现。所以说,汉武帝在推动汉乐府发展的同时,也对乐府诗的内容与与情感表现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汉武帝与西汉文学》,龙文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乐府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
[4]《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赵敏利、钟涛等,北大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