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传统年画有众多的神仙灵怪题材,鬼神信仰在年画演进过程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艺术样式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目的性上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就是通过对上天鬼神的膜拜、祭祀、尊崇,祈求得到保佑,达到避祸得福的目的。它同年画起源于辟邪的门神有密切关系,同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中“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其根本源于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膜拜。
关键词:传统年画; 鬼神信仰;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年画源远流长,题材内容极为丰富,式样风格变化多样,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的年画世界里,神巫人物、灵兽和神话故事是常见的题材,也有着及久远的历史。诸如八仙、菩萨、文曲星、土地爷、钟馗、赵公、关公、麒麟等,已是年画中最重要、最流行的角色,这些神巫角色是鬼神信仰的艺术呈现,其实是中华民族尊天畏神观念的物化。鬼神信仰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畏惧和膜拜的精神产物,这种观念经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承,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构成要素,它在中国传统年画中的存在更是久远而广泛,成为传统年画取材不竭的源泉。
一、以鬼神为题材和内容的传统年画历史久远、样式丰富,这种题材多为神仙、灵兽,而钟馗、秦琼、尉迟恭等角色同鬼魂观念有关。传统年画是同宫廷绘画、文人画相对应的,在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或者美术性质尚未分野之先,传统年画同其他美术有着共同的源头,而在我国历史记载中,鬼神题材是最为原始的题材之一。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事实上,鬼神题材也是年画的起源,年画起初为“门画”,就是将神仙灵怪画在门上,达到驱邪避灾的目的,宋代以后,印刷术逐渐发达,木板刻印的门神画和其他年画商业化生产日盛。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如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以及朱仙镇木板年画、武强年画等,均有大量的鬼神题材。山东杨家埠年画“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河北武强年画早期以神画为主,有“十分年画七分神”之说。
鬼神是传统年画题材的重要门类,神怪的种类也极为繁多,有天神、地神、人神、动物神、鬼怪等。神仙的取材主要来自佛、道、儒诸神,以及行业祖师等,如观音、土地、灶君、财神、钟馗、关公等。有人认为:“民间信仰的神灵多达三百余位,在年画中出现的也有上百位”。
尽管传统年画的鬼神题材众多,但其目的性是较为集中的,大的方面可分为驱邪避灾、招财纳福、求嗣延寿等。驱邪避灾题材如钟馗捉鬼、秦琼敬德、风伯雨师、五谷神君、土地神、城隍神等,招财纳福题材如赵公元帅、五路财神、文武财神、招宝财神等,求嗣延寿题材如送子观音、麒麟送子、天仙配、伏羲女娲等。近代上海小校场年画《众神图》则直截了当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多神信仰。在画中,神界自上而下共有五层,分别以如来、观音、玉皇、关公、天官为中心,收罗了儒释道的佛仙神怪和古圣先贤。
中国传统年画的鬼神题材的丰富多样,对于大多数人也就是司空见惯,这一点是不争事实,而且它依然存在于当今的年画,尽管关于这些鬼神题材的认识已经与古人大相径庭,更多承载了文化和审美观念。
二、鬼神题材的传统年画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传统年画的鬼神信仰具有审美性与实用性结合的特点。
作为绘画艺术作品的年画,自然具有审美价值,和宫廷画、文人画等绘画艺术不同,年画有着独特的实用性。宫廷画、文人画等绘画艺术,从装饰、美化生活环境的角度看是具有实用性的,但如果就文人、画家修心养性的方面看,追求笔墨线条和色彩带来的审美愉悦,其创作或者可以视为近于纯艺术,年画的区别恰恰在于,它始终是将审美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甚至实用性占据了上风。对一个农夫而言,将面目狰狞的钟馗贴在门上,追去其带来的审美愉悦的目的,可能要小于让钟馗驱逐小鬼带来家人平安的愿望。年画是在过年时贴在家门、居室、厅堂、粮仓、厨房,以至牛槽马厩的画,是寻求平安、丰收、富足的心理期待。
具有教化功能是中国民间美术的突出特色,它存在的环境是,在漫长的历史上,民间大多数普通人是不具备读书识字的条件的,民间绘画在一定范围内担当了教化的功能,即使鬼神题材的年画也不例外。鬼神题材的年画,有的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通过故事传达一种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取向。比如“八仙过海”这个极为常见的神仙题材,讲述的是八仙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过海,在遭到龙王的阻挠并发生冲突时,各自运用了独特的招数,取得最后成功的故事,它的寓意就是每个人可以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在比如关公在年画中,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经过各种传说和演绎之后,成为人神,他所代表的人格理想就是忠义、勇武,其实是比较典型的儒家道德观念。
三、中国传统年画的鬼神题材之所以久盛不衰,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对神秘自然力量的危惧和崇拜,以及由此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而当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日趋理性的时候,鬼神信仰的实用意义将不断弱化,但作为文化传承、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将继续存在。
鬼神画是年画的原始形态,是其渊源所在。据考,年画最早起源于刻在门上的“门画”,由于战乱和自然侵蚀等原因,隋唐以前的绘画作品已很难见到,然而汉唐刻于门上的门画(门神)却有不少出现于古墓的石门或壁画,而资料表明最早的门画是以神话人物为题材的。
门画所刻的神谓之“门神”,“门神”二字始见于《礼记·丧服大记》,最早有姓名的门神是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荼”、“郁垒”一对兄弟,传说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神荼与郁垒俩便去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鬼避邪,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1974年在安徽亳县董园村汉墓出土的一对时刻线门神图,是神荼、郁垒图像的绝品,也是汉末绘画的真迹。南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可见南北朝时荆楚一带出现了画鸡门画,而画鸡门画后来发展到
河南开封、山西临汾、河北武强、以及陕西凤翔等年画地,至今仍有印刷。隋唐之后,贴门神的风俗逐渐普及到千家万户。宋代之后,钟馗作为门神的重要角色大量出现于年画。据有关年画实物和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明代之前的年画题材,大多是门神、灶君、钟馗、回头鹿马等,明代之后由于戏曲、小说等艺术的繁盛,及印刷业的发达,年画题材范围迅速扩大,历史故事、花鸟虫鱼、世俗生活、讽喻劝善等,均有成为年画的题材,但鬼神题材依然是重要的画种,牛郎织女、八仙祝寿、刘海金蝉、赵公元帅、金仙菩萨等仍为最为流行的题材。
四、鬼神题材的门神画不仅是年画之源,也一直是年画的主流之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对神秘自然的畏惧与膜拜,以及以一种顺天的姿态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鬼神年画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源流,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呈现了不同的姿态,从远古虚构的神灵,到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乃至诸葛、关公、秦琼、敬德、鲁班、药王、黄道婆等人神,从石刻、壁画、门神绘画,到木版印刷的年画,尽管形式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其表达的内容几乎难以超越驱邪避灾、招财纳福、求嗣延寿等主题,实际上,这是敬神畏天的民族心理的写照,是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必然选择。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于是依照自身的生活经验,虚构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神仙鬼怪是这个虚构世界的主角,而且认为只有顺应上天的意愿,才可以得到上天保佑,才能避灾得福,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的产生莫不如此。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事中有一片广大的领域和事物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它不能抵抗死亡,它不能有效地增加任何环境间的和谐,它不能确立人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这领域永久是在科学支配之外,他是属于宗教的范围。……不论已经昌明的或尚属原始的科学,它并不能完全支配机遇,消灭意外,及预测自然事变中偶然的遭遇。”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绘画艺术史的角度看,原始崇拜、巫史文化等是其根源和重要特征。青铜饕餮是殷商时代崇神尚力的象征性艺术品,《礼记·表记》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之说。汉代的帛画、汉画像石等,有着大量“升仙”题材,马王堆出土的,两幅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取自远古神话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现实描绘的人与物构成天、地、人相沟通的境界。其主题是灵魂升天,画中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国”的途中,天上日月并辉、明乐环响,龙、豹、翼鸟、玉璧等均是吉祥、护佑的象征。
从深层次分析,传统年画的鬼神信仰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在民间的呼应和呈现。鬼神观念是民间美术同宫廷美术的共同源头,同早期人类以神巫沟通人天的原始观念相一致。而神巫观念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各种文献记载、文物出土等,都表明神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起。《礼记·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礼记·郊特牲》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在人们看来,人死后肉体虽灭,其鬼魂犹存于天地空灵之间。无论难以考证的古籍,还是官方的史书,也记载了诸多鬼神、神话故事,如《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礼记》、《楚辞》、《吕氏春秋》、《国语》、《左传》、《淮南子》等典籍,无不如此。
中国年画的鬼神信仰是其实是整个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是同源的,是天人合一传统观念在年画艺术中的具象呈现,随着科技的发达和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科学、理性,其驱邪避灾、招财纳福的心理功能逐渐弱化,而作为审美文化承载符号的意义在增强。因此,年画的鬼神信仰可能会消褪,但神仙灵怪题材会同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留存。
参考书目:
1. 《民间艺术》: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 《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版。
3. 《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