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学诗歌创作中国文化语言艺术文化信息文学作品汉民族文化中国古代
论文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而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与记录语言的汉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汉字的单音节性、部首可拆解等特点,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体,如离合诗、回文诗、数字诗、神智体、宝塔诗等。
离合诗是先把字拆成偏旁,然后把两个偏旁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最早的离合诗当推后汉孔融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其首句为“渔父屈节”)。此后历代都有一些名家的离合诗问世。如晚唐诗人陆龟蒙写了《闲居杂题》五首离合诗,诗为七言四句,将前一句的尾字和后一句的首字合起来,组成另一个字,即用此字作为诗题,如其中的一首:《鸣蜩早》“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南宋刘一止作了一首《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wWW.133229.CoM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黄鹤,志士心未已。”这是一首典型的离合诗,全用拆字为句,“日月”为“明”,“山风”为“岚”,“石皮”为“破”,“古木”为“枯”,“可人”为“何”,“千里”为“重”,“永言”为“詠(现写作咏)”,“士心”为“志”。在小说中也有利用离合诗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如《红楼梦》第五回:“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里把凤姐的“凤(繁体作鳳)”拆成“凡鸟(鳥)”。而“二令”则是“冷”,“人木”合为“休”,委婉表明贾琏对凤姐由听从到冷淡,最后休弃的故事情节。
回文诗是一种可以倒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的诗体。如宋代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正读是夫思妻,倒读是妻思夫。而宋人钱惟治的《春日登大悲阁》诗:“碧天临阁迥晴雪点山亭夕烟侵箔冷明月敛闲庭”,二十个字以任何一个字为起点,不管是顺读,还是倒读,都可以成诗,这样可以组成五言诗四十首。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以四季景色为题创作了回文诗《四时山水诗》。春景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夏景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景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冬景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诗歌创作的技巧很多,数字入诗也是技巧之一。有意识地把一首诗的大部分句子都用上数字,就是数字诗了。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了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不料拆开一看,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数字无“亿”即无“意”啊!于是,她满含悲愤,写了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读后羞愧不已,于是用驷马高车,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是有名的数字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连用九个“一”,把渔人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再如清代诗人纪昀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此诗全诗咏雪,将数字一至十巧妙地嵌入诗中,人们回看诗题才恍然知是咏雪。另外还可以把数学运算以诗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特殊的数谜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遭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是一首很奇特的数谜诗,此诗如果用现在的代数方程来解答,设寺僧为x,则可以列出如下算式:x/3+x/4=364,可得出x=624,即寺里六百二十四个和尚。
神智体则更为奇特。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载:“宋神宗熙宁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曰:‘赋诗易事也,观诗难事耳!’遂作《晚眺诗》以示之。……辽使观之,惶惑不知所云,自是不复言。”苏轼所作诗即为神智体,也是苏轼首创。它通过改变汉字的位置和形状,寓意隐藏于字形当中。其特点是:以意写图,令人自悟。将文字巧作安排,字形有长有短,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因其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神智体,又名长亭体,后广为流传。下面这首诗是这样读的:“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还有一首也贴出供大家欣赏,按其字面及字形应读作:“斜月三更门半开,夜长侧枕意心歪,短命到今无口信,望断肝肠(长)无人来。”写的是一女子在家里等待与情人偷偷相会,然而等到了三更天,那个短命的还没来。虽然内容俚俗,但在形式上颇得神智体要旨。
宝塔诗,顾名思义,即形式上排列如宝塔的一种诗。如唐代白居易写过这样一首形式为双塔的宝塔诗:
在《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梅玖在申祥甫家吃饭时读的则是一首一字七言的塔形诗。形式如下:
这首单塔的宝塔诗每句都押(ai)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是说一个不修边幅的秀才,构思精巧,风趣幽默。
宝塔诗中比较特殊的是文字塔诗,文字塔诗与前面的一般的宝塔诗读法不一样,不能按正常的顺序来读,如:
这个文字塔是一首七言律诗,塔尖上的那个“月”字是题目,它押的是“十一尤”的韵,第一个韵脚断在“幽”字上,第二句断在“秋”字上……。运用“分书和读”的文字学常识,将每行中间的“月”字就近拼凑到左边或右边的字上去。这样,这个文字塔就流畅地读出来了:
湖上朣朣兔魄幽,光明忽散一天秋;朒朓向已垂银钓,圆绽今期漾玉球。馥郁桂芬云外落,朦胧山色镜中收;凭栏深夜看逾朗,何处笙箫作胜游。
还有一种叫飞雁体的宝塔诗,或叫晴空展翅飞雁文诗。如:
本诗的读法是:山远路又深,山花接树林。山云飞片片,山草绿澄澄。山鸟偷僧饭,山猿抱树吟。山僧请山客,山客绕山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