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国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养成训练课题简介
一、“积淀国学底蕴 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的提出和界定
论文联盟http://
1.高中生国学素养现状透视
“高中生国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养成训练”这一课题实验是针对当前校园文化中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人心浮动,精神空虚,改革开放的负面影响、文化西化、快餐文化、升学的压力等等,渗透到校园,致使当今高中生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担心成绩不好被父母责怪而杀父弑母,同学间为一点小事就置人非命……校园里少了儒雅的人文素养,少了对健康美好人生的向往,对自尊自信人生的赞美……针对这些弊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实验。
2.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现状透视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逐渐淡化,造成语文国学教育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语文“工具性”认识的偏颇,二是应试教育的肆虐。
3.“积淀国学底蕴,提高人文素养——高中生国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养成训练”的界定
“中学生‘国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养成训练”就是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系列地加强高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提高其精神品格,做社会人的文明表率。WwW.lw881.com
这个课题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的实验只能缩小口径,选择了国学与当前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特点,选择了国学教育与当今中学生的思想现状联系较多的特点,紧紧扣住高中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靠船下篙,从文本中发掘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并能影响其一生的人文素养的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对这部分做大做强。这两点中文本中的人文素养的知识是基础,学生是核心是关键。
二、“积淀国学底蕴 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实验就是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学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积淀国学底蕴,大幅度提高人文素养,变对社会公德、各种公约、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被动遵守为一种自觉意识、自觉行为,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1.还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在语文学习中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愫。不能让学生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漂泊者,而能在任何环境中永远独守精神家园的月亮。
2.语文教育关乎着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关乎着一个民族生命的情调。积淀国学底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灵魂和善感的心灵。让学生能为一朵花的初绽而驻足流连,能对灿烂的星空心怀敬畏,能为生活中的弱者掬同情泪,能对社会的不平保持愤慨。
3.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能对传统文化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在与古人的“对话”中,领略古人高洁的精神、傲岸的风骨、卓越的智慧。在长期的国学熏陶中潜移默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弃取糟粕。
5.培养学生懂孝悌,有坚韧意志和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能承受挫折和风险,有宽宏大量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积淀国学底蕴 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的课型设计与训练途径
1.课内品读评鉴,领悟“人文”美
我国历史悠久,产生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离骚》等一大批文质兼美的经典,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丰厚的中华人文素养的底蕴。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赏析熏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品读优美的语言,评析鉴赏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美,师生共同品味这道精美的文化佳肴。
在“课内品读评鉴”课型实验时,教师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进课堂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授之以渔,而不是越俎代庖或授之以“鱼”;教师应加大如何培养学生解决与欣赏文本中人文素养的能力的研究,如何在训练过程中落实学生积淀与运用的能力的研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课堂民主性与人文性。
训练途径:第一,在实验中通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渗透养成教育;第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文本,有效地体验情感,提升鉴赏品位和生命意识;第三,发掘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人论文联盟http://文素质。
2.课外延伸赏读,感悟“人文”美
几千年的中华国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仅靠课内品读是很有限的。学生须在课内品读的基础上延伸到课外,自觉赏读,品味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美。接受文本中美好情感的熏陶,促进情感素质与审美素质的提高。
训练途径
第一,以“文”引“文”,培养高中生课外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强烈的兴趣可转化为可贵的自觉性。然而,学生对课外阅读经典的兴趣不一定个个都很浓厚,尤其是身处作业堆中的高中生,这就靠语文老师的正确导向,以“文”引“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采取:①巧借课文激趣;②问题引趣等方法激起学生阅读经典的欲望,从而去深入地阅读。
第二,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课外阅读经典
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读后形成文字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第三,让学生抱着研究的目的去课外阅读经典。
让学生带头一定的研究专题去阅读经典,他们便能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经典,并写出研究文章。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既能积淀学生国学的底子,又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运用、整合甚至创新能力。
3.专题活动探讨,践行“人文”美
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诗文诵读比赛、征文竞赛等活动,学生所读所悟的“人文”积淀就会被激活,就会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中结晶内化为自身人文底蕴,学生的现实人格在文本中为理想人格所扬弃,便会升华为全面自由的人格。同时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人格也能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完美的人格形态,这种健全的个性品格使学生自身精神潜力得到发挥和解放,形成健全完美的价值体系,就能大幅度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提高了,人的道德底线就会相应提高,道德底线越高,违法的机率就越小,就能变对社会公德、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被动遵守为一种自觉意识、自觉行为。有了这么高的人文素养,何愁校园没有缕缕书香?何愁社会风气不正?何愁民族素质不高?
四、“积淀国学底蕴 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的教材内容及研究对象
1.课内教材处理。每学期初由师生共同选取全国统编阅读课本和课外读本中有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文言文篇章,作为课内品读评鉴的必修篇目。2.课题组实验教师组编《“国学”读本》作为课外延伸赏读的自读篇目。3.专题活动探讨申请教务室统一安排,每学期三种类型的活动——专题讲座、诵读比赛、征文竞赛活动各开展一次。4.课题实验对象为本校2005届高中学生。
五、“积淀国学底蕴,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6年12月。本阶段为准备阶段和初步运行阶段。形成理念,探讨课题研究的范围目标,准备教材。宣传课题研究的事宜。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2月。本阶段按三种课型和训练途径在实验年级全面实施(具体见阶段实施计划)。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8年3月。本阶段主要为成果形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