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在素质训练中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2016-06-23 10: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希望以素质教育来对抗、抵消应试教育的负效应。本院的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它着重从心理健康、学习工作能力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看作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尤其是在新媒介大行其道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与媒介的接触十分广泛,非常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它构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本次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在调查目前本院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前提下,进行深入分析。以媒介化社会的公民素养作为对比,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与现状,并提出相关教育方法与课程设计,以求在素质训练这门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的教育教学内容,最终为提升本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合理化建议。

 

当今社会已然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铺天盖地,席卷了人们的生活。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介,构建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媒介,通过信息传递,把社会成员黏合在一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运用媒介的能力,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显得非常必要。同时,网络又成为信息化社会中最普遍的一种媒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作用复杂,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媒介。据CNNIC2008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1824的年轻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最高,达30.3%。而网络信息蕴含了生产者巨大的主观选择和价值判断,大学生在这种影响面前显得较为脆弱。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其认清媒介内容和真实目的,摆脱不良信息的影响,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一环。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促进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式之一,媒介素养的形成是大学生成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它反映了大学生认识媒介、处理媒介信息的水平和利用媒介为自己成长服务的能力,是作为现代生活领域中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它能够制约和影响大学生的智力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并进行在素质中加入媒介素养的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客观需要。媒介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E Leaves和他的学生最先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

 

1992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学者鲁宾通过对不同媒介素养概念界定的分析,总结出关于媒介素养知识模式能力模式理解模式三种模式。总体上看,它包括了人们体验媒介、解构媒介、分析媒介和创制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使人们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并参与社会进步。本院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是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规律理论(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型)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观点的基础上,受到了西方及日本等国的企业培训(在员工和管理者中开展以个人素质改善、心智模式塑造为目的魔鬼训练”)与职业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并借鉴加拿大CBE教学模式形成的。大学生素质训练作为一门趋于成熟的课程,在逐渐走向完善。在教学方法上,本门课程采用基于提升职业能力的---法,具有务实性、创新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但是,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固有形式。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教学硬件设施的增加、多媒体设备的引入等因素,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素质训练的方式更加多元,训练内容更加深化,同时也应该增加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对本院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加强对其系统化的了解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通过前期对本院学生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从媒介接触方面来看,本院大学生存在媒介接触种类较多,以网络媒介居于首位;所有学生都使用的手机作为媒介,50%的学生使用电脑获取信息。电视的使用频率也高于报纸和广播。大学生媒介接触时间适中,但也存在失当情况,比如图162.5%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媒介内容选择理性,但也受多种信息诱惑。

 

  从媒介知识水平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媒介基本知识有所了解,80%的学生都听说过媒介素养这一概念,90%的学生能正确定义媒介。在媒介的选择上,使用方便、信息及时和娱乐性强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只有35%的学生选择了剖析深入、思维性强。说明利用媒介进行学习、深入思考的学生是存在的,但在数量上占少数。从媒介意识来看,大学生媒介利用意识逐步增强,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大学生具有媒介反思的意识,能够判断网络新闻的不可靠;从图2看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媒介参与意识,但大多处于被动状态,15%的人非常沉默,在网络等媒介上处于失声的地位。从媒介能力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媒介辨别能力,但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假。大学生的媒介反思能力有所觉醒,媒介道德有所坚守,但仍需进行教育和引导。

 

  根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合理使用媒介的意识,他们明白长期接触网络会对现实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但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综合分析本院大学生媒介素养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时代,商业利益已经融入传媒行业。受利益的驱使,部分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平低下,生产粗制滥造的低俗新闻吸引受众眼球。媒介信息变得多元,品质也良莠不齐,有力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取向。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传媒功利化、媚俗化的趋势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低俗娱乐、有偿报道、虚假新闻都为大学生制造了一个脱离真实世界的拟态环境。都在大环境上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形成了挑战。其次,大众媒介自身的限制性因素也导致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偏低。比如报纸,在当今社会传播媒介中缺少生动性,比较单调乏味,不能很好地吸引大学生受众。

 浅谈在素质训练中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且购买报纸需要一定的成本,阅读报纸又带来携带不便等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的购买兴趣。再如电视,虽然传播方式生动形象,但在大学住校生活中接触很少,大多数寝室都没有电视机,这也限制了大学生通过电视获取媒介信息。调查表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是网络,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信息把关人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生鉴别信息能力的发挥。大学生处于受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供给靠家人提供,个人没有收入来源,且生活费普遍偏低。这一实际使大学生在生活中缺失了理财意识,也就缺乏了对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以及民生新闻的关注。

 

加上用手机浏览新闻会消耗手机流量,产生较高费用,大学生多不愿意付出此类开销。据调查,本院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和种地,认为国家、社会大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农村受众是传播领域中的弱势群体,在媒介资源的享受和利用、信息接收工具的拥有量、享受媒介消费的时间、接受信息和自我表达声音的能力等方面,均不如城市受众。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大众媒介接触的机会很少,基础薄弱。这一历史性、地域性的原因,也造成了我院大学生媒介素养偏低。

 

  二、心理因素

 

  大学生这一群体,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发展成熟,关于世界的概念丰富而不稳定。加上好奇心增强,学习压力减轻,大学生的道德感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一些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有着猎奇娱乐的心态,倾向于认同低俗的信息,意识不到这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差异。青年时期追求自我认同,有着强烈的表现欲,这使得大学生对新兴媒介有着高度热情。但由于认知不全面,情绪化的特点,大学生容易轻信虚假新闻、低俗传闻等信息。对新闻的制造缺乏了解与反思,更少有同学会主动批判性地阅读新闻。总之,强烈的好奇心、表现欲,薄弱的自制力、道德观,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因素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的英国,我国多数地区都是在2006年才开设了相关课程。大多数教育者意识不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就其自身来说,媒介素养水平也并无教学的优势。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其成果是很难量化的,这也导致了媒介素养教育难以走进课堂。

 

2006以后,在国内一些高校出现了媒介素养的选修课,但是高校学生仍然意识不到其必要性,主要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积极关注这一课程。大多数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参与媒介的程度不高。为了有效提升我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建议学校从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入手,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教授基本的媒介知识、传播技能,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经验提高他们利用媒介改变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生素质训练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坚持方向性原则。方向性是指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要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并且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由于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不强的素质教育,把它加入到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中时,需要考虑到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遵循的是练、学、思、拓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的环节,而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学生需要在本门课程中拓展的内容。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媒介素养教育也要设计学生自行探索、自行研究的环节,在引导他们反思媒介的同时,培养起运用媒介的能力。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以大学生为主体去主动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在意识层面让大学生意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让大学生分清新闻的好坏、媒介的涵义。只有培养起大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媒介素养的积极性。其次,要在普及媒介理论的同时,进行媒介素养的实践性培养。让大学生在做中学,在看新闻的同时进行思考与拓展。最后,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能够运用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在大众传媒的意见领袖地位有所下滑的今天,社会中的个体可以作为一个自媒体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话语权前所未有的开放,也给公民媒介素养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也是自媒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言行与媒介活动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媒介环境的好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解读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内容,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也是我院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的目标之一,媒介素养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还能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心怀天下,有大局意识,提高自身的眼界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在调查本院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前提下,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教育方法与课程设计,以求在素质训练这门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但是,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无论是在教材编写还是在课堂实践都存在不少的空缺与问题。本文的结论,是在针对本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的研究上提出的,由于分析研究能力的局限,还有几个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比如:问卷样本的选择,需要覆盖更广;形成的原因分析,需要结合理论入手;教育对策的操作性,需要落到实处。

 

  值得肯定的是,本研究把重点放在了本院实际,提出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一种尝试。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目的地把媒介素养的内容引入到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当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赵炜怡 张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2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