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论文联盟http://“国学”似乎成为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儿,围绕着“国学”,各地都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包括举办少儿国学吟诵班等,许多高校也举办国学讲座或开设国学课,有的还成立了国学院。有些媒体也推波助澜,辟出版面开设国学专版。当一些传统经典《论语》、《道德经》备受追捧时,“国学”也正在抛开以往那种古雅而深奥的严肃形象,以“时尚”的名义,轻松地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与此同时,“国学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究竟是一种时髦的游戏,还是一种希望回归传统文化的追根之举?这对我国当前的新文化建设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这股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实际上表达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取得了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之后,开始自觉地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而这种关注所表现出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关涉到了传统与现代这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一方面需要不断地超越传统,另一方面,现代与传统又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并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抛弃传统文化。
“国学热”其实从一个侧面在提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至今仍充满活力,无论我们如何对待它,它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WWw.133229.cOm章太炎先生曾希望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社会中“以国粹激动种性”,他著有《国学概论》,认为“国学”就是传统的学术文化,它包括诸子、制度、内典、理学等。他要以传统的学术文化来激发中华民族之性。关于什么是国学,当然可以再讨论。有的人认为,国学应当包括“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胡适语)。有的人则认为主要指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术文化。但不管怎么说,国学都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我认为,国学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两汉之际从印度传人的佛教,在经过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冲突与融合而不断中国化以后,最终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有一套汤一介先生主编的八卷本《国学举要》中,就专门有《佛卷》,由我撰写。我在其中明确提到:“中国佛学,无疑是‘国学’百花园中一枝独特而绚丽的奇葩。”如果说,“国学”作为一种内蕴丰富的学问,其重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那么,如何以一种探索真理的使命感来通过学习、研究“国学”,把握并弘扬其中所包含的那些人类共有的美德与智慧,摒弃那些落后于时代潮流的糟粕,以利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就成为今天“国学热”中一个值得认真具体研究的传统与现代的重要课题了。
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正在走向现代。民族的复兴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复兴也将推动民族的复兴。很难想象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会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我比较关注当前的“国学热”,能否真正带动以及如何在带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如何通过对古老经典的重新诠释,通过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生的需要,更有助于现代社会的新文化建设,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的“国学热”反映出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其实也与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和精神困扰密切相关。中国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文化教育逐步普及,民族自信心也随之而大增。然而,在今天经济快速发展、商业化浪潮高涨的中国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拜金主义盛行,物质崇拜至上,诚信缺失,道德错位,人生理想淡化,贫富分化加剧,腐败现象丛生等。人们重拾国学,也有试图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对治症疗救的良方,或希望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许多人希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诚信的伦理道德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群体合作的社会责任感,“民为邦本”的富民思想,以及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能贯彻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期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对传统文化中有价值东西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学”在教育界、在社会上受到了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现代新文化建设在古今之辨、中西比较中的展开。这再次说明,一种文化的长期存在,自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社会人生的需求是其依存的最重要条件。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传统文化自然也会随之而复兴。“国学热”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复兴的生动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这股国学热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提倡、泥古不化、民族本位的倾向。例如有人提倡重建私塾,让儿童接受私塾式的教育,从小就将主要精力放在背诵“四书五经”而放弃或减少对现代教育资源的学习。然而,传统文化的复兴不应是简单的回归或重复,也不应是仅仅停留在少儿读经、学习琴棋书画这种技艺的层面上,而应当继承“国学”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智慧,以西方的先进文化为参照,吸取其现代文明成果——尤其是科学、民主与法治等,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寻求一种“凤凰涅槃”式的更新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思考,应当是我们今天在重拾国学时应有的清醒认识与基本的思考维度。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中华民族走进21世纪的今天,如何加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自觉,认识它的形成发展以及主要特点和主要精神,这对于把握传统思想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未来走向,更好地促进它的自我更新与转型及其对现代社会的调适,从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也是“国学热”所能带来的一种积极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