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周易》中的道德观

2015-07-09 10: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道德这一语词,在《周易》中简称为“德”,常与“天”、“龙”、“君”等词连在一起,组成“天德”、“龙德”、“君德”等概念。如:“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象传》)“天德”的内涵是不争强好胜、自以为首。这一内涵是由龙升到最高处,已经达到最大极限,必然向其相反方面转化这一想像中的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可见“天德”指的是社会中一般的普遍的道德。这个“天”不是指自然界中的天,也不是所谓的“天帝”,而是从哲学角度对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概括。“不争强好胜、自以为首”当是对原始社会中实行禅让制度的美好追恋,对殷周之际发生的你征我战,为争霸天下进行的流血战争的挞伐,故此,把“不可为首”视为“天德”。
“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文言》)在这段话中,提出了“龙德”这一概念,其内涵是隐而不现,也就是说既不谋求改变世道,也不争取成名,离开世俗孤独自处却不烦闷,不被人理解也不苦闷,意志坚定不动摇,这就是“潜龙”。所以,“龙德”结合这段文意,应理解为“潜龙之德”。这段话,假托孔子,以形象说理,借潜龙
的“德”,描绘出一个避世隐者的形象,与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思想相吻合。虽然其中不乏消极成分,但“遁世无闷”却不失为安慰不得志者的一剂良药,这种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被嵇康高度概括为:“达则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与山巨源绝交书》),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之一。wWW.133229.COM
“隐”,是“潜龙”之德,若“龙”由潜藏而出,有所作为时,其“德”该如何?《文言》说:“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中正者,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这里进一步论述了“龙德”的内涵是:合乎中道,持正不偏。具体说来有语言真实守信,做事谨慎,防止邪心杂念而存留诚心,有功于社会而不居功自傲,使德性更博大,用以感化世人等内容,并明确指
出:“龙”即“君”,“龙德”就是“君德”。君王要具有合乎中道,持正不偏的品德,那么,一般的人该如何呢?“九三日:‘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文言》)“进德修业”,为君子指明了品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必须不断地推进自己内在的品德修养和外在的品德表现。“忠信”,就是推进内在的品德修养,为君子修养品德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同时“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同
上)要不断地及时地“进德修业”,才不会有过失和灾害,为君子提高修养提出了经常性的要求。
由“天德”而“龙德”、“君德”,直至到君子进德修业,是在逐渐深化、具体,并建构了一个缜密的道德观的体系,具体说来,《周易》的道德观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为人要“以成德为行”。一个人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周易》认为要看其是否合乎成就其德性。《文言》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这是说君子是以成就德性作为行为的目的的。一个人的行为是经常的,天天为人所看见的,所以要“成德”,“成德”的具体途径是:“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德也。”(同上)力学以聚积才识,好问以明辨是非,以宽厚的态度待人,以仁恕的胸怀接物,做到这些,便是成就了德性,具备了君子应有的品德。
《象传》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卦》的卦象如泉水出自地下,可大可小,其作用有有利于人的一面,也有可能害人的一面,去害就利,就在于人的果决行动,因势利导,否则就会漫浸害人,所以,要敏于行,在实践中培育果决行动的德性。这是“以成德为行”的具体要求。同时“以果决育德”还要讲究策略,按照《周易》的说法是:“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象传》)山下有风是《蛊卦》的卦象,山刚风柔,应该做到刚柔相济,君子要有这种精神,以柔济刚,振奋民志,以此为任,便是培养了德性。
“以成德为行”,并要“以果行育德”,“以振民育德”是人们具有道德的起点,即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合乎者是君子,结果是吉利的,否则便是不好的,对于那些不能及时“以成德为行”的人,《周易》提出了告诫:“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象传》)“以俭德辟难”是为《周易》道德观的第二点,它的意思是:天与地不相交通,(事物没有变化,死水一潭)这是否象,此时君子应以修德自养、避难保身为宜,切不可要求升官发财,自取灾咎。这里实际是在讲德性修行不够,还不具备出世作为的条件而硬要有所去为,则结果是坏的、是凶的。这里向人们提出了在社会上有所为之前应“以俭德辟难”为前提。如果“德薄”而身居要位,其结果更坏。《系辞下》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悚,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德性浅薄而身居尊位,才智平庸而谋做大事,能力低下而担负重任,这样的人很少有不招来祸患的。象“鼎折足,覆公悚,其形渥,凶”一样,为官者若德、才、智都不能胜其所任,定会造成杀身之祸。
“以俭德辟难”是对“以成德为行”的进一步补充。“德薄而位尊……鲜不及矣”是对那些德性浅薄而身居要位的小人敲响的警钟。一方面行为目的如果不能“成德”,那就是“否”,就会招致灾祸;另一方面,为官者要以“俭德”为先决条件,方能“辟难”,同时“德”、“知”、“力”三者不是并行的,无德有才而位尊,更要坏事,其结果定是“凶”的。可见德是首位的。从中不难看出《周易》的道德观首先是对有所作为的人提出来的,对这些人的要求是严格的。对那些贪图荣禄、为官动机不纯的“小人”是深恶痛绝的。
“不可荣以禄”,是说对德性达不到要求的人不能使他荣显得到爵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要求呢?《周易·小畜》卦做了解答:“君子以懿文德”这是第三点。“以懿文德”就是先去完善自己的文德言行,再把握时机而动,做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象传》)即培养自己,做到刚健无私,笃实不浮,辉先相映,日日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大畜》卦辞)也就是成为国家栋梁,食君禄,而有所作为。
“不家食吉”,意味着完成了“以成德为行”并能“俭德辟难”而“以懿文德”了,也就是有所作为了。这以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长久地保持美德善行,做到恒久有为。对此,《周易·象辞》说:“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以常德行”是为《周易》道德观之四。坎卦,上体为水、下体亦为水,重坎,前水至,后水又至,君子应体察这种不舍昼夜的流水精神,长久地保持美德善行,不断地熟悉政教之事,以不断地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方能恒久有为;否则,“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恒》九三爻辞)即不能长久地保持美德善行的人,人们必因他而承受羞耻。这样的人若坚持不改,必有艰难险恶。《象传》对此进一步议论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深刻地指出:“不恒其德”的人,天、地、人都不能容他。
“以常德行”,保持“恒德”的具体办法是“君子以反身修德”(《象传》)这是《周易》道德观之五。《象传》说:“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光明出于大地之上,万物昌盛,人们应该依据这种精神,自强不息,自我昭示固有的光明美德,以有作为于社会。所以“君子以反身修德”,也就是要反躬自省其行为的得失,通过修德以不断完善自己,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象传》),在进德方面很下功夫,一定会“有孚惠心,勿问之吉,有孚惠我德”。
(《益》九五爻辞)也就是我有信于民,顺民之心,不用问,一定大获成功;民也信于我,顺我之德,这样一定会事业有成。
由“以常德行”到“自昭明德”,“反身修德”进而达到“有孚惠我德”之目的,这当中贯穿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传》),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动人的乐章之一,这一精神,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以反身修德”,并达“有孚惠我德”目的,标志着个人事业处于鼎盛时期,越是有作为、有成就的时候,就越要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为此,《周易》提出了道德观的第六点:忌居德,倡慎德。《象传》说:“泽上于天,央。君子以施禄及下,居成德则忌。”又说:“地中生木,升,君子以慎德,积小以高大”。这里,《周易》旗帜鲜明地告诫“为长人者”在施恩惠于下属时最忌的是居德自傲、盛气凌人,应该由地中生出木苗,定会长高的《升》卦之象中悟出道
理,吸取教益,慎于修德,积小德以成就高大。告诫为官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莫为。”
“慎德”方能“可久”,“可久”则是“贤人之德”(《系辞上》),能做到威望可久,方能培养出“贤人的德性”,这样便会“盛德大业至矣哉”(同上),“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同上),日日更新,每天都有长进,活到老,修养到老,不断增进自己的德性,这就是“盛德”,但这还不是极限,还要努力,进一步达到“至德”的境界。《系辞上》又说:“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道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至德”是相当于圣人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修养臻于盛极圆熟的标志。故此,“盛德”,“至德”是《周易》道德观的最后一点。笔者认为,“盛德”、“至德”不单是对处于尊贵厚禄,握有大权的人说的,也是对一般的人,处在个人最鼎盛时期所做出的最一般的概括,因而具有普遍性意义。
怎样才能修养到“至德”的境地?《周易》认为要通过研究易理去实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系辞下》)。不难看出,精心研究易理的妙义,是为了致用,利用易道以安身心,会使德性更崇高。研究易理,利用易道是实践《周易》道德观的关键,如何去研究,去利用?六十四卦中,哪些卦与道德有关系?对此,我们拟另文再讨论,不赘。

结语:《周易》中的道德观自成体系,它从“天德”、“龙德”、“君德”等概念论起,全面论述了道德的内容,自我完善的方法、途径等问题。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以成德为行”是说人在成长时期要时刻注意行为是否能成就德性,这是讲从学习时期就要注重道德培养,这点是很高明的,“从娃娃抓起”,长大成人,做到“俭德辟难”是衡量一个人担任一定工作的标准,绝对不允许“德薄而位尊”,否则便会招致灾祸,“以懿文德”是对人处在事业刚发展时期的要求,若要成长为国家栋梁,必须日日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面临事业大发展时期,要“以常德行”,否则“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为此,就要“反身修德”,日夜提醒着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所以要“忌居德,倡慎德”,进而达到“至德”的真、善、美的境地。
《周易》中的道德观,设计了人从求知始到进入社会直至事业达到顶峰止,举凡个人发展重要时期的道德修养的蓝图,它的精义是谆谆告诫我们要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我们今天研究《周易》中的道德观,弄清它所阐释的道德范畴,不仅仅是为了捕捉认识网络上的纽结,而是为了更加关注道德这一问题与古人乃至今人的行为间的互动关系,从中探索《周易》中的传统道德价值,古为今用,以指导规范今人的行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这是我们写作本文的目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