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

2015-07-07 1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提要:本文关注香港“后学”现状,通过对香港学界的后学研究的学术透视,认为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具有独特的处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中间性”特色。其主要表现为:注重当代大众传媒的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分析,强调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不可忽略性,关注当代最新理论范畴及其阐释理论框架,对当下文化精神走向加以把握;同时注重从宗教神学角度看后现代后殖民主义问题,并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香港文化身份和个体价值选择的深层对话。总体上看,香港的后学研究拓展了和地区性经济共荣圈的构想,都在新的世纪政治经济版图上再次参与变更文化优劣间的地图,再生不同形貌的文化压迫关系。因此,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对后殖民的文化策略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三,后殖民主义的困惑。后殖民文化的错综性质表现在:全球资本主义在网络和消费主义扩张中由经济一体化导致政治一体化,使弱势族群、社区人群和身份认同统统纳入全球消费机器的高速运作中。而国家民族主义的扩张,往往以文化民族主义甚至反殖民主义的话语,来指代弱势社群和另类社会的文化发声。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问题,论者提醒说,“如果肯正视后殖民世界政治的吊诡和复杂性,我们就不会随便挪用简单化的‘反西方’、‘本土主义’辞令来为任何发言位置辩护,而应该检讨这些所谓‘本土’和‘反西方’是置放在什么的一种文化和政治的历史脉络底下,在什么政治和制度实践下运作” 。就香港而言,后殖民评论的困境在于:后殖民批评被想当然地视为研究“殖民主义之后的世界”的理论,从而将殖民地看成为地理上遥远、时间上过去了的现象。因此重要的是面对这些问题,质疑殖民文化运作本身及背后体制的政治性。www.133229.Com在我看来,罗永生研究中值得称许的是,他注意到后殖民评论对亚洲华文地区的意义,后殖民话语作为一种异样事物,立足于自己位置的重新厘定,并成为与他者相互生成的新空间。同时,他的研究还具有体系性思维的特点,在阐释中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并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而非简单地从日常生活中检出几个现象加以感性的分析。因而结论一般比较具有可信性。总体上看,香港的后学研究尽管还存在着多种问题,但是仍然在诸多领域和学术层面上拓展了中国后学研究的范围,深化了中国后现代后殖民研究的内涵和意义。香港知识分子对处于当代中西语境的市民社会和流行文化加以关注,阐释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的文化精神动向和怀旧意识心理,在全球化世界秩序和电子网络媒体中为中国文化定位,为身份认同和文化想象进行文本政治的解读,进而为后东方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格局划界,倡导重建中国图像的重要性,并挑明西方中心话语中的汉语神学的意义阐释问题。这一系列新的问题、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解决,当对大陆文化界的精神重建有所启发和提醒。不仅如此,我们还应看到,香港的后殖民主义在政治话语领域和科技文化领域直接参与文化身份的重新确定,力求消解西方中心论的文化歧视眼光对中国文化的身份误置或身份强加,使对“中国形象”的认识获得了多元开放的文化眼光。这不仅为当代香港文化身份的重新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后殖民语境中的香港文艺思潮和文化批评的模式也有很大影响。


①梁秉钧(也斯),现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香港的流行文化》、《书与城市》、《香港文化空间与文学》、《香港文化》等。
②③④也斯:《香港文化》,香港:艺术中心1995年版,第20页,第29页,第30—31页。
⑤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香港之发展经验》(合著)、《中国人的三个政治》、《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中国民本思想史》、—40—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中国政治与文化》。
⑥⑦⑧金耀基:《全球化、现代化与世界秩序》,载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年2月号。
⑨陈清侨,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致力于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主编《香港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否想香港:历史·文化·未来》(合著)、《情感的实践:香港流行歌词研究》;编有《身份认同与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论文集》、《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
⑩陈清侨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代序:文化想象的时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xvii-xx页。 同上书,“普及文化的普及技术”,第255—276页。 有人认为:“看看印度与缅甸,给英国统治了上百年,其政治与经济确实活脱脱的一团糟。英国人连自己的国家也搞得暮气沉沉、了无斗志,凭什么自夸殖民统治带给香港成功?但某些香港人仍用这种自卑媚洋的心态去看世界。”(周华山:《后殖民同志》,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版,第278页。) 简瑛瑛主编《认同·差异·主体性:从女性主义到后殖民文化想象》,台北:立绪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37—267页,第239页,第260页。 朱耀伟,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后东方主义———中西文化批评论述策略》、《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他性机器?后殖民香港文化论集》。 朱耀伟:《后东方主义———中西文化批评论述策略》,“前言”,台北:骆驼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台北:骆驼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7页。 朱耀伟:《他性机器?后殖民香港文化论集》,香港:青文书屋1998年版,第15页。 周华山,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消费文化:影像·文字·音乐》、《解构香港电影》、《异性恋霸权》、《同志神学》、《香港同志故事》、《北京同志故事》、《后殖民同志》等。 周华山:《后殖民同志》,第41页,第394页,第402页。 洛枫,原名陈少红,留美博士,主要著作有:《距离》(诗集)、《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 洛枫:《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第59—60页,第98页。 罗永生,香港岭南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主要著作有:《谁的城市》。 罗永生:《后殖民评论与文化政治》,载陈清侨编《文化想象与意识形态》,第11页,第14页,第23页。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东方主义、文化身份、文化危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