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发展方向忧思

2023-12-09 03: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当前,哲学被严重地疏远化和边缘化。哲学学科的出路在于:哲学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时代问题,关注人的幸福和命运,关注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哲学家应该知行合一,体现出哲学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性和感召力。哲学要保持反思批判的精神品质,彰显学科的尊严。


  【关键词】哲学,学科,时代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一定程度上,哲学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挂物”


  在古代,哲学曾经被当作“科学之科学”或“科学之王”,可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被挤出了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哲学不如科学那样精细,也不具有自然科学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对“实然世界”即具体事物的研究方面,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深入各个领域,哲学的概括能力、总结功能显得越来越逊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研究越来越集中于精神和价值方面,关注“应然世界”。然而,在对人们的价值领域和精神家园的建构方面,哲学又受到了来自宗教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宗教代替了哲学成为人们的精神导师,以至于我们很难界定哪里才是哲学的领域。哲学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挂物”:上比不上宗教,不能给人提供信仰和终极关怀;下比不上科学,不能提供知识和技能,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物质利益。所以,一些人就断言哲学的时代已经终结,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后哲学时代”。这种关于研究对象的迷茫阻碍了哲学学科的发展。


  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晦涩难懂的哲学被边缘化。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精英文化占主导地位,哲学受到推崇;而现在我们进入了大众文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崇高受到嘲笑,深刻遭到唾弃,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使得晦涩高深的哲学无人问津。哲学除了在“学术共同体”的小圈子里互相欣赏之外,失去了对社会的有效影响。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也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和各种哲学研究机构,一方面是哲学教科书的僵化和老化,教条哲学几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背离了“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哲学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是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没有达到真正的对话、转化和融合,学者在各自的领域使用各自的话语系统,谈论各自的哲学概念、命题和论断。这就使得中国哲学领域的研究过于分化和散乱,从而失去了凝聚力和外扩力。应该说,哲学被边缘化也有哲学工作者的责任。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得不使哲学学者们思考:中国哲学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当前中国哲学学科的出路在哪里?美国当代哲学家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认为,哲学关注生活的意义、信仰与理性、实在的本性、真理的追寻、自我、自由、道德与美好生活、正义与好的社会、美。这给我们带来启发,要振兴中国的哲学学科,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不能远离人的生活,应该关注人的幸福和命运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哲学和哲学家的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反思。


  我们认为,哲学首先应该关注人们的幸福问题。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有时候,幸福感的获得和物质财富的获得不仅不一致,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随着人们对外在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欲望的膨胀,人们对外在的东西越来越依赖,而内心世界越来越空虚,道德自我越来越脆弱,信仰危机、精神空虚就随之而来。正如一位落马官员在忏悔中所说:“小时候把一次吃上30个包子当作人生理想时,我会感到很幸福;当月收入5000元之后,我仍然感觉不到快乐,当事业、爱情、家庭、金钱什么都不缺的时候,我经常感到很空虚。”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例子绝不止一个。面对这些社会问题,哲学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为人们思索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和建议。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生产了大量的财富、物质和所谓的知识,还产生了结构严密的各种制度,宣布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各种社会福利和先进技术,等等无数种利益和好处,可是为什么就是不能增进幸福?财富、技术和享乐的疯狂发展很可能是幸福的错误替代物,它们把人们的思考引向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掩盖了最要命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命运。”①


  哲学还应该密切关注人的命运问题。现在一些人精神迷茫、情感困惑、意志脆弱、信仰缺失,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不知道人生何去何从,包括一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在内,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人的本质、心性修养和生命关怀的内容,作为人们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价值指引、精神支柱和灵魂的家园,这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未能取代的,应当在当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哲学不能躲在象牙塔,应关注现实问题


  哲学是生活的产物,是实践的结晶。哲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来自社会实践,来自人类文明成果的不断积累。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不断开辟哲学研究的新境界。国外哲学家往往对社会现实和重大问题表现出高度的关切,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和解决思路,而国内的哲学工作者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这使得哲学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可有可无的印象,抽象得不食人间烟火。有学者把哲学工作者不关注现实的现象称作“哲学的失语”。今后哲学不能一直躲在象牙塔,而应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社会现实,回归人的生存与发展。


  哲学给人们的印象是抽象而晦涩,不少人认为哲学玄奥而远离人的生活,其实,这是对哲学的误解。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比如世界是什么,世界有限还是无限,看起来好像与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实际上它关乎到一个人思维空间、思维方式,影响到个人的价值预判和行为选择。康德的“三大批判”特别是《纯粹理想批判》很难懂,当时很多人都难以坚持把它读完,但当人们读懂以后就发现,它所探讨的问题离人的存在和发展多么密切,比如“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我能够期许什么”和“人是什么”,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是人们无法逃避的问题。因此,二百多年过去了,康德哲学思想的生命力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焕发出吸引力。同样,海德格尔的哲学语言风格相对晦涩难懂,但他对人的存在状态、存在本质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使其哲学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可见,哲学并不远离人,人也不应该远离哲学。哲学和现实密切联系,为时代和民族提供核心的价值观是哲学家不可逃避的社会责任。因此,现实生活呼唤哲学,呼唤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的幸福和命运的哲学家。


  哲学家不能过于世俗,应该成为真正的哲人


  从事哲学研究和哲学教学的人,特别是那些在哲学界颇富影响力的人,本身对哲学的态度,本身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身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言行举止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哲学的看法和态度。有些哲学教师照本宣科,讲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话;或者自己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却大谈哲学无用,这必将大大影响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一个满身铜臭味的人大谈精神生活的价值和道德的崇高,很多人是不会相信的。哲学家要有哲学家的骨气,过于世俗的急功近利者不适合从事哲学事业。


  哲学家应该成为真正的哲人,成为言行一致的人。所谓哲人就是崇尚智慧的人,看问题有独到见解、思想很有深度的人。因此,哲学家不仅要对自己的哲学主张深信不疑,而且要对自己的价值倡导身体力行。古代不少哲学家都做到了,他们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从而成为令人尊敬且影响深远的人。古代哲学与哲学家的具体生活密不可分,哲学家总是不满于世俗的生活,他们竭力追求一种真正值得过的生活,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但现代学院派哲学已沦为话语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这是哲学的堕落和悲哀。学者卢风认为,“哲学须回归生活,重新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才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②哲学回归生活,一方面要回到时代的主题和人类生活的真谛,另一方面要回归到哲学家自己的生活。哲学家的哲学首先要融入自己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生活方式和人生模式。


  哲学不能唯权力是从,要保持反思批判的精神品质


  哲学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具有高度的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这是哲学的特色之一和生命力所在。可以说,批判精神是哲学的根本精神之一,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贯穿于哲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哲学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带头亵渎精神的价值和道德的崇高,不能唯权力是从、唯富贵是从。哲学一旦失去了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就失去了哲学的价值和高贵之处。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一些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人用追逐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代替了哲学文化的社会功能,人云亦云,唯利是从,出现了“市场的奴隶”和“沾满铜臭气”的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哲学的形象。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被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包围着,真假难辨,价值多元,不少人在建构物质家园的同时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在漂泊,心理在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应发挥其反思精神和批判功能,帮助人们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本文来自《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