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

2016-07-03 10: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论语》是儒家经典,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着有〈驻子》一书,又称〈浦华经>〉,系道家经典,这两部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观点虽有差异,但是上则同源,中则互补,下则兼容。孔子的伦理学与中庸思想、庄子的自然哲学与事物相对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而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共同奠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了民族文化大厦的柱石。


  一、孔子与庄子的先世同宗、文化同源


  孔子的先世祖弗父何,原为宋国的太子,让位于宋厉公;弗父何的后人,正考父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世,曾作〈滴颂>〉,赞美契汤,三次受到册诰为上卿;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在宋国的内乱中遇害,一说孔父嘉的儿子逃难于鲁国,一说他的曾孙孔防叔迁居鲁国;防叔的孙子叔梁纥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故称其鲁国人。庄子是宋国人,宋国庄氏得姓于宋戴公。戴公名武庄,以庄为姓;也有以谥号为姓的,那就是宋庄公,也是宋戴公的后裔,故宋戴公为宋国庄姓之祖。后有庄朝,再后有庄子,所以今人称庄子是宋国的公族后裔。大概又因为祖上衰微,又称他为没落贵族出身。孔子与庄子都受到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影响,周武王克殷后,把殷都朝歌与河淇间的殷民集中地,封给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让其继续统治殷商遗民,并让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监督辅佐。但不久武庚与管叔、蔡叔叛乱了,经过周公旦三年东征才被平定。于是周公以成王命把殷旧都及王畿之地改封给文王的少子康叔,国号卫;把商宋之地连同一部分殷商遗民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国号宋;把商奄国旧地封给周公旦之子伯禽,国号鲁。这时周公又将周都由镐京(丰邑)迁于宗周(洛阳),称为成周,并把大部分殷商遗民迁到那里,使殷商文化与周文化全面融合。孔子和庄子所接受的文化是殷商文化,又是与殷商融合的周文化,从地域上看他们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里包括商宋文化和邹鲁文化,因此,可以说庄子与孔子所接受的文化是同源的。他们在春秋战国这个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舞台上做出了精湛的表演,分别成为了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为铸造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到庄子,不能不涉及老子,因为庄子继承老子,并把老子的学说发扬为道家学派,他也与老子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春秋时宋附庸相邑人,汉为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因此准确地说,老子也是宋国人。还有一说,宋国有老姓的封邑,在今山东省单县北有老丘,也是老氏得姓的一个地方,后来老子还曾隐居在这里。庄子由于在少年时就受到良好教育,有“无所不窥”的博学底子,在宋国又受到老子的影响,于是他对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人全面的研究,对孔子删述CA经)〉,播扬历史优秀文化给予了肯定。他在〈往子?天下篇)中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把遵从仁义礼乐的人称之君子,并说“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mm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对于上古文献的“旧法、世传之史”,还列举了黄帝、尧、舜、禹及周文王、武王的乐章,说明庄子对古文化,包括儒家文化是有研究与传承的,特别是在“内圣外王”政治主张上与孔子是一致的。庄子在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写下了十万言的着述。


  孔子先祖是宋国公族,又亲自求教过老子,吸取了老子谦虚逊让、欲取先与、以柔克刚甚至无为而治的思想,如在〈〈论语?灵公第十五>〉中,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说明孔子不仅不反对无为而治,还高度赞扬了舜的无为教化之功。但由于他出生于鲁国,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故周公对孔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以周公为榜样,删述〈伏经>、克己复礼,被称为千古圣人,他所遗留下的《论语》成为儒家经典。战国时,孟子继承孔子写下〈猛子》七篇,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儒家的学说风靡天下。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时期人,但从未相互攻讦过,这也说明他们是相互尊重的。儒、道二家学说同源,都源于古老的传统文化。儒、道学说的行世又在相互学习与批判中不断汲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二、孔子与庄子都是大爱于人类的先哲


  春秋时期,周王朝走向衰落,诸侯称霸、战争不断,二百多年中竟发生了大小四百多场战争,而周初的一百多个封国,后兼并至战国时的七雄。春秋时大国兼并小国,家臣篡杀诸侯司空见惯,在孔子眼中是礼乐崩毁,世风日下,旧规范完全失去了约束。孔子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从夏、商、周三代治国的文献中最终选定的是周公制定的礼法,他认为只要“克己复礼”,天下才能归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是关心人生,关爱人类,是一种大爱,是仁治的核心。孔子的理想是做周公,希望有一个 明君能够信任他,他要像周公那样做辅政的贤臣。可惜的是,他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诸侯国将辅国大权交给他,反而陈蔡绝粮,宋国遭困,到处碰壁。但孔子毕竟有一次从政的机会,那就是鲁定公年间,孔子当上了司寇,时间虽短,但他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参与主持鲁定公和齐景公的夹谷会盟,争取到齐国归还鲁国汶阳之田;一件是按照当时周礼的规定,将鲁国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郿邑和孟孙氏的成邑的城郭拆除,史称堕三都。堕郿邑还顺利,堕费邑孔子却费了很大力气,还失去了季孙氏的倚任,堕成邑动了武,但没攻下来,至此,孔子的业绩也就终止了。孔子本想通过堕三都来彰显他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谁知“克己复礼”在实践中处处碰壁,连鲁国都城也遭到了费人的围攻,甚至威胁到鲁定公的生命安全。之后孔子淡出政界,虽又周游列国游说不已,终无诸侯任用,于是退而删述经>〉,并以教书育人为务。


中国哲学


  孔子最大的抱负是政治,最大的成就是教育,影响最深远的是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即“仁”。他的“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仁者爱人”是“仁”的核心,是“大爱无疆”永昭日月的。


  庄子与孔子多有相似之处,都肯学习,都注重研究,都想解民于倒悬,都想施大爱于人间,庄子在这方面与孔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庄子其学无所不窥,他不仅师承于老子、文子等道家先哲,而且也师承于儒学先贤包括孔子。庄子对孔子删述过的〈沃经>〉的学习研究是非常透彻的,他在〈沃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一精辟之论足以证明庄子学习儒家经典之深。在〈驻子》三十三篇中,有二十一篇写到孔子,〈驻子》一书共有寓言故事二百二十七则,其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的就有四十二则。尽管〈住子>〉中的孔子并非是孔子本人,但从对孔子的褒扬与批评中,我们也能看到庄子对孔子的人格、学识还是十分佩服的。《庄子?寓言》记有他与惠施的一次交谈,说到了“孔子六十而六十化”,称自己远不如孔子。《论语?述而篇》载有孔子说“加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两则文献说明真有其事。但庄子对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手段,想通过复礼推行仁政的做法并不认可,认为孔子是“不可为而为之”,以礼求仁是不可能的。


  庄子正是从孔子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围绕寻求救世良方他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以天道取代人道的政治主张。他的这个主张是要求统治者效法天道,天道是无主观意识的,是无等级差别的,是公正的、齐一的、等同的,又是无为的。故统治者只有放弃个人私欲实行无为的天道,臣民才能各司其职,发挥无所不为的才能。这样天道与人道合一,就能实现天下大治,这种无战争、无掠夺、无厄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才是庄子的政治理想。


  庄子的理想通过统治者放弃自己的私欲,对内修养自身,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内圣境界,自然地实行无为而治,这种理想虽然很好,但统治者也不愿实行。庄子的政治主张被束之高阁,无一个诸侯国愿意实行。庄子于是与统治者不再合作,辞退家乡的漆园小吏,也拒绝齐楚两国的重聘,安于清贫,和孔子一样着书授徒,了却一生。庄子最大的理想是推行天道,实行和谐平等的无为而治,他最大的成功是对宇宙自然规律道的研究,哲学是他最丰富的遗产;他最大的收获是文学,散文、小说、诗歌这些既有滥觞之誉,又有开启之功;他最大的影响是天人合一观,他提出的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后人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李福禄,菏泽东明政协退休干部,菏泽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庄子研究中心组成员,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曾受聘为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