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所面对的文化传统与外来挑战

2016-04-07 17: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要想建构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梳理清楚自身固有的思想传统和外来文化的现实挑战。在当今时代,我们自身固有的思想传统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二是马克思主义,而我们必须面对的外来文化挑战主要是指西方后现代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于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影响。在这些传统思想与外来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当今中国在思想方面呈现出极其复杂的面貌,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在厘清自身传统和外来挑战所造成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构‘生义”创建具有民族气派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

  

  虽然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文化,本不属于中国文化自身固有的思想传统,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就被树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并且落实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己经取代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成为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当代中国人都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系统和实践指南。这种主导化和普及化的做法,曾经在中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思想统一效果,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观念体系之中。但是到了改革开放时代,随着中国人视野的拓展和西方各种后现代思潮的涌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人、尤其是新生代的语境中开始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处境。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它对于中国人的效用性是随着时代精神氛围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于创建共和国的那一代人来说,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官方意识形态,它的权威性和真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与共和国基本同龄的那一代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虽然在对中国政治运动的深刻反思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本身却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真理性;但是对于那些在网络世界和好莱坞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新生代来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虚拟性.它象征着一个遥远时代的神奇梦幻.与他们的当下生活没有任何关系。虽然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规定.新生代们仍然必须在课堂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但是这种模式化和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他们心中不仅不再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甚至连客观的知识性本身也受到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面对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这种新中国的思想传统.当然也就成为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在这里.有两个理论上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刻反思。第一个问题是.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模式化的理论体系.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精神?按照我们现在通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马克思主义被切割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三大块.每一块又都被规范化为一些看起来似乎是逻辑严密的条条框框。在这样一种模式化的知识体系中.人们可以看到条分细缕的章节体系和理论脉络.但是却体验不到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涵和批判意识.马克思主义也因此而从一种批判性的自由精神变成了一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引导时代先锋们披荆斩棘的火炬变成了跟在社会问题后面救死扶伤的救护车。虽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刻板化和模式化的始作俑者是苏联人.这种做法近年来己经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普遍批评.但是它的影响至今仍然未被消除。事实上.只要一种思想理论被确立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它本身就己经被注定了模式化的潜在可能性。再加上中国古代素来有官学的传统.学术从来就不具有真正的独立性.一种具有自由性灵的思想一旦被定于一尊.就必定会逐渐蜕变为一些理论上的权威条文和实践上的清规戒律.从而成为自由精神的严重桎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综合体.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正是在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把眼光从天国转向了人间.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法的批判.从而把无神论思想推进到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实践。众所周知.萌芽于17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的首要内容就是宗教批判.经过18世纪激进而浅薄的法国无神论的中介.

  

  是精神.费尔巴哈进一步揭示了精神的实质就是人.而马克思则更加精辟地指出.人的实质就是他的实践活动得以发生的那个现实世界.就是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因此.只有通过对现实国家和社会的批判.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宗教批判;只有首先扬弃人在实践领域中的异化状态.才能彻底扬弃人在理论形态中的异化状态。这样一来.马克思就第一次把批判的矛头从纯粹的理论形态引向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引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从而实现了从宗教批判向政治革命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是从黑格尔主义的阵营中脱颖而出的.但是与黑格尔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不在于建构体系以解释世界.而在于批判现实以改变世界。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髓就在于实践性和批判性。无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奥秘的分析.还是马克思在一系列政论性著作中对各种社会力量和现实形势的考察.都充满了实践性和批判性的鲜明特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己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认同.有些学者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他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这一特点无疑要比以往单纯从政治意识形态角度来强调的阶级性更加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这一特点.尤其是这一特点的现实意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都讳莫如深.或者仅仅热衷于谈论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意义.而无视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被模式化和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批判意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的思想理论.其普遍性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对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这样一种有限时空范围内的社会现象的批判.而在于它本身所包涵的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即对于一切异化社会及其异化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在当今时代.当充满血腥味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己经被共同富裕的福利社会所取代.当社会主义己经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历史阶段变义也由西方社会的一种批判哲学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时,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既不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观点、也不体现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预测中,而是体现在对现实社会中的一切非人性的和异化的事物的批判意识中。这种源于黑格尔的自否定思想的人性异化-扬弃观点和自身批判意识,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宝贵的精髓所在。

  

  自从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所产生的任何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都把批判性作为自身的本质特征;一旦当它走向体系化而丧失了批判性的特点,它自身就成为一种新哲学的批判对象。在这方面,笛卡尔哲学、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是明显的例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也不例外,要想避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沦为一种被批判的僵化体系和哲学教条,惟有发扬它内在固有的批判精神。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从一种模式化和权威性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重新成为一种具有自由性灵和批判精神的哲学方法论,这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毕竟马克思所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然而后来的历史实践却表明,马克思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却在东方那些落后的、甚至根本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国家里成为了现实。这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还是一种理性的狡计?然而,无论人们把这种历史结果褒义地称之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还是贬义地称之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他们都必须面对这个历史事实,因此毋宁用马克思主义的适应性改变”这个价值色彩较弱的中性概念来说明它在东方的历史遭遇更为恰当。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适应性改变”的产物,就是所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果。然而,我们不仅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生了适应性改变,而且更应该了解这个适应性改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换言之,我们必须弄清楚‘中国特色”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内涵,弄清楚在马克思主义的适应性改变过程中,哪些‘中国特色”是应该坚持的,哪些‘中国特色”则是应该批判和超越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事实上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无法的‘中国特色”也说不清楚,只是一般而论地把‘中国特色”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魔法盒,那么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自欺欺人了。因此,如何把以批判性为其精神实质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成为建构具有民族气派(或‘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的首要之义。

  

  二、儒家思想的弘扬光大和自我更新

  

  谈到中国特色,就思想文化(而非现实政治)而言,自秦汉以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莫过于注重道德修为和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了。作为两千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大力弘扬的一种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确实对传统中国人的安身立命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我们今天对儒家思想持一种否定态度还是赞同态度,我们都必须承认这个基本事实。儒家思想所包含的许多优秀价值因素,如仁义礼智等道德良知、孝悌友信等行为规范、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忧国忧民的政治胸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思想界成为显学,而且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与专制政治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倚重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柱。儒家的一些优秀价值因素也在权威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中逐渐蜕变为压制自由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思想桎梏,演变为摧残人性的封建义务和礼法制度②正因为如此,当近代中国的觉悟人士在经历了器物层面变革(洋务运动)和制度层面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开始把批判的矛头深入到思想层面,将儒家思想斥为两千年来中国专制制度的罪魁祸首。

  

  正因为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了相互矛盾的东西,它的思想性价值与政治性因素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所以在当今时代它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赞同者们打着新儒家(甚至老儒家)的旗帜,以返本开新、弘扬国学为口号,要求重振自五四”运动以来屡遭挫伤的儒家思想,恢复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地位(这个观点在一些新儒家学者那里虽然未曾明言,但是从其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来看是不言自明的反对者们则继承五四”时期激进知识分子的遗风,把中国现实社会的一切弊端都归咎于儒家思想, 主张彻底肃清儒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西方文化中寻找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精神根基。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应该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精神根基的问题.固然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分歧.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取决于如下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分别涉及到可能”与‘如何”第一问题是:在全球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是否必须实现文化趋同化.必须纳入到以西方文化为楷模的统一轨道之中?抑或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可以在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坚持自己的传统.开创一条现代化而不西方化的道路?从18世纪西方殖民化浪潮日益高涨以来.一直到二战以后全球殖民体系迅猛崩溃时为止.西方世界和殖民化世界的人们对于这个问题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前面的答案.认为西方社会无论是在器物、制度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为世界各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对的参照系;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90年代初期政治意识形态冲突消解、冷战时代结束以后.非西方世界的人们却越来越明显地倾向于后面的答案了.即主张每个民族都应该走一条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文化保守主义风靡全球的当今时代.随着前殖民化地区的政治解放和经济发展.


     各种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理念也出现了全面复兴的迹象.从而在伊斯兰教文明圈、印度教文明圈和中国儒家文明圈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股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时代潮流。在从1970年到2003年的三十多年间.全世界穆斯林的数量从5.5亿增长到12.6亿.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17.8亿;印度教徒的数量从4.6亿增长到8.5亿.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10.5亿。这种趋势表明.至少在可以预见的近二十年内.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将分别成为中东地区和南亚次大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精神根基。参考伊斯兰教社会和印度教社会的这种情况.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也就不足为奇了.它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精神根基。毕竟中国的情况更加类似于印度和伊斯兰教文明.而不同于美洲、澳洲和非洲地区。后者的文明化过程是与其殖民化过程同时发生的.因此很容易在文化上与西方世界相认同(事实上美洲和澳洲己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地带或者边缘地带.而非洲近年来成为基督教信仰发展最快的地区);而前者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前的数千年里.就己经确立了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和价值理念.奠定了自己过程.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理念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的.一旦该文明地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得以振兴.这些宗教信仰和价值理念就会迅速复苏。因此.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重振和弘扬是完全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blob.png

  既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儒家思想如何才能从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精神支柱转变为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精神根基?这种转变的主要契机就在于儒家思想的自我批判。事实上.在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基督教信仰曾经构成了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后来发生历史转型的那几个世纪里(16-18世纪).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精神根基仍然是从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和价值理念中以一种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的方式演化出来的©而不是从其他文化中泊来的。直到今天.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己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基督教信仰仍然是西方人的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并没有彻底抛弃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更新了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内涵.把超越的天国理想落实到感性的现实生活中。鉴于此.儒家思想也完全具有实现自我更新的历史条件和精神资源.使自己转变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精神根基。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而不是一味地护短蔽陋、孤芳自赏或者托古改制。那种借开新之名、行返本之实的全面复兴儒学的做法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只有在扬弃而不是抛弃、批判性地继承而不是简单化地否定五四”精神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来考察儒家思想与中国专制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从中剥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优秀价值成分.消除那些权威性和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糟粕.才能真正实现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毋庸置疑.儒家思想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但是今天主张弘扬儒家思想的学者们却往往以一种片面褒扬的态度来强调儒学的重要意义.忽略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工作。这种做法的原因是可能理解的.因为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今天.儒家文化无疑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而且经历了从五四”运动直至文革”时期的种种磨难.儒家思想给人以一种风雨飘零的感觉。然而.由于老儒家和新儒家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儒家传统的批判.因此这种批判的工作就被那些试图从根本上消除儒家思想的人所发扬。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片面性的对立:一方面.主张弘扬儒家思想的学方面,那些积极批判儒家思想的学者们却试图彻底否定儒家思想的现代性意义。至于儒家思想到底如何进行自我批判,如何真正地实现返本开新,这个问题却往往被论战的双方所忽略了。

  

  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之精髓的批判精神,以实现儒家思想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就成为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关键所在。我在前面己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批判性。在强调实践性方面,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某种共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儒家哲学则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正诚格致修齐治平”和‘内圣外王”将外在的天”道”气”理”与内在的仁”义”礼”智”相沟通,‘这样在客体与主体之间,心灵与肉体之间,人与神之间,便没有一种绝对的分歧。朱熹在评价周敦颐的高深玄奥的太极”学说时指出:其高极乎太极无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古代中国人的大学之道,素来都必须落实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如果说马克思把批判的眼光从天国转向了人间,那么儒家思想则一向都是注重人道而远离神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但是区别在于,儒家所注重的实践仅仅局限于道德实践这个狭小的领域,而未能走向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广阔世界。

  

  如果说在实践性方面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还有几分相似之处,那么在批判性方面,儒家思想显然就相形见绌了。以古以来,儒家思想始终把守成置于更新之上,对于各种异质文化采取‘以夏变夷”的模式,对于一切新兴思想则采取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态度。虽然在儒家思想中也有所谓‘应时而变”生生不息”的观点,但是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基本姿态却是以不变应万变。儒家思想曾经成功地教化了暴力入侵的蛮夷戎狄,成功地使和平渗入的佛教具有了显著的中国特色,但是它自身却始终是惟我独尊,缺乏自我批判的意识与机能。明清之际从王艮、李贽一直到戴震、龚自珍等每出名教外”的反叛人士,虽然提出了许多试图突破和更新传统儒家藩篱的观点,但是在强大的传统势力面前也只能是且劈古今薪,冷灶自烧煮”始终难以撼动儒家思想的坚固堡垒。萧董父先生在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一文中指出:“难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指社会运动和思想运动的新旧交替中出现新况。它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似乎带有规律性。”这种难产”现象恰恰说明,儒家思想缺乏真正的自我批判意识和机能,它导致了萧先生后来在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一书中所总结的中国文化启蒙的发萌一反思一洄流一再发萌一再反思一再洄流”的怪圈。

  

  由此看来,批判精神构成了儒家思想能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顺利对接的关键所在。能否自觉地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抛弃那些糟粕性的‘中国特色”弘扬那些精华性的‘中国特色”这乃是儒家思想能否完成现代性转换,从而承担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精神根基之重任的前提。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己经不再像五四”运动时期那样,借鉴一些泊来的思想从外部来批判儒学,最终达到砸烂孔家店”的目的;而是要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转化为儒家思想自身的机能,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批判,实现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⑩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儒家思想的现代化乃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己。

  

  三、西方后现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哲学在中国长驱直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先后在中国思想界里掀起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海德格尔热、现象学热和后现代主义热等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高潮。但是这种影响毕竟只局限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具有阳春白雪的意味,且不说中国绝大多数民众对于这些时髦的学术新潮一无所知,即使是中国的哲学研究者们,如果不是专门从事西方现代哲学研究的,对于这些新潮流派的了解也大多只限于一些一知半解的概念名词而己。此外再加上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层出不穷、形态互异,各领风骚三五年,令人目不暇接,因此任何一个思想流派在中国思想界都不过是昙花一现,不可能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其本身就是市场化、商业化和快餐化时代潮流的产物,一味追求别出心裁的解构,具有一种标新立异的特点,在西方也只是一种过眼烟云,更何况在东方呢!前几年不仅在中国哲学界、而且在中国文学界、艺术界和日常生活领域,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名字响彻云天,似乎大有人类的一切哲学和文化都到此终结的味道。但是近一两年来,

  

  降下温来.一些更时髦的名字和话题正在呼之欲出。与思想界里各种现代和后现代哲学思潮走马灯似地不断变换的情况不同.在日常生活领域.却有一种风靡全球的流行文化正在对中国青年一代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以好莱坞、因特网、麦当劳为象征的快餐文化。这种快餐文化说到底是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其基本特点是.以一种感性化、快捷化和平面化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进行社会交往.解构一切深刻的反思理性和批判意识.彻底颠覆各种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这种快餐文化虽然浅薄.但是却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亲和力.往往以一种温柔舒适的方式迅速地征服所有的受众。这种流行全球的快餐文化.就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消解一切深层文化的文化.或者说是一种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的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它不仅冲淡了西方传来的各种深刻的哲学、文学、艺术思想的影响.而且从根本上抹平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将它们全部消解在短平快的感官快乐之中。

  

  在西方世界.由于基督教信仰仍然是人们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这种快餐文化虽然源于西方.但是它的影响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信仰所抵消和中和了。同样地.在穆斯林人数几乎占人口总数100%的中东地区和在印度教信徒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印度.这种风靡全球的快餐文化也受到了传统宗教信仰的极大限制.被有效地遏制在清真寺和印度教神庙的影响范围之外。然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缺乏一种深层的精神砥柱一一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己经处于风雨飘零之中.马克思主义则由于模式化和政治意识形态化而显得陌生而遥远——人们在思想上处于一种无根的漂浮状态.因此很容易被这种既舒适又温柔的快餐文化所征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于当代中国人在信仰方面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因此这种快餐文化在中国获得了最便利的发展空间。以至于任何一种源于西方发达社会的时髦的消费文化.一旦传入中国.立即就呈现出一种如鱼得水、功效大增的情形。在一个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里.坚持开放的中国己经不可能再像‘文革”时期那样.对这种解构一切深层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采取一种拒之于国门之外的做法。但是这种快餐文化与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精神根基的时代使命之间.无疑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变当代中国人在信仰方面化的挑战.这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除了应对这种快餐文化的挑战之外.基督教信仰近年来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也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精神根基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西方发达社会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与其他世界性宗教相比无疑具有一种强势性.这种强势性使它在积极认同西方价值理念的当代中国人心中具有很大的精神感召力。此外.再加上西方教会在态度上和经济上的赞许与支持.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徒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地增长@。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蓬勃发展的基督教与传统的佛教、道教以及各种民间宗教激烈地进行着竞争;在知识分子中.基督教徒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此外还出现了一些虽然不参加教会活动、但是在思想情感上却基本认同基督教的价值理念的所谓文化基督徒”因此.虽然目前中国基督教徒占人口总数尚不足10%.但是它对于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却比任何一种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都要大得多。

  

  基督教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仍然逃不脱被打上深深的‘中国特色”的历史命运。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督教信仰实际上己经与各种民间宗教同流合污.成为一种巫术式的低俗迷信。更多的中国人则是以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基督教信仰.只要能够对现实人生产生积极的效果.神龛上供奉着的是太上老君、释伽牟尼.还是基督耶稣.这并不重要。基督教信仰赖以确立的罪孽意识.在中国人心中非常淡漠.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儒家的四端之心”而不是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再加上现实政治方面的原因.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限制.至少在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这个囊括了大多数社会精英的庞大人群中.基督教信仰是不可能取得太多进展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必然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尽可能适应中国文化和现实政治的特点。因此.基督教在中国最终很可能会像佛教一样.变成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但是如果说在佛教入华时中国己经确立了一种主流性的意识形态.即儒家思想.那么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迅猛发展恰恰是在一种信仰和价值的真空状态下进行的。于是.如何应对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态势.将基督教所包含的一些积极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同样也成为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作为一种具有的真空状态.有效地应对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快餐文血§神性的动物毕竟是需要一种信仰的(虽然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只有当我们在文化重建的过程中真正地树立起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信仰,才可能以一种坦然的姿态来应对任何外来文化的挑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