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国际法论文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

2015-08-05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外交政策 当代外交
  
  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其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即:坚持多边外交、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和谐世界”提出不是偶然的,建国以后,中国历任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也多次强调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这是中国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外交政策。而追本溯源,还需要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话,那就是“和”。以“和”字组成的词多是褒义,比如“以和为贵”、“和谐”、“和气生财”等。“和”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和,相应也,又和调也。”同时,“和”也多次出现于中国古籍中,《易经》中孚卦第六十一中,九二爻辞中提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此处释为:同声者相应,故其子和之,具体来说,“和”是两个事物之间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
  但这个时期的“和”只是单一概念,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真正上升到哲学层面是在春秋时期。《论语·学而第一》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和”乃适当也;《论语·子路第十三》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孟子·公孙丑下》中也阐述到:地利不如人和;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则更为深刻的阐述了“和”的核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概括来讲,“和”的哲学可以解释为“相和”,“交合”,“调和”等,即任何两种事物之间都是可以协调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哲学思想就是儒学、道学、佛学,这其中,儒学道学中都提到了“和”的思想,自此以后中国便一直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沉淀与积累的过程中,“和”字从单一概念逐渐衍生为一门哲学,并从这套哲学体系中又分化出了其他的概念,比如孔子所提到的“仁”和“礼”,论语中多次提到这两个字,而“仁爱”也是指导中国人处事交往的一套原则。《论语·八佾第三》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中的仁爱思想认为,人们在生活中不但要学会创造财富,还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他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则更生动的阐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他们看来,“仁者爱人”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处理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这一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和而不同”。前文中已经提到,“和”本身就是产生于两个事物之间的概念,而以马克思的观点来看,两个事务之间本身就是相对立的,孔子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但他依然认为“和”是解决两个事物之间矛盾的基础,两者可以不“同”,但并不影响两者之间的“和”,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也就“和”与不“和”,“同”与不“同”进行过辩论,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占了上风,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哲学思想。
  “和”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字,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却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以及当代的外交思想。

  二、“和”的哲学思想对古代外交的影响

  提到中国古代的外交,最典型的两种方式就是“和亲政策” 以及“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长期以中原一带为生活生产的中心,而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经常会侵袭中原,为了保证中原的和平,中原历代王朝都有过以“亲”换“和”的历史,“昭君出塞”是最为著名的“和亲”,这次“和亲”为汉王朝换来了60多年的和平,从战略角度来看,这也可以算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外交事件。
  而“朝贡体系”也可以说是能与西方的“均势”体系并驾齐驱的一种国际关系模式。“朝贡体系”在先秦时代处于萌芽状态,兴盛于汉唐,成熟于明清,历经两千年之久,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中国古代经历过几次辉煌时期,汉朝是其中之一,这段时期中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成为“汉文化圈”的中心。但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王朝更迭与分分合合,对此时的对外交往历史并不十分了解;实际上汉朝一直十分重视同邻国的关系,外交活动相当频繁。如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以军事战略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其目的是为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对抗匈奴,可以说是“以和至战”(此处和有联合,相和的意思)的典型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丝绸之路” 被开启,打通了陆路交流的通道,朝贡体系慢慢壮大兴盛。而唐朝时期,中原王朝国力雄厚,周边国家都十分弱小,中原王朝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西域、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国家纷纷来到中国,并自愿称臣,发展了密切和频繁的外交关系。至明清时期,随着古代中外关系的逐渐发展,朝贡范围的不断扩大,致使朝贡制度也日趋成熟。郑和七下西洋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在成熟的制度与“和”的传统思想指导下顺利开展对外交往,弘扬中华国威的成功事例。
  需要提到的是,这些外交政策仍然没有脱离“和”的哲学思想,“和亲政策”和“朝贡体系”都是建立在交和、调和的基础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