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中医哲学的原创思维意蕴

2016-02-27 16: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意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之_。它是以""为基点,以意为运思过程的思维方式。那么,"是怎样形成的?是外物的呈现,还是人为的设定?对于中医而言,""在形体上指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包含人体和外界存在物),有着具体之象的质性;而从概念上看,""却又不是真相,而是假象,有着"抽象"的特性。因而说,""在中医里既是确然实在的,却又是假借事物真相之象的。这是因为,此""已介入了人类社会性的活动(如感悟、诊断活动),因而人们在描述"具象"时,其本身已不是纯粹物的反映,而是对人体及其宇宙的摹本,仅为一种""而已(如《周易系辞下》所言"象也者,像也")。然而,这并非说""是主观臆造的。那是由于象根源于宇宙中的实体性的存在物(包括人体),人体及其外界存在物是""的第_性,由象进行表意则是第二性,二者共同表征了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与物象的"符合"。而且,人们不要拘于"",还要达到"立象以尽意"的地步,才能实现上升为意象思维的飞跃。实际上,中医就是探究以认识人体运动变化(包括与宇宙关系的进程)来假借象而达意(如交往、交流的需求,进而诊断治疗或保健等)的过程,从而实现着由象及意的致思路向,孕育出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

 

  中医通过长期亲身体证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活动,对人体(包括外界存在物)进行有意识的取""""的思维过程。

 

  首先,观物取象是意象思维的前提。

 

  在中国古代先民们看来,宇宙事物的存在无不有着"见乃谓之象的特征,因而物呈现于外的是它的现象、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物之象,表征了万物显现于外必有""的涵义。《易经》有天象、地象、人象、事象、物象等,《内经》有气象、藏象、脉象,这些统统被称为"物之象"。它是以观物取象为前提的,是对万物存在样态的揭示,却有着"属人"的意义(如由象及理的推论)。因而,它的内容富于客观性的成分,同时充满着主观性的色彩,是有着立于客观物之上的主观认识性的活动结果——象思维。

 

  象思维是_种人类认知性的活动,最早有着广泛的"符号学"意蕴。在人类早期社会的认知活动中,象与数息息相关,基本上蕴含着有象便有数的道理。《周易》记载着"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大宇宙象数之理。在《内经》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六经""五运六气"等基础性概念,都内涵着象思维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按照_定的组合原则构成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有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2],p.19)等的符号理论系统。这些揭示了观物取象活动,是意象思维的基础。

 

  其次,"以言有物"是由象达意的中介。

 

  伽达默尔说:世界本身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的。、([3],p.593)从一般交往意义上而言,象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为有了"言、,"便有了解释学的意义;换言之,""是解释""而达""的工具。中医诊断讲究"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2],p.62),就是指通过充分表达的言辞来传递人体""的内容和意义,从能揭示出人体内在运行之态。这是用言语诠释""的形式,表明了言是连接象与意的中介,言的外化则为象,言的内化为意。也就是说,言以活生生的象为造型,又有活泼泼的意为底蕴,因而有着象为言之形式,以及意为言之内容的现象。因此,中医哲学蕴涵着由象形符号向意义符号的转变,为一种嫁接于言语上的由物象的本身性向思维的运用性的转向过程,而有着诠释化的表征意义。换言之,它是由象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往由言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转向。这种符号转向机制在中国哲学中是独具一格的。

 

  然而,虽然象征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但二者已分殊为两种系统,最重要的是语言只能起到帮助象表达其意义,却不能直接地、准确地表达象的"真意、,而且"仅关注而忽略只会得到残缺不全的圣人意图、([4],p.11),因而这有着虽尽言,但非尽意的缺陷之现象。中医也是提倡不要拘泥于言语,更多在体悟象的无穷所示。但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虽不能充分地表达人体本然,但离开语言的表达形式,思想的交流与传承就会存在极大的问题。况且,通过人的想象空间来达意,语言能够起到辅助、释义和弥补的作用。因而在达意方面,人们并不主张单纯以""尽意,或以""尽意,而是主张言象结合、言象相佐而尽意。因为由象达意需要主观性的感悟,感悟者的差异直接决定着对于象的理解,故而中医有"圣医""愚医"的理解上的差之千里之别。

 

  第三,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构成一对有张力的象思维和意思维矛盾概念。

 

  "立象以尽意"最初涵义是《系辞》对《易经》的哲学阐释,旨在于尽可能立有限之象,用简易之理来表达无限之意。但立象又不可以完全尽意,有着立有限之象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尽无限之意。如此,便出现了"立象"能否"尽意"的质问。王振复认为在"""不尽"之间([5],p.20)。然而,无论是""还是"不尽、,但其旨意在于"得意"。这是一种目的,是由万物之""来显现,主体能够通过观象来认识万物,以象来表达事实、真实,获取真意,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此时,""的存在意义被转移到""上,就可以舍弃""而只取""了,即所谓的"得意而忘象"。对于这点,中医哲学由内及外的超形态的整体性藏象思维,是不局限于现象的,而做到了"得意而忘象"之境;不过,其前提是以"立象以尽意"为基础的。

 

  因此,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构成一对有张力的矛盾概念,然而它不是绝对对立的,前者是基础、前提,后者是进程、境界;前者是必要的,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也就是说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但有前者未必定会达到后者。像"庖丁解牛"就是通过肢解大量的牛而得其意,能够达到"神遇"的娴熟地步,也就实现"得意而忘象";若没有大量牛的""作铺垫,是无法达到此地步的。中医除了通过"立象以尽意"的大量的临床经验而达到"得意而忘象"的地步,还要有行医者的聪慧悟性而达此境。在中医哲学的藏象思维过程中,观察与抽象并不分离、独立,而是融为一体。其表现为感性认知与悟性感通的合一,是象寓于着义、义却依附于象,二者不可分离而合则为一。因此,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既是必然的联系,但又不是必然的推论;也就是说,二者可以仅得其_(但很多情况下是二者兼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人们在经验知识基础上运思出的原创思维。它表征了人们通过直观感悟存在物(如世界、人体)的认知、推理过程,即通过提取人体与万物的共相特征,使其富有一定的属性和功能,而形成为具有一定意义内容的属性、概念。中医在知识获取方法上即如此,其中的意象思维就是主张取类比象获取知识的,表现于在经验基础上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增加这相互联系作用的宝库中被直觉到的类比对应物的数目”([6],p.314)。具体言之,取类比象的方法就是择取自然存在物象、人体生理显相、精神变化动象进行类比和比附,它是辨证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取类比象的方式多种,有人体官能比附宇宙,有宇宙物性比附人体,还有人体内外相类比……这些类比有着对"真实关系"的直觉感悟、把握功能。

 

  在中国早期社会,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生命的认识是以""思维来达意的。象的本质是人体以天地自然的认知为基础和载体的,能够自觉地借助象思维获取知识。在整体观指导下,中医哲学是主张人体内脏腑存在着_定互为协调的和谐关系。那是因为世界的各种物事及其现象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而人体的活动也具有这种"实在的关系";同时,人具有"可察知的关系"的能力,通过揭示人体与世界存在的规律,来反映人体本身的及其与世界关系的统一与协调。中医基于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析理基础之上,揭示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关系、人体内部的关系以及人体内的脏腑之间的关系为"真实关系"来模拟存在性,借助阴阳、五行、气、象、数、正邪、虚实等符号和语言,来反映人体生命的运行和诊病理论。中医哲学所描述的万物生化的自然之道在于五运六气的变迁,以及人体内部与脏腑之间的存在关系,都是源于一种"真实关系",而表现为"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2],P.19)之法则。由此看出,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是丰富的,而由其所孕育的知识更是充实的。

 

中医哲学的原创思维意蕴


  中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经验直观、整体联系的"真实关系"的理论系统,能够按照和谐、有序、平衡、循环或对称的组合原则构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这体现了中医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说,这种理论体系所形成的"真实关系,内含着相似或相类事物的比类在思维中获得整体联系性的状态。不过,此种联系是凭靠理性逻辑推理和直觉感悟的整体形象来完成的,既拥有一定的数据和指标又有灵感共同来维系。其中,意象思维是与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共同参与构成了中医思维体系的要素。

 

  第二,意象思维是融通理智活动与心智活动合一的载体。

 

  在获取知识方面,爱因斯坦便曾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取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中医哲学就是讲究立于人体系统论之上,通过经验考察把人体的存在与发展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知识。中医的阴阳五行符号则灵活地运用着原始化的概念和关系,通过阴阳五行的符号化组合和变换,而将自然与人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以简洁和明晰的符号系统来认识、解释和模拟宇宙自然万物。而且,中医通过由象达意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以表知里与司外揣内的相对待的分析方法,从而把握人体有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信息,建立了与宇宙模型同构的"形上"人体模型,使中医藏象理论体系具备了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知识。

 

  而且,中医哲学讲究"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同科学观察、心智感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把感觉和观察结合在一起,我们可能观察到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并且能感觉到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然后这就成了不仅反映我们感觉到的而且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的一种方法。它还是自我反映的源泉,自我反映使我们认识我们的本质、心智或自身。”([8],p.9)譬如,中医讲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而达到"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2],pp.40-41)之境;而且,这种特殊的功用还能"德化者气之祥”([2],p.151)"德流气薄而生者也”([2],p.222),有着一定意义的作用和功能。因而,意象思维是对观物取象的超越,而富于德性之情。所以,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不仅在感,而且在情。这是将理智与德性相统一,表现为由内及外的心知(心智)活动与理智活动的不二,这是中医哲学获取知识独特的方法,也是中国哲学的知识论的基本方法。因而第三是,意象思维有着知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_

 

  中医讲究象的动变之理,注重物的功能,而不是结构形式。在意象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中医哲学滋生出"恍惚之数"的模糊性概念。必须承认,这种模糊性是建立在人体直觉感悟之上的整体把握,以1种体认的方式来获得人体存在内在联系的。它强调相似事物的类比推理,注重整体上的易于辨识,不必讲究细节上清晰。中医的藏象理论就是基于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基础之上,经过大胆想象、体悟和创新,形成了有别于西方近现代医学之独特理论。这一理论反映的是人体内脏腑功能系统之间多要素、多维度的非线性复杂联系,蕴藏着_种动态而复杂的功能系统构成的脏腑关系网络。正是在直观整体思维指导下,中医"藏象的取类比象不是靠精确的数据、指标来进行使人信服的推导,而是靠具有模糊性的整体形象,使思维得到启示触发,在思维跳跃中取得逻辑联系。但是,模糊性并不意味着绝对不精确。金哲认为,中医藏象理论的思维逻辑主要是模糊逻辑,模糊逻辑是模糊和精确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于在经验基础上的体道悟神,在忽略某些细节的情况下反而会使得整体的把握更加整全,有时却更有的放矢。

 

  而且,模糊之象还能激发想象力,有着思性的特征,能够拓宽医者的思考空间。这一思性的特征主要有三:其由形下""而形上""""是只可明道悟神,而不可言说的;因而,其二是重视""""的亲证体悟;其三,追求""""目标的途径是整体身心的修养,而不仅仅是掌握某种知识。这种体现的"至道在微""神用无方"的特征与西方纯粹的形上思辩是不同的。不过,这种"由象得出的功能是经过艰苦摸索归纳得来,它只认事实来说话,尽管模糊,却是真知;虽不精确,却能指导实践。人们通过观象得到的这种知识,可以使思维的空间更加宽广,它不受结构的束缚,而只接受实践的检验"([9],p.134)。因而说,中医理论假说更是提倡通过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的,从而实现理论上的去妄存真。这正印证了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源于实物而超越于实物的象征性意象或形象化意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