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新发现的徂徕山炼神庵摩崖考

2015-07-24 1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


    最近在山东徂徕山南麓的山坳中(属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高胡庄),发现了一组古代摩崖,共四方,高2.16米,通长约5米。文字多已漫漶,经过辨认,乃知是镌刻于蒙古国时期的炼神庵摩崖。摩崖共分为记、牒及题名,兹依原序,将其文字辨识于下:
    [第一方]
    (额)复兴葛氏岩炼神庵之记」
    复兴葛氏岩炼神庵之记贫乐岩节庵道□」
    窃以乘轩跃马,侈奢过于侠豪;穴处林居,清适畅乎隐逸。□氏启若□人,相传」昔葛仙公尝游憩于此也。考诸仙传,仙公姓葛氏讳□字□先,琅琊人。家世簪」缨,幼能自立,好学,性明敏,博通古今,群经子史,□不□览。时执事者欲辟为掾,」仙公卒辞之。乃衣道家服,入赤城山修道,复周旋于王屋、括苍等诸名山,五之」服尽,超出登真,神化莫测。凡至太祈□□□故□后人人□□世相传,不为妄」矣。然此泉清土肥,林木蓊苍,□□□□,所以□真养□之士,徜徉于此者,继有」焉。因相其所居,以炼神庵名号。□河朔兵乱,村落屋宇,悉遭焚毁,久经荒废,无」人住持。岁在乙酉,修真道士丁公来此,结茅居之。公讳志□,世居下邑,童幼出」家,礼益都□□□真常子范君为师,□□□之士也。公严事□□,密得其传,又」其□人德□行□,居民□化服,所来□□□相劝诱兴复。故其平洼展隘,裨坏」□□。前后数年,殿堂室馆、庖厨园圃,咸有伦序。厥工告成,泰定军节度使时侯」父子崇德尊贤,护持教门,嘉其胜事毕矣,虑久而泯晦,因命工刻石,以纪始末。」公引序门人几百数,葺营三观,曰通道、神佑、灵阳,皆有碑载公之行,留彼兴建」之次第。如诸方助缘之善□,既已载明,今不复云。
    岁舍庚子二月初吉日记。
    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致仕时珍、袭爵男宥、孙栋同纪。徂徕□□□。」
    [第二方]
    皇帝圣旨里恩赐 文牒」
    成吉思皇帝圣旨节文:丘神仙门下出家师德名号,应合与底,你便与文字者□。钦奉」合罕皇帝圣旨节文:告」天道人每拣择者,你底言语不信底人,你识者。近奉贵由皇帝圣旨:只依着已先」圣旨行者。大体例里,告天者。照得甲辰年十月初八日钦奉」皇帝圣旨,令长春宫李真人作普天大醮,仍普度戒策师德名号一事□」断事大官人文字节该:照依已先应有底」圣旨行者。己酉年八月廿五日续奉孛罗真皇后懿旨:道与掌教李真人者,你已先」皇帝圣旨,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高士师德都教你识来,我教出去底冠服给与底,大师每根底□文字」里头合加与名号底,都你识者。」唆鲁古唐妃懿旨节该:如今只依」成吉思皇帝底、」合罕皇帝底圣旨行者。昔列门太子令旨节该:已先□圣旨,咱每子子孙孙,□教别了,只依已先圣旨里者。」和皙太子令旨:这掌教大宗师李真人,依只已先」圣旨,但□真人□先生每都教识者。除钦依外,今据东平府路道录司保到泰安州徂徕山」炼神庵住持道士丁志年精进道业,德行素著,依奉」懿旨,恩赐师号,金襕紫服一套,仍仰每日诵经告天,祝延圣寿万安者。所有恩例文牒,须至给付者。」奉」圣旨可授和光大师。依准」圣旨,故牒。」
    庚戌年十二月 日牒。」
    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致仕时珍、袭爵男宥、孙栋同立石。楚太和杨德义。」
    [第三方]
    全真观庵道众下□」
    炼神庵 傅志善 □志□ 胡志章 刘志永庵主 滕村」灵阳观 宁志平安闲子知观 张志林□□子知观 杨志安 胡志安」 徐志成 □志通 □□□蔡志和 □志冲 王志益等」张志玉 □□炼神庵圣旨□□□□ □□□ 郭志熙 徐志远」 □玉昌□□□ □福□ 王志□ □进章 文□□ 王和童」亭亭山神佑观卫志坚无欲子 丁志□ 张有童 余志川 东向」通道观 □□□ 郑志□ 曲志□ 符来童西朱」玄真庵 郭志□(下残)」 通真庵 曾志元安阳子 □志□ 郭志元 秦志□□□子 □□□ 徐志□」 东平府积善坊保真庵」 丁守清 平守和 郭守柱 王守清 □□童」
    [第四方]
    滕村修真庵 刘守真」张守明烟霞散人 李守纯吴守存」孙守□」 刘善童 李□童崔村闻善庵 崔守和元真散人 吉守宽云霞散人」 西朱修真庵 段守□ 长清县玉峰庵 王守妙□□□」 东向葆和庵姜守□ □守元」 干缘人朱德辉」
    石匠:」张全」张林」郑贵」
    除四方摩崖之外,其旁一大石上南面刻有楷书“昭阳门”、西面有篆书“穉川谷”,又北偏东一大石上有篆书“玩亭峰”;北面一石上有摩崖一方,篆书大字“重修上清之庵”,小字已漫漶难识。另在附近还散落着“古云岩”、“密真堂”等题刻。
    这一组摩崖,不仅历代金石专书从无著录,即使搜求徂徕古迹极为详备的《泰山道里记》、《岱览》、《泰山志》等地方志乘也均失于记载,足见这是一次全新的发现。其刻对于了解全真道在泰山的传播,乃至与地方世侯及蒙古汗廷的关系,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价值。
    一、徂徕开派:丁志年与炼神庵复兴
    全真道自金末传入泰山地区后,经过三代艰辛经营,宫观林立,成为教门的一大重镇。史家对这一时期泰山全真道的考察,主要集中于岱麓会真宫(张志纯一系)与五峰山洞真观两处,今徂徕摩崖的发现,又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在今存蒙元泰山全真碑记中,多处提及一位高道丁公——如蒙古甲辰年(1244)李裕《通道观记》云:“兹赐紫希夷大师□阳子丁公者,自于髫童,清高不群……”①又至元十八年(1281)钜鹿野夫(魏道明)《创修通道宫碑》云:“(宁)君讳志平,本处人。……年未冠,愿修真,闻徂徕葛家坊稚川仙迹有古阳子丁公,超然古志,道价非常,□往拜之,积有年矣。”②这位古阳子丁公,其道名何字?住持何观?身世经历如何?在各种道籍、史录中均无记载。而徂徕之刻则将这一道史疑案揭开:
    据《复兴葛氏岩炼神庵记》(以下简称《复兴记》):“岁在乙酉,修真道士丁公来此,结茅居之,公讳志□。”虽名已漫漶,但其后牒文则姓名宛在:“徂徕山炼神庵住持道士丁志年精进道□,德行素著。”据此,知古阳子丁公道名志年。
    再据记石,丁志年“童幼出家,礼益都□□□真常子范君为师”。其这段经历,在通道二碑上亦有 记述:“(志年)游于东楚,遇真常真人,礼而师焉,深契幽微,洞传奥秘”;③“公礼青社万寿真常子慈惠真人范尊师,师即长春真人法嗣也”。④所云真常子范君,当即范志敦。志敦号真常子,籍贯生年已不可考。时人张杞《重修磐石上清观》记其“壮年厌世出家,寓迹于全真教中,以法眷次之,则重阳真人之孙,长春真人之子也”。⑤又李惟彦《重修上清宫宗派记》云:“若清和大师真常子范志敦,实长春高弟。”⑥据赵卫东先生推考:“范志敦极有可能是丘处机明昌初年东归山东栖霞后所收弟子”,⑦尔后志敦以道行茂著,深为山东淮南行省长吏李全所崇信,张杞碑所称“陇西公(李全)开府山阳,闻其风而悦之,以方外士邀致门下”。⑧时青州为李全集团之大本营,范志敦弘道“青社”(或称益都,时为淮南行省治,故别称东楚)当在此时。炼神庵记中称其为“青社万寿真常子”,所居当为青州万寿宫。按至元十四年(1277)张履《万寿宫经幢记》,言于益都表海亭掘土得老子《道经》刻石,“遂迁施于万寿宫安置”。⑨知万寿宫为益都著名道观。丁志年拜范志敦为师,即在此宫中。从全真谱系上看,丁志年应为第四代传人。过去所知范志敦行迹,只知他于李全败死(时在1231年)后,率弟子游莱州大泽山,重建磐石上清观以居。而石刻所载此前主持青州万寿宫之事,可补其生平记录之缺。
    再据摩崖,丁志年来主徂徕山炼神庵,时在乙酉岁,即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此为全真教派入居徂徕之始。此时泰山地区已为蒙古国所领有,属严实所掌东平路辖地。丁氏所居炼神庵系徂徕旧道观,在山之葛仙岩下,岩因仙公葛玄而得名(详后)。此前金末贞祐之乱,徂徕山为重灾区,炼神庵也在兵燹中玉石俱焚。故丁氏到来时,庵观早已荒废颓败,乏人住持。随着形势逐渐安定,丁志年锐意于炼神庵的复兴,在当地世侯的支持下,历经十余年缔构,至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庚子)已“殿堂室馆、庖厨园圃,咸有伦序”。时人誉为“炼神复兴”,为刻记于岩。继之海迷失后二年(1250,庚戌),适逢蒙廷遍加各地高道“紫衣师号”,经东平府路道录司申奏掌教,请得圣旨,赐以金襕紫服,并授和光大师之号——这便是摩崖文字所披露的丁道其人与炼神其庵的相关史实。
    在金末及蒙古国时期,在泰山地区先后出现的全真道观有王道悦的奉高修真观、韩志具的上章村全真观、王志深的五峰洞真观、王志谨的祝山全真观、訾守慎的泰城长春观,以及张志纯住持的岱麓会真宫。而尤以会真宫与洞真观为重镇。徂徕炼神庵肇兴后,与前二者列鼎足之势,成为全真道在泰山地区的又一个传播中心。
    据《复兴记》称:“公引序门人几百数,葺营三观,曰通道、神佑、灵阳。”所营三观之中,通道、灵阳二观皆留有肇建碑记,从中可窥徂徕一宗的巨大影响。
    灵阳宫在徂徕山南之滕村(今岱岳区房村镇北滕村)。关于此宫之建,《创修通道宫碑》记云:“公(丁志年)语君(宁志平)曰:凡人为道,□不远人,可于滕村置观,将永滕因,君承法旨,起灵阳观。”又《通道观记》云:“兹赐紫希夷大师□阳子丁公者……已而西迈至岱岳之南,有滕村者,爱其地而起观,曰‘灵阳’。四方逸士,来集于门,从而师者多焉。”知灵阳宫是由丁志年命爱徒宁志平所构建,后由卫志坚住持。卫志坚立有《灵阳观碑》,由乡贡进士琴台三张李倞撰,王道通篆额,王道亨书。⑩(碑清代尚存,今佚)后嗣道徒遂将志年奉为灵阳之祖,宫内有丁公灵祠加以崇祀。
    继灵阳而建者为通道观。观在徂徕山以西(今肥城边院镇东向村)。据《通道观记》载:“卫公(志坚)一□出游至此地,□有旧基,从容而咨访里人,云乃邱乡裴氏主之。因度其方隅,爱其雅邃,谓可建为福地耳。归告于古阳(丁志年),命出净贿,恳于裴□而待之。由是古阳议于众,咸赞此,安闲子宁公志平住持,而创斯观焉。”又《创修通道宫碑》载:“君(宁志平)于癸巳(1233)夏初来此,欣然四顾之,前汶水而后鳌山,左云亭□□□□。君谓门弟曰:是处可赡道众百余。召王志元于数子同心协力,治下平高,穿井筑垣,编茆作屋。”知通道观之构起议于丁公弟子卫志坚,构建于宁志平。其兴建始于蒙古太宗五年(1233),底成于至元十七年(1280)。先后建成前后殿、尊师宫,绘塑七真法师,金碧晃然,为一方之胜。
    另一处神佑观建于云亭山东麓(今岱岳区大汶口镇北大吴村附近),传后道姑为皇帝所征,观遂败毁。
    丁志年所建三观,环绕于徂徕山前及右侧,与炼神庵形成呼应之势。与处于崇山邃谷内的炼神庵不同,三观皆建于通衢市廛,更方便于教化世俗及募集香资。因此三观肇建后皆迅速繁盛,如通道观之建,“乡之英彦见而益施其土田,为观恒产,及林木所须,匠工所费,咸愿为助”。(11)而灵阳观建起后,“四方逸士来集于门,从而师者多焉”,(12)至元二十六年(1289)袁道彝来主是观,攻苦食淡,先后建成三清等殿,总计百十余楹。大都掌教真人完颜德明闻其事功,加号为“潜□□真大师”,命充东岳庙监修提点兼本州道门提点。后至元二年(1336)十二月,道众立《重修灵阳宫碑》以纪其功(今存旧址)。观后湮于沙土,据遗址勘探,其规制甚宏。
    除了三观之外,见于炼神庵题名的还有滕村修真庵、东向葆真庵、西朱玄真庵、修真庵、通真庵、崔村闻善庵等。另外《复兴记》铭文则出自徂徕另一处道观贫乐岩道人(笔者推测其人应为鹿善森)之手。这些庵观不仅同属全真教派,而且与丁志年都具道门渊源,徂徕炼神庵遂隐然成为泰安南境的阐教中心。只不过由于文献散落,致使丁志年之名湮没无闻——如清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于卷六“圆明大师宁君志平”传中论及其师“丁公”,但因生平无征而未为立传。今摩崖文出,重纂全真教史,自当补书其人。
    二、教门护持:时珍家族与徂徕道观
    在炼神庵前两方摩崖后,均标有“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致仕时珍、袭爵男宥、孙栋”之题识,而《复兴记》中也记称“厥工告成,泰定军节度使时侯父子崇德尊贤,护持教门,嘉其胜事毕矣 ,虑久而泯晦,因命工刻石,以纪始末”。可见炼神庵的建立及肇兴,实得助于这一时氏家族。
    时氏家族是在金元之际在徂徕地区兴起的一支武装势力。金贞祐二年(1214),金廷因受蒙古所迫,由中都迁往开封,山东局势陷于混乱,各地豪强纷纷拥众据地。泰安州奉符县天保寨(今新泰市天宝镇)人时珍与族人时遇、时正等,率少壮坚守本寨,以拒盗寇。时氏集团依据时势,旗帜数易,皆以保存实力,维护一方安宁为指归。
    时当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九月,宋大名忠义军将彭义斌收复京东州县,附近州县纷纷响应。时珍亦率众投入彭部。义斌破兖州后,恢复原宋袭庆府建置,以珍知袭庆府事,兼京东西路兵马令,改授武翼郎。后迁为武节大夫。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七月,忠义军于内黄五马山为蒙古军所攻,义斌兵败身死。京东州县多陷于蒙古。时珍再度退守天保。次年归附蒙古之世侯严实复据东平,时珍以其地来归。自是成为东平严氏集团成员。
    时珍在严氏集团中,甚为严实所礼重。据严实幕僚宋子贞云:“每见公(严实)所以待侯(时珍)者,与他帅特异。他帅之来辄呼之使前,或箕踞偃仰,略不为动。至侯则不然,必隆礼起迎,正服改容,如对宾客。”(13)先后署为昭勇大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营内观察使、元帅左监军。太祖二十一年(1226)十二月,蒙古太师国王孛鲁率兵入山东,围攻青州李全部,时珍即随师参加这一战役。孛鲁“嘉其效顺,超授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攻克益都后,复率本部还兖州。太宗元年(1229)改左副元帅,(14)封陇西郡开国侯。十年(1238)辞官家居,由子时宥袭爵。时宥少从严实攻金,渡河而南,历灵璧等县,以抚安为务,又与金恒山公武仙战于郑州,“武惠爱重,行辈时少见其比”。(15)袭爵数年,海迷失后二年(1250)以病致仕,复由子栋袭爵。宥之长女,适严实之子严忠范。时氏祖孙三代,簪缨相继,与东平严氏相始终,是该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时氏诸人《元史》无传,惟宋子贞、高诩所撰珍、宥诸公墓碑尚存故垄(今均存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可从中考见这一徂阳世家兴替之迹。
    时氏虎距的徂徕地区,既是一方战略要地,同时又是佛道盛行之区,寺观林立。但逢贞祐兵乱,“殿宇堂庑,尽为灰烬”。(16)时珍父子俟时局稍宁,便致力于旧迹之规复,先后创建贫乐岩二圣宫,整修光化寺,使徂徕教门为之重振。如其前后敦请晖公、味公师弟驻锡光化寺,借以再兴伽蓝。高诩《重修光化禅寺碑》中记称:“袭爵节度使时侯(宥)政暇之日,命仆来访方丈。参礼之余,四顾寺基,周览形势,又见作新法堂,僧众谨严。顾谓仆曰:大人元帅节使(时珍)致仕,休闲堂下,受戒经营此地,无一日暂忘金碧之像,力犹未到,尚冀年登,民有余力,以为后图。大人之心与味公之心一也。”两代营造缔构,可谓不遗余力。
    时氏的家族信仰,虽兼具佛道,但与道门似有更多的过从。如襄溪道人鹿善森“岁在癸巳(1233)来寓钜平(泰安),后改蔀徂徕”(17),于乳山下作二圣堂,时珍与子宥等襄助其工,俾终底成。又以道众不能安集,乃定议将其青石泺祖业地尽行施与。珍卒后,其子宥仍遵遗命行之。宪宗九年(1259)道人刊《二圣观田园记》于石壁,以彰两代盛德。(2012年2月7日又于徂徕二圣宫附近寻到同一碑石之两块残段,其中一方残文有:“…子云大儒圣…」…难厉其德庶而孜…」…门燮式贪警愚…」…诠妙用内传先生…」…祀几千若此先生行…」…肆狂斐敬承范模徂徕山…」(以下楷书小字)…从而文之□小人之交不过乎势力…」”另一方残文有:“…卣又为之铭刻之于石传之不朽使后…」…夫崇观耳时侯运成美之心…」…夏四月初」陇西郡(下残若干字)邑一千户致」。”残石中之“时侯”,当指时珍,而“陇西郡”“邑一千户致”之衔,也与时珍职衔相合。故可推知此方残碑,应为时珍修建二圣宫的另一记刻。“夫崇观耳,时侯运成美之心”正指时珍创构道观之举。)又有道姑毛氏筑庵徂徕谷中,修持近三十年,至蒙古宪宗五年(1255)化去,时宥为刊遗颂于其墓前。时氏祖孙堪称为徂山第一大功德主。所以高诩誉称:“泰定军节度使时侯父子,崇信教□……其尊师重道,护持名教,为牧民司事之本者,又见时侯贤父子之功德宏大,默膺荫祜,谅不浅矣。”(18)洵非虚辞谬誉!而上述诸道人,多属全真一系。正是由于时氏家族的鼎力护持,全真遂成徂徕教门之主流。
    据新见之摩崖记文,炼神庵的复兴亦与时珍家族有密切关系。丁志年在徂徕筑庵阐教,实以时氏势力为依托。而时氏家族对全真的大力护持,既是玄风遍振之时势所趋,又不乏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东平严实与全真道的密切关系,素为史家所关注:“严实与全真教的往来可追溯至太祖二十一年(1226)。这一年他签发疏文,专门迎请全真高道范圆曦住持东平上清万寿宫。……严氏家族自严实之后,代代相传,一直维持与全真教交往的家风。”(19)作为严氏属下的“小世侯”(统属于大世侯的世袭武装集团)、且为严实至亲的时氏家族,结交玄门,拓建道观,不仅忠实贯彻了严实的施政理念,同时似也借以表明了忠顺汗廷的政治态度。
    另外,作为“汝即汝土,汝开汝府,泰定一军,惟汝节度”(20)这种维持半独立状态下的小世侯,“当纷拿之际,卜寨天保,以忠诚义气,力勘大难,保完老幼”(21),始终把维护乡里、恢复生产与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故其于杀伐之隙,即“集创痍之民勉之以恳田畴、完室庐、朝抚暮煦,曲尽其道。替月而后,病者起,亡者归,闾里相庆,而有更生之望焉”。(22)而“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23)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全真道观,作为一种社会“润滑剂”,有助于弥平战乱疮痍,化解官民矛盾,繁荣地方经济,促进乡邦文教——如二圣宫建成后,即有河内名儒许衡来此读书,终成《易》学名家;又通道宫建成,众为之“开畎亩,斫荆榛”,(24)一乡因观而渐盛。时氏三代在贞祐之乱中遭祸最烈的徂徕山区,大力推广重阳之教,当是基于这一 深层原因。全真道在徂徕地区的传播隆兴,时氏家族的作用实属重要。
    三、葛仙遗踪:葛玄、葛洪与徂徕山
    炼神庵摩崖对于了解徂徕山的道教之源,亦提供了新的线索。石刻称此岭名葛氏岩,“相传昔葛仙公尝游憩于此也”而得名;又附近有篆刻“穉(稚)川谷”,《创修通道宫碑记》则称此地为“徂徕葛家坊稚川仙迹”。均言此地缘葛氏而得名。
    摩崖中记“葛仙公”云:“考诸《仙传》,仙公姓葛氏讳□字□先,琅琊人。家世簪缨,幼能自立,好学,性明敏,博通古今,群经子史,□不□览。时执事者欲辟为掾,仙公卒辞之。乃衣道家服,入赤城山修道,復周旋于王屋、括苍等诸名山,五之服尽,超出登真,神化莫测。”按其人当为汉末三国之际名道葛玄,所引《仙传》,则应为《太极葛仙公传》。此书旧题“青元观谭嗣先造”,述仙公家世、修道、遇仙、受经、炼丹、飞升、传道之经历,收入明版《道藏》洞玄部谱录类。(25)据此传:“仙公讳玄,字孝先,姓葛氏,句容人也。其先琅琊人……生而秀颖,英姿振发,天才超轶,性识明茂,学通古今,经传子史,靡不该览。……年十五六名振江左,州郡欲辟为掾,仙公笑曰:蔬食被褐,枕石漱流,吾所乐也,岂能以彼而易此哉?卒辞之。志欲逐迹灵岳,遐求异人,乃着羽服入赤城山,精思念道,常服饵术,能绝谷连年不饥。恒周旋括苍、南岳、罗浮、金精、玉笋、长山、盖竹、天台、兰风等山。”与上引内容相合无间,应为摩崖文字之所出。而篆题及碑记中之“稚川”,证以《晋书》卷七二《葛洪传》:“葛洪字稚川。”则谷名源自葛玄从孙葛洪。据此,葛氏祖孙与徂徕一山深有关涉。
    葛玄、葛洪均为道教史上之重要人物,但现存各种道书史传,均未涉及其人在泰山地区之行迹。不过二人与山东实具渊源,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太平御览》六六三引《列仙传》作‘葛洪,字稚川,琅邪人’。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云:‘本属琅琊,后汉骠骑僮侯卢,让国与弟,来居此土。’是葛氏本琅邪人。琅邪固天师道发源之地,与史实尤相适合。”(26)按西汉琅琊治东武(今诸城),东汉治开阳(今临沂),皆在今山东东南沿海之境。葛氏原籍山东,所奉天师道亦发源于山东沿海一带。
    不仅葛氏故里山东,而且祖孙之遗踪,在地方志乘及碑石上,也自斑斑可征:
    关于葛玄:沂州(今临沂)有葛仙翁炼丹飞升处。嘉靖《山东通志》卷五《山川(兖州府)》:“炉山:在沂州东北六十里。产金,有金神庙。世传葛玄烧丹之所,故名。”又乾隆《沂州府志》卷二《山川》:“炉山:(兰山)县北六十里,上有金神庙,断碑可考。世传葛仙翁炼丹飞升处。”又康熙《沂州志》卷一《山川》:“炉山,在州北六十里,上有金神庙,断碑可考,世传葛仙翁烧丹飞昇于此。”又州北磨(映)旗山(今属沂南县境)有葛仙翁药池。山下尚庵寺内有无年号残碑云:“尚庵寺之历久而常新者,岂仅白衣之神感乎,抑亦葛仙翁之飞升于此也。……且山之上有炼丹炉,葛翁之所以洗濯其心也。”(27)又莒州(今莒县)络山有葛仙翁读书处,嘉庆《莒州志》卷一《山水》:“络山,城西北四十里,州之主山也。后峰临河,南北两峰并峙,北峰下有残碑尚存,称葛仙翁与举人苗顗读书是处。”民国《重修莒志》卷十七《山水下》:“络山:在城西北四十五里。……《旧志》谓为州之主山,北峰下有残碑,称葛仙翁与苗孝廉顗读书处。并云是仙翁之化身处。峰下有葛公洞,今湮。”卷十八《舆地志·古迹上》:“葛仙翁与孝廉苗顗读书处:在络山北峰下,有碑记。”
    关于葛洪:位于临沂、枣庄交界处之抱犊崮,传由葛洪之号抱朴子而得名。康熙《费县志》卷一《地理》:“仙台山:即抱犊崮,相传葛稚川抱犊上山,耕以自养。”今崮下灵峰寺(属沂南县下村乡)明万历元年(1573)崔景《重修天台山灵峰禅寺记》(额作《重修鲁府天台山灵峰禅寺记》)云:“费南约百里有山曰天台,一抱犊山,昔葛稚川絜一犊副力耕耔,浩气精淳,名闻帝阙,勅封抱朴真人。因兹号抱犊山。”(碑今立灵峰寺山门里西侧)又沂南映旗山有葛洪故宅,民国二十五年(1936)《临沂县志》卷二《山川》云:“又东为映旗山,山坳有长春庵,相传以为葛洪故宅。前有泉,名老子玉池,殆附会葛洪事名之欤?”
    这些琅邪遗迹遗存,都归之葛氏祖孙,应非全出于无根虚构。而泰山地区与琅邪毗邻,葛玄北归故里时,“尝游憩于此(徂徕山)”;而葛洪“少有入山之志”,其于永安元年(304)“陈敏之乱”后,“奔播四出,余周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28),曾至距徐州琅邪郡蒙阴县以北不足百里的徂徕山,均不无可能。
    葛洪在泰山曾有活动,还可举出一条内证。《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云:“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此三芝生于泰山要乡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寿千岁。”(29)所云“要乡”,今作药乡,在泰山东北麓深山中。因盛产中草药,故而得名,又名“药园”。嘉靖《泰山志》卷一云:“药园:在岳之阳(应为阴),世传有修真之士种药于此。”这是一个僻处泰山深谷内的小地名,未亲至其地,很少获知其名及物产。可见稚川有泰山之游是十分可能的。至于徂徕山“葛氏岩”与“稚川谷”是否确为葛玄、葛洪遗踪,目前虽无法确证,但这些名迹的出现,至少说明了葛氏道派在泰山地区的确具有颇深影响,而这一千年文化积淀,后又成为金元之际新道教在泰山肇兴的历史远源。
    炼神庵摩崖中还有一方颁赐牒文,该牒除了记赐庵主丁志年紫服师号外,还征录了多道大汗、后妃、太子关于全真道的圣旨、懿旨、令旨。这些诏旨绝大部分不见于史籍著录,对考察蒙古汗廷的宗教政策及黄金家族与全真道的关系,可提供诸多新的认识。对此笔者另有《蒙古汗廷与全真道关系新证》专文考述,此不详录。
    【附记】炼神庵摩崖系1986年7月笔者与李继生先生踏访徂徕时意外发现,但当时未记清路线,后再次寻访,未能找 到。2010年5月承刘传录先生导引,重到其地,幸摩崖无恙,特请张亚明先生制作拓片,迫于时间,未能尽拓。2011年7月第三次探访,由赵波平先生补成全拓,八百年前之全真遗文,方晦而重彰。初作考释后,又请张广保、赵卫东两教授同作斟酌。故这组摩崖的考察与研究,实为师友共同的成果。附记文末,志以谢忱!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⑧(11)(12)(24)王宗昱编:《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第31页,第42页,第31页,第27页,第59页,第27页,第42页,第42页,第31页。
    ⑦《金元全真道教史论》,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319页。
    ⑨《全元文》卷459,凤凰出版社1999年版,第13册,第275页。
    ⑩[清]《泰山志》卷18。
    (13)(14)(20)(22)宋子贞:《泰定军节度使左副元帅时侯(珍)神道碑》,碑在新泰天宝镇时家林。
    (15)高诩:《故镇国上将军泰定军节度使时侯(宥)神道碑》,碑在新泰天宝镇时家林。
    (16)(21)高诩:《重修光化禅寺碑》,载清《泰山志》卷18。
    (17)(18)高诩:《贫乐岩二圣宫碑》,载《道家金石略》,第1078~1079。
    (19)张广保:《蒙元时期宗王、世侯对全真教的护持与崇奉》,载《问道昆嵛山:齐鲁文化与昆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197页。
    (23)高鸣:《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载《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76页。
    (25)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2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页。
    (27)邵明武:《趣谈英奇山》,《临沂日报》2010.6.4。
    (28)葛洪:《抱朴子内篇》卷4《金丹》,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页。
    (29)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0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