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读《中国外丹黄白法考》的思考

2015-06-03 10: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陈国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研究专家,他撰写的《中国外丹黄白法考》是最早研究道教外丹词语的专著。该书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并于1997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笔者在阅读道教经典时,发现《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以下简称《黄白法考》)在漏释词语、释义欠精准、误释方言词、臆改异体字、误释副词、句读有误等方面尚可笺释补正,故不揣固陋,略陈愚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漏释词语

  固济、固际(第64页)

  《黄白法考》列举了这两个词条,没有解释词义,仅释“际”为上下釜相合之缝。

  笔者以为,“固济”本应作“固际”,“济”当为“际”的音近假借字。“际”的确如《黄白法考》所言的“上下釜相合之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以六一泥涂釜口际会,无令泄也。”(18/796/上①)又如《太清经天师口诀》:“又云:覆以赤盐,封以六一炼丹者,当以铅丹和大醋为泥,捣千杵,以涂土釜口,即以赤盐盘盖之,重以铅丹泥泥其会际,令密,阴干十日。”(18/788/上)

  “固际”原本是一个词组,表示封固容器口边缘的缝隙。如东汉《周易参同契》卷上:“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又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先锻锡,方广六寸,厚一寸二分,以赤盐和灰汁,令如泥,以涂锡上,令通厚一分,累置于赤土釜中,率锡十斤,用赤盐四斤,合封固其际。”大约在初唐时凝固成词,表示“封固、密封”之义。如《云笈七签》卷七一“金丹”部引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六一泥者,味虽不多,用之极善,直云固际神胶。”因“济”与“际”音近假借,故其词形又作“固济”,如成书于宋代的《苏沈良方》之“阳炼法”:“乃入固济沙盒内,歇口,火煅成汁,倾出。”②又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丹青第十四》:“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旁盐泥紧固。”书中附有一幅“升炼水银”的图画,文字中描述的“釜旁盐泥紧固”,图画中在上面覆盖的釜上写着“固济”两字,比较形象地揭示了“固济”的含义,即封固、密封之义③。今《近代汉语大词典》沿袭《汉语大词典》释“固济”:“粘结、凝固”。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时间,怎堵当,从来固济得牢,墙坚若石垒,铁裹山门破后石爻。”④《汉语大词典》对“固济”的释义有误,《西厢记诸宫调》中所谓“固济得牢”,是指军队将寺庙围得严严实实,“固济”仍然是“密封”之义。

  二、释义欠精准

  《黄白法考》:“鬼焰当是有烟之火焰。”(第211页)

  关于“鬼焰”一词的含义,除了《黄白法考》所释“有烟之火焰”外;另一种解释出自于《中华道教大辞典》,该辞典解释“鬼焰”为:“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带有黑烟的火焰。”⑤笔者以为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

  首先,“鬼焰”一词在外丹文献中习见,通常鬼焰产生的条件是硫黄熔化成汁后持续加热而形成的。例如:

  (1)《庚道集》卷四:“用紫花益母草烂捣,取自然汁,煮硫半觔或一觔,不拘日数,试之无鬼熖或烟者方住。”(19/455/下)

  (2)《庚道集》卷六:“将煮了硫入内瓶底,用灰一两上盖顶,时时添上灰,时抄一两匙添,才觉黄烟起,便抄用水三十觔作五次添。”(19/477/上)

  (3)《庚道集》卷三:“先溶开硫黄作汁,次下汞,却以铁匙慢火炒,或成块,用柳木槌碾令细,再于慢火上炒,切不可令烟熖,如觉有黄烟起,急取銚离火。”(19/449/中)

  从例(1)可知,鬼焰和烟是硫黄加热后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现象,从例(2)、(3)可知,硫黄加热后是产生黄烟而不是黑烟,因此,《中华道教大辞典》将“鬼焰”解释为“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带有黑烟的火焰”,并不符合事实。因为硫黄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将产生黄色的二氧化硫(SO[,2]),也即道经所描述的黄烟。

  其次,从异文来看,“鬼焰”并非“有烟之火焰”,而是指青色或紫色的火焰。例如:

  (4)《庚道集》卷八:“用文武火上坏煮了硫成汁,取起,离火,倾入痴汞,铁匙慢慢搅和得所成青金头,次用柳木槌研细,再于慢火上炒,不得有鬼焰起。”(19/490/下)

  例(4)表明,将硫熔成汁后添入水银研拌,再继续加热炒,将有“鬼焰”出现,而同样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在其他道经对反应现象的记载中,将硫黄气体燃烧时的焰色反应描述为“紫焰”或“青焰”,如:

  (5)《太清石壁记》卷上“太一小还丹”:“水银一斤,石硫黄五两,右研石硫黄为末,以白厚纸承之……又先以水银下瓶子中,微火温之令暖,又取一铛子镕硫黄,令如水,倾水银瓶子中搅之,少时,待冷,水银便如碎锡,可以为块,遂以前盏子盖之,还用前泥密固济,下炉中,即以微火傍瓶四边炙之,令固济处干,炉渐热,加火初文后武,令称瓶上火色紫焰出时,声动,其火令心虚。”(18/765/下)

  (6)《云笈七签》卷六八“金丹部”之“九还金丹二章”引“炼汞添金出砂品第二”:“取汞一斤,石硫黄三两,先捣研为粉致于瓷钵中,下著微火,续续下汞,急手研之令为青砂后,便将入于瓷瓶子,可受一升,以黄土泥紧泥其瓶外,厚可二分,以盖合之,紧密固济,致之炉中,用炭火一斤于瓶子四面养之三日,瓶子四面长须有一斤炭,三日后更以文武火烧之,可用炭十斤,分为两分,每一分上炭五斤烧其瓶子,忽有青焰透出,即以稀泥急涂之,莫令焰出。”(22/472/下)

  (7)《苏沈良方》“金液丹”:“硫黄十两,精莹者,研碎,入罐子……以瓦片覆罐口四面,炭五斤拥定,以热火一片,自上燃之,候罐子九分赤,口缝有碧焰,急退火。”⑥

  综上所述,“鬼焰”是硫黄在达到着燃点时所发出的青色或紫色的 火焰。

  《黄白法考》依据《九丹诀》中“熔出作铤”,《诸家神品丹法》中“泻作挺”以及《集成》卷一之“同炌作锭”,认为“挺”、“锭”是“铤”的假借,同时据《广韵》:“锭,豆有足曰锭。”(第284—285页)

  笔者同意“挺”和“锭”是“铤”的假借,如《司牧安骥集》之蕃牧纂验方卷八“四时喂马法”:“贯众、皂角。以上二味入料内,同煮熟喂饲。每煮豆一石,用皂角五挺,贯众五两。”⑦同卷“洗肺散”:“人参、甜参、紫参、苦参、秦芃、何首乌、沙参。以上七味,各等分为末,每用药一两,酸浆水一升,蜜四两,不蛀皂角一挺,挼取汁,一处调灌。”⑧在释义方面,我们认为《黄白法考》所言有误。“锭”或“铤”在道经中并非指“豆有足”,而是指条块状的药物。如《诸家神品丹法》卷一“造六一泥法”:“将四神丹药末入气炉,烹成汁,泻作挺,打作一个金合子如鸡子样。”(19/224/下)“烹成汁,投丹一丸,搅令匀,倾出作锭子。”(19/225/上)以上道经所述均为药汁倒出来,试想液体倾倒后,只会流成一片,怎会变成“豆”这样的容器呢?(道经并没说倾倒入模具中)因此,所谓的“泻作挺”和“倾出作锭子”都是指将熔汁倾出作块状。此外,在其他医书中,“锭”表示块状物亦不乏其例,如明人赵献可《医贯》卷六“感应丸”:“丸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香熟,次下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药末,捏作锭子。”⑨

  三、误解方言词而导致释义有误

  《黄白法考》释《金华玉液大丹法》中“悬胎煮后控干”,根据《说文解字》:“控,引也。”谓控干是用布引去之,使药干也。(第178页)

  笔者觉得将“控”解释为“引”,实为不妥。窃以为“控”在道经中应是表示“沥”之意,例如:唐《上洞心丹经诀》:“作神室法:用好鸡弹(蛋)八个,醋浸略去弹(蛋)皮。顶上微开一小窍,约小指拇大,慢慢倾去黄白,洗净,控干。然后磨上等京墨,浓磨墨汁,倾入鸡弹中,摇转令上下皆遍。微于火上炙干,令遍黑。”(19/398/下)此处是说将倾去黄白的空蛋壳洗干净,沥干,此“控”即表示“沥”之义。

  又如《诸家神品丹法》卷四:“煮朱砂成宝法:朱砂……用绢袋盛裹了,缠绵袋子,米醋内半蘸过,入铁器内用米醋半斤,水二升,木芙蓉枝叶共二两,同煎一伏时,慢火为妙,取出,控干,拣择朱砂,余药不用。”(19/233/下)此例是说将包裹朱砂的绢袋在溶液中煎煮后,再取出沥干。

  元人笔记亦见其义,如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金果》:“成都府江渎庙前有树六株……实如枣而加大,每岁仲冬,有司具牲馔祭毕,然后采摘,以刀逐个劙去青皮,石灰汤焯过,入熬熟,冷蜜浸五七日,漉起控干,再换熟蜜。”⑩

  道经中的“控”当为一方言用语,在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和陕西北部的晋语中“控”可表示“沥”的意义,如“捞面得控一下儿水”,“涝过的米要把水控尽才能上碾子压”等(11)。

  四、臆改异体字

  《黄白法考》:“《诸家丹法》卷五第十一页《葛仙翁紫霄丹经内伏火硫黄法》:‘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按钤误,应作铗或夹。”(第172页)

  笔者以为,道经中的“钤”不误,“钤”即“钳”的异体字,如《篇海类编·珍宝类·金部》:“钤,其廉切,音箝,与钳同。”(12)同部:“钳,其廉切,亦作钤。”“钤”和“钳”一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如《庚道集》卷三“李洞玄神丹妙诀”:“殊砂五两和前砒五两……煅成汁,即掺少生砒投之,再引起死砒,不住扇,直候砒尽见清,乃殊砂熟也,即钤出,候冷。”(19/454/上)又卷九“葛仙翁长生九转灵砂大丹”:“却以前药甘锅入炉,亦作汁,以钤钤出殊。”(19/500/中)

  五、误释副词

  旋走、旋煅、旋入、旋倾等。(第128页)

  《黄白法考》将道经中常见副词“旋”释为“旋转”,大误。“旋”是一个时间副词。如《庚道集》卷七《结庚砂》:“用真麻油半盏,入瓜蔓子一粒同煎,候药子黄,又下一粒,共下七粒为度。旋入白胶香,六七分重,同煎少时,旋倾旋挤,结了。”(19/484/中)此段“旋入白胶香”是指旋即加入白胶香,“旋倾旋挤”,也是指旋即倾倒出来,旋即压挤,其中的“旋”均为时间副词,表示“旋即、随即”之义。

  六、个别地方标点有误

  《黄白法考》:“《太清经天师口诀》‘蓰蒸之’。《集韵·上声纸韵》:‘蓰,物数也;五倍曰蓰。’”(第173页)

  按:《黄白法考》误将“簁”作“蓰”,再加上句读有误,从而导致释义错误。《太清经天师口诀》的原文是:“赤釜者,土釜也。作法:取鸡府土赤黄色者,细末,绢簁,蒸之。从旦至日中下之,取薄醋和之为泥,捣之令熟,以作土釜。”(18/788/上)

  上述道经介绍作土釜的方法,其中一个步骤是将土捣成细末,再用绢进行筛析。其中“簁”即“筛”。如《急就篇》卷三:“簁箄箕帚筐箧篓。”颜师古注:“簁,所以箩去粗细者也,今谓之筛。”(13)《篇海类编·花木类·竹部》:“簁,音筛,下物竹器箩也,可以除粗而取精也。”(14)《齐民要术·大小麦》:“种瞿麦法:以伏为时,亩收十石。浑蒸,曝干,舂去皮,米全不碎。炊作飧,甚滑,细磨,下绢簁,作饼,亦滑美。”(15)

  《黄白法考》:“《庚道集》卷六《丹阳术·第一先制杖子法》:‘开通钱润好者,放甘锅内炋成汁,次下制

矾,用瓦作指头搅之。候汁清莹,先用酸虀二碗,柿漆一盏,相和,煎令滚热。倾在匾桶内,中心安砖一块,勿令汁过满。砖面旋旋。倾杖汁于砖上,令自投水中,即净软可爱。’”(第190页)

  按:此段标点有误,“砖面旋旋”不词,正确的点读是:“中心安砖一块,勿令汁过满砖面,旋旋倾杖汁于砖上。”“旋旋”是时间副词,指“逐渐、渐次”之义。如《敦煌变文集》卷五:“信心若解听真经,智惠(慧)心头旋旋生。”(16)《朱子语类》卷九:“曾子便是合下持守,旋旋明理。”(17)可证。

  注释:

  ①本文所引道经均为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的《道藏》版本,斜线前数字表示册数,斜线中数字表示页码,上、中、下表示栏目。

  ②⑥[宋]沈括、苏轼撰,杨俊杰、王振国点校:《苏沈良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7、34页。

  ③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6页。

  ④许少峰主编:《近代汉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63页。

  ⑤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53页。

  ⑦⑧[唐]李石等编著,邹介正、和文龙校注:《司牧安骥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392、401页。

  ⑨[明]赵献可著,陈永萍校注:《医贯》,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⑩[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31页。

  (11)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86页。

  (12)(1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61、554页。

  (13)《急就篇》,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7页。

  (15)[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 (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

  (16)《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520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