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
任何绘画形式都可以用点、线、面、色彩去分析它的构成,现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也是建立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基础之上,而敦煌壁画中的点、线、面的排列构成以及色彩搭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可以给不同行业的设计师以启发和灵感。
1、从平面构成角度来看敦煌壁画的形式美
敦煌壁画中飞天造型是通过人物的形体变化显现的,身体姿态的翻转、扭曲,四肢的伸展、摆动,衣裙飘带的走势以及背景纹样的流动感,这些动感都是由线条传递出来的富有动感的美。线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核心,同时也是敦煌壁画表现特征的精华。在壁画中无论是“曹衣出水”,还是“春蚕吐丝”,线描都是艺术家创作手法的首选,敦煌壁画就是在这个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家以熟练的画工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高度概括的流动线条,丰富绚丽的色彩和机具夸张的形态,表现出飞天灵动优美的韵律和飞腾向上的力量。
敦煌壁画力求画面饱满丰富,在飞天形象周围常以点的形式装饰了许多流云,点迹疏密得当,使画面均衡又富有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点迹能够衬托出其它笔触,使得视觉焦点也随着这些点的方向变化在画面中游走,使整个画面动态感十足,同时衬托出飞天丝带的飘动感,以及飞天形象在画面中的飞行方向,让人感觉到这些形象确实在空中飞舞,从视觉上给人真正“飞”的感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常常梳高鬓,戴手镯,上身右袒,下着长裙,长长飘带在天花中飞舞,不同的部位被画师赋予其高度概括的颜色,筝、笙、琵琶等乐器也画得概括写意,整体上显得整齐划一,块面感十足。
综上,敦煌壁画中点线面之间的对比,穿插,碰撞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点与线的关系制造动感,线与面的关系制造运动轨迹与空间感,面与面之间的关系使结构统一,敦煌壁画中关于构成方面的宝贵财富值得设计师们去继承与发扬。
2、从色彩构成角度分析敦煌壁画的形式美
盛唐的敦煌壁画华丽至极,各式装饰纹样层出不穷。简单的点线面装饰形象已不再出现,画面的秩序感靠每一层装饰的多少、大小等要素来体现。如盛唐莫高窟第113号窟窟顶桃形花纹藻井的画面饱满华丽,中心方井的周围布置了装饰力度非常厚重的装饰物,画面的秩序感不再简单依靠色块区分,画面中所有的装饰都用了一样的色彩组合,而这些装饰物通过色彩的面积对比和用色组合将主次区分清楚。
敦煌艺术跨越千年,各时期的色彩组合都有不同,颜色艳丽是敦煌壁画不同时期的共同特点,但画面却保持了高度的和谐统一。除了通过中性色以及无色彩倾向的黑和白调和画面外,最为重要的是这些颜色都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呈现在世人面前,例如线条的粗细对比,色块的大小对比,装饰程度的繁简对比等等。正是这些,使得那么多美妙绝伦的形象和鲜艳跳跃的色彩各司其职的出现在画面上,主次分明。
二、敦煌壁画的宗教价值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最出彩的视觉符号之一,唐代敦煌艺术的成就达到高潮,飞天的形象也达到顶峰,其精准的造型、优美的体态、灵动的线条、绚丽的色彩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飞天与一般的佛教造型艺术不同,一般佛教的造型艺术多给人静穆庄严之感,而轻雅逸丽的飞天有的直冲云霄,有的鱼贯遨游,有的悠然弄弦。飞天这一充满动感与韵律的装饰符号,与洞窟内静止的佛像雕像形成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缓解了洞窟原有威严呆板的格局得以缓解,使画面显得灵动丰富,生机勃勃。
人类精神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艺术(这里主要指宗教的艺术),中国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上升为敦煌艺术中的飞天形象。纵观一系列的敦煌壁画作品,飞天形象出现频率最高。飞天吸收了中国中原地区的羽人元素,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带有抽象意义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国人证明自己生存价值的涵义。敦煌飞天后来又被加上老庄哲学、玄学、般若学以及禅宗学等多种深层的含义,于是进一步向精神化和视觉抽象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人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一种向往……带翼天神逐渐演化成为可以自由飞翔的人体形象时,这时的“飞天形象”衣带飘飘,千姿绰约,已经丝毫没有印度时期的厚重感,这说明中国人精神上的负担逐渐减轻,艺术形象更加灵动、完美。无论是中国的“飞天”还是外国的“安琪儿”,艺术家对于“天使”都有一种天生的向往和崇敬,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打破宗教固有的限制,创造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形象。
敦煌壁画属于宗教的艺术,它包含艺术,但不完全是艺术作品,它不但有宗教思想,宗教教规,而且有严格的宗教绘画技法。它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得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这一点可以从国内外众多古代艺术家对于“菩萨”形象的执着追求中得到印证和诠释。
在古代至今,人们争相膜拜佛、菩萨,众多信徒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梦想,从而不断接受精神的熏陶和洗礼。现代社会中,一些再生的敦煌艺术尽管无法重现过去人们对菩萨的崇拜和敬重,可是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对信仰的坚定,现代人能够形成一种超越宗教、种族和国界的博爱精神。再生敦煌艺术中的代表作-《千手观音》,演员通过不断变换自己的动态和手势,非常形象地刻画出菩萨造福人间,普度众生的美好形象,使观音菩萨在中国人的心中产生强烈的碰撞和认同。再生宗教艺术的表现方式不只体现在舞蹈和戏剧之中,还体现在视觉传达、装置艺术设计中,靳埭强和陈幼坚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宗教的再生艺术不但显示出慈悲精神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指导意义,还能够体现出宗教意蕴对人民大众的关怀,并且能够使宗教艺术再现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说,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彼此融合、相辅相成的,艺术源于宗教,艺术是宗教的产物,但没有一个宗教是艺术的产物。对宗教人士来讲,他们认为宗教是不是一种艺术不是最重要的,而他们的宗教能不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解决现世的苦恼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艺术与宗教是有本质区别的,宗教的存在意义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种人情的关怀,一种精神的寄托,亦或是一种人生的信仰;而宗教的艺术则是艺术家以艺术的手法对宗教意蕴、宗教精神等进行诠释的一种行为,它是在一个宗教的形成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甚至有时候艺术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是可以高于宗教的,这些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有所阐述。
回归到敦煌的壁画艺术,无论是从艺术层面还是宗教层面上来讲,敦煌壁画艺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标志着古代时期劳动人民所取得的最高文化成就,也证明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最高点。
参考文献:
[1]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3-160.
[2]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色彩[M].北京:人名出版社,2000:9-16.
[3]王诗群.隋唐时期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6期.
来源:西江文艺 2016年17期
作者:许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