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生活在北方自然环境中,是游猎民族,在长期的狩猎、捕鱼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图腾、萨满、神偶等传承着鄂伦春人以“万物有灵”的视角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鄂伦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处于未知状态,对自然现象的不可知与不可抗拒,表现出对动植物的崇拜,体现了鄂伦春人的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生活在北方自然环境中,是以狩猎、捕鱼为主的游猎民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其中就包括民族文明的象征一图腾文化;图腾、萨满、神偶等传承着鄂伦春人以“万物有灵”的视角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鄂伦春族是在1953年才陆续实现定居,结束了原始游猎生活,是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处于未知状态,对自然现象的不可知与不可抗拒,表现出对动植物的崇拜,体现了鄂伦春人反抗自然环境的束缚及宗教信仰。
一、自然崇拜
在鄂伦春人的观念中,自然界中的一切,山川树木、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狩猎的运气等,都有神灵在主宰;为了获得诸神的赐福,他们就向神灵祈祷、敬祭。例如每年正月初一敬拜太阳神“得勒钦”,八月十五敬拜月亮神“别亚”,上山打猎时敬拜山神“白纳恰”像,拜年、用餐时要跪拜火神“托欧布如坎”等。鄂伦春人崇信的自然神种类非常多,他们对“奥伦”(北斗星)有着特别亲切的感情,认为它是由七姊妹组成,很象他们的高脚仓房,因此称它为“奥伦博如坎”,即主管仓房的女神,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初一都要对着仓房烧七炷香来供奉。比较重要的有北斗七星女神"奥伦布如坎"、风神、雷神、马神、草神等。鄂伦春人对风、雨、雷、电和彩虹感到神秘莫测,认为冲犯风神会得疯病;雷鸣是雷神在发怒;下雨是龙在空中喷洒下来的;雨后出虹是天和地连接起来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都要叩拜。
鄂伦春人认为,“透欧博如坎”(火神)是自然界的一大神灵;认为火神是一位女神,因此由妇女供奉。每天用餐,要向火塘里扔些食物,以示供奉。正月初一早晨,要先向火塘磕头,然后才能给长辈磕头拜年。
崇拜动植物也是自然崇拜之一。他们饲养马以后,供奉“昭路博如坎”(马神);每逢下马驹时,都要挤马奶给其上供;饲养马需要好的草场,因此供奉“楚卡博如坎”(草神),每当马匹繁殖不旺或马患病时,都要祭祀它。
二、图腾崇拜
作为狩猎民族,鄂伦春人对熊、虎、狼等大型凶猛的动物十分惧怕,小心翼翼地对待它们;鄂伦春人根据熊的一些动作和特征,认为熊与人有某种亲缘关系。在传说中,一个鄂伦春妇女迷失在山中,长期在深山密林中漂泊,变成了熊。因此熊成为鄂伦春人比较典型的图腾崇拜对象;平时不能随意直呼其名,而像称呼长辈那样称其“阿玛哈”(舅父)、“雅亚”(祖父)、“俄特日肯”(老爷子);打到熊的猎人,不说打到了,而说“可怜我了”。
图腾崇拜在长期崇拜各种动物中,逐渐分化出一种动物,认为这种动物同他们有某种亲缘关系;他们看到熊的不少动作很象人。如熊能坐在那里用前爪进食,能用后腿直立行走,还会用前肢作眼罩遮光窥视远方;同时,鄂伦春人还认为熊是由人变的。比如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中年妇女,右手腕上带着红手镯,到山里采集,由乎天黑迷失了方向,长期在深山里漂泊,后来变成了熊。几年后的一天,她丈夫到该地打猎,猎到一只熊,在剥皮时,猎刀在右前腿上怎样也插不进去,仔细一看,原来是妻子腕上的手镯。
过去打到熊,要把它抬回来,抬的途中,要象死丁长辈一样边走边哭。快到“乌力楞”时,猎人要学乌鸦的叫声,“乌力楞”中的人一闻此声,就知道是打到熊了,也要学乌鸦叫声迎接被猎取的熊。
打到熊以后,一般都是由全“乌力楞”的人共同消费。把熊肉煮熟切成小块,拌上熊脑浆和熬好的熊油,由全“乌力楞”的人围坐在“仙仁柱”前一起来吃。边吃边发出乌鸦“嘎嘎”的叫声,暗示乌鸦在吃它的肉。吃完后,熊骨要搜集到一起进行风葬。
葬熊的葬具有两种:一种是用柳条编笆,把熊骨放在上边盖好;另一种是把熊骨用草包扎起来;熊骨由四个人抬着,边走边哭,前往打死它的地方进行风葬;把熊骨放在树杈上或在两棵树之间搭一木棍,把熊骨挂在那里;葬熊骨时人们要再次装哭。
三、祖先崇拜
灵魂观念和冥世观念的出现,导致祖先崇拜的产生,鄂伦春人称祖先神为“阿娇如布如坎”,鄂伦春人认为,人的躯体虽死,灵魂依然存在;死后不安宁的灵魂会常来人间干扰亲友们的生活,所以要对死者进行祭悼活动,隆重的丧葬是寄托哀思、安顿亡灵的仪式。鄂伦春人崇拜的并不是所有死者的灵魂,而是崇拜对氏族作出贡献或在氏族中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柯尔特依尔的祖先毛考代汗、白依尔的祖先根特木尔,都是氏族长,在氏族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鄂伦春人供奉的祖先称“阿娇儒博如坎”;“阿娇儒”是报的意思,“博如坎”是神;原指母系氏族祖先,后演变为父系氏族祖先;祖先神主要是在举行氏族大会时祭祀;供奉祖先神,只能是自己氏族的人。
四、萨满崇拜
解放以前,鄂伦春族同外界接触较少,仍被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观念统治着;他们笃信萨满教;不论是祈求狩猎丰收,还是为使患者痊愈,都要请萨满跳神;萨满教是一种多神教的崇拜:“萨满”原意为“知道”、“明白”,是萨满教的执行者,也可称为“巫师”;分为“穆昆萨满”(氏族萨满)和“多尼萨满”、“通晓”(游动萨满)之意,“多尼萨满”也叫“德勒库萨满”;萨满的性别女性曾多于男性;萨满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祈祷、跳神和治病;萨满平时没有特权,但受到族人包括首领的尊敬。
萨满教大型的神事活动是“奥米纳仁”,这是举族盛事;每个萨满要经过多次“奥米纳仁”才能真正取得萨满资格;在“奥米纳仁”活动中,许多萨满都要跳神,通过跳神来比试法术;萨满跳神时,边击鼓边舞边唱。
五、神偶崇拜
鄂伦春人的神偶分三种,一种直接是崇拜对象的具体自然物,如太阳神、北斗七星神、风神、闪电神等;一种为绘画神偶,把神像画到布上或皮子上,或用马尾马鬃、其他动物的鬃毛编成人形缝在布或皮子上,这种神偶称为“布如坎”;一种是木刻神偶,称为“毛木贴”,用松木或杨木刻成人形、动物形,平时放在桦树皮盒里,挂“斜仁柱”后的树上。
鄂伦春人认为,“白那恰”(山神)统治着崇山峻岭及山中申尹植物。为了供奉山神,在山中选一高大的树,砍去一块树皮,画一个脸形,每次路过此处,都要向其叩拜,求它保佑多打野兽。
可见,鄂伦春族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民族,因此鄂伦春人民所信奉的萨满教就是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古老宗教。萨满教产生于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中,产生于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关系中。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没有系统的教义和成文的经典,也没有具体的宗教创始人;萨满教对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保留和传承作用;萨满跳神时的音乐、舞蹈具有远古传下来的韵律;萨满口传心授的各种祝赞辞,包括了民族的起源、氏族的形成、英雄与恶魔的斗争等内容,成为完整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口头经典。
作者简介:
宋福才,男,1972年7月出生,山东省城武县人,本科学历,中级馆员职称,文博专业,现工作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从事民族古籍收集、整理、出版、发行、文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