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的罪恶观

2016-08-03 11: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卡拉马作夫兄弟》寄托了他毕生对宗教、人生、世界的思考,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为伟大的小说,也是社会的瑰宝。宗教情怀贯穿着小说的始终,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满足于单纯的善与恶、信神与渎神,他既看到了现实中的恶,也坚持着自己对善的信仰。本文将对陀氏人生中的困惑以及他自己给出的答案以考察。

 

  《卡拉马佐夫兄弟》并不像以往的作品中那样,作者只揭示某一类人或者某一行为、思想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荼毒。作者这次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家族——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气质,除此之外,还有神学院以及女性群体的的种种精神气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着罪与恶的气息的社会图景。

 

  一、浅谈陀氏的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给予社会中的罪恶以深于常人的揭发,罪恶始终是陀氏聚焦的中心。如果说在《罪与罚》中的罪来自于一种主人公选择的超人哲学思想,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罪则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深刻。这是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有的人不承认自己有罪,有的人则明目张胆的以自己的罪恶为荣。

 

文中的卡拉马作夫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伊凡曾对阿辽沙提起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一种气质,卡拉马佐夫的力量,……卡拉马佐夫式下流行为的力量这就是沉迷于荒淫生活,就是使灵魂腐化堕落卡拉马佐夫的方法即为一切都可以允许,一切都可以做。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恶的世界,甚至最后演变成了罪。众生在这样一个恶的世界沉沦与挣扎,堕落与救赎。

 

  二、罪恶的社会群像

 

  但丁在神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性顺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为:好色、饕餮、贪婪、懒惰、愤怒、妒忌、骄傲。文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同层次的沾染上了罪的痕迹。文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够全心爱上帝的,沉迷于欲望,即使是神学院的学生也有沉迷于物质利益,想着收房租之类的事情,除了少数的几个之外,都不相信上帝,反而信奉了魔鬼。

 

  1、老卡拉马佐夫一生两次婚姻,要么是出于争取财产的行动,要么是出于色情的冲动。妻子私奔后,甘心扮演一个受辱丈夫的角色,并引以为荣。终日饮酒放荡,第二任妻子死后甚至不记得坟墓在哪里。甚至在遇到格鲁申卡之后,疯狂的迷恋上她,不惜以金钱相威胁,要求儿子德米特里放弃她,这种贪婪无耻的态度他自己反而是引以为骄傲的。

 

  2、德米特里也是一个沉溺于自身欲望而无法自拔的人。他脾气暴躁,没有耐心,粗野,爱吃喝玩乐,发展到找父亲要钱而不得,差点铤而走险的不归路。在最初对格鲁申卡的感情中,他和老卡拉马佐夫一样是出于色情的冲动,过度放纵自己。一旦听说自己喜欢的格鲁申卡要跟老头子碰面,便会怒不可遏,并在公众场合多次扬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以至于最后成为造成自己牢狱之灾的罪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的罪恶观

  2、伊凡

 

  伊凡读过大学,冷静明智,他具备哲学家的气质,不相信上帝,在他的心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难题,假使上帝不存在,也就无所谓道德,也就根本不需要道德。他不爱任何人,遵循着卡拉马佐夫家的一切都被允许的力量行事。他拥有着哲学家的骄傲,也拥有着宗教大法官式的愤怒。然而当他意识到,杀人凶手是斯麦尔佳科夫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手中可能沾上了父亲的血,精神濒临崩溃。

 

  3、斯麦尔佳科夫虽然是费多尔的私生子,却是被他当做自己的仆人加厨子。平日里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但是又性格高傲,看不起任何人。他痛恨整个卡拉马佐夫家族。在选择了老二伊凡的信仰之后,认为既然没有上帝,人们就只听从自己的选择。他杀了费多尔,并摆脱了嫌疑。然而他却不能逃过自己内心的折磨,很快他就病的很厉害,卧床不起,神经失常,最后自杀。

 

  三、罪恶的根源

 

  ()否定原罪观念

 

  《圣经》中提到,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生命树之果被赶出伊甸园,从此原罪通过亚当夏娃之身流传世世代代。然而,俄罗斯的东正教是不崇尚原罪的。正如20世纪流亡哲学家森科夫斯基对俄国哲学的总体定性为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上帝中心主义和宇宙中心主义。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俄罗斯文化中,对人的关注占中心地位。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不承认原罪的。他认为罪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与社会培养出来的,正因为如此,米卡在经历过这一声霹雳之后,顿悟到大家都应当为一切人承担罪责

 

  ()失落的上帝信仰

 

  罪恶的来源最根本的在于不信上帝。伊凡把人类看做是无法去冥想上帝的事情的,而关于有些东西不为我们所知,是否可为我们所爱的问题。即使伊凡知道上帝是存在的,他也完全不能接受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他不愿接受永恒的和谐,同时又对人性持藐视态度,同霍拉赫柯娃太太一样,相信近距离的爱是虚伪的自我折磨,只能抽象的爱邻人,对上帝、人性都持否定态度,什么都不相信,也就没有希望,最终不是自杀就是靠着卡拉马佐夫式的力量沉沦下去。

 

  四、罪恶的沉沦与救赎

 

  ()善与信的存在

 

  在圣经文化的熏陶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确立了以基督为准则的生命价值观。他在18542月下旬致冯维辛娜的信中说,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脱离了真理,并且的确是真理也脱离了基督,那我宁愿是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

 

  阿辽沙是作者毫不讳言很喜欢的一位人物。他有着神圣而不可动摇的信仰,虔诚的信仰上帝,对人诚实,待人真诚,心地善良,对待自己的哥哥和父亲都亲近友好,相信美好的事物。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她。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请努力变得更善良、挚爱、宽容和同情,信仰上帝和基督,向他忏悔、爱他。

 

  ()苦难的救赎力量,人的灵魂注定在尘世备受煎熬

 

  作家在经历了死亡的认知后,自己形成了对苦难独特的认识。每个人都应当对一切人承担罪责,即使身受痛苦,但只要我们变得更加虔诚、宽容与仁爱,不仅是我们自身能够得到救赎、避免堕入邪恶的深渊,我们周围的人也能因这一粒麦子的死,而有所改变。正如作者在前文引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的那句话: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1、在追寻上帝的路途中,改造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就是德米特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对自己的情欲反思之后,他的情欲升华成为了爱情,并得到了自己的爱情。他在内心里是相信上帝的,他祈求大家给自己一个从新做人的机会。尽管自己无法无天,还是希望上帝能够接受自己,不要抛弃自己。甚至在自己入狱之后,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固然过的是荒唐生活,但也羡慕美德,我时时刻刻都在向往改过自新,但所过的生活还是象野兽一样。我要努力做一个好一些的人,祈求赦免我,不要把我的上帝也夺去。我就怕那个复活的人又离开了我。

 

  2、伊留莎

 

  伊留莎的故事是文中的一个支线。然而正是这个孩子背后的一群孩子,将成为我们这个故事的下半部分也是作者说的最为重要的部分的主角,正是这个孩子,将成为一粒死亡的麦子。正是他使得文章末尾部分,所有的孩子和阿辽沙一起联结在善良的情感中之中,使我们一辈子记住它。伊留莎的死正像是德米特里的无辜受难一样,他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一种善良的情感,使得得救赎的人永远记得这一根葱头,也许正是这一个回忆,会阻止他作出最大的坏事,这是埋在未来的宗教大法官们的心灵的善的种子。

 

  作者:周青华 来源:西江文艺 2016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