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分析湘西花灯戏的声型特征及演唱形式的发展

2015-07-15 11: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花灯戏作为湘西地区的一种重要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伴随着佳节喜庆、酬神还愿、求雨祛病等一系列民间活动而存在,不仅形成了固定的舞蹈表演模式和唱腔形式,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湘西地区民俗文化内涵。湘西歌舞花灯、演唱花灯和对子花灯三种形式在呈现出不同的声型特征和听觉效果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气息应有方式、真假声的灵活转换、独特的喉音运用方式以及鲜明的润腔特色等不同的演唱技巧,对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湘西 花灯戏 声型特征 演唱形式 传承方式
  湘西花灯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自古就有“闷雷禾起虫,无雷天必旱;必须舞龙以求雨,跳灯以娱神”的传说。据吉首花灯戏老艺人吴庆忠的介绍,他的师公文天送生于清朝咸丰初年,十分擅长表演阳戏和花灯戏,包括《双盘花》、《捡菌子》、《扯笋》等诸多民间戏曲作品。最初,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自于民间流传广泛的民歌、小调,尤其是花灯小戏和对子花灯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不同风格作品的戏曲化程度也各不同。此外,湘西花灯戏表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在春季的地方花灯赛会上进行相应的表演活动。后来,伴随着“送灯”班子的出现,湘西地区花灯戏的表演逐渐从本村由近及远地扩大到邻近地区的村镇、山寨等等。当前湘西的花灯主要形成了两种表演模式:一是延续传统的表演时间和表演模式,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先是组织人力制作各种彩灯样式,随后是在乡里之间进行游行活动,也即是到各家各户中进行表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举行烧灯仪式才宣告花灯戏表演的结束;另一种是对湘西花灯戏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发展,由此形成戏曲艺术的新品种,即花灯剧,出现在各类舞台之上或者是制作出音乐唱片等等,进行专业的花灯戏表演活动。
  一、当前湘西花灯戏的声型特征分析
  声型也即是歌曲演唱过程中的声音特征,或者是字正腔圆,或者是抑扬顿挫,或者是拖音延绵等等,由此给人以不同的听觉感受。根据舞蹈表演规律和声腔演唱方式的不同,当前湘西花灯戏可以分为歌舞花灯、演唱花灯和对子花灯三种形式,其声型特征也各不一样。
  (一)歌舞花灯戏的声型特征分析
  湘西歌舞花灯戏保持着“舞必唱、唱必舞”的表演模式,是音乐、诗歌、舞蹈的一种融合。从歌曲演唱的角度来说,特定角色边舞边唱,以唱为辅,以舞为主,歌唱则是完全根据舞蹈的节奏来进行的,可慢可快,从而大大加强舞蹈音乐的节奏。从声型特征上来说,歌舞花灯演唱时曲调比较短小朴实,尤其是习惯于采用呼应式的结构形式,通过极具变化的、重复性的旋律方式,增加声音的活泼跳跃之感。整个花灯表演过程,曲调明朗,节奏明快,大部分的歌唱表演都没有拖腔,由此保持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甚至还保持了原始花灯的声型特征。比如《迎新春》是歌舞花灯的代表性作品,其歌词结构简单,旋律流畅而活泼,尤其是诸多不规整的上下句之间的配合,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曲调线条感;除此之外,在演唱的过程中,其调式明朗,采用四二拍的节奏,从而大大增强了歌曲演唱时活泼、流畅、轻快、自然的声型特征,提高了歌曲的情感感染力,营造出一种欢快、愉悦的现场氛围。
  (二)演唱花灯戏的声型特征
  演唱花灯戏,也即是以歌唱为主,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腔特征以及花扇表演的辅助,来表现生活情境。在曲式调性方面,该花灯形式充分受到传统戏曲表演中的说唱艺术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苗歌的声腔特征,形成自己的声型特点和唱法。比如《正月逢春好唱花》、《十说古人》、《三娘自叹》等,都是此种类型的演唱花灯样式。此外,还有一部分演唱花灯戏艺术充分吸收外来的丝竹曲调,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声型演唱效果,比如《十杯酒》、《四季相思》、《孟姜女》等都属于这类作品。总体来说,演唱花灯戏主要是以叙事性的演唱表演为主,歌唱爱情生活,并通过相关的肢体动作辅助歌唱活动的进行,其演唱声型讲究抑、扬、顿、挫的听觉效果,具有浓厚的情感韵味和思想内涵,符合其抒情和叙事的风格特征。
  (三)对子花灯戏的声型特征
  对子花灯戏主要是在喜庆佳节、酬神还愿、庙堂集会之时,由一男一女边舞边唱,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表演,有的像歌舞花灯戏那样有舞蹈表演的辅助;有的则是像演唱花灯戏那样伴随着简单的肢体动作的辅助。对子花灯戏所呈现出的声型效果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是在融合其它花灯戏声型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类花灯戏作品有《盘花》、《并且闹新春》、《娘试女》、《扯笋》、《捡菌子》等等。此外,也有一部分对子花灯戏作品融入外来曲调而形成,如《双拜月》、《放风筝》、《上茶山》等。总体来说,这类花灯在演唱的过程中,节奏欢快,旋律优美跳跃,曲调高亢朴实,大都没有拖腔的声型效果。比如《十月观花》则是对子花灯戏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结构活泼、节奏欢快的特征,尤其是大量使用了衬字,反复地运用经过变化之后的同一音型,由此产生欢快愉悦的声型效果。
  二、当前湘西花灯戏的演唱特征分析
  通过对湘西花灯戏表演形式可以看出,其演唱主要分为独唱、对唱和齐唱三种形式,从而呈现出独特的演唱方式或者是发声技巧。具体来说,当前湘西花灯戏的演唱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气息应有方式
  古人云:“三分声,七分气”,正确的气息控制方式是顺利完成演唱活动的根本。然而,与美声、民族唱法不同的是,湘西花灯戏艺人往往会通过“啊”、“呀”、“咦”之类的字来练习气息,并且将字拉的越长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歌者快吸慢呼技巧的应用,从而满足花灯戏的演唱需要。尤其是在歌舞花灯戏、对子花灯戏边唱边跳的过程中,旦角在演唱的过程中会用拍子进行舞蹈表演活动,比如转拍、抛拍、弹拍、绕拍等等;丑角往往会在表演完身法滚灯技巧之后进行戏曲的演唱,而其它的角色在演唱完之后马上又要念对白,因此,这就要戏曲演员正确地控制和应用自己的气息。在具体的花灯戏演唱过程中,湘西花灯戏老艺人往往要求特定角色要能够将体内的气息在肚脐眼处使劲打“圆圈”。也即是说 ,演唱时呼吸要有支点,从丹田处开始,不仅能够保证充沛的气息,灵活自如地应用自己的气息,而且即使在配合相应的舞蹈表演时,也不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使气息的应用饱而不僵、沉而灵活,发声轻松、自如。
 (二)真假声的灵活转换
  湘西灯戏艺人十分擅长使用真假声。一般来说,他们将“真声”称之为本嗓或者是正音;将“假声”称之为小嗓子或是侧音。在演唱具体灯戏作品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明确地区分真声和假声,而是混合使用两种不同的发声方式,只是存在比例多少的问题。“真声”比例较大的时候,呈现出的是朴实、浑厚、自然的音质效果;而“假声”比例较大的时候,则呈现出的是明亮、尖细的声音效果。因此,在灯戏表演的时候,戏曲演员往往会快速、自然地转换真假声之间的比例。除此之外,不同的角色应用真假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正旦的声音厚实、低沉,因此真声多一些;花旦的声音尖细、明亮,声音靠前,口腔音较多,假声就多一些;而闺门旦呈现出的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的形象,因此真假声之间的比例大致相当。
  (三)独特的喉音运用方式
  由于喉音往往会导致喉头紧张,不但声音没有光彩,而且高音演唱也十分困难,因此,传统的民族与美声唱法很少使用喉音。而在湘西花灯戏演唱过程中,为了表现湘西花灯戏清新、自然、质朴的风格,丑角和老旦会使用喉音演唱。比如在《张胡子醉酒》中,丑角长胡子使用了大量喉音,由于音域比较高,丑角通过真声唱上去,并且掺入少量的假声,形成极其质朴的声音效果,由此与花旦老板娘的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鲜明的润腔特色
  润腔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润色、修饰方式,使声腔显得更加优美动听,由此强化人物角色的情感表达效果,从而打动观众。润腔也是一种唱法。在湘西花灯戏演唱过程中,其润腔特色首先体现在倚音的应用上。这全靠灯戏艺人根据自身的演唱经验以及对特定剧本的理解,来决定倚音的应用位置和效果,从而使歌词内容更具情感韵味。其次,其润腔特色体现在花舌音的广泛应用上。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唱腔都应用到了花舌音,要求演员通过气流冲击舌尖产生振动,使舌头打嘟噜,或者是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或者是预示演唱活动的开始等等,妙趣横生,诙谐幽默。
  总体来说,花灯戏作为湘西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尤其是声型特征与演唱方式。湘西花灯戏在漫长历史衍变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仅表演内容大多源自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而且形成了固定的舞蹈表演规律、曲调特征、风格样式与审美观念等等,歌舞花灯、演唱花灯和对子花灯三种形式所呈现出的不同声型特征和听觉效果,以及湘西花灯戏具有的不同演唱技巧(如独特的气息应有方式、真假声的灵活转换、独特的喉音运用方式以及鲜明的润腔特色等等),更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对现代歌曲创作也提供了重要借鉴平台。湘西花灯戏唱腔的创新与发展,我们一方面要靠政府部门的经济支持和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也依赖于高校单位、媒体组织的研究和关注以及广泛运用,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湘西花灯戏演唱技法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号为1200756。
  参考文献:
  熊晓辉.湘西花(花灯戏)傩(傩戏)音乐拾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陈丽霞.论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的艺术形态和特色.怀化学院学报,2011,(04).
  王应舜.浅谈川北灯戏的表演艺术.四川戏剧,199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