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实施探究
一、采用恰当教学方法,融合教学理念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学习目标与效果评价相互联系,使其具有一致性和相互适应性,将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融会贯通,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们参与到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当中,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案和风格,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音乐多元教学环境下,老师应该采用小步距原则,运用图解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风格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技能。
二、科学发展教学理念,明确教学模式的主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不能看做是观念的拼凑,而是他们在不断地去认识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我们将儿童自主认知看作是一个能动的和独特的主体。这是一个认识、情感、意愿和意志与行为交织组成的复杂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一个认识、情感、意愿的复杂成长过程。总而言之,教学是认知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学是认知过程的特殊形式,必须经过大脑的自我完善和思维抽象提升层次等心理条件才能完成。我们在音乐教学课堂的教育机制上也要重视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控。
一个好的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的语言魅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事实上,学生更愿意去听讲课具有魅力的教师的课。教师更是这个进行机制的连接者,其主要特色是灵活性与创新性。事实证明,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心活跃程度,从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评判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会发生变化。环境因素的困扰使得越来越多的构成要素影响了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指出,只有老师在课堂进行讲解,让学生坚信经过一定努力后,一定能够达到相应的学历水平,学生才有信心去学习。
三、深入贯彻“能力本位”思想
在“能力本位”的思想指导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能力本位的实质内容在于技能培训,但是这种大环境决定了技能培训是评判专业素养是否专业的重要标杆之一。能力本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特立独行地只注重一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日常专业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坚持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创新思考,强化实践能力,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强化实践思想。
四、科学性原则是支柱
多元评价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要具有科学性。教师要不断汲取每堂课的教训,在下次讲课时既延伸上次可取的部分,又纠正错误的部分,以求做到更好。这种多元化评价学习规范模式使学生能够体验音乐教学对于发展身心健康的有利影響。许多老师在音乐教学的评价中,会采用特别专业的术语,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所以过于专业的术语对小学生的音乐发展并非有突出的帮助。因此,老师应该多用通俗易懂的学习术语来代替专业术语,这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老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可操作性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音乐教学的特点,不断打破陈旧规范模式,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把多元化评价音乐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把自选、自评渗透到每一个学习细节当中。
五、总结
在当下的教学模式大环境下,为了将这种教学理念更好地落实到学生学习中,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新课程倡导教师采用创新评价方式,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老师应该切忌以一次评价来衡量学生的音乐学习程度,留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搭建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肖继仁,彭一敏,彭爱珍.高师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探析[J].职业时空(上半月版),2007(11).
[2]何晓楠.试将多元化流行音乐元素引入视唱练耳教学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年16期
作者:李文静
第二篇: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中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研究
审美主体中心模式与文化交往主体中心模式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两种不同教学模式,审美的音乐教学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1.参与原则;2.情感原则;3.愉悦原则。而主体的心理结构的培养成为首要的基础,因为“第一,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二,音乐教育必须遵循听为中心的原则,要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①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以主体为中心的审美音乐教学原则是建立在以人的经验主体对音乐作品课题的一种静态的、单向的、宰制性的关系上的,因为音乐作品客体本身是不会言说和解释自身的客体。②我们作为主体对音乐作品这个客体的审美往往就深陷于对音乐作品表面的关注这一范式当中,因而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对它的教学就会被还原成为一种控制程序,并会按照主体的标准来设定,不同的音乐所包含的多样性、丰富性就被扼杀了。如果我们按照这种主体模式进行教学的话,只是单向性的理解,不去了解它的文化、它的音乐结构、它的音乐概念就会造成片面或错误的理解,这钟教学模式是我们应该注意和摒弃的。
与审美主体中心模式相对应是的文化理解的交往主体模式。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是为了达到交往合理化以及生活世界合理化的构想,可以简单归为三个方面:1.强调语用学的功能,突出平等的、非强制性的语言交往、协商的交往功能;2.对音乐文化生活世界内在的传统规范引入反思的机制,建立起深层或批判的阐释等,为交往的合理化奠定更为合理的基础;3.强调以相对独立的公共领域保证大众的民主参与。③根据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总结出:1.不同的学生对音乐存在不同的理解,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理解,要对他们的理解给予肯定;2.对待音乐也要存在一定的批判性和反思,不同的文化孕育这不同的音乐,对待不同的音乐要平等;3.要平等、自由的对话,保证音乐文化领域中的公正平等。
两种不同模式带给我们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针对这两种模式带给我们不同的教学效果,笔者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提出几点意见,希望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构建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效率的多元化钢琴教学体系。
一、加强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其他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学习的入门课程,是学习其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的必修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质量,如果我们只专注于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那么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对音乐专业其他方面的学习及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全面而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对技能课程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例如,有很多同学在演奏钢琴作品的时候,往往对作品中的和声进行、调式调性变化把握不完整,演奏不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境,这就体现出理论课程的重要性,钢琴虽然是一门技能课程,但是也离不开理论课程做基础。我们想要更好地表达一首作品,就要从这首作品的各个方面入手学习,多元化、全方位的学习不能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乐曲的音乐语言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演奏感染力。
二、拓展教学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与成谱伴奏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体现学生综合音乐思维和音乐创造能力的课程,学好这两门课程对学习钢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能够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个很强即兴伴奏能力非常重要,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艺术实践都离不开即兴伴奏,它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有重要作用。而成谱伴奏的训练能够使学习者可以在节奏感上建立协调的配合,还可以使伴奏者和演唱者达到呼吸配合上的协调,可以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
(二)开设钢琴艺术史课程
钢琴艺术史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钢琴的诞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音乐流派、不同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与主要代表人物的贡献等音乐知识。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三四年的大学时光能够接触到的钢琴作品是很有限的,更不可能全面系统的了解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因此开设钢琴艺术史课程能让学生全面了解钢琴的历史,以及钢琴音乐的历史,使他们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涵养,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
三、创新教学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每年招收来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因此钢琴教学也要因人而异。
(一)“一对一”教学模式
“一对一”的钢琴教学模式可以让老师能够更加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教师也可以把精力都集中到每一位学生,可以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有便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更能够凸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同样存在一定的漏洞,例如学习者之间缺乏交流、不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等。因此,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钢琴小组课教学模式
钢琴小组课教学模式是在“一对一”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以往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模式中一直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模式有多种,例如:一对二、一对四等。一对二、一对四模式运用比较普遍,学生人数比较合适,教师可以统一教学进度,学生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克服前一种模式的不足,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位同学,也就不能积极了解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就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通过改革,钢琴集体课模式产生,这种模式更加符合现代高素质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求了。钢琴集体课可以增加讲授的内容,扩大知识覆盖面,可以培养学生在鍵盘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分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作出适当调整;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进度情况加课或减课,从而解决学生“不够吃”和“吃不了”的问题。
四、结语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文化理解的交往主体模式,重视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这一目标。
注释:
①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③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8年版第2期.
参考文献:
[1]曹晓芳.高师音乐教育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J].艺术教育,2009,(0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8,(02).
[4]管建华.21世纪的抉择——从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三个“缺失”问题谈起[J].人民音乐,2015,(01).
[5]王璐.钢琴集体课教学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6]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来源:艺术评鉴 2017年18期
作者:赵哲
第三篇:音乐素养对提升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对策探析
一、音乐素养对提升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必要性
音乐既是听觉的艺术,又是情感的艺术,它用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美妙的音色与丰富的和声织体等基本要素,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体验与感悟。这种真情实感通过听觉意象和视觉思维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中枢,能够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从而充分体现音乐的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1]
自信心是一种正确肯定自我的人生态度。自信心强的人,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一种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往往带给人一种高效的正能量;而自信心不足的人,则传递出一种颓废、压抑的气质状态,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非常不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因此,高职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素养的教育作用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
众所周知,当代高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建设者,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为此,本文以育人为宗旨,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谈谈音乐素养对提升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必要性。
笔者的教学对象是90后大学生,他们头脑灵活,性格活泼开朗,视野相对开阔,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较高。然而,通过仔细观察,笔者发现班上有个别女生自尊心很强,对自我的心理期望值较高,但自信心明显不足,甚至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倾向。为此,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加强了对她们的培养和关注,并适时找机会锻炼她们的实践能力。
每次与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访谈时,笔者都会融入鼓励式教育,并发挥自己的音乐专业优势,帮助她们提升自信心。除了在课余时间与她们倾心交谈外,还会与她们分享古今中外音乐家成才励志的小故事,帮助她们挖掘自身的闪光点,使之逐步树立自信心,这样她们就会逐步甩掉思想包袱,轻松上阵,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积极投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最终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和快乐。
二、音乐素养对提升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独特作用
音乐素养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对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发挥着独特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利用音乐疗法帮助个别学生成功地走出了心理困境、收获了自信心。
在笔者的教学对象中,有一名来自偏远农村的女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父母仍对她寄予厚望,这样的家庭现状使她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曾记得她初次在班上自我介绍时非常胆小,一开口说话脸都涨红了,声音小得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得见。这个场面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因此成为了重点帮扶对象。
作为高职音乐教师,我们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就要善于寻找合适的机会锻炼她们的综合能力。在与她近距离谈话聊天时,她的嗓音甜美纯净,后来在班上竞选文艺委员时,笔者立马想到她可以胜任这个职位。于是鼓励她积极参加竞选,通过公开投票选举,最终她顺利入选班上的文艺委员。
这次竞选成功使她信心倍增,她在组织开展班级文艺活动时更是干劲十足。每两年举办一届的艺术节是我们学校的重大赛事,因此她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比赛前后,无论是在节目编排、舞台造型还是在服装搭配等环节,都给予她精心的指导和极大的鼓励。她从海选中脱颖而出,经过层层选拔,最后成功摘下了校园红歌赛的桂冠。
这个成绩不仅使她一鸣惊人、轰动全场,还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她强烈的自信心。从那以后,只要她一登台唱歌,台下的歌迷纷纷为她鼓掌助威,这股强大的自信心还激发了她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来她勤奋刻苦、好学上进,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先后荣获各种表彰,现在的她热情开朗、端庄大方,三年时间使她从头到脚实现了完美蜕变,成为一个美丽自信、乐观进取的大学生。
由此可见,音乐素养在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
三、音乐素养对提升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现状不容忽视。从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求职就业,又要放眼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为此,音乐素养对提升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突出。[2]
(一)美化学生道德情操,提升职场就业竞争力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同志曾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3]
在高職教育中,音乐素养不仅能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美化学生的道德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职场就业竞争力。比如:在诗词朗诵、竞聘演讲、语言表达等方面,我们要合理运用语言的连与断、节奏的长与短、速度的快与慢,力度的轻与重等多种音乐技巧,当代高职大学生只有具备这些音乐素养,才能在今后的求职应聘、工会活动、职场竞争、适应社会等方面赢得更多的升职就业空间。
(二)了解音乐历史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音乐素养课程包含了国风、乐府民歌、相和歌、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曲和歌剧等多种音乐文学作品,这些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历史文化典籍,才能具备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书香气质,才能体会到传统音乐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成为一个知书达礼、自信洒脱、具备健康人格的当代大学生。
四、音乐素养对提升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运用音乐疗法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音乐疗法是利用音乐对生理或心理有障碍的人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高职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必须充分做足准备工作。首先,教师本身要融入学生这个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管理与指导。在工作中,教师可侧面摸清问题学生现状,再合理配合音乐疗法帮助他们消除身心障碍、甩掉思想包袱、走出心理困境。
其次,对待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最好的帮扶方式就是鼓励式教育。因为鼓励和信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这类学生内心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为支撑,当然这种鼓励式教育必须务实。高职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心理访谈时,可以融入学生熟知的古今中外音乐家的成才励志故事,以此激励学生的斗志和热情,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并找准恰当时机,使之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发挥实际效用。
(二)定期运用谈话机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高职教师要定期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恰当运用合理的谈话技巧。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建立在双方信任基础上的师生交流,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教师应该掌握这种有效的沟通技巧,使我们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我们既是学生最信赖的家长,又是学生最信任的朋友。我们要乐于奉献自己的爱心,仔细观察班级动态,耐心听取民意,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问题。此外,我们在与学生倾心交谈时,要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勇气,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能真正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得到最好的展现。
(三)积极参加音乐社团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团实践活动,不仅能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机会,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前面提到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从校园红歌赛这个社团平台脱颖而出,重新找回自信,实现人生蜕变的一个成功范例,这是她在大学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分水岭。音乐社团这个平台,不仅展示了她的音乐才能,锻炼了她的综合能力,还充实了她的大学生活,使她完成了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的完美蜕变。
五、结语
总之,高职教师利用音乐素养提升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工作,是一项高尚而又充满挑战的艺术命题。我们只有紧跟教育步伐,与时代紧密接轨,不断学习、努力探索、积极创新,才能为高职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从而培养出更多自信洒脱、具备健康人格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陆大江.中学音乐教学的探析[J].中外交流,2015,(33).
[2]刘红霞.论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古典文化素养教育的作用与实施途径[J].文教资料,2012,(12).
[3]富賀曼.音乐教学:辅德怡性促智[J].吉林教育,2007,(05).
来源:艺术评鉴 2017年18期
作者:袁丹丹 刘兆平
第四篇: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欣赏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育是一种活泼、快乐、轻松的教学形式,易于学生接受,向来是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它不像语数课要记忆、要背诵、要动笔,现在学习压力大是众所周知,如何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参加工作十几年,从我的经验来看,音乐欣赏在课堂中有着非常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泾渭分明,崇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人、水深切的呼喚和期盼。
四、音乐欣赏教学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审美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特别是中小学音乐课,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作者:王雄飞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对策及建议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1]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强弱、长短的现象,实质上节奏就是音乐的骨骼,人们之所以能够被音乐带动感染,原因就在于音乐的节奏与人的身体或者说是身体的某一部分之间发生了共振现象,令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使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变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们对于歌曲产生共鸣。综上所述,正是节奏才赋予了音乐的巨大魅力,没有节奏的歌曲就不能称之为歌曲。奥地利著名的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原始要素就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音乐就是节奏、旋律、力度、和声等各个音乐要素融会贯通的结果,这些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可以称之为完整的音乐作品。想要学习音乐,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节奏感的把握,节奏感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乐感,进而影响学生听、唱、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音乐教学初期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是极其必要的,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节奏训练学会为歌曲打节奏,能够自主的哼唱歌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节奏的教学课程一直以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主导地位,因为小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在这一时期以一昧地向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学生无法理解且课程枯燥无味,偏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把握了音乐的节奏就能够轻松的完成音乐的哼唱,其视听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的到了提高。而设置节奏训练的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一些趣味的,有针对性的音乐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节奏,放大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敏锐程度,增强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把握。节奏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他不可能直接体现在成绩单上,用数字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感,是感觉是感知,是需要长期训练积累,经过一个从量变逐渐达到质变的结果,当达到质变[2]的点,学生就会显现出豁然开朗的表情。日常的节奏训练提供给学生的就是一个积累和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循循善诱,通过以打拍子例的节奏训练中唤起学生对于节奏的感知,把抽象的音乐用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学生感觉到音乐就存在于自己的手掌中,脚尖下,让学生认为音乐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
从目前小学教学课程的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的整体情况来看,小学音乐教育仍处于劣势地位,虽然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关注学生的音乐教育,但这仍然无法达到发掘学生音乐潜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学校设置英语课的课程少,课时短,这就造成学生平时接触音乐课程的时间短,机会少,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热情程度就会大大被削弱,态度也逐渐淡漠。现在许多小学的音乐课会出现被其他老师占用的情况,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学校、老师、学生也对此习以为常,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语数外主科的成绩重要。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讨论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把节奏训练加入到日常课程中更是无从提起。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从改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开始,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重视起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出发,小学的音乐教育内容相对单一,针对性和带入性不强,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内容
在音乐课程中,起步阶段是从简单地赏析,学唱开始的,学生在歌唱中体会声带的振动,了解和感受节奏。就节奏的特性来说,节奏是用来组织音乐的音响或音调要素,因此节奏并不能单独分离出来进行教学。就这方面来说,离开旋律、和声与音调,节奏本身并不存在。现代音乐教育节奏训练的教学理念,主要来源于德国当代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3]的研究理论,他强调从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以此来开展基础的音乐启蒙教育。基于奥尔夫的教学体系,节奏训练可以分为,语言的节奏练习,也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民谣、诗歌的方式来掌握节奏;声势练习,拍手,拍腿这些利用身体乐器击打来记录节奏,这种方式简单易于开展且行之有效;多声部及和声的节奏练习,这是在声势练习基础上,加入多声部和和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唱过程中进行学生分组论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加强学生记忆节奏;变奏节奏练习,就像歌曲可以改变成不同的版本,教师可以播放同一首歌不同的曲风,来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节奏训练的内容设计还是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具体安排,选择适合的节奏练习方法,让学生们喜欢上音乐的课堂,就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训练思路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主要还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意识,对于学生的技巧并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思单纯,心无旁骛,对于音乐的感受要高于成年人,他们更容易被感染和带动,而且节奏训练的课程内容往往生动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必把教学的重心放到讓学生必须掌握节奏,把节奏铭记于心,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感受节奏,置身于音乐节奏的环境和氛围。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奥尔夫节奏训练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的敏锐程度来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大致方向。针对学生的年龄段来说,声势练习是最常用的节奏训练方法,通俗来说就是打拍子,以歌曲《小星星》为例,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11/55/66/5-/44/33/22/1-/,老师可以哼唱歌曲和谱子让学生感受节奏,让学生根据节奏拍手,当一个班的学生都拍起手,掌声就能让节奏变得十分分明,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更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钢琴等乐器,弹唱等。节奏训练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于只是唱歌,利用身体动作等形式也能丰富教学的内容,总而言之,实行节奏训练还是要中重视的态度,结合发散的思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五、结语
音乐是同人类起源、进化、发展过程中一同成长起来的宝贵艺术,它能够打破地域差异、语言隔阂,传递文化和情感。因此,要重视小学的音乐教育,意识到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丰富音乐训练的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用清晰的思路实践出高效的训练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
[2]张超旭.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教学体验[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2):18-19
[3]李莉.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5)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0期
作者:邹燕
第六篇: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探析
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学前教育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成为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过程中,为能够使幼儿得以综合发展,应当注意加强各方面教育,而音乐教育就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在当前学前教育过程中,学前音乐教育得以越来越好发展,并且取得较好成果,相关幼儿教师对其发展较好把握,从而为更好开展学前音乐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一、当前学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学前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仍有所欠缺。随着当前学前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及幼儿家长对于学前音乐教育虽然有所认知,然而其重视程度仍旧比较缺乏,这一点也是影响学前音乐教育较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及家长仍旧对于文化课教育比较注重,对于音乐、美术等一些艺术课程重视程度仍比较缺乏,在这方面投资相对而言也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幼儿教师及家长并未能够充分认识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意义,缺乏充分重视,最终也就会影响学前音乐教育发展。
其次,科学合理教育教学体系仍未能够形成。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为能够使其得到较好发展,必须要具备科学合理教学体系,从而为更好进行音乐教学提供良好基础。然而,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教学体系仍旧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就是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很多教学内容丰富性均比较差,内容比较枯燥,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有些内容甚至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另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教学形式的运用,很难提升教学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影响学前教育发展。
此外,师资力量仍旧比较缺乏。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保证具备良好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开展教学。然而,就当前学前教育实际情况而言,师资力量仍旧比较缺乏,教师专业能力及素质比较缺乏,很多教师本身均不具备良好音乐素质及能力,也就很难进行较好教学,从而对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不良影响[1-2]。
二、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有效途径及策略
(一)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过程中,为能够使其得到更好发展,十分必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转变以往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其加强重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及时间,也就能够使教学效果得以更好提升,促进学前音乐教育能够得以更好发展。另外,在对学前幼儿教育加强重视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幼儿学前音乐教学工作加强研究,积极研究科学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这对学前音乐教育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二)构建完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
对于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而言,为能够取得到更加理想教学效果,使其得以更好发展,另外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构建完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从而为学前音乐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简单、枯燥情况,使教学内容趣味性增强,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得以有效提升,最终使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另外,学前音乐教育教师,还应当积极转变以往教学方法及形式,选择各种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方法灵活性及丰富性得以增强,使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得以改变,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好融入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升,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在学前音乐教育实际发展过程中,为能够使其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另外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加强师资资料建设,使教师整体素质及水平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为学前音乐教育更好发展提供良好人才支持。在實际教育发展过程中,幼儿园应当对幼儿教师加强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方法,从而更好开展教学。另外,幼儿园还应当积极引进音乐教育专业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整体音乐素质及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学前音乐教育取得更好发展[2-3]。
三、结语
在当前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学前音乐教育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更好发展也就十分必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学前音乐教育教师应当清楚认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应当积极选择有效途径及方法促进学前音乐教育得以更好发展,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敏.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探析[J].音乐时空,2016,(03):177-178.
[2]于艳,梁光辉.试论学前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J].大众文艺,2013,(16):246.
[3]林春菲.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08):61-63.
来源:戏剧之家 2017年19期
作者:张鸽
第七篇:中国梦视角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实现“中国梦”一直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愿望,也是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中国梦”一直是我们的努力和进步的方向。习近平主席也高度重视“中国梦”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音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材运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组织及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当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理也在呈现一片生机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隐忧。
一、中国梦视角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音乐课堂教学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音乐课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功能。音乐通过把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结合起来,将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作为一位音乐教师,是引导学生们在美丽的音乐世界中遨游的向导。正确合理的上好音乐课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与净化。
(二)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
音乐课的娱乐性是多数孩子们喜爱的形式,这一形式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音乐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课,可对事物产生美好的情感,并把这种美好的情感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视学生主体缺少灵活性,课堂沉闷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欣赏教学或是活动课,都有它合理的课堂结构。以唱歌教学为例,课堂的结构至少应该是两段体的结构,即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音乐。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实际上音乐下是动静结合的艺术。所以在音乐课卜,既要有动态的氛围,也要有静态的学习,音乐课更是情感的课堂,所以在音乐课上要有轻松愉悦的氛围,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二)忽视音乐学科的本质,教学设计盲目性
对音乐本质的了解可以为音乐教育的本质问题奠定基础,首先音乐是听觉(声音、声响)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时表现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樂是创造的艺术。而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塔筒过多种音乐作品,以唱歌、器乐、欣赏等方式,增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从而作用于人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是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
(三)唱歌课学生唱的不够,教师讲得过多
唱歌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歌唱中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在审美体验中获取丰富、具体的音乐知识技能,给学生的感受力、模仿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个空间。简单的说就是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把唱歌当成一种文化资源来学习,让学生从歌声当中,感受至高无上的快乐——满足!而我们有的教师在唱歌课堂上,多余环节过多,拓展环节太长,喧宾夺主的现象过多,导致唱歌课歌曲没唱好,活动做了一大堆,大大降低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三、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一)教学设计要遵循音乐的本质
音乐课堂教学要遵循音乐的本质,遵循人接受音乐的规律。仔细想想,那些朗朗上口甚至节奏很难的歌曲,我们是怎么会的?——听会的!这个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音乐,就其性质而言,它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是听觉的艺术。任何一个音乐的艺术品,大到交响乐,交响诗,小到一首小儿歌,都是通过听觉让我们接受的!所以,我认为音乐课的课堂教学,首先就是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多听音乐,教师不要怕重复,因为学习音乐,从来不怕重复!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一听了九十九遍的歌曲——终生不忘,唱谱学会的歌曲,两天就忘!这是经过心理学家反复证实的结论!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多听,反复听。为什么要反复听呢?因为音乐只有熟悉了,才有感情!更有情趣。
(二)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的内容不一定是一模一样的。一般来说,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音乐课堂的全部内容会显得比较死板,不够灵活,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恰当的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课堂
体验式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体验是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体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尽量多为学生创设了审美体验的实践的机会。如随音乐肢体表演,模仿乐器演奏为歌曲伴奏、为歌曲指挥等等,这样就做到了师生共同参与体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使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重难点在趣味化的活动中已经解决了,双基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渗透,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中国梦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引导正确解读中国梦、科学构筑中国梦、不懈追逐中国梦,并且将这三个方面分别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少年真切感受、积极参与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在逐梦之旅中受教育、长才干,成为国之栋梁,使“个人梦”和“中国梦”达到完美统一。因此本文注重了对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尤其是怎对音乐课的本体的分析,力求为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4期
作者:吴雨佳
第八篇: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不只单单包括教材,还包括场所、人员等其他的教学力量,由于“中考”这样的升学方式,导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缺乏实施空间、缺乏优秀教师、缺乏对音乐课程本身的重视等现状严重导致了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理想,根据这些不利的因素,提出以下两点途径,希望能有效提升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打造课程资源核心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一个好的音乐教师,能够充分的发挥音乐课程资源。而且教师本身也是相当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该不断加强对教师的课程培训,使音乐教师主动成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只有充分调动起音乐教师的积极性,让音乐教师了解音乐课程资源对音乐课程的重要性,才能让音乐教師不断主动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所以,在整个课程资源的组合过程中,要一直将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的发展放在首位,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利因素。
二、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开展综合性音乐活动
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的资源开发中来,让每位学生挑选的课程资源都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一部分。只有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应当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音乐资源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开展综合性的音乐活动,比如说“晨歌、班歌、课前一首歌”等活动,努力营造课堂音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前的模式,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开发与利用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方法还有很多种,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通过日常教学以及其他有关的音乐活动来不断进行发掘,争取让学生增加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感受音乐本身的美。音乐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改革音乐教学的理念,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使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更加高效,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惠琴.浅谈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04期.
[2]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作者:何振鸽
第九篇:吉他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探讨
吉他,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乐器,它即可以显示古典的浪漫风格,也可以传达热烈奔放的情感。它多变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一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那么我们在小学和中学音乐教学中,是否可以将吉他引入课堂中呢?吉他会给中小学音乐课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就此浅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吉他引进课堂的优势
为了深化音乐课堂的教学改革,在今天具有创意的小学和中学音乐教师将乐器作为音乐学具引进课堂。目前,使用更多的是以旋律性见长的简易乐器,例如口琴、竖笛等。管乐在学校的各种庆典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乐器在单声部旋律教学方面使用便利,但是它们明显的缺陷是难以胜任较复杂的节奏、和声教学。吉他与上述乐器的相比起来,就显示出其的优越性,即一把吉他就可以完成识谱、视唱、和声、乐理、音乐表现等等一系列课程,所以吉他是音乐课堂乐器的最好选择。
二、吉他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1.巧妙利用吉他来抓住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当您调整吉他的六根琴弦时,其低音琴弦的声音就像钢琴左手的低音部分,其三个高音弦的声音与钢琴右手高音声部一样甜美。它轻声细语时,那轮指奏出的动听的颤音,钢琴难以奏出;它欢快热烈时,那五指齐扫的强烈的节奏,钢琴难以模仿!怪不得连贝多芬都对吉他十分青睐,他毫不夸張地说:“一把吉他,就是一个小小的交响乐团!”
中小阶段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大多数学生非常热衷于流行音乐。对于这种音乐的偏好,我们肯定不能迁就、迎合,自由放任,不要采取讽刺,嘲笑,严厉的态度和做法,而是要充分利用这种情形。由于吉他具有流行音乐不可忽视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用吉他来“包装”音乐教材中的各种音乐,从而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吉他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奏以各种形式播放,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吉他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重奏,以及与乐团合作演奏。另外还有青少年最喜欢的形式-自弹自唱,这种表现形式是口琴,长笛所难以做到的。为自己的唱歌伴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训练,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音乐兴趣。因此,吉他可以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的漫长生活,甚至陪伴音乐爱好者走向社会,成为终身喜爱的一种乐器。
三、结语
现如今爱好吉他音乐者的团队日益状大,但吉他很少走进音乐课堂,更不用说它对音乐教学的作用了。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曾期望过我们:“大家都来关心我国吉他事业的发展,吉他弹奏要从少年儿童抓起,最好能民族化!”愿吉他能走进我们音乐课堂,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绽放异彩。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7期
作者:唐婷婷
第十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育德策略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而且能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其行为变得高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而以情感育人是音乐学科育人的一大优势。”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革命理想、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音乐教育的德育目标。
一、培养倾听的习惯,进行德育教育
(一)老师讲解安静聆听
音樂课中需要学习乐理知识、需要视唱和进行节奏训练,如果教师在上面讲解得很仔细,而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那么课堂效率可想而知,结果学生就会陷入这节的知识点没掌握,下次的新知识学不会的恶性循环中。所以,笔者的音乐课堂,要求学生在老师讲解知识内容时,一定小背立起来、挺胸抬头坐端正,安静聆听老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保证每个学生都听进去了,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久而久之,学生就和老师形成了一个“默契”,每当老师讲解时就坐好坐姿安静聆听,逐渐地形成了聆听的好习惯。
(二)同学回答静静倾听
在音乐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能做到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却很少能安静倾听同伴的回答,其实这也是不尊重的体现。所以,新学期上课时,都会立下这样一个规矩:“当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你要换位思考,如果是你站起来回答问题,你希望其他同学安静倾听你的回答还是希望大家吵吵闹闹不理睬你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能安静聆听并在他回答完后有所补充或纠正,老师都会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让学生养成了“学会倾听”的习惯,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欣赏音乐认真聆听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自我需求能力都比较弱,在课堂上常常出现思想不集中、漫无目的地听音乐,以至于造成听课效率差,教学任务完成不了的后果。所以,在每次聆听音乐前都对学生提出了聆听的要求以及聆听后要回答的问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听,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筋、边听音乐边思考的好习惯。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音乐教师,两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孩子能力比教孩子知识重要;教孩子做人,比教孩子知识重要,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必须是建立在学生会学的基础之上的。做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德育教育的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渗透点。
(一)精挖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在歌唱教学中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今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彩,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作品《歌唱祖国》将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壮丽画卷犹如浓墨重彩勾画得淋漓尽致,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学习这类歌曲,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还有些教材其思想性、教育性不是十分明显,如歌颂人间美好纯真亲情的《小船》、赞扬师生之间师生情的《飞来的花瓣》、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外来侵略的《雨花石》等,这些作品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些歌曲,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学校德育的目的。
(二)结合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歌曲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例如,作品《原谅我》,歌词中“原谅我以往一点错,向你倾诉好快活”,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有时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欣赏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相处,从而培养学生宽容、友善的性格。
三、丰富音乐社团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开设了合唱团和舞蹈团两个音乐社团,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合唱和舞蹈的练习不是短期速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因此,学生要有持之以恒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尤其在合唱教学中,特别要求自我和集体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此,团员要树立全局观念,应把自己的歌声作为整体音响组成因素,注意团结协作,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和谐、均衡和饱满的和声效果。通过这些音乐社团活动,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等都得到了更好的提升,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音乐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更加有效地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目标。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4期
作者: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