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民族乐器普及源自招徕器声

2015-07-04 0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一般市肆中商贩用民族乐器招徕顾客,他们用的乐器称“招徕乐器”,敲击打击乐器等发出的声响,统称之为“招徕器声”。民族乐器的普及也应该源于招徕器声,因为它首先是作为招徕乐器渗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民间乡野之间,被人们所接受,才逐渐演化为艺术声音信息(音乐)悄然融入到人们的民间艺术生活之中的。
  关 键 词:招徕器声 民族乐器 招徕乐器
  
  “殷人”即“商人”,这一名称与商业及其广告活动一同滥觞于商代。著名史学家姜亮夫从史料、社会学和民俗学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地考察和分析,得出“商”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常被叫卖小贩或货郎所用。这就是说,在招徕市声中,除口头叫卖吆喝之外,以乐器之声传达信息,也是商贩们惯用的重要广告形式之一。可见,招徕器声与民族乐器素有渊源。
  
  一、招徕乐器中的民族乐器
  
  以乐器之声招揽,俗称为“代声”“货声”。五行八作所使用的招徕乐器,也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随着民俗与广告活动的多元化发展,有些乐器在不同行当的商贩之间兼而使用,因而难以类分。按今人通用的民族乐器类分法,招徕乐器大致可以分为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大类。至清代,较为常见并广为传袭的招徕乐器有:
  (一)弹拨器三弦:算命盲人用。
  (二)拉弦器胡琴:卖胡琴商贩用。
  (三)吹奏器笛:算命盲人者用;箫:卖饧糖、粽子等商贩用;唢呐:杂耍艺人用;喇叭:磨刀剪、打铁链、卖水果等商贩用。
  (四)打击器云锣:卖绒线、日用杂品等商贩用;小铜锣:卖油的、卖玩具的、卖小食品的、卖糖饽饽的、吹糖人的等商贩用。www.133229.cOM个别行当的小贩使用小铜锣时会携带架子,如小炉匠、算命盲人等;摇铃:卖线、卖洋货等商贩用。也有粘扇子、磨刀剪者用之;串铃:俗名“虎撑”,行医卖药者用;梆子:卖油郎者,敲大梆子;早晨卖点心、面食者,打小梆子;鼓:形制多样化。小鼓直径寸余,声音细小而尖脆。收细软旧物者,一般用硬皮小鼓;卖炭、收废纸旧衣者,一般用大扁鼓或大拨浪鼓。另外,走街串巷卖布、卖槟榔、卖花样子、卖小食品、卖日用杂品者,用拨浪鼓。也有几个拨浪鼓构成一组使用的,俗名“串鼓”。
  当然,这些乐器的分类使用,只不过是千百年来商贩们约定俗成的行规,倒也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戒律。
  
  二、 民族乐器溯源:招徕乐器
  
  古代商贩们选择以乐器(或器物)之声作为广告的代声,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是由游动商贩的从业形式而决定的。行商贩夫们为了减少整天吆喝所带来的嗓音疲劳,也使得各自的招徕具有一定的特色,于是商贩们就用乐器(或器物)代声,或器声与叫卖吆喝并用。长此以往,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行规。其次是受乡里民俗等方面的约束。比如,有些不便于开口吆喝的买卖,以乐器之声代言,既达到了买卖相告的目的,又回避了一些民俗禁忌。
  这种以民间某一小型乐器(或器物)所发出的声响来代替叫卖吆喝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
  鼓作为招徕之声的记述见于屈原的《楚辞·天问》。其中提到,公元前11世纪,在没有被周文王启用之前的姜太公,一直以屠宰为业。在朝歌的街市上,姜太公以“鼓刀扬声”招揽顾客。

  箫作为一种乐器,在汉代就被商贩们所利用。汉代的郑玄在注释《诗经》时就谈到:“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由此可见,汉代民间卖饴糖的小贩,就是以箫吹奏出美妙的曲子招徕食客的。唐代也有“卖饧之人,吹箫以自表也”的记述。据考,以吹箫卖糖的习俗,一直沿袭至清末。对这一富有诗情意味的市井民俗,历代诗文也多有记述。如宋诗《寒食》曰:“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元诗《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中有“柳霁卖饧箫”之说。清诗《锣鼓》曰:“取次春风催劈柳,卖饧时近又吹箫。”等等。
  宋代,曾出现以几件打击乐器组合代声的情况。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胭脂香粉的货郎,收买旧物的商贩等,他们在吆喝的同时,以摇响手中的“惊闺”作为市声。惊闺即是由小铜锣和小鼓两件乐器组合起来使用的。装有长柄的锣、鼓,左右各系坠子,摇动起来的声音悦耳动听,可达深宅大院中的闺阁。宋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记述:
  “冉贵却装了一条杂货担,手执着一个玲珑当啷的东西,叫做个‘惊闺’,一路摇着。”
  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述:
  “用铁数片,长五寸许,阔二寸五分,如拍板样,磨镜匠手持作声,使闺阁知之。”
  这里提到的“拍板”,就是把若干铁片或铜片串起,摇作成声以招揽顾客的打击乐器,主要被磨铜镜、磨刀剪工匠所使用。
  此外,民间打击乐器铜锣、云锣等,声音富有穿透力,体积小也便于携带,因而更是商贩们惯用的招徕响器。至元代,大都的蒸食铺在清晨营业之际,以鸣锣为号,意在告示市民,本铺已经营业。熊梦祥的《析津志》记载了不少元代大都(今北京)的风物精粹和民俗掌故。书中谈到街头卖吃食的小贩时记述:“街市蒸做面糕诸蒸饼者,五更早起,以铜锣敲击,时而为之。”卖糕饼的人,则以敲击木鱼作为市声。
  至清代,人们对于招徕器声已相当熟悉。每逢年节期间,街巷都会传来打击乐器的曼妙之声。对此,清人可谓是心痴如醉,赞誉连连。因而民间存有诸如闲园鞠农的《燕市货声》等对招徕打击乐器的丰富论说。刊行于道光年间的《韵鹤轩杂著》记述:
  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星家所敲小铜锣,曰“报君知”……卖油者所鸣小锣,曰“厨房晓”;卖食者所敲小木梆,曰“击馋”……
  就是这样在长期的广告招揽过程中,商贩们择选着不同的打击乐器,藉此将普通的小商品夸张而又很艺术化地吆喝出来,使得传统的民族乐器深入到了百姓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其功能也渐次被强化和放大。
  可见,千百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中国民族乐器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族乐器的普及也应该源于招徕器声,因为它首先是作为招徕乐器渗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民间乡野之间,被人们所接受,才逐渐演化为艺术声音信息(音乐)悄然融入到人们的民间艺术生活之中的。
  
  参考文献:
  [1]王孝通.中国商业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吴慧.中国古代商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由国庆.与古人一起读广告[m].新星出版社,2006.
  [4]王兆祥,刘文智.中国古代的商人.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
  [5]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传统广告艺术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