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民族乐器论文题目

2023-03-12 13: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民族乐器论文题目

一、历史回声定位:重回历史的
语境中去考察器乐文化身份
所谓历史回声定位,就是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观察与思考问题。而历史的语境,则是指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历史与文化大背景。其直接所指,就是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在这种典章制度之下的文化样态。仅就这一点,就足让人望而却步,因为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至少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内容。
我们既往的乐器史研究,往往只关注乐器本身的形制和当下的功能用途,很少将其置入生存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解读,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执的。比如我们当下所见的一些所谓“乐器”,可能在历史的源头上并不仅仅是奏乐的功能,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地位。假如我们对当朝的典章制度及礼乐文化一无所知,对该乐器的研究就必然要失之粗浅。周公制礼作乐,确定金石之乐作为两周国家礼乐制度的代表,共行使四大功能:即礼器、祭器、重器、乐器的功能。遗憾的是,此前多数学者的研究对前三个功能往往忽略不计,对先秦金石之乐历史文化身份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
项先生的《对先秦“金石之乐”兴衰的现代解读》一文首先阐释历史语境,在深入揭示两周礼乐制度的实质之后,否认了学界一以贯之的“礼崩乐坏”引发金石之乐“断层”的论断。他指出,“礼崩乐坏”非但没有葬送金石之乐,反将其推向更辉煌的舞台。由于周代的乐悬制度只规定了乐器摆放的方位(宫、轩、判、特),并未规定乐器的数量,如此,“礼崩乐坏”直接导致了金石之乐数量的内部扩充(从最初的2件逐渐扩充至4、8、16、32、64件),最初只用于礼乐的乐器组合也兼用于俗乐。东周末期,诸侯国大量涌现,金石之乐被作为阶级地位等级的象征而广泛使用,且陈列地点已经不仅限于朝堂,而延展至庙堂、厅堂等,所奏之乐当然也早已超越礼乐之范畴。就这样,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在礼俗兼用的双重作用下,以金石之乐作为主导,与它种乐器组合使用的乐队形式走向辉煌。然而,由于金石之乐的自身局限,以及作为重器功能的逐渐缺失,是金石之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然而,随着“以乐观礼”及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并结合近几十年来大量金石乐器的出土为据,项先生又对其原有观点做出修正。在《“合制之举”与“礼俗兼用”——对曾侯乙墓乐悬的合礼探讨》⑧一文中,项先生认为西周末期乐悬的内部扩充并非是“礼崩乐坏”的产物,而是合乎周礼之举。乐悬制度(只规定方位不规定数量)为后世金石之乐的“合礼”扩充预置了空间,乐悬用途不断扩展,祭礼、多礼乃至礼俗兼用,日益增加的用乐量为乐悬的内部扩充推波助澜。因此,曾侯乙乐悬为合礼之制下的产物。
此外,项先生的《乐户与鼓吹乐》⑨一文通过对鼓吹乐与乐籍制度的关系、鼓吹乐的]化,以及鼓吹乐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等问题的辨析,认为乐籍制度与鼓吹乐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鼓吹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的音乐品种。而在《对‘活化石’乐种的思考》⑩与《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辊?辑?讹两篇论文中,他又通过对古琴、福建南音、西安鼓乐、五台山佛教音乐等几个“活化石”乐种的历史命运的探讨,将乐种的功能与国家制度联系起来考察,得出结论:多数音乐品种(如乐种、曲种、剧种)其实是国家礼乐制度(乐籍制度)下的音乐文化样态(如历史上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之中的礼乐、军乐、教坊乐等),随着社会的变迁积淀在民间,正是这些乐种的综合体承载着中国乐系的血脉,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才会真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性。我们既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各乐种的个体性与差异性,而忽略了在大一统国家礼乐制度下所呈示出来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换言之,我们缺少的,正是以更为宏观的视角,从历时与共时的视角来认知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任何一个文化事像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假如我们一以贯之地只关注到研究对象之表象,而忽略其文化土壤与历史语境,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客观、全面的认识。由此带出一个重要话题:音乐史该如何书写?对于音乐史长河中的种种案例和事像该如何解读?一句话,应该让那些尘封了数千年的音乐往事重回当年的历史语境,将其再次植入当年的文化土壤(国家制度、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等),历史的枝枝叶叶才有可能鲜活,也才有可能尽量接近历史的真貌。只有运用“历史回声定位”的视角,去审视礼、乐、器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文化关系,我们对传统乐器文化身份的认识才能渐趋真实。
二、“古”←→“活”结合:以双向考察模式
为乐器文化研究接通血脉
这一研究视角着力强调乐器研究的双向思维,即古代乐器向当代追寻,当代乐器向远古求溯,接通古今乐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源流脉络,以客观、严密的考证,一方面厘清远古乐器文化在当下的遗存变

声乐表演毕业论文题目220个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从乐器研究到表演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抱弹类鲁特及其演奏传统

应尚能声乐表演艺术研究

论音乐美学在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声乐教学理论与声乐艺术创新发展——评《声乐教学艺术新研究》

经典诗词诵读与声乐表演专业互促融合的实践教学研究

唱法融合在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刍议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声乐歌曲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以《啊,我的虎子哥》为例

浅谈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舞台表演艺术对民族声乐的作用分析

基于合唱的小学音乐训练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声乐分级教学研究

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谈建国初期的声乐教育及其成果

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分析

神州音乐学人

浅谈视唱练耳学习对声乐表演的作用

当代影视歌曲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究

浅谈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

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实践

试析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

声乐演唱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分析

简析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互联网与网络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应用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

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歌风格个性化培养研究

谈民间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在“科学性”基础上如何体现“民族性”——以雷州方言表演唱《人龙魂》为例

新时代背景下声乐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探析——夯实专业技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传统声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升腾艺术之翼 共绘发展蓝图——谈美声声乐艺术教育与区域音乐文化发展

基于大提琴演奏的声乐表演教学探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

声乐表演审美特征及其艺术实践研究

“讲、学、演”三位一体高校声乐课教学模式研究

声乐表演的艺术风格

探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

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探讨

声乐表演的形体语言与美学意义研究

高校艺术教育中声乐表演与舞蹈的关系探究分析

关于声乐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心理能力的思考

管窥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实施办法

试析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的情感调控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和能力

民族声乐演唱中形与神的关系处理研究

高校声乐重唱与表演结合下的学生培养模式应用

阿卡贝拉在中职合唱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初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友葵声乐教学思想初探

声乐教学漫谈——培养学生重视音乐素养

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

中越跨界壮—岱/侬族群“乜末”仪式歌唱与表演的符号隐喻

巴托克为什么能成功?——兼谈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尚能声乐表演艺术研究

能量的聚合与辐射——从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看中国电子音乐创作样态的发展

再谈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问题及对策——兼及音乐表演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

秦腔旦角表演风格分析

阎宝林的合唱训练与舞台表演艺术

音乐美学之欣赏圆号曲目

论音乐美学在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桂北高师舞蹈教育的发展——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2019年为例

浅谈运用情绪增强舞蹈表演效果的方法

简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川马灯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广东汉剧剧目创新与发展探索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研究

一个梦想 三点思考:新时代中国歌剧、音乐戏剧发展的创新与超越

沈秉廉儿童歌舞剧《五蝴蝶在花园里》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流行音乐节的发展特点与商业价值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唱法融合在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歌剧《江姐》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

音乐剧舞台呈现形式之魅力——以音乐剧《阿拉丁》中茉莉公主唱段《These Palace Walls》为例

“萌”的表现性实践:社交媒体中90后女性青年的身体表演和媒介使用

论音乐剧唱段的演绎思维——基于戏剧表演的视角

欧洲歌剧的发展及其传承探究——以意大利歌剧为例

戏剧表演艺术对音乐舞台表演的影响分析

灯光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的呈现价值探讨

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指挥中的运用探讨

浅析影响男声四重唱舞台表现的因素

浅谈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教育在舞蹈专业培养中的必要性

浅析无伴奏合唱中的训练技巧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即兴伴奏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高胡伴奏在粤剧表演中应用技巧

钢琴艺术指导基本素养分析

探析古筝演奏艺术中的古典美

主要栏目

从《东京梦华录》看宋代市民音乐与宫廷音乐的融合

湖南民歌的域外传播研究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元音乐视域下动漫音乐融入学前教育研究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浅探

尝试监测背景下音乐课体验式课堂活动的开展

基于合唱的小学音乐训练探究

基于具身认知范式的音乐表演教学研究——以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教学及舞台实践为例

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分析

谁能提供几个音乐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要准备毕业论文了,钢琴专业的,写个什么题目呢?大家帮忙想一下呀。。谢谢啦。

  二、解读《船歌》的艺术魅力

  《六月——船歌》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也正因为典型,才常常被人们选中作为结构解剖的实例。曲式结构是:引子+A(a+b+a’)+B(c+d)A’+(al+bl+al’)+尾声。音乐在从容和带有动感的节奏中响起,展示《船歌》碧波荡漾的宁静和悠闲的氛围,摇浆之声缓缓从静静的湖面传来,引出优美如歌的第一部分音乐。第一部分A(a+b+a’)为如歌、抒情的呈示段,g小调的曲调使音乐带了一些俄罗斯小调的哀伤,它一路直上,有一种微风拂面的淡雅,又如静静的湖水连绵地流淌,舒缓地抒发着作曲家对大自然美好的感叹。钢琴的音色分出i个层次——高、中、低声部,高声部的旋律唱到最高点的时候一降再降,伴随着渐弱的琴声,一抹淡淡的哀伤和怅惘悄然而至,音色从明亮逐渐过渡到柔和,一种细腻的柔情顺着旋律流人心底。低音线条则似一个低音乐器在演奏,始终保持着一个较长的歌唱线条,延续着淡淡的忧伤。中声部运用了优美的和声填充,还时时出现短小的伴唱(补充)旋律与高声部互相呼应,使音乐听起来非常亲切、舒适。中段的音乐移至大调将主题旋律展开,音乐的情绪变得略为明朗、肯定,旋律在降B大调和g小调中穿梭,更为抒展、宽阔,有一种俄罗斯小调引吭高歌时的舒畅感。最后引出再现段的主题,回到了音乐开始时的淡淡忧伤和静谧之中。在弹奏时,手指尽量贴键,弹奏出饱满且柔和的音色,双手的衔接亲切、自如。这一部分为全曲奠定了主要的基调和音乐氛围,我们可以立刻感觉到《六月——船歌》,没有其他作曲家《船歌》里的烂漫轻盈,反而透露着另一种特有的诗意。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俄罗斯某个清凉的别墅区的湖边,在湖光涟漪之间听着美妙乐音,音乐和时空交错在一起,让人分不出音乐内外的区别。正如柴科夫斯基自己所说:“你怎样能够表现当你在写一部器乐曲时掠过脑际的一些漠然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一种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白,而且充满了生活中所有的经验,通过乐音倾泻出来,恰如抒情诗人用诗句把它倾泻出来似的。”这种诗意表现着柴科夫斯基音乐另一种抒情、细腻的语言,同他其他大型作品中反映出的时代悲剧性相比,《船歌》的忧伤是淡淡的,在宁静与柔和中,柴科夫斯基展现着另一番感悟。
  中部音乐B(c+d)转到了明朗开阔的G大调上,音乐纯朴、明快,与前段的音乐情绪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将人们从宁静悠闲中带到了欢快的舞蹈气氛里,描绘出人们兴致勃勃、谈笑风生的欢快场面,仿佛桨叶拍打水面,泛起层层浪花。持续的切分和弦伴奏,将旋律陪衬得灵巧而欢快,随着旋律宽广、高亢的发展,气氛逐渐热烈开来,通过乐谱的分析与听觉的感观体验,我们不难判断出,音乐发展到了全曲的高潮乐段。在弹奏时,旋律需要表现得轻快且连贯,兴奋中又带有很强的歌唱性,犹如一支欢快的舞曲。表现出人们踏着轻盈的垫步随之摇曳的厕面。柴科夫斯基在这一段运用了平行三度、八度和弦、减七和弦琶音等音型构成旋律,使得音乐在不稳定中发展;而切分节奏的出现更加剧了音乐的急促,同时增加了力度渲染,制造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热闹欢腾的动态景象,直观的让人感觉到了高潮乐段的来临。演奏这部分音乐时,要抓住节奏的拍点,结合踏板的使用,让音乐在轻松、自如中,音色要丰满而且坚定,但又不能弹得太粗鲁、沉重,通过对音响的控制,逐渐推动出一种震撼的力量。如约,霍夫曼所说:“通过真正正确的研究,演奏者就能决定哪些地方应弹得恬静,哪些地方是乐曲的高潮,从而创造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的基础。”音乐发展到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已经有了鲜明的对比,高潮的热烈欢腾使人们暂时忘却了之前的宁静思绪,用动态的形象冲击静态的安宁,创造两种艺术形象的手法,经常被柴科夫斯基所使用,是“柴科夫斯基特色”之一。通过音乐语言调动起人的各种感知器官,在美感交集中给人以通透的愉悦,构成了《船歌》独具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通过欢快的高潮乐段,我们可以看出,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基调几乎都是建立在民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乐曲里呈现出的浓烈生活气息和俄罗斯民间舞蹈特色,贯穿着这一段的创作基调。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乐段的最后,利用琶音和弦的延长音和声音的自然延长衰减,从容地将宁静的音乐再次引出,回到之前诗一般的意境中。
  最后是全曲的再现部分(A’),响应乐曲开始那静谧、诗意的氛围。“之前抒情、平静的初始状态,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基调保留在记忆中,而中段部分的新材料,使我们的心理可能产生了更多的运动和动荡——发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如今又再现了初始的音乐形象,立刻让人产生一种‘回归’感。”。而这种对称平衡的形式美,带给了人们一种非常舒适的审美体验。回归之后,柴科夫斯基利用中声部呼应句的变化,对旋律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伸展,将原来的“独唱”,变成了有对应的“二重唱”,犹如两人倾心对话般地相互呼应,音乐内容更加饱满、精致,曲调韵味在一唱一和中此起彼落。较之音乐最初的宁静,此时充实、丰满的旋律,足以带给人们一种听觉的满足和心灵深处最向往的优美体验:因此弹奏时,中声部的吟唱就要更为强调,合理的安排好指法并贴键弹奏,使旋律连贯、平滑。同时,配合主旋律构成一个完整的长句子,使两者衔接流畅自如。在音符出现较多的时候,注意把握好情绪:旋律上扬时声音激昂,平静下来时声音降落;特别重要的句子说得慢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说得快一点。通过完美的触键技巧,将情深意长的韵味从指尖“流”出来,展现出音乐自然的起伏和依然甜美淡雅的意境。尾声部分仿佛一支细腻、美妙的晚安曲,用稀疏的主旋律配合色彩斑斓的和声,描绘出夜幕降临,人们余兴未尽,流连忘返的情景。主题音的深遂饱满和上方音明亮的质感,制造出两种音色一深一浅、一明一暗的相辅相成,与低音构成平稳的一个声部,交相呼应奏出,丰富的音响层次组成了一段迷人的告别曲调。一串低沉吟唱的旋律过后,音乐由低音区向上发展,连续的切分节奏将船歌的律动再一次浮现。最后,音乐结束在渐弱的琶音和弦上。弹奏琶音时,音色更要处理得越渐轻薄,在声音的消退中高低音的落差逐渐模糊,有一种梦境般的虚无感,模仿出波光粼粼的湖水回归宁静,将精致的处理延续到最后一个音符,最后结束的泛音,营造出微弱星光罩着美好夜空的音乐形象,仿佛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完美。此时,船儿仿佛在星光的伴随下已经离去,消失在浩淼、朦胧的远方,留下了一片静寂的湖面和美好的夜空,人们远去的同时,还恋恋不舍回头顾盼……在短短几分钟里,《船歌》始终徜徉在似有若无的景象和情绪之中,一种流水般的清凉之感贯穿全曲,它有时低回婉转,有时生机勃发,在高潮部分又给人阳光普照水面泛出波光粼粼的光芒,又或是大风吹过的浪花飞溅,推动船儿更快地往前走,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波动。在钢琴特有的音色中,仿佛镶着银边的音符扑楞楞地挥动翅膀,灵动而不乏向上的激越之情一艺术形象的变化多姿,放纵着听者的神思自由地游移于琴弦勾勒出的无限空问,它唤起了人们心底深藏已久的默契,触动着心弦,使人忘却喧嚣和尘事的纷扰,享受超然物外、宠辱皆忘的极致体验。
  虽然,柴科夫斯基大部分的作品都抚切着历史与时代的脉动,充满了俄罗斯深沉凝重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底蕴,抒写着人类理想与现实冲突交织中的深刻体验,尤其是他那部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悲怆第六交响曲》,深刻揭露出他深沉又博大的气质,人们甚至将他称作为浪漫主义乐派中的“世界主义者”。但这首短巧精致的《船歌》却反映出了我们一般印象中的另一面,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音乐巨匠细腻又敏感的诗人情怀。《船歌》虽然不属于那种炫技类的作品,但柴科夫斯基运用多声部音乐的和声进行与生动的节奏相结合,配上多样化的音色,为乐曲添上了色彩的魅力,使得它成为钢琴史上的经典。我们除了应该掌握多样的钢琴触键技术之外,还必须结合自身的音乐知识、情感、内在听觉以及音乐美学方面理性的理解力等一切东西融入钢琴表演中。将乐曲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的“部件”到整体的“组装”来诠释,从心底悠然地唱出旋律,“往往恰到好处的平衡显灵般地出现之时,正是演奏艺术达到顶峰之际”。

关于民族民乐的论文?给一篇

我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音乐分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有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欣赏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让�6�1雅克�6�1卢梭曾说过:音乐艺术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在于我们的心中唤起当看到这一事物时所体验过的情感。音乐作为22艺术所给予人的艺术感受叫美感,通过美感使人们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满足。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艺术所反映的生活美在欣赏者的思想中引起情感功名和情感体验,从而祈祷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最终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没的实践活动。它要凭借相应的审美对象才能完成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在于对象上面所凝聚的生活和精神的实质。一方面,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进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与道德境界紧密项链。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的双重属性。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没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即美育。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
那么,作为审美对象的民族民间音乐究竟美在哪里?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乐器曲何以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发展至今?并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民歌--朴实美、简洁美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陕北民歌《脚夫调》、《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音乐没有繁复的地位,又没有浓重的和声,知识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发挥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二)戏曲音乐--特色美、精致美
戏曲音乐由于它是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又需要与剧情紧密结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还得注意与舞台动作的配合;既要有戏曲的剧种特色、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有要有代表本剧种的声腔、语言的地方特点及时代特征。如《迎来春色换人间》就体现了上述特征,这一唱段,作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情绪,予以精雕洗琢,深刻地表达了剧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段,通过剧中的人物与情节给人以麦的艺术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