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长沙弹词的起源、音乐特点、语言特点几个方面对长沙弹词这种说唱音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使读者对这种音乐形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期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朵湖南奇葩。
[关键词]长沙弹词 说唱音乐 音乐特征
“怀抱月琴,口吐圣贤”,这是长沙的酒肆茶楼,桥边柳下最常见的一道风景,也曾是传播湖湘民俗文化,最道地最民间最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就是长沙弹词。长沙弹词是中国湖南一个曲种,流行于湘江、资水流域。长沙弹词是城市曲艺的一种,它源于道情,因用长沙方言说唱,也称长沙道情。流行于长沙、益阳、湘潭等地。长沙弹词产生、兴旺到衰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一、起源
关于长沙弹词起源的朝代、地域,现在学界仍有看法。
1.对长沙弹词起源于何时,现在学界一直还有争议。南宋淳熙七年(1180),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时,与友人在长沙听过弹唱曲目后,作《贺新郎》词,其中有“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愁为倩,么弦诉”。这段词表明,诗人和友人是听长沙女艺人弹唱的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起于南宋?
2.部分学者认为长沙弹词在清同治年间就已经形成。初以鼓板唱道情,清代戏剧家杨恩寿的《坦园文录》中,曾详细记述了长沙弹词先人张跛在1863年(同治二年)演唱《刘伶醉酒》时的情形:“以板鼓唱道情”、“惟妙惟肖”。根据艺人依其师承关系提供的情况,并参照有关的文字资料,另一说在清康熙年间就有弹词这一种曲艺形式问世了。Www.133229.CoM1903年出版发行的《新湖南》中,杨笃生有这样的记述“……昔日遗黎所著,有《下元甲子歌》托于青盲弹词……读之令人痛心酸鼻,所谓呕起几根头发者,村农里妪,至今能呕吟之。”
3.1904年,长沙辟为商埠后,茶铺茶馆居全省之首;抗日战争后,长沙茶馆仍有百余家。长沙人坐茶馆,不仅有香茶的诱惑,美点的享受,更为其乐无穷的是聊天和听书。当时长沙城里的说唱艺人有四五十个,有20多个茶楼设场,日、晚两场,每场听众百人。在所有书场中,以火宫殿书场最为有名,说书、弹词艺人在火宫殿搭棚演出,长沙弹词就渐渐形成。
4.20世纪20年代中期,长沙艺人周寿云、舒三和等进入茶馆茶社“坐棚”说书。50年代以后定名为“长沙弹词”。
二、音乐特点
长沙弹词初以鼓板唱道情,后来发展为一人自弹月琴说唱;后来有了两人对唱:一人弹月琴伴唱,一人以渔鼓筒板和小钱击节,二人对唱。早期都为街头流动演唱,内容多为“劝世文”和短篇故事,1927年后,开始进入书场、茶馆,坐棚说唱中长篇故事。曲本散文、韵文相间,说唱结合,以韵文的歌唱为主。说白又有散白、韵白两种。唱词多为七字句。早期的唱腔简单,只有板式变化。后来吸收民间小调和地方戏唱腔,成为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连套体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说来为上下句结构的板腔体,有九板九腔。九板有平板、慢板、快板、散板、哭板等;九腔有平腔、悲腔、欢腔、柔腔等。不同的腔调分别用在各种板式中。平板是各种板式的基础,平腔是平板中用途最广的腔调。
1.曲式结构
长沙弹词是一种板腔体音乐结构。板腔体结构是一对上下句为基础,运用节奏节拍上的整散,速度、力度的快慢强弱派生出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唱腔,并通过音区音域的不同运用,调式结构的变化,派生出反调和不同唱腔,然后用这些板式和腔调来组成各种唱段的音乐结构。
长沙弹词是一种风格鲜明的板腔体音乐,曲种特点主要有:
⑴变奏为音乐发展上的主要形式。
⑵有独特的唱腔,不同唱腔前标明不同的板式名称。
⑶旋律的组织形式和运用方法上比较灵活自由,各种节拍在该种音乐中运用自如。
⑷以一对上下句组成的段式为基本单位。韵文、唱句以七字和十句的对偶格式居多,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⑸段、句、节之间一般都有见走、过门相隔、顿歇清晰、唱句分明。
2.旋律特色
⑴节奏。由于长沙弹词是一种板式变化体音乐,因此节奏是鼓词变奏的关键。在鼓词中常见的节奏基本都可找到,切分、十六分、附点节奏常见于乐谱,弱起节奏则较少。
⑵音程。由于地方曲艺的旋律基本上是根据方言的音调走势来进行的。长沙弹词也一样,人声的特性所决定它的音程基本上是单音程,它的旋律行进多为小音程,大二度、大三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占主导地位,曲调婉转、平和、安宁,一般用板式变化表现矛盾冲突。
⑶人声。长沙弹词的人声基本独立于伴奏之外,男性常用的调为1=c,女性常用1=f或1=c,在双档演出中一般男女声之间相差五度。
3.伴奏乐器
长沙弹词的伴奏乐器主要由月琴、渔鼓筒板和小钱击节等。
渔鼓筒板(又称“唱词鼓”),是长沙弹词最原始的伴奏乐器,属打击乐器。在鼓词的早期演出时,艺人仅用月琴伴唱,小钱敲击发出响亮、清脆、悦耳,的击节声音。
三﹑长沙弹词的现况与发展保护